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文人中詩仙李白的「俠客夢」是最為濃烈且執著
說起一個「劍」字,眼前便很自然地會出現一位身著白衣、星目劍眉的英俊男兒,但見他手執長劍矗立風中,衣袂飄飄盡顯俠客風範。自古寶劍配英雄。每一個歷史傳奇、每一個俠客故事,從來都離不開一把寒光凜然的寶劍。千古以來,不論滄海桑田如何變換,歷代文人心中都有一個屢經挫折但卻從未曾磨滅的「俠客夢」。這些人之中,想必詩仙李白的「俠客夢」是最為濃烈且執著的。
如果此生能被上蒼賦予善於描畫的天賦的話,我定然會為詩仙描摹一個這樣的形象:身著錦緞白衫、手執寶劍,凝神而視,氣概非凡。後人的印象中李白是一位弱不禁風的寒酸文人,手無縛雞之力,整日只是與酒為伴,盡做些與詩為友、以書度日的不切實際的事情。如果你真的這樣想李白,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年輕時的李白便書劍飄零
《新唐書》裡說李白是一個愛好劍術,性情俠義、率真的錚錚男子。年輕的時候,他和眾多的熱血男兒一樣,心懷「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理想,想到社會之中去闖一闖,渴望憑著自己的實力幹出一番大事業來。甚至有人說李白當年離開家鄉,連一本書都沒有帶,直接帶著一把寶劍就出發了。「書劍飄零」這樣一個詞,正好詮釋了他走得瀟酒、走得暢快、走得決絕的磊落,這正是他平生之中「不屈己、不幹人」的風骨。
盡顯李白仗劍去國的詩篇,卻偏偏未曾出現在李白詩文選集中
李白的詩文很多,如今存世詩文千餘篇,《李太白集》便已經洋洋酒灑三十卷。上自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三歲的稚子孩童,誰人不知他的一首《將進酒》,哪個不會他的一首《靜思》,但是偏偏這一首寫於開元十二年的《別匡山》極少為人所提起。作為李白早年較為重要的詩作,它卻偏偏未曾出現在歷朝歷代關於李白的詩文選集之中。
《別匡山》
曉峰如畫碧參差,藤影風搖拂檻垂。
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
看雲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
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十年後的李白,決意心隨長風去,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
說起匡山,亦是讓人倍感陌生的,其實這裡是少年李白讀書學劍之地,他曾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年。那時一句「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早已經毫無掩飾地展露了少年時李白的志向。也正因為心存著這樣的夢想,所以十年之後,他決意「心隨長風去,吹散萬裡雲。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
堂堂李白,必然是要跟著長風浩浩蕩蕩馳騁千裡的,萬裏白雲、清澄長空才是他翱翔展翅之處,絕不可以安然待在家中,讀書誦經,任人生蹉跎。或許當時的李白心中也是有些矛盾的。家鄉對他來說,自然是十分眷戀的,因為這裡風景優美,環境清幽,是非常適合安逸隱居的。只是畢竟身處大唐盛世,好男兒自當志在四方,立志報國。所以他最終「無心戀清境」,唯有離開家鄉,放手一搏,終不願一世隱逸,做個小小的無人知道的詩人。
「已將書劍許明時」,書與劍,詩人與俠士,李白心中的夢想自始至終都是輝煌而明澈的。他立志要做一位心懷夢想的政治家,做一位豪情似海的俠士劍客。他在有意無意之間早已將劍氣融匯到了詩賦之中,因此龍蛇飛舞、氣概萬千,成就了一個「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蓋世詩仙。
大家喜歡這首詩嗎?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