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把西式服裝簡稱西裝,也叫西服。儘管我們都穿過甚至愛穿西服,考你一個冷知識:西服是哪個國家誰發明的呢?沒準兒我們答不上來。我們只管穿,管那麼多累不累啊?西服最早由一個名叫菲利普的法國子爵受到漁民服裝的啟發後最先請人幫他設計出來的。敞領、少扣,但又比漁夫的衣服挺括,既便於用力,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新服裝很快傳遍了巴黎和整個法國,以後又流行到整個西方世界。19世紀40年代由留學的中國人漸漸傳到了中國。
改革開放前,全國上下流行紅色或者國防綠,人們思想保守,著裝顏色單調。我讀高中的時候,物理老師穿了一件帶點燕尾的西服(後面開了叉)上課,被校長視為奇裝異服破口大罵,他悻悻地換掉上衣後才給我們上課。
我何時穿西服已不可考,但有張拍攝於80年代的照片,我穿一件灰色西服上衣,裡面穿著圓領線衣再套一件剪子口毛衣,裡三層外三層,現在看來不倫不類甚至有些滑稽,但那時想必是為了保暖之需,至於審美或搭配肯定是退而求其次。讀大二時,自己在外面做家教,有個期末領了薪水便和同學一起到南大街一個大商場裡買了一身西服,當然配套的襯衫、皮鞋和領帶也有。周一穿著上課,感到不會走路,彆扭地經過英語系辦公室時碰到了一直管學生考勤的女老師,好像說了一句男娃穿西服就是精神之類的話,我至今記得。以至於多年來給我一個誤導,穿西服就要領帶皮鞋都配上,要不叫西裝革履呢。工作後我也不怎麼講究穿戴,因為工資常常不能按時發。吃穿吃穿,吃在穿前面。肯定先吃飽,再穿美。當年在省軍區軍人服務社買的幾套作訓服穿了好幾年。大概是94年前後,漢中產的「偉志」牌西服在鄉下頗為流行。有次到縣城選了一身細紋麻格子的「偉志」套裝,還專門買了一雙「登雲」皮鞋。母親說,工作了,別整天就拿兩套黃色衣服換洗,給人感覺老虎上山一張皮。要打扮的精神點兒好找媳婦。
後來自己又置辦了幾身西服,好像那時候也不怎麼講究場合,穿西服打領帶的特別多,也就見怪不怪。有次,我帶同事們到安康瀛湖轉了一圈,泛舟湖上,說說笑笑。有照片為證,我穿的就是自己做的西服套裝,還打著領帶。01年冬天,單位派我們到江蘇學習課程改革經驗,同行的近二十人好像只有我是西裝革履。記得導遊是個姑娘,看我穿的這么正式,引出了一段繞口令。關鍵詞是「西服」「媳婦」「西湖」,「媳婦給我買了身西服遊西湖」,江蘇方言本來不好懂,再加上她說的快,根本聽不懂。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那幾年時興單位統一著裝。單位給我們每人定做了一套雅戈爾西服,當然也有襯衣和領帶。單位有大的活動,統一著裝,教工的精神面貌就是好。那套西服當時算是我穿過的最貴的西服了。由於是量體裁衣,選料考究,穿起來很合身很得體。可惜時間一長,褲子屁股後面磨得光亮,我就不再穿它了。有次到省城開會,我穿了一套新西服。會後同學接我喝酒,見我西服袖口上的商標都沒扯。諷刺我說,「哎呀,皮爾卡丹有什麼了不起的,快給我把牌子扯了去。」因為走時匆忙,沒考慮那麼多,還以為是訂在上面是不扯的哩。大前年春節,我應邀代表檢察院參加縣上組織政法系統的朗誦活動,穿了一身人民檢察官的制服登臺,胸前憋著國徽,頗感神聖。活動結束後檢察院的朋友把那套西服送我了,我穿著也很得體。
時光荏苒,我已記不清自己穿過幾套什麼牌子什麼顏色的西服了。儘管感覺西服和我愈發陌生,但我依然要感謝代表紳士風度的筆挺的西服曾出沒在我的青春裡,或者說我也很高興穿著西服在我的青春裡出沒過。昨天整理衣櫃,發現好幾套還很新的西服、白襯衫和領帶。有的襯衫好多年都沒穿了領口都已經發黃了,五顏六色的領帶也靜靜地被掛在衣櫃裡。現在,除過自己覺得非常重要的場合西裝革履以示對別人的尊重外,我幾乎不愛穿西服了,一是感覺穿上太正式了不自在,再就是怕麻煩。我喜歡隨意的夾克或其它穿起來不那麼引人注意的衣服。
咦!當年不論哪種場合都愛穿上西服,有時還喜歡站在舞臺中央的那個人,現在去了哪裡?沒有人注意。他正饒有興趣地在舞臺邊為精彩熱烈鼓掌呢。褪去繁華與浮躁,內心澄澈而篤定。年輕時絞盡腦汁在意識流裡找尋的辭藻,依稀隱約含蓄。也許偶爾還會想起那幾句晦澀的朦朧詩,但現在早已習慣了坐看雲起,慣看秋月春風。■
2020年3月11日記
㊗END㊗
文字編輯:李漁村;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