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輩為了革命事業英勇奮鬥,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黨史資源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事跡,可歌可泣;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奮勇向前。我們與中共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一起,為你打造一份權威的金華黨史讀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學的你。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為了解決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勞動力不足的困難,加速這些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共中央決定從1959年到1963年這5年內,動員內地青年支援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為貫徹中共中央指示,省委決定動員30萬青年支援寧夏回族自治區建設,採取分期分批、先少後多的辦法派送,提前在1962年內完成。
前期準備
根據省委1958年12月16日作出的《關於動員青年支援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主義建設的指示》,金華地委於1959年1月3日發出通知,動員青年支援寧夏建設。按照省委布置的任務,金華專區自1959年至1962年要動員五萬名青年分期分批支援寧夏社會主義建設。
經過前期宣傳和試點,1959年3月5日至9日,全省支援寧夏社會主義建設工作會議在金華召開。會議明確了任務和基本做法,並制訂1959年第一批支寧人員的派送計劃。會後,專區各縣對會議精神及派送計劃作了貫徹落實。第一批遷送縣蘭溪、義烏、東陽、建德、縉雲、開化等六縣的動員工作全面鋪開。到3月14日,僅蘭溪、東陽兩縣就有1.3萬多名青壯年申請報名,超過任務數的六倍。
在此過程中,各支寧辦公室認真做好申請人員的登記、審查及戶口糧食、黨團員組織關係、社員經濟關係轉移等工作,並做好派送的物資準備與組織準備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和省支寧工作會議規定,給支寧人員發放冬衣冬裝(即棉衣、棉帽、棉鞋、棉被)。支寧人員獲得審批後,迅速建立軍事化組織。按每一列車組成一個團,團長由地委配備縣一級護送幹部擔任;以縣為單位,根據人數多少設一個或幾個營,營長由縣委配備公社(區)級幹部擔任。營以下設連、排、班,並建立黨、團臨時支部。為便於行車統一指揮,車上由護送幹部、隨遷幹部、列車長和寧夏來迎接的幹部聯合組成行車指揮部,進行政治教育,維持行車紀律,開展文娛活動,照顧沿途生活。
分批赴寧夏支援建設
1959年4月28日和5月2日,金華專區第一批支寧的蘭溪、東陽、義烏等縣4095名青年分別乘列車奔赴寧夏。7月4日,金華專區第二批支寧的6573人乘列車奔赴寧夏。1959年,全年共計派送支寧人員10668名,其中婦女4177人,佔39.15%;家屬、兒童1752名,佔16.42%;隨遷脫產幹部66人,佔0.62%。支寧人員中有黨員、共青團員、人民代表、勞動模範、教師、幹部等,全部安置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各縣。
1960年,根據寧夏自治區黨委的建議和各對口安置地的實際情況,省委、地委將支寧人員指標作了調整。1960年 3月,地委進行第二次支寧動員。是年,金華專區派送支寧人員3925人、隨遷家屬1535人,共5460人,到寧夏後按系統(部門)安置在寧夏平吉堡農墾場、吳忠市和石嘴山市等52個單位。
1960年5月,東陽縣第二批支寧護送幹部與國營靈武農場幹部群眾合影
金華專區的支寧人員到寧夏後,雖然遇到住房擠、收入少、水土不服等困難,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關懷和群眾的支持下,在工農業生產和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中都做出了巨大的成績,湧現出大批的先進集體和模範人物,對寧夏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支寧人員面臨的困難也越來越大,最大的困難是每人的糧食定量越來越少,並且隨著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調整政策方針的深入貫徹,支寧所在的農村工廠、部分工礦企業、大中型工程,紛紛轉、關、並、停,煤礦幹部、工人精簡,農村人民公社、生產隊要逐步收回支寧人員原來安置的土地、牲口、住房等,歸還給當地農民。
1959年5月,中共寧夏自治區黨委、政府舉行大會歡迎第一批浙江支寧人員到達寧夏
1960年11月15日,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支援邊疆工作暫停幾年」的指示,省委發出《關於停止支寧工作的通知》,要求已去寧夏人員的在浙家屬,除無勞力的、自願遷寧者外,其餘一概不辦遷移事務;暫停支寧以及返浙人員一律不再動員去寧夏,戶口糧食關係由當地政府落實。其後,金華專區支援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主義建設的大部分人員陸續遷回原籍,僅留千餘人在寧夏落戶。
歷史貢獻
六十多年過去了,對於當年轟轟烈烈支援寧夏的歷史,如今的年輕人幾乎沒有印象,就是那段歷史的親歷者對此也逐漸淡忘。但是支援寧夏社會主義建設體現了金華人民講政治、講理想、講信念,服從大局,甘於奉獻的精神,他們勇挑重擔,無私付出,對推動寧夏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加強民族團結作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