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我們來聊聊1999年,由安東尼?明格拉執導,馬特?達蒙、裘德?洛主演的黑色犯罪電影《天才瑞普利》。
這個故事來自於作家崔特裡西亞·史密斯1955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太陽背面》,原作也相當精彩,對於喜歡看推理懸疑的朋友,值得一看。
劇情有些晦澀難懂,但我相信喜歡推理的朋友一定會喜歡上這本書。一開始主角瑞普利想請湯姆?克魯斯出演,可能是阿湯哥在外界的形象過於完美化,這種犯罪類型的男主角,恐怕顛覆了他的形象。
所以最後選的馬特?達蒙,當然,這也是因為導演看了他演的《心靈捕手》裡的精彩絕倫的表現。
影片本身是一部犯罪片,對於天才,我想更多的是順勢而為之,主角在情商上面的天才成分要略高於智商。影片開始於一首幽怨而充滿兇兆的歌曲開場,這首歌名叫《Lullaby for Cain》(該隱的搖籃曲),演唱者是愛爾蘭女歌手Sinéad O』Connor,歌詞來自於《聖經舊約》亞當與夏娃的兒子該隱,殺死兄弟亞伯的故事,這同時也暗示了電影的情節。
這是一個小人物在名利的誘惑前,逐漸沉淪喪失自我的故事。湯姆?瑞普利是一個出身貧寒的美國青年,他會彈鋼琴,但一直處於社會底層沒有固定的職業,有時候在學校的鋼琴系當調音師,有時候為了生計去做侍應生,他很羨慕那些光鮮亮麗的上層生活,但工作結束,他又得回到自己破舊的公寓,憧憬那些上流人物的生活場景。回頭不得不面對自己?微慘澹的人生。
有天他去一個上層酒會當鋼琴樂手,結束後一個叫赫伯特?格林利夫的造船廠老闆上來跟他打招呼,問他是否認識自己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兒子迪奇,他之所以會這麼問,是因為瑞普利穿著一件印有普林斯頓大學校徽的外套(這外套是他借來的),瑞普利遲疑了一下,他沒說不認識,也沒說認識,而是這麼回答「迪奇現在還好嗎?」。
這句話既隱含著答案,又同時把問題給踢了回去,這裡足以看出他的情商有多高,思維的轉變有多快。因為這次偶遇,他博得了船業大亨的好感。兩人道別後,瑞普利把普林斯頓大學的外套還給了朋友,他這時還沒意識到這次邂逅對他的人生意味著什麼,會對他以後的生活起到怎樣的改變。
沒過幾天,船廠大亨就找到了瑞普利,和他敘述了自己的苦惱。他有個兒子迪奇是個放飛自我的富二代,反叛父親,討厭生意上的一切。
很久之前,迪奇遇上了一場官司,大亨把他送到義大利去躲避,而迪奇瘋狂熱愛爵士樂,義大利簡直就是這種享樂主義和音樂的天堂,所以他乾脆就不回來了,花著老爸的錢,在義大利放蕩不羈地享受地中的風。
大亨希望瑞普利這個普林斯頓的校友能去義大利,把兒子迪奇給勸回來,為此他願意支付一千美金的酬勞,那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千美金算筆大錢了。
當然,瑞普利沒有理由拒絕這份工作,這是他接觸上層生活的重要手段,就算是沒有錢,我想他也會毫不思索的答應,因為他想要爬上上層生活,而爬上上層生活的方式就是必須得有上層生活的朋友。接下他回家惡補爵士樂,好在迪奇面前變現。隨後便踏入了義大利之旅。
他很快就領教到格林利夫這個家族名稱的厲害,剛到義大利,他就碰到了凱特?布蘭切特飾演的富家女?瑞迪斯,當她知道瑞普利來自格林利夫家族,就對他很感興趣,因為她覺得富人只能和富人一起玩耍。
瑞普利坐車來到迪奇居住的?邊小鎮,這裡確實是個來了就拔不動腿的溫柔鄉,?水、沙灘、老房子與義大利風情,我完全理解富二代為什麼不想回到紐約的鋼鐵叢林中。
沒太費什麼勁,瑞普利就跟迪奇與他的女友馬吉搭上了話,他們還邀請瑞普利共進午餐。當迪奇問瑞普利他有什麼才能時,瑞普利接下來完美的模仿了迪奇的父親,讓他大吃一驚。
瑞普利還直接把此行的目的給說了出來,這招很高明,他深明「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接下來他又看似不小心把幾張經典爵士唱片掉在地上,迪奇看到他也熱愛爵士樂馬上大喜過望,竟然還有紐約人喜歡爵士樂?簡直不可思議。瑞普利用這種設計出來的坦誠很快贏得了迪奇的信任,並邀請他去參加爵士樂聚會。
在那不勒斯的小酒吧裡,瑞普利徹底被這種逍遙自在又不缺錢花的生活吸引了,每個人都愛迪奇,他就像全世界的寵兒。瑞普利決定站到迪奇這一邊,成為他們父子倆之間的雙面間諜,瑞普利的眼神告訴我們,他想成為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