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韌革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18 光明網

  天然產物及其衍生物作為創新藥物的重要來源,在新藥研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韌革菌素(Vibralactone)是劉吉開研究組2006年從高等真菌褐蓋韌革菌(Boreostereum vibrans)的發酵液中分離鑑定的具有4/5融合雙環內酯骨架結構的天然產物,其良好的胰脂肪酶抑制活性在作為減肥候選新藥分子的開發方面具有良好市場前景和研究發展潛力(Org. Lett. 2006, 8 (25), 5749-52)。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活性天然產物發現與生物合成團隊曾英研究組近年來同劉吉開研究組合作,致力於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研究。2013年運用13C同位素標記譜、定量核磁共振以及代謝譜技術,結合酶化學與基因表達實驗證據,揭示了韌革菌素奇妙的生物合成途徑,證明其罕見的4/5融合雙環內酯骨架既不是聚酮也不是倍半萜來源,而是由莽草酸與苯丙氨酸途徑的芳環衍生而來(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8), 2298-2302)。2016年結合有機化學和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前體指導的生物合成策略,進一步研究了褐蓋韌革菌混源萜類化合物骨架結構多樣性的產生,闡明了由異戊烯基對羥基苯甲醇通過發散途徑形成韌革菌素類混源萜的生物合成機制(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8), 5463-5466)。

  在韌革菌素的生物合成途徑中,七元內酯環化合物氧雜環庚三烯-2(3H)-酮發生分子內碳-碳環合反應生成4/5融合雙環內酯骨架結構,類似的環合反應及催化酶在生物合成中均未見報導,其中很可能蘊含新穎的酶學機制與催化機理。近期,曾英研究組與劉吉開研究組、黃勝雄研究組合作,通過酶活性導向的蛋白質逐級分離與蛋白組學技術獲得22個候選蛋白,結合基因克隆、異源表達及酶活檢測,確定了其中的一個α/β水解酶為韌革菌素環合酶(Vibralactone Cyclase, VibC),並對其酶學性質進行了研究。進一步通過酶化學實驗、蛋白晶體、化學模擬計算及胺基酸定點突變實驗,揭示VibC的催化機理為開環-aldol-酯化反應或去質子化-周環反應。韌革菌素環合酶為首例自然酶促aldol反應或電環合反應的α/β水解酶,VibC的發現豐富了天然產物生物合成中aldol反應酶及周環酶的分子機制與催化機理,擴展了α/β水解酶的自然催化反應類型,為後續合成途徑重建,實現韌革菌素的異源生物合成,並開展結構衍生化研究奠定了基礎。

  以上研究成果以A Hydrolase-Catalyzed Cyclization Forms the Fused Bicyclic β-Lactone in Vibralactone 為題發表在化學類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8), 7209-7213)。博士研究生馮克娜為論文第一作者,曾英、劉吉開和黃勝雄為通訊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國家合成生物學重點研發計劃 (2018YFA09006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977101, 21961142008, 21572237)和雲南省重點研發計劃(2019ZF011-2)項目資助。

圖1. 褐蓋韌革菌中韌革菌素生物合成途徑

圖2. VibC晶體結構及與底物3和3』分子對接結果

圖3. 推測VibC的催化機理。Ser177-His311-Asp281催化A) 開環-aldol-酯化反應機理或B) 質子化-周環反應機理。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水生所在解析微藻脂質合成關鍵酶功能分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乙醯CoA:二醯基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是催化三酯醯甘油(TAG)的最後一步合成的關鍵酶,也是TAG合成的限速酶。DGAT在植物種子發育與萌發、葉片新陳代謝、幼苗發育等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動物中,由於與TAG合成及代謝緊密相關,DGAT可作為治療肥胖、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藥物靶標。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擔子地衣是由擔子菌與共生藻互惠共生而形成的一類特殊地衣,它在共生菌與共生藻分離培養、篩選生物活性成分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該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應用廣泛,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辣蕕屬GarrettiaFletch.、全唇花屬Holocheila(Kudo) S.
  • 楊建明教授團隊在3-羥基丙酸生物合成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楊建明教授團隊在3-羥基丙酸生物合成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教授團隊在3-羥基丙酸(3-HP)微生物合成新途徑構建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化學及綠色可持續發展技術領域」頂級期刊Green Chemistry(2019, DOI
  •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2020-03-25 生物物理研究所 長鏈脂肪烴作為傳統液體燃料汽油的主要成分,對其生物合成途徑進行改造和優化是極有前景的替代產油方案。早期的研究發現光合生物藍藻中存在一條代謝途徑,可以直接利用光能合成長鏈脂肪烴,無需額外碳源,但是效率較低,對該途徑進行改造,獲得能夠高效產烴的藍藻,是開發清潔生物能源的一條可行途徑。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的野外調查發現,居住在雲南的少數民族「藍靛瑤」對靛藍的利用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他們崇尚藍色服飾,以藍色為民族文化的主色調(圖1a,b),板藍的利用對維持藍靛瑤傳統文化具有意義。此外,靛藍indigo(一種吲哚生物鹼)具有多種藥物活性,是傳統中藥中的重要方劑,在當今我國傳統中藥的現代化利用中具有前景。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昆明1月11日電 (記者趙漢斌)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3-21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昆明植物所等在杜鵑花屬植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昆明植物所等在杜鵑花屬植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2-24 昆明植物研究所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之一,橫斷山地區是很多種子植物的分布和分化中心,存在著大量的快速輻射類群,如杜鵑屬和報春花屬等,然而這些類群沿海拔梯度共存分布的相關進化和生態過程尚不清楚。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高連明團隊與美國哥倫布州立大學教授Kevin S.
  • 東北地理所在溼地植物根際鐵碳關係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鐵碳關係是溼地生物地球化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鐵(Fe)氧化物對有機碳(OC)的雙重作用,既可以通過吸附或共沉澱的方式保護有機碳避免受到微生物的分解,又可通過鐵還原菌(FeRB)介導的異化還原鐵過程導致鐵結合態有機碳(OC-Fe)的釋放。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該團隊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聚焦於抑制細胞自噬增強內場響應催化腫瘤治療、外場激發光合作用增強光動力學催化治療以及外場超聲引發壓電催化腫瘤治療。   該研究選取超聲作為外場激發源。超聲作為一種非侵入式、高穿透性的外源,在臨床上常被用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其傳播過程中的聲螢光也常常被用來激發聲敏劑進行聲動力腫瘤治療(圖4)。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在水稻穗發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已有研究發現種皮顏色越深,種子休眠性越強,穗發芽抗性也越強,但目前這種相關性的分子機制仍不明晰。   該課題組前期獲得一個穗發芽突變體,通過與休眠性強的水稻品種(紅色種皮)雜交進行基因定位過程中發現:紅色種皮的後代中出現種皮顏色變淺,穗發芽率降低的現象。基因分析確定:控制穗發芽的基因為OsVP1,是ABA信號途徑重要的調控因子;控制種皮顏色的基因為Rc,是調控紅色種皮主要成份——原花色素生物合成的轉錄因子。
  • 昆明植物所拖鞋蘭菌根研究取得新進展
    蘭科菌根在蘭科植物的進化和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近年國際菌根研究的熱點。在同屬於蘭科杓蘭亞科(Cypripedioideae)園藝學上,兜蘭屬(Paphiopedilum)和杓蘭屬(Cypripedium)植物統稱為拖鞋蘭,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全部種類被列入《野生動植物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範圍,屬於亟需重點保護的植物類群。
  • 上海矽酸鹽所在鋰氧氣電池碳基複合正極載體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目前,包括多孔碳、納米碳管和石墨烯等在內的碳材料是二次鋰氧氣電池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正極載體。但在非水系鋰氧氣電池研究領域,碳材料存在穩定性不足等問題。非水系鋰氧氣電池在放電過程中發生1電子或2電子氧氣還原反應,生成氧化性極強的超氧根或超氧化鋰中間產物,嚴重氧化碳材料並促進電解液分解,生成大量碳酸鋰和羧酸鋰等副產物導致電極鈍化和電池容量衰減。因此,提高碳基正極的抗氧化性和電化學穩定性是解決此類問題的基礎要素。
  • 上海有機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膦氫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催化不對稱共軛加成中,常見的缺電子烯烴底物包括α,β-不飽和醛、α,β-不飽和酮、α,β-不飽和酯、α,β-不飽和醯胺、α,β-不飽和硝基化合物及α,β-不飽和碸等。然而,α,β-不飽和醯胺的底物局限於活化的醯胺,普通α,β-不飽和醯胺由於其較低的親電性,在不對稱催化中應用較少。醯胺基團是藥物分子和天然產物中常見的結構片段,因此,開發基於普通α,β-不飽和醯胺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具有重要意義。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11-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生化】昆明植物所黃勝雄研究組首次闡明天然稀有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機制
    弩箭子糖(antiarose)是一類六碳脫氧糖,最初於1896年由水解劇毒木本植物見血封喉樹汁液中的天然毒素—— α-弩箭子甙(α-antiarin)得到。據報導,目前大約有50多種強心苷類化合物中含有弩箭子糖結構,這一類強心苷類化合物對Na+/K+-腺苷三磷酸酶或者是人腫瘤細胞系具有納摩爾級的抑制活性,它們在心力衰竭、房性心律失常和癌症的治療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 科學網— 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遺傳基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遺傳基礎 本報訊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植物學報》。 板藍,又稱為南板藍根,具有較豐富的靛藍色素,因此一直是傳統的藍色染料植物。
  • 水生所在汙染物通過芳香烴受體幹擾腸道菌群和宿主健康研究中取得...
    基於此,本研究採用成年斑馬魚為模式生物,急性暴露於2nM PCB126(一種模式AhR通路激活劑)。暴露結束之後,綜合運用宏基因組學及代謝組學等分析方法,系統研究AhR通路激活後、跨微生物-腸道-血液-肝臟信號網絡的變化,旨在闡明PCB126激活AhR信號在腸肝軸(gut-liver axis)的傳導模式和機制。
  • 體外合成昆布二糖研究取得新進展
    它可以作為合成透明質酸的前體物質應用於製藥及化妝品行業,作為促發芽劑和天然防腐劑應用於農業領域,且其具有益生作用,可以作為食品添加劑應用於食品保健品行業,另外,還可以調控嗜熱菌熱纖維梭菌的蛋白表達。昆布二糖的傳統製備方法是以稀酸水解天然產物,但天然產物供應有限,導致昆布二糖價格居高不下。因此,開發成本低廉、環境友好的昆布二糖高效合成技術,對高附加值功能性寡糖生物製備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