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巴黎 Into Paris 專欄——街區故事、好地推薦,離巴黎更近一點」
📚
導 語:
越來越多的年輕設計師、作家、藝術家、時尚創意人士、媒體從業者選擇拋棄右岸的瑪黑區,定居在巴黎左岸的Odéon,Saint-Germain-des-Prés或Luxembourg花園附近。
巴黎人選擇重拾左岸這塊寶地,也許是厭倦了人們對瑪黑區固有的嬉皮士刻板印象,又或許左岸更清靜、別致,更時尚,更自我?
「二十區是巴黎的未來?十區是Bobo發燒友聚集地?三區是小眾時尚風向標?巴黎新的It街區到底在哪?」哪個街區住著什麼樣的人...似乎是巴黎媒體以及巴黎人近年來愛探討的話題。右岸的這些Bobo街區將藝術家、小眾設計師獨立工坊、時髦新潮的餐廳以及多元化的氛圍融為一體。
那麼與之對立的另一面——左岸,到底是什麼樣的?「過於資產階級、過於無聊、過於陳舊奢華...」這或許是大多數人對它的定義。
巴黎插畫地圖
「我曾在瑪黑區住了五年,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湧進的時尚商店吞噬了原本寧靜的社區生活,慢慢地,我意識到自己陷入了一個圈子裡,有點乏味、無聊,」曾在Dior、Repposi從事公關工作的David如是說道,「所以我最終搬到了左岸七區Beaune街,七區是巴黎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街區之一。三十多年來,左岸成為躲過巴黎勢不可擋的『布魯克林化』的一塊寶地,右岸的風格越來越統一,陷入一種程式化、同質的酷炫狀態。但在左岸,我們不在這些俗定規則之內,我們可以盡情地展示各自的個性。無論我們是穿著整齊體面的Saint Laurent套裝,還是睡衣,竄到哪兒,都會被同等對待。」David不太像我印象中的公關人。他會穿一件剪裁較好的淺藍色合身襯衫,搭配一雙看不出什麼牌子的、被抹去潮流痕跡的運動鞋,看起來斯文又乾淨。說話彬彬有禮、溫文儒雅,如今住在左岸的他,倒像是隱居在自己大房子裡閉門創作的作家,而非整天Social的公關人。
越來越多的年輕設計師、作家、藝術家、時尚創意人士、媒體從業者選擇拋棄右岸的瑪黑區,定居在巴黎左岸的Odéon,Saint-Germain-des-Prés或Luxembourg花園附近,時尚造型師Lolita就是其中之一,她承認自己很少從左岸跑到右岸。
巴黎獨立設計師Arnaud和Sébastien也在這些人之列,他們喜歡在盧森堡公園對面的Rostand咖啡廳談論工作、設計。巴黎人喜歡在左岸盧森堡公園隨意拉幾張綠椅子讀書、曬太陽、聊天
David承認:「我們懷著六十年代的懷舊氣息在這裡定居,那是一個更具個性的、更原始的巴黎,集聚著人才濟濟的學校、學生、精緻古董商以及文學界人士,這就是我想像這座城市的方式。」「有趣的是,大多數認為生活在右岸最酷炫的人,很多都是典型Bobo族的孩子(Bobo是波西米亞與布爾喬亞混合體,我能想到比較典型的代表形象是Jane Birkin的女兒Lou Doillon)。對這些人來說,那個年代的巴黎沒有哪兒能與14區相比,因為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曾住在那裡,」從時尚設計師轉型成室內設計師的Vincent說,「當我說我住在巴黎七區時,人們驚呼:天啊,那就是個死氣沉沉的街區,它籠絡了許多巴黎的陳舊文化:存在主義,舊資產階級,蒙帕納斯知識分子。是的,不可否認,左岸是極其布爾喬亞的。但是,我,就是喜歡一切老式的、過時的東西。」他笑了,Vincent說出這樣一番話倒也不足為奇,因為從他的穿著、他的室內設計就可看出他是屬於舊資產那一派的:無論春夏秋冬,颳風下雨,Vincent都是清一色的西裝革履套裝,哦,更多的是天鵝絨材質的。
作為左岸地標之一的花神咖啡館每天除了無數遊客登門外,還有不少巴黎人
瑪德蓮蛋糕是法國家常點心,
普魯斯特在其作品《追憶逝水年華》中屢次回憶起瑪德蓮。
👇
❤️
當薩特、波伏娃與爵士樂手相聚於聖日爾曼地下酒吧,發生了什麼?
與Inès de la Fressange聊了聊她的煩惱
Merci、BonPoint創始人專訪(一):70歲的她超出我的想像
Merci、BonPoint創始人專訪(二):幸福就是一家人住在美美大房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