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華圖教師發布: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面試——《醇厚的中原韻》說課稿,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醇厚的中原韻》說課稿
一、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醇厚中原韻》是選自於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音樂鑑賞》第二單元第四節的內容,本課主要是欣賞我國北方中原地區的民歌,包含了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三首歌曲。通過本課題的學習,學生可以體驗歌曲的情緒,認識民歌變異性特徵,並且在感受中原地區的民歌的基礎上,認識地方民歌風格與地方生產勞動,語言特點的關係。了解民歌的創作手法魚咬尾和「起承轉合」。
2、學情分析
高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音樂知識,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他們善於思考,知識面較為廣闊,邏輯思維站主導地位。在前幾節課中,學生已經學習了西北民歌與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民歌,對民歌風格與各地區人文地理特徵之間的關係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於此,這節課,我將會帶領學生走進中原地區的民歌,探索自主學習的方式,並且教給他們一些民歌的創作手法。
3、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受民歌的多彩魅力,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體驗、探究、教唱、合作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提高音樂的鑑賞能力、表現美的能力、創造美的能力。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中原民歌的風格特點,了解民歌的創作手法魚咬尾和「起承轉合」結構。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中原民歌的風格特點,探索這幾首民歌的創作方法與歷史背景。
教學難點:探究發現民歌與創作歌曲的區別,了解民歌與當地風俗、生活習慣、語言特徵的關係。
二、教學方法
依據新課標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弘揚民族音樂」的課程基本理念。我將採用音樂欣賞法、比較法、探究性教學法等多種方法來進行我的教學,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來學習民歌的音樂特點和基本的民歌作曲方法。
三、教學過程
(1)直接導入
本課採用的是直接導入,我將會對學生說:「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蒙古族,維吾爾族和藏族的民歌,了解了這些民族的人們創造的燦爛文化,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原大地,感受、體驗中原民歌的醇厚韻味和獨特風格。」這樣,回顧了學生之前所學習的知識,直接導入今天的課題,與前一節課無縫銜接。
(2)學習《沂蒙山小調》
首先我將會簡單介紹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請學生帶著3個問題聽一遍,問題1:歌曲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和情緒;問題2:歌曲由幾個樂句構成;問題3:歌曲屬於什麼調式。
我將引導學生探討《沂蒙山小調》所用的作曲手法。學生思考:這種創作手法有何特點。這樣學生可以了解到「魚咬尾」與「起承轉合」的創作手法。
聆聽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調》與彭麗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調》,並跟隨音樂小聲哼唱,對比兩個版本在節拍、語言、速度、伴奏和風格的不同,以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3)學習《王大娘釘缸》
我將播放《王大娘釘缸》,並且請學生思考一個問題:這首歌的旋律與哪首歌有相似之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後聽樂曲《王大娘釘缸》,請學生談一談聽後感受,說一說,歌曲用到了哪些樂器伴奏,初步感知歌曲。
聆聽《王大娘釘缸》與《好漢歌》,進行旋律比較,初步認識民曲與創作歌曲的區別與聯繫.學生可以分為4組,小組成員間進行討論,得出結論後,學生報告結果,我將會組織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評價,最後我將會對各個小組的成果作出評價,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
(4)學習《孟姜女哭長城》
接下來,我將會問學生:有沒有誰知道《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知道的可以為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這樣通過了解這個故事,再來聽歌曲,學生可以更深刻的感受歌曲。
聆聽歌曲《孟姜女哭長城》,請學生思考:歌曲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風格有何特點。
播放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與江蘇民歌《孟姜女》,比較旋律有何異同,思考為何有這樣的變化。體會民歌變異性特徵。
(5)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這三首歌曲,分小組總結歸納民歌的風格特點和中原地區民歌的音樂特徵,小組總結總結完畢之後,學生可以進行組與組之間的評價。最後我將會做出最終的評價。這樣,加深了學生對課題的把握,並且既鍛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評價能力。
(編輯:luohong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