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海外藝宴」帶大家來到英國國家美術館,觀看這裡正在舉辦的特展《鏡象:凡·艾克與前拉斐爾派》。
為我們導覽的,是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蘇珊 福斯特。她是英國國家美術館副館長、公眾事務主任兼荷蘭、德國以及英國早期繪畫策展人。她曾出版多本關於英國及荷蘭早期繪畫的著作,並於2006-2007年在泰特美術館策劃了特展《霍爾拜因在英國》。
這個展覽聚焦於15世紀畫家揚·凡 艾克的經典之作《阿諾菲尼的肖像》,以及這幅畫如何影響19和20世紀的英國前拉斐爾派藝術家但丁·加百列·羅塞蒂、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和威廉·霍爾曼·亨特等人的創作。
揚·凡·艾克 《阿諾菲尼的肖像》
這幅畫被稱為英國國家美術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創作於1434年,在1842年被英國國家美術館收藏。畫中的主人公是富有的商人喬凡尼·阿諾菲尼和其妻子。
《阿諾菲尼的肖像》的風格、主題,與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作品截然不同,這在當時引起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生的驚嘆。一群年輕藝術家開始效仿凡 艾克的創作手法,主張讓繪畫回到拉斐爾那個時代之前的創作方式,英國藝術史上最重要的學派——前拉斐爾派,就這樣誕生了。
阿諾菲尼的妻子
《阿諾菲尼的肖像》(局部)
《阿諾菲尼的肖像》(局部)
《阿諾菲尼的肖像》(局部)
從衣著和家中擺設判斷,這對夫婦非常富有。
牆上的鏡子
牆上的鏡子中有兩個人,其中一人就是畫家揚·凡·艾克本人。在這裡,畫家表現出了對於鏡像的天才捕捉。
揚·凡·艾克 《男子的肖像》 1433年
這幅畫的畫框是1433年留下來的,乍看之下,框上的文字似乎是刻上去的,因為文字旁邊有陰刻會產生的光影,但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得出,這是藝術家用畫筆畫出來的。
《男子的肖像》是畫家特別重要的作品之一,有人認為它可能是一幅自畫像。男人凝視的方向也暗示了這一點。通過微妙和戲劇化的光影處理方式,凡 艾克讓畫中的人物好像從黑暗中出現。光源來自畫面的左前方,觀眾不由得被他的凝視拉近。
但丁·加布裡埃爾·羅塞蒂 《童年的聖母瑪利亞》 1848-1849年
這幅畫充滿象徵符號:地上的棕櫚樹枝和荊棘象徵耶穌受難,百合象徵聖母的純潔,書本代表希望、信仰與慈悲等美德,白鴿象徵聖靈。這是羅塞蒂的第一幅油畫,也是首次以「P.R.B」的籤名 (前拉斐爾派簡寫)公開展出的作品。
約翰·埃弗雷特·米萊斯 《瑪莉安娜》 1851年
在色彩等諸多方面,米萊斯都受到了《阿諾菲尼的肖像》的影響。
這幅畫的題材來自莎士比亞戲劇《一報還一報》:瑪莉安娜因為一場海難丟失了嫁妝,被未婚夫安傑羅拋棄,過著孤獨的生活,但她仍然期盼有一天未婚夫會再回到她的身旁。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瑪莉安娜》 (局部)
在畫中,瑪莉安娜疲憊的姿態、桌上擺的刺繡和地上的落葉,都象徵了時光的流逝。
約翰·埃弗雷特·米萊斯 《詹姆斯·懷亞特夫人和她的女兒莎拉》 約1855年
這幅畫的牆上掛的都是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和達·文西的作品。它們與主人公僵硬的表情與姿態大異其趣。米勒似乎想強調,他的藝術足以挑戰維多利亞時代對文藝復興藝術的喜好。
威廉·霍爾曼·亨特 《良知覺醒》 1853年
畫中的女人是這個男人的情婦,他們正在彈奏湯姆斯 摩爾的歌曲《經常在深夜裡》。女人忽然受到精神感召,從男人的懷中站起來,望著窗外的花園與陽光。
我們可以從她身後的鏡子看到她眼前的世界。鏡子中的世界象徵了她失去的純真,但畫面右下角的一束光線,象徵了只要她願意悔改,未來仍然有機會。從這裡對鏡子的描繪可以看出,畫家亨特也深受凡·艾克《阿諾菲尼的肖像》的啟發。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良知覺醒》 (局部)
這幅畫充滿了象徵符號:桌子底下,一隻貓追了一隻斷了翅膀的鳥,這象徵女主人公的婚約已經無效。被扔在地上的手套,可能意味著被情夫拋棄的後果是淪為娼妓。地毯上一堆打結的線,代表這個女子被困。
福特 馬多克斯 布朗 《先生,接一下你的兒子》 1851-1892年
這是畫家第二任妻子埃瑪與他們剛出生的兒子。畫的構圖與宗教繪畫中的聖母聖子接近,但從埃瑪痛苦的表情,可以看出故事背後暗藏了不幸。布朗從1851年開始畫這幅畫,但是當他的兒子在1857年夭折後,他決定放棄,所以它一直沒有完成。
但丁·加布裡埃爾·羅塞蒂 《盧克雷齊婭·博爾賈》 1860-1861年
當時羅塞蒂對文藝復興時期在義大利惡名昭彰的博爾賈家族十分著迷。這幅畫描繪了盧克雷齊婭·博爾賈在毒殺丈夫後,小心地洗手。在鏡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丈夫被攙著走動。這是為了讓毒藥快一點發作。
威廉·莫裡斯 《美麗的伊索爾德》 1858年
在十九世紀後半期,前拉斐爾派非常推崇中世紀的歷史及藝術風格。在這幅畫中,伊索爾德就穿著中世紀的服飾。莫裡斯的主業是設計,這是他唯一的一幅油畫。伊索爾德頭上戴了一串迷迭香,這象徵著她對愛人特裡斯坦的思念。
愛德華·伯恩·瓊斯 《美麗的羅莎蒙德與伊蓮娜女王》 1862年
根據傳說,英國國王亨利二世在錯綜複雜的迷陣中,為自己的情人羅莎蒙德蓋了一間密室,但有一天,皇后伊蓮諾發現了後者,將其害死。畫中圓鏡的靈感,來自《阿諾菲尼的肖像》。
西蒙 所羅門 《對女士說故事的年輕人》 1870年
西蒙 所羅門創作了不少這一類型的畫:一群人在景深很淺的空間內,看起來有點像浮雕。在這方面,他可能受到了他的朋友、藝術家艾伯特 摩爾及當時盛行的唯美主義運動影響。這類風格希望脫離繪畫敘事和說教的功能,將作品重心放在構圖的平衡和畫面的美感上。
威廉·霍爾曼·亨特 《無所事事也好》 1866年
畫中原來的模特是畫家的女友安妮 米勒,但後來他娶了另一個女人,於是將畫中女人的面貌改成了自己妻子的,但米勒的頭髮卻被保留。畫家還在背景中增添了一面鏡子。
愛德華·伯恩·瓊斯 《瑪格麗特 伯恩·瓊斯》 1885-1886年
愛德華·伯恩·瓊斯十分疼愛自己的女兒瑪格麗特。她非常美麗,所以也常被畫家當作模特。她在1887年出嫁,這給了畫家一個很大的打擊。
她的背後也有一面鏡子。與《阿諾菲尼的肖像》類似,從這幅畫的鏡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房間的影像。
威廉·霍爾曼·亨特 《夏洛特姑娘》 約1886-1905年
《夏洛特姑娘》來自英國詩人丁尼生的同名詩。在這個故事中,夏洛特姑娘受到詛咒,無法用肉眼直接看世界,只能單獨住在高塔中,通過鏡子來觀看外界。一天,她從鏡中看到了騎馬而過的蘭斯洛特,愛上了他,忍不住轉頭直視。這時,鏡子立刻破裂,詛咒降臨。藝術家畫了夏洛特看到蘭斯洛特的那一幕。
約翰·菲利普 《宮女》 1862年
在這幅畫裡,約翰·菲利普部分複製了西班牙繪畫大師委拉斯凱茲的名作《宮女》。
委拉斯凱茲 《宮女》
威廉·奧賓 《鏡子》 1900年
在斯萊德藝術學院學習時,奧賓認識了畫中的女人艾美莉·斯考博,她是當時藝術學院的人體模特。奧彭一度和她許下婚約,後來卻娶了別人。這幅畫很可能是在藝術家自己的房間畫的,從牆上的鏡子中,可以看到藝術家在畫架前工作。
威廉·奧賓 《布魯姆斯伯裡一家》 1907年
布魯姆斯伯裡是倫敦的一個區,這幅畫畫的是尼科爾森一家。在畫中,男主人威廉·尼科爾森的畫家太太梅布爾站在門邊。
坐在餐桌前的,是他們的孩子南希(後嫁給了文學家羅伯特·格雷夫斯)、湯尼(在一戰中喪生)和班(後成為著名抽象藝術家)。站在桌前的是克里斯多福,他後來成為了一位建築師。藝術家奧賓則出現在圓鏡內。
說明:在本視頻開頭部分介紹前拉斐爾派畫家時,切入了畫家米萊斯作品《奧菲莉亞》及沃特豪斯的《夏洛特姑娘》,這兩幅圖均為前拉斐爾派的代表作,現為泰特美術館藏品,不在此次展覽之列。圖為米萊斯作品《奧菲莉亞》。
沃特豪斯 《夏洛特姑娘》
米萊斯 《奧菲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