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單身報告:從閃婚閃離到精神單身,80後成生力軍

2021-02-22 湖湘評論

文丨豐雪 來源丨東方網

觀點:單身,一種新的「正常」

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第四次單身潮來襲……歲末年初,國家民政局的一組數據,在輿論的渲染下,又製造出新一波單身恐慌。

回顧2015年的網絡熱詞,諸如「我們」、「全面二孩」、「人醜就要多讀書」、「顏值」……無論是秀恩愛的,還是催二胎的,都讓30左右「缺愛」的我們無比憂傷,然後幡然醒悟:原來,在婚姻賽場上,財富和美貌是硬通貨,門當戶對才會幸福。

愛情如房價般高企,婚姻風險不輸股票,在這齣時代的單身劇中,不少大齡男女對婚姻也抱著爭搶資源的心態,在用妥協躲過了逼婚的喧囂之後,才剛剛意識到奔向悲劇的徵兆。是的,我們突然發現,「80後離婚潮」裹挾在「第四次單身潮」裡洶湧而來,特別在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很多人的生活增加了新的選項:單人房,雙人床;亞婚姻,偽單身;一結婚,便離婚……文化上的容忍,經濟上的可能,使得飽蘸時代光影的中國「熟年」單身群落日益壯大,並在公眾的視野裡由另類變為正常。

一個人炒基金養老、買小戶型公寓、在堵塞的馬路上開著小排量汽車……年輕人崇尚生活「簡約主義」,把7-11當餐廳、家務被儘量精簡、獨自去旅行,我們正在學習單身,並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種「單人的自我享樂模式」正式開啟。

臺灣早有「熟男熟女」的說法,比如「熟女」,就是指30歲以上的單身女性,她們經歷了臺灣從貧窮到富裕的過程,受過良好的教育,經濟條件不錯,卻一直單身,很懂得享受生活,在自己身上捨得花錢。

如今整個大陸的「單身革命」濃縮了這個過程,幾年前大齡單身們還憂心忡忡,而眼下從容單身的「熟男熟女」們已經越來越放鬆,越來越享受。在上海,「單身女性住宅」的概念正在產生,單身女性成為購房主力軍;車商也開始打起「熟女」牌,更有自主性、更時尚的單身客戶成為消費汽車文化的一部分。「熟年單身」造就了一批產業,包括相親俱樂部、婚介所、單身女子會館,時尚單身開始成為奢侈雜誌的招牌話題。

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葛紅兵在他的《現代都市的單身群落》一書中這樣描述這種兩極分化的單身趨勢:「因貧富分化,中國單身現在出現了劇烈的分層,高層單身出於主動選擇,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正常』生活方式;底層單身則主要是迫於物質和身份限制,比如疾病、貧窮,這是永遠沉澱在社會底部的現象。」

是的,越來越多的單身白領主動選擇「單獨」,但他們並不「孤獨」。就像孤獨的美食家未見得一定感到孤獨。若此生沒有遇到真愛,一個人優雅地老去,又何嘗不是一種選擇。單身意味著多元,多元意味著進步。未來社會一定是更加多元的,人們將重新思考親密關係,按照個人的性格、需求、理解、理想重新決定自己的生活。

那麼,2016,歡迎來到無害的單身時代吧。


分析:2015申城單身報告

單身潮是種商業暗示?

第四次單身潮始於哪一年,無法考究,在網上一搜,發現早在五六年前,第四次單身潮的概念已經有了。其實,所謂的單身經濟,才是商家和媒體最關注的單身現象。

幾個數字送給單身男女們感受一下:1、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2、中國獨居人口從1990年的6%上升為2013年的14.6%;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30歲及以上女性有2.47%未婚,比十年前增加近兩倍。

媒體把國家民政局去年底發布的這組數據,打上「第四次單身潮來襲」的標籤。

新中國有過四次單身潮,第一次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第一部《婚姻法》頒布,離婚潮波及全國。第二次是在文革後,大批知青返城後,大齡未婚青年湧現,尤其是女青年,她們下鄉後無法接受當地男性。90年代前後,自由思潮在青年中爆發,「感情破裂」可以作為離婚的理由,離婚率劇增,第三次單身潮來襲。

「單身潮」並不是我國的獨特現象,事實上,目前世界各國都面臨著「單身潮」帶來的影響。在法國,每三戶人家就有一戶是單身;德國柏林的獨身人口達到54%;日本預測,到2030年,日本的終身未婚男性比例將增至30%,而女性則增至23%;韓國也於不久前宣布進入「單身全盛時代」……

在上海,單身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結婚費用太高,房、車成本太大,單身白領不願婚後生活將就;主動奔單者明顯增加,不少都市女性主動選擇單身,對傳統婚姻中的女性角色開始反思,獨立的經濟能力讓大部分女性不再依靠男人,婚姻不再是一件被迫去完成的事,而是一件可以選擇和等待的事情;部分「80後」獨一代的自我意識過強,只看到婚姻的付出,看不到收穫,因此覺得結婚不划算。他們認為單身能夠讓自己從家庭中解放出來,願意更多地「投資」自己,尋求個人自由。

多年前的日本,著名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早就提出了「一人經濟學」,認為青年單身男女、中年失婚族,及白髮獨身族正漸漸變成社會主流,這個概念催生了一系列商機,成為商家開採的新金礦。比如:商店中的產品包裝由家庭裝變成獨立小包、便利商店成為都市人的快捷冰箱、旅行社推出單身旅遊計劃、一人座的餐廳開始流行、地產商推出精緻小戶型等等。

今天,微信朋友圈流行的曬「一人食」、「簡約生活」的照片,也是這種新消費趨勢的體現。因此,各界鼓吹的單身潮或許正是這樣一種商業暗示。

上海人更相信「門當戶對」

在上海,靠父母能拼得出幾百萬婚房的男人,如果自身學歷、能力還行的話,大多在二十六七歲,就早早「婚」了。他們往往在大學就訂好終身,而另一半,家境也都般配。事實上,這麼多年,筆者身邊鮮有灰姑娘的故事。只有一個例外,結婚時是門當戶對的,後來一方發跡,目前和和美美。

經常看到大學生千奇百怪的表白方式,最直接的是送上一大捧玫瑰,搞得大點的是,整棟宿舍進行燈光控制,畫出一個心形之類的圖案,還有步行千裡去提親的。我只能說,不少女人(或者丈母娘)看重的不是這些虛頭虛腦的東西,而是實力:你的實力,或者你家的實力,其他都是浮雲。

「像我們這一代80、90後,走入社會後,直接摸到了一手爛牌:工資不夠用,物價高,房價高,存不下錢,婚姻就是個奢侈品。畢業後,絕大部分幹的是跑腿動嘴的工作,很難有技術積累。現在吃青春飯,沒有家庭負擔,談個戀愛,喝喝小酒,群租侃大山,5年很快就過去了。再往後,買房沒錢,工作無前途,轉行沒技術,經驗無積累,很快就會憤青,然後啃老,自然而然就剩下了。」在某民企做銷售的29歲小夥阿偉苦惱道,因為買不起婚房,女友離開了他,一氣之下,他用首付的錢買了部車,這下成家更難了。

是的,筆者周邊100%的婚嫁都是門當戶對的。權貴聯姻,高官兒對上市公司董事長女,高官女對民企富二代,上海大專男對外地本科女,拆遷戶內搭,外地美女對上海兩套房,上海「弄堂公主」對外地鳳凰男。

最新例子是一朋友,兒子在某民營航空公司做機長,年薪好幾十萬,他自己早年在市中心黃金地段囤了幾套房,算是底子很厚的中產吧。最近兒子談了個朋友,姑娘家裡是做生意的,全身名牌,吃個下午茶就要好幾百的那種。兒子覺得壓力很大,談不下去了。老爸則不聲不響地賣了福州路的一套老公寓,花了上千萬給兒子置換了套市中心小三室當婚房。這對是否能順利走下去,還未可知,卻再次印證:上海人門當戶對的基因是深入骨髓的。

有婚介所的情感諮詢師表示,在婚姻賽場上,財富和美貌是硬通貨,而諸如學歷等,只算是加分項。

萬人相親會漸冷場

2015年,上海的萬人相親會辦到了第七屆,但是規模卻越來越小,盛況難現。這類公益相親活動往往成為家長的摸底會,也成了各個婚戀中介的走秀場。可以預見,未來,動輒萬人的相親會將式微,50人左右的聯誼交友會更討巧。

「我們婚介所這次還剩很多免票沒人來領,人氣一年不如一年了。」滬上某著名婚介所負責人無奈道。在去年10月底舉辦的第七屆上海婚博會上,領行情的父母甚至多於單身赴會的年輕人,逐漸冷場的大型相親會預示著,靠場面博人氣的大規模公益相親活動,不吃香了,人數少而精、男女精確配對、互動性更強的小眾聯誼交友派對或許更有市場。

看到這一趨勢,萬人相親會的主辦方去年也開始改變策略,原本一年春秋兩場的萬人相親會,去年春天,化整為零,改成了一系列專題小型交友會,分多場舉行,包括浦江遊輪主題相親會、白領主題相親會、家長聊天會等。

有業內人士分析,萬人相親會、社區大型交友聯誼會等等,很多都是由政府或有關部門、群團「埋單」,但是免費大餐並不好吃,真正搞好活動,必須有人兜託並提供後續跟蹤服務。如果僅止於形式上的熱熱鬧鬧,不管結果,就成了「給領導一個積極回應,給社會一個認真交待,給年終一個漂亮成績」的「秀場」。

業內認為,50人左右的小型交友會,由於男女資料事先經過篩選,針對性更強,更易於深入了解,效果更好。此外,熟人介紹,加入以興趣為前提的各類俱樂部等方式,也是「脫單」比較靠譜的路徑。

免費「白髮相親」顯疲態

曾經熱鬧的家長免費諮詢會,逐漸顯出疲態。不少參加過免費家長會的上海老人感到焦慮:1973年到1980年出生的男生都去哪兒了?他們發現,男少女多,經常碰頭的就是那幾張老面孔,失望多次之後,有的索性不再來軋鬧猛了。這和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孫沛東的研究數據相符:在上海,「白髮相親角」的成功率尚不足1%。

近一年來,徐阿姨經常在各婚介所的免費家長會上疲於趕場,她感慨道,如果是親友介紹,雙方的年齡、相貌、收入有些差距,好像都不是問題。但一到了父母免費諮詢會,每個家長都特別計較家境、學歷、身高等條件,感覺就像一個商品市場。而且經常是現場父母談得好好的,也交換了電話,但過了很久男方也不主動聯繫,最後不了了之。

在某婚介所組織的父母免費諮詢會上,58歲的劉阿姨說,連著4年的每個雙休日,她都堅持在人民公園「相親角」為女兒舉牌、蹲點。幾乎跑遍了上海灘上有名氣的婚介所,最後花了2萬多塊錢,她為女兒入了這家的會員。

「不能讓女兒知道我來這兒報名。如果真能找到合適的,打算告訴女兒是同事介紹的。」她記得,女兒大學時身邊不乏追求者,因為都是外地人,被她一一阻止了。工作後女兒找過一個年齡比她小三歲的男友,同樣被她拆散,如今她總覺得像欠了女兒什麼。

很多中國父母和劉阿姨一樣,對孩子有著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孩子沒成家,就是他們的責任,他們會焦慮,進而自責。但同時,絕大多數父母更關注外在條件之類的硬體,格外注重門當戶對或者希望通過婚姻向上級階層流動。

子女反對,成功率低,父母為什麼還趨之若鶩?「效率原則不能解釋這個悖論。事實上,獨特的情感邏輯才是理解『白髮相親』的關鍵。」孫沛東認為,下鄉導致知青一代的戀愛與婚姻生活被延後,使得他們對子女的婚姻有著非同尋常的急切與焦慮;因為存在生存、成才和養老等風險,獨生子女與其父母毫無選擇地被「綁縛」在協同擇偶這架戰車上;不完善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造成他們對自己及子女的未來生活充滿擔憂,力圖在婚姻市場上尋求「上遷婚」的可能,獲取更加可靠且有保障的人生保險。

零會費相親男的錢規則

這已經成為上海婚戀市場的錢規則,一些經常遊走於各大婚介所的優質單身男,深諳免費交友的門道。因為男少女多,不少婚介所為了照顧旗下大量渴望配對的大齡姑娘,不得不免費招攬未婚男士。而這些男人也漸漸學會了逢場作戲,而且相信,更好的姑娘永遠在下一個。

就在劉阿姨付了2萬元,代女兒加入某婚介所會籍時,陳阿姨也為35歲的兒子登記了會員資料,不同的是,陳阿姨沒有花一分錢就輕鬆入了會。

筆者調查發現,在一些婚介所裡,經常會出現這麼一些熟悉的面孔,他們不是婚託,是真正的單身「貴族」;他們不付一毛錢的會費就被奉為上賓,甚至在婚介所約會時,連十幾塊的茶水費都拒付,但是照樣可以每周免費和幾個甚至十幾個姑娘甜蜜約會。

一位業內人士訴苦道,一般婚介所男女會員的比例在三七開,陰盛陽衰,男人絕對不夠用。為了吸引綜合條件不錯的男會員,給他們開出的會費比動輒花幾萬塊年費的女會員少很多,通常只付幾千塊一年意思意思。為了拉攏更多優質男,部分婚介所甚至開出免費入會的條件。漸漸的,零會費相親男越來越多,成了行業公開的秘密。

「不過,免費入會的男士,不能主動看女會員的資料,只能被動等待女方的約見。」某資深紅娘透露。於是在這些婚介所的約會室裡,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個男人一個周末,從早到晚,可以趕場式地被安排約會四五個姑娘,而這種車輪式相親,也讓這些婚介所的男子更有優越感,他們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享受著免費「翻牌」的樂趣。

當然,一些精明的婚介所也利用手上的這些優質牌,玩起了相親遊戲。她們往往會按女會員的條件,從低到高,安排她們與零會費相親男約會,儘量用足資源。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把條件最好的女會員推出去。

「婚介所的誘惑確實很大,一些好男人會被帶壞,閱女無數後,眼光越來越高。不過也有個別淳樸厚道的男士,見到中意的姑娘,就『中途下車』,走入婚姻殿堂。」上述紅娘坦言。

從閃婚閃離到精神單身

部分80後「閃婚+閃離」那種遊戲婚姻的態度,無疑增加了中國的單身人口。當「網絡」和「經濟」成為婚姻的兩大「殺手」時,更多已婚人士存在「單身心態」—周末婚姻、法式婚姻(分房而睡)、偽單身、亞婚姻、試離婚、隱婚……他們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婚姻的擁有者,也是精神上的單身者。不妨認為,他們也是愛情的投機主義者。

「閃婚閃離」的80後,成為日漸壯大的中國單身人口的生力軍。在上海的不少婚介所,離婚無孩、領證未辦等打上「離異」標籤的「二手」男女,越來越多,「三年之癢」已經取代了「七年之癢」。同時,中年離婚率也逐漸上升,比如為買房弄假成真離婚的,或者為孩子前途隱忍多年、高考後分手的,最近兩年,每年的暑假成為離婚小高潮,多年夫妻貌合神離,一旦孩子高考結束,終於分道揚鑣。

上海民政局的一份報告指出:性格不合、經濟困難、婚外情、家庭爭端、性生活不和諧,以及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持不同觀點,是導致夫婦離婚的主要原因。

「如果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麼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恩格斯的名言經常被簡化為「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更多40歲以上的中產者當年結婚時,沒遇到這個好分好合的自由時代,在對閃婚閃離的「80後」身上進行著想像和教育時,他們亦無法保證自己的心靈不會出軌。

網際網路+找對象成趨勢?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最缺乏的不是錢和技術,也不是用戶,而是行業規則和行業自律。佳緣「閃婚」百合,似乎預示著網絡交友寡頭壟斷時代即將來臨,不過,對喜歡便捷交友的年輕一代來說,他們並不關心這兩位「婚後」的現實生活能否幸福,他們希望網絡相親帶來更優的服務、更好的體驗和更高的成功率。

2015年末,世紀佳緣和百合網在爭鬥數年後終於「嫁」給了對方。如同趕集和58、攜程和去哪兒、美團和大眾點評一樣,在「在線紅娘」這一領域,2003年成立的世紀佳緣和2005年成立的百合網也從相殺到相愛。

經濟實惠、省時省力、低門檻、資源廣的婚戀網站,已經成為當代人尋找伴侶的新平臺。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第二季度,網際網路婚戀交友市場PC端活躍用戶數為2157萬人,移動端活躍人數達1157萬人。市場強勁,婚戀網站遍地開花也就不足為怪。

但是,婚戀網站的生意卻一年不如一年紅火,陌陌、Linkin、Line等社交網站的崛起,讓傳統的網際網路婚戀交友網站面臨很大挑戰。百合網CEO田範江曾說過:「如今是一個用打車軟體就能交友的時代,對行業變革提出新的要求。」

婚戀網站用戶重疊,服務同質,收入不易出現累加效應,誠信問題等等都是一時間無法改變的痛點。「目前行業的普遍做法還是服務海量用戶,以低價格的入門級的C2C匹配服務為主,其實更應挖掘高品質客戶的高端定製需求。」業內建議道。

「上了茫茫網海,才知道這裡面的水有多深,短短半年我就上當六次,在百合網舉報了N個男騙子—離異裝未婚的,海歸自我感覺良好的,外地人想入上海戶口的,本地摳門男等等。這網站上到底活躍著多少個靠剩女吃飯的猥瑣男?」30歲的張小姐抱怨說。

在網際網路+時代,微信、微博、QQ等網絡平臺豐富、方便了交友,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並沒有因此而走得更近。有業內人士直言,相親交友最終要從線上走到線下,而傳統的方式,往往最接地氣。

版權申明: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並表示歉意。謝謝。

-END-

湘江評論

文化丨閱讀丨新知丨體驗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15年申城單身報告出爐丨男性拒付茶費每周仍約十幾個姑娘
    是的,我們突然發現,「80後離婚潮」裹挾在「第四次單身潮」裡洶湧而來,特別在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很多人的生活增加了新的選項:單人房,雙人床;亞婚姻,偽單身;一結婚,便離婚……文化上的容忍,經濟上的可能,使得飽蘸時代光影的中國「熟年」單身群落日益壯大,並在公眾的視野裡由另類變為正常。
  • 90後已加入離婚大軍,小夫妻相識18天閃婚3月後閃離
    90後已加入離婚大軍 小夫妻相識18天閃婚後閃離【大數據】「2-7年為婚姻破裂高發期」,婚姻「七年之癢」提早發作隨著第一批「80後」即將邁入四十不惑,「80後」被催婚,已經不是啥新鮮事了。但不少「80後」優質單身女青年被婚戀市場「淘汰」,依然屢屢佔據熱搜。
  • 閃婚又閃離,村裡的婚姻不談冷靜期
    當閃婚閃離還是都市傳說的時候,大家都戲稱「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轉眼間,「快餐式」婚姻也成為了農村婚姻的新典型。 年前說媒,初三見面,初五下婚帖,初七辦酒席。在農村,愁死人的終身大事,只需七天就成了。 傳統相親市場上,只要門當戶對彩禮合適,就可以結婚了。儀式前,男女主人公甚至都沒有見過幾面。
  • 女性,單身,酷和自由與力量
    據民政部統計,截至中國單身人口高達2.4億,結婚年齡越來越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獨居。至我國育齡婦女平均初婚年齡由21.4歲提高到25.7歲,增長4.3歲。單身變成了一種大趨勢。是的,請把下巴收起來,單身女性不是新鮮事。這在城市行中更為明顯。
  • 閃婚,你怎麼看?重慶婚戀大數據:六成人認為戀愛1-2年結婚合適
    近日,都市熱報·廂遇聯合上遊新聞創建的「重慶婚戀大數據」發布2020年第9期婚戀調查大數據,並形成了《如何看待閃婚·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項調查隨機抽取了712個有效樣本進行分析顯示,在參與調查的人中六成人認為戀愛1~2年結婚最合適。
  • 閃婚,你怎麼看?重慶婚戀大數據:六成人認為戀愛1-2年結婚最合適
    近日,都市熱報·廂遇聯合上遊新聞創建的「重慶婚戀大數據」發布2020年第9期婚戀調查大數據,並形成了《如何看待閃婚·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項調查隨機抽取了712個有效樣本進行分析顯示,在參與調查的人中六成人認為戀愛1~2年結婚最合適。
  • 90後戀愛:無意單身、精神異地、預感晚婚
    之前我寫過90後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奔三的90後:癱著,混著,渴望著》,有些人說,竟然被這麼喪的文章治癒了。有讀者建議,讓我寫寫90後的戀愛狀態。在正式和你探討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些大數據。某調查網站曾發布過一份《90後婚戀觀調研報告》,裡面有一些大數據,能夠直接反映出現在年輕人的真實戀愛觀。
  • 單身社會來了,單身經濟才是時下潮流
    你是渴望脫單還是享受單身……單身社會正在來臨。據統計,目前北京、上海的單身男女已衝破100萬人。單身浪潮在讓更多父母憂心忡忡的同時,卻誤打誤撞地激蕩出「單身經濟」的繁榮。從雙十一到空巢青年:單身社會悄然來了今年以來,「空巢青年」一詞開始走紅,它是獨居青年的自嘲。
  • 呂良偉:一婚娶周海媚,二婚閃婚閃離,三婚妻子成了一生所愛
    到了80年代末,很多TVB演員相繼離開,呂良偉到了1989年也離開了TVB。那一年,呂良偉33歲,到了而立之年,演藝事業開始突飛猛進。1991年,正是周星馳開始大紅的時候,呂良偉和他合作出演了電影《賭俠Ⅱ之上海灘賭聖》。
  • 被傳和張鈞甯閃婚,彭于晏再度闢謠:純屬烏龍,我還單身!
    去年12月底,有網友曬出微信聊天記錄截圖,爆料彭于晏和張鈞甯已秘密閃婚,對話中爆料人稱有個校董朋友有去參加二人的婚禮,因為對外封鎖了結婚消息外界對此並不知曉。
  • 第791期「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徵婚信息)
    女佛友:靜中妙有※ 婚姻狀態:短婚未育,七年前閃婚閃離,因為對方沒有信仰……一直不想找,現在試試有沒有緣分。※ 擇偶要求:為人正派,積極向上,有擔當有責任心,成熟穩重,善良孝順,80後,未婚未育或者離異未育都可以,175CM以上。在江蘇定居的最好,或者祖籍江蘇的。正信佛弟子,吃全素越久越好。我現在全素,雞蛋也不吃,不排斥牛奶,牛奶喝的少,豆漿為主。現在我專修淨土,希望對方共同信仰,可以其他法門,互相尊重支持對方的修行,不要太執著改變別人的法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 單身狗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為TA而來」 上海單身生活秀快來圍觀吧!
    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上升到9200萬人。」這其中藏著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同時單身經濟將為品牌商和零售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如何貼近單身人群的生活方式,回應其獨特消費需求,把握下一輪年輕消費力的商業引力至關重要。
  • 珍愛網發布《2020單身人群調查報告--飲食男女篇》六成男女戀愛後...
    對此,520當天,珍愛網發布《2020單身人群調查報告--飲食男女篇》,針對單身男女在情感及飲食方面進行抽樣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100份。  調查顯示:八成單身男女「投餵美食」表好感,男生更愛「投餵」表好感;「獨食」孤獨感top3:獨自吃年夜飯、獨自吃生日蛋糕、情人節獨自吃飯;約會選擇:00後愛火鍋,95後愛西餐,90後愛甜點;戀愛後外出吃飯頻率增加,六成男女表示戀愛後會「幸福肥」;超七成人可接受婚後點外賣,男生比女生更願意做飯。
  • 58同城單身人才報告:單身女愛購物 男性更愛玩遊戲
    近日,58同城發布《2019職場單身人才調研報告》,通過對20-40歲年齡區間的一線、新一線城市職場單身人才展開調研,解碼職場單身人才的工作、生活及情感狀態。
  • 連江超四成男女選擇單身,因為他們選擇了投身單身經濟浪潮.
    拿我們的連江打個比方,10個連江人中就有高達4個人是單身。這是個可怕的數字,但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單身貴族的時候,一股趨勢開始湧動它就是單身經濟。單身經濟是指由單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質量,崇尚高消費生活而帶來的商機。除了單身公寓、單身套餐持續紅火外,其他產業紛紛針對單身人士推出了「一個人的經濟」。據統計,目前北京、上海的單身男女已衝破100萬人。
  • 20年前的「單身貴族」,現在怎麼就成了「單身狗」? 七夕特刊
    三.為什麼說自己是「單身狗」這會兒,壹讀君(yiduiread)要放大招了。他們大都是接受過中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成年未婚未戀愛的「白領」。面兒上那時的「單身貴族」跟今天的「單身狗」是同一個所指,但是——「高等教育」和「白領」的意味變了,人們對「單身」的態度,從「以單身為傲」一個大轉彎轉成了「以單身為恥」。怎麼個變法?說到高等教育,不得不提及1999年開啟的大學擴招。當時定了計劃,說爭取2010年實現15%毛入學率。
  • 難道和賴弘國閃婚又閃離後恐婚了?
    難道和賴弘國閃婚又閃離後恐婚了?時間:2020-12-14 12: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阿嬌說不會再結婚了什麼狀況? 難道和賴弘國閃婚又閃離後恐婚了?
  • 2020中國婚姻調查報告:90後離婚率高達56.7%,責任在父母身上
    性格不合:父母教育不足根據婚姻調查報告顯示,佔據離婚理由最高比例的並非是一方出軌,而是性格不合。這四個字在老一輩眼中堪稱荒唐,性格不合可以繼續磨合,為何年輕人卻一言不合就離婚呢?那就要說到90後父母的教育問題了。
  • 「艾莉」李彩樺閃婚閃離,三段感情都不順,現在復出撈金養活自己
    與前夫黃彥書相識半年就閃婚,可沒想到攜手也才不過半年時間這段感情就已經終結。 慶生照中李彩樺瘦了許多,但當天的裝束很「颯」,貝雷帽顯得她人很精神。只是,生日宴上只有李彩樺一人顯得小姐姐很落寞,加上離婚消息剛剛曝出,更讓人感覺氣氛有些悽涼。
  • 阿嬌37歲尋找到真愛,39歲又回歸單身,愛情給了她什麼?
    2016年與「華航林依晨」趙筱葳交往,4月登記結婚、10月宣布離婚,據傳離婚的原因是男方有染;而與阿嬌結婚不久後,賴弘國不止一次被拍與美女約會,鬧得最厲害的一次是他與網紅深夜吃飯,還玩親密自拍。 看來阿嬌在感情方面已經「大徹大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