談談清代補子的收藏價值

2021-02-07 古玩鑑賞與投資


  我國清代文武官員穿的補服,在服飾的前胸和後背的正中位置上,均綴飾有一塊繡有飛禽或走獸的絲篩,稱「補子」。它是清朝政治的演變,以絲繡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藝術珍品。

  飾以禽獸紋樣來辨別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在此之前的官服多採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繡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這種創意一改朝服等級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為補服制,補子可隨意綴織於朝衣、短褂、皮褂、馬褂之上。到了順治九年後,對補服的製作有了改變,幾乎全盤承襲了明朝的定製,只有個別紋樣有所刪改等。各級官員補服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為圓領、對襟、平袖過肘、身長過膝,區別僅在於補子形狀和紋樣的不同。

  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制,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首先在形制上,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之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所以,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織綴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繡在補服上的,清則為單獨織繡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明的補子大約40釐米見方,而清的補子小,約30釐米見方。鎮國公以下用方形補子,貝子以上的宗室則用圓形補子。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繡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作底,五彩織繡色彩豔麗。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的四周加工精細,多採用花邊,並具有裝飾的效果。明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繡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繡單只。明代的補子只飾於前胸後背,清代宗室的圓補有的不僅飾胸,還有的飾於兩肩之上。

  綴繡在清代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的職級高低大小的一種標識。它只不過是因其繡工的複雜程度和色彩顏色的差別。隨著官職的所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的製作。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

  官員所綴繡的補子圖案各有不同,主要是文官採用飛禽飾樣,武官採用走獸形式,用以顯示出武官的威武氣勢。而官員的元配夫人為朝廷命婦,亦可隨夫婿之官階,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綴有補子。

  補子分圓補和方補兩種。圓補用於貝子以上皇親者,上為五爪金龍紋,分飾於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後背。方補均用於文官和武將等官員。

  文官綴繡的補子圖案:一品官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雲雁、五品為白鷳、六品為鷺鷥、七品為、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

  武官綴繡的補子圖案:一品繡麒麟、二品繡獅、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品繡彪、七品繡犀牛、八品與七品相同也是繡犀牛、九品繡海馬。

  清代的補服制度嚴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堯因兒子穿了四團龍補服一項,在被定罪時,就有這一項:「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順禮也。」

  什麼時候都有造假者,那時,有的官員認為自己的品位低,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繡工造假,雖然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製作比自己官職高的補子,但為了利益也仍有發生。

  那時,製作這些補子的機構,是皇家專門織造綢錦緞的織造衙門,皇家織造衙門集天下的能工巧匠,採用了各種繡絲彩料,應用和繼承了精湛的織繡技術手法,巧奪天工,織繡出了譽滿天下的傳統服飾。因其繡工複雜,色彩鮮豔,不準大量製作,並受當時政府的影響,如今流傳下來的很少,已成了珍貴的文物和藝術珍品。備受國內外收藏家的青睞。非常珍貴的是一品官員和二品官員的補子,留下來的很少見。低級官員品級的補子,由於稍多些也相對的會有流傳,有的因終身未升官,自然將此光宗耀祖的「任官令」帶下黃泉,讓後世子孫瞻仰一番。如九品武官繡有海馬圖案的補子,可能只有很少的文物專家見過,購買或收藏的就會更少了。二十世紀末,據一位專業人士講,1982年,一張晚清時代品位不錯的補子200美元就可以買到,現在已漲到1000美元,更為罕見的補子價值更高,在歐洲市場,一般都可標從價15000至20000美元。如今傲視全球的清代補子,已成為收藏家的珍貴藏品了。

相關焦點

  • 【圖說收藏】清 文官補子
    不同等級的官員補子的圖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將的補子又不同。文官的補子的圖案用飛禽,武將的的補子用猛獸,成語「衣冠禽獸」即來源於此。繡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補子隨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
  • 清代文官補子的紋樣
    本文分析了清代文官補子紋樣的基本構成和造型,並按照清代發展的時間順序總結了不同時期補子紋樣和工藝的特點,全面分析了補子在清代的演變過程。清代補子是綴縫在補服的前胸及後背上的,以刺繡、緙織盤金等工藝按品級紋樣製作而成的尺寸約30釐米左右的方形或圓形織物。清代文官補子繡禽,武官補子繡獸。帝後王公貝勒用圓補,鎮國公以下及文武百官用方補。
  • 清代官服補子圖案
    圖案主要縫綴在官服的前胸和後背上,正因有了這樣的補子,才稱補服。在清代官服中是穿用場合最多,時間最長的一種,而表示官階差異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文官繡有文禽、武將繡有猛獸紋飾的「補子」。明代和清代「補子」的差別,除了部分動物不同外,就是明代的「補子」前後都一樣,而清代的「補」前面的部分是將其圖案分成兩半。清代官制無論文官、武將均設置九品十八級,也就是所謂的「正」、「從」。
  • 解析清代文官服補子圖案,及文官稱謂
    解析清代文官服補子圖案,及文官稱謂補服是一種飾有官位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
  • 補子
    門襟有五個紐子,衣底是石青色的,其特點就是用「補子」裝飾於胸前背後,補子上的紋飾圖案代表官位的高低。親王、長子、郡王、世子、貝勒、貝子等皇室宗爵用圓形補子。固倫額駙、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公、候、伯、子、男、及各級官員,都用方形補子。
  • 那些精美絕倫的補子,您能認出來嗎?
    不同等級的官員補子的圖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將的補子又不同。文官的補子的圖案用飛禽,武將的的補子用猛獸,成語「衣冠禽獸」即來源於此。繡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補子隨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
  • 華服時課 補子紋樣
    雖然在自然界中補子紋樣所描摹的動物形態千差萬別,但補子設計過程中的創造與變化,卻抹殺了動物形態的特徵差別,尤其是清代的禽類補紋,動物的形態程式化了。但觀明清補子主題紋樣,尤其是清代補子紋樣,呈現出符號化的趨勢,如文官使用的禽類紋樣,多數為單腿獨立,一腿微曲,雙翅展開,即便是蹼類動物,其腳部特徵也一概弱化。補子既為身份等級的標識,各品級的紋樣必須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標誌,才能夠使各級官員在較遠的距離辨別身份等第,避免失禮的情況發生。
  • 清代金牛銅鎖收藏價值不錯
    專家鑑評:這是一把清代金牛造型的黃銅銅鎖,包漿及造型等特點都很好。鎖的發明在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說金屬的鎖具,最初出現在漢代為簧片結鎖。一個鎖具卻又分為不同種類,大體可以分為密碼鎖、暗門鎖、四開鎖、倒拉鎖,在造型上可以分為人物、動物和文字等等,所以一個小小鎖具,包含著很深奧的知識。
  • 清代官服--九品十八級
    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官制中最有代表性、最完善的,每品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綴有「補子」的中國古代官服。明代補服的補子是一塊約40~50釐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表示品級。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清代官服也綴有補子。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與明代大同小異。清代對補子的規定是:一品(文)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 「衣服有制,宮室有度」,明代官服上的「補子」有何象徵意義?
    同理,官服上的這些「補子」既然可以作為官服上最重要的裝飾物出現,自然有其獨特的意義。官服上「補子」的起源、發展及設計寓意官服上的補子是如何產生的官員衣服上的那些補子,最早出現是在唐朝的武則天執政時期。這種補子上面的團,也是有嚴格等級區分的,也具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在明代,官員平時穿的常服都是圓領袍。補子按照文官和武將的不同身份區分,一般文官是比較文雅端正的儒生形象,所以用飛禽作為文官補子的主體形象。而武將氣勢雄渾,果敢勇猛,就用走獸作為武將補子的主題形象。不同的動物也代表著不同的官品。
  • 清代都察院的前世今生
    在制度上,清代一方面有其獨特性,如設置了理藩院(前身是蒙古衙門),專門處理蒙古事務的衙門;一方面又沿襲明代,設置了六部和都察院。 需要特別提一下,清代的都察院與明朝的,稍微有些不同,清代設置都察院時,其將原來專門稽查六部和其他衙門的六科給事中,併入了都察院,與御史合稱「科道」,也打破了唐宋以來,監察機構臺(專司糾彈)、諫(職掌建言)分職的慣例。
  • 清代老料天珠的收藏價值,越是精品越是值錢!
    真正西藏傳承至純天珠萬中無一,天珠收藏領域裡普通玩家難道只能望珠興嘆麼?關於真正的西藏天珠滿足的無非就是製作工藝失傳,傳承年代久遠,紋路清晰優美這幾個特點。首先我們要知道價值幾十萬到千萬的至純天珠兩個重要的特徵:1:100%古人人工製造,工藝為鑲蝕。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明代官服的最大特點就是補子。補子起源於唐代武則天時期的「襖子錦」,不同紋樣的織錦賜給不同等級的大臣。朱元璋登基之後的第二年頒布詔書,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服飾仿照唐宋官服的規矩,從袍服、帽子、配飾上都能體現出品級差異。
  • 把這些圖案全記住,清代官階大小一看便知
    明清時期的補子是隨著官職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明代官服的補子是一塊約40~50釐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表示品級。文官的補子用飛禽,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清代官服也綴有補子。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與明代大同小異。
  • 清代的官服來源於明代的盔甲,但又有自己的修改
    清代官服制度清代官服制度是結合滿漢文化體系特點,繼承與創新的產物,既保留了漢族服飾制度的某些特點,又不失其民族風俗禮儀。清代官服的最大特點是包含了豐富的等級差異,為了更好地區分不同的官職,清代在官服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 收好:如何區分清朝官員品級,各級文官補服(補子)大全
    我們在宮廷劇裡經常看到,但因為道具工作人員的不專業,很多都搞錯了,今天小編就發一下各種文職官員的補子圖案吧。【仙鶴:一品官員的補子圖案】主要有太師、太保、太傅,殿閣大學士等一品官員【錦雞:二品官員的補子圖案】主要有內閣學士,巡撫、總督等二品官員【孔雀:三品官員的補子圖案】主要有督察院左右都御史、順天府尹、大理寺卿等三品官員【雲雁:四品官員的補子圖案】主要有鴻臚寺卿,知府、翰林院侍讀學士等四品官員【白鷳:五品官員的補子圖案】主要有宗人府理事官
  • 明代官服的補子,文武官員,一到九品,看這裡就夠了
    明代官服的最大特點就是補子。補子起源於唐代武則天時期的「襖子錦」,不同紋樣的織錦賜給不同等級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