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洗碗了!」
你能想像,這是一個教授吃完飯後對自己80歲母親說的話麼?
「世上怎麼有這樣的不孝子!」
事實並非如此,洗碗是教授每天給母親「特地安排」的。
教授對自己的學生這樣解釋到:
「母親即使老了,但在她眼裡,兒子永遠需要她的幫忙。讓她洗碗,她就會感到被需要,一整天就會過得充實。」
深以為然。
很多人都知道要孝敬老人,但卻矯枉過正。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廢物」,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
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
真正的尊重,
是傾聽老人的真實想法
之前大連地鐵上的「硬核老人」在朋友圈刷屏了。
一直以來,在公交、地鐵上給老人讓座,都是達成共識的行為。
而76歲的劉增盛,卻要與這個「習俗」對抗。
頭髮花白的他在地鐵車廂裡拉著扶手,斜挎布包,站的筆直。
在他的腰部,掛著一個LED顯示牌,「勿需讓座」四個字分外顯眼。
劉增盛說,不是老人就需要讓座,身板硬朗的,80歲也可以不讓座。
但如果有需要,即便是年輕人,也該給他們讓座。
他做這件事,並不是希望所有老人效仿,凡事要講究量力而行。
他更想傳遞的,是一種老人和年輕人互相平等,互相理解的理念,不需要被區別對待。
「廢物式」養老,總把老人捆綁在世俗的偏見裡,卻忽略了他們的真實感受。
之前杭州一位「金牌紅娘」金大姐在接受《錢江晚報》採訪時,直截了當地說,
六七十歲這一批老頭老太太的婚戀事宜,她碰都不敢碰。
為什麼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子女們普遍反對。
金大姐說,在她從業多年的「資料庫」裡,子女找過來幫父母找伴侶的,一個都沒有,
反而是那些在父母明確表示再婚意願之後,還堅決反對的子女,一抓一大把。
這無疑是老人們的一種悲哀。
有很多人,反對父母再婚的說辭之一,是:你都這麼大年紀了,還談什麼感情,羞不羞?
可設身處地的想想,感情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一個人不管到了多大年紀,渴望感情,依然是天性。
再者說,兒女們整天忙於工作,每天能真正抽出陪伴老人的時間,少之又少,
晚年的他們,需要陪伴,渴望追尋自己的幸福,做子女的又有什麼理由去反對呢?
《禮記》上說:「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意思是,真正的孝道,是讓父母開心,尊重他們自己的意願。
真正的尊重,是用心傾聽老人的真實想法。
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和刻板印象去綁架老人,你口中所謂的「為他們好」,說不定會毀掉他們幸福的晚年。
廢物式養老,
是對老人最大的羞辱
特蕾莎修女說過:「孤獨和不被需要的感覺是最悲慘的貧困。」
人年紀大了,最害怕的不是老去,而是老無所用。
對老人來說,年齡的增長不可避免,但只要自己還有用,還能發揮餘熱,生活就依然有奔頭有意義。
生活中,很多兒女們都覺得,讓老人們安享晚年,就是讓他們「享福」,什麼也不讓他們幹。
可老人不是沒有自理能力的嬰兒,也不是「什麼都不會」的廢物。
你表現出來的「廢物式」養老,是對他們最大的羞辱。
在年輕人的觀念裡,老人們總有種種不符合時代的缺點。
根據最新版《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我國有將近2億老人沒接觸過網絡。
在這個逐漸網絡化的時代裡,沒接觸過網絡,無疑意味著被時代所拋棄。
可真的是這些老人不願意學麼?
曾有一項老人學習智能化的調查表示:近八成老人願意學,而九成以上年輕人不願耐心教老人。
這就是現狀。更可悲的是,當老人想要追尋自己的人生價值時,卻常常被看作「不省心」。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有個片段:
一名少年站在高臺上對自己的姥姥喊話:「姥姥你已經不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了,你都70多歲了,能不能讓我們省點心,別起早貪黑出去工作了?」
姥姥問他:「你覺得70歲的人應該做什麼呀?」
少年說:「在家帶娃、出門遛彎,實在不行搓個麻將跳個廣場舞也挺好。」
老人在他們眼裡,也就只能做這些事情了......
古人常說:伴君如伴虎。
可對這些被兒女當作廢物的老人們來說,卻是伴子如伴虎。
什麼都不會的老人們,只能看著兒女的臉色過日子。
在兒女的嫌棄與不耐煩裡,老人們活成了一隻小心翼翼的刺蝟。
電影《後來的我們》裡有這麼一幕:
父親不會用新電視遙控器,便讓兒子林見清教他。
一遍又一遍後,林見清不耐煩了,扔下遙控器衝父親嚷嚷:「我都和你說了一百次了。」
父親無奈握著遙控器:「算了,不學了。」
故事的最後,父親去世了,到死也沒學會怎麼用新電視。
老人只是老了,他們並沒有錯,更不該像廢物一樣被「羞辱」。
子女們的不樂意、不耐煩,讓老人們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這就是廢物式養老的日常。
可他們的生活本不該這樣。
不服老,
才能綻放自己的光彩
塞繆爾厄爾曼說:「歲月讓人衰老,但如果失去激情,靈魂也會蒼老。」
年齡老不是真的老,人真正的老,是服老。
廢物式養老,剝奪了老人們和年齡對抗的自由。
人不該活在年齡的枷鎖裡,老年人也可以是人群中最閃亮的星。
有一部公益短片《夢騎士》,影片裡的主人公是來自各行各業的17位不老騎士。
他們之中,年紀最大的89歲,最小的72歲,平均年齡81歲。
而且其中有2位曾罹患癌症、4位需要戴助聽器、5位有高血壓、8位有心臟疾病、每一位都有關節退化的毛病。
然而,他們卻心懷夢想,環繞寶島臺灣歷時13天,走過1139公裡。
他們做到了很多年輕人都沒有做到的事,這份勇氣與對生命的熱愛值得很多人學習。
青春對任何人都沒有設限,人老了依舊可以生機勃勃。
抖音上有位酷爺爺諾敏·何,他的生活讓年輕人看了都非常羨慕。
因為他是坐在飛機上展示生活的。
他會駕駛飛機去看天鵝,會在草原上空飛翔,俯瞰到草原上的羊群時,會產生相當羊倌的念頭。
會在沙漠上空飛行,一邊給觀眾展示烏海市新修的黃河大壩,一邊科普黃河水位變化後烏海湖形成的原因。
每個視頻結束時,他都會喊一句「哈哈,我是諾敏·何」。
在他的聲音裡,你聽不到滄桑,在他的視頻裡,你能看到生命的力量。
老年人的生活充滿著無限可能,老人們也不該被世俗的偏見所捆綁。
朝氣蓬勃的只能是年輕人麼?人老了就應該死氣沉沉麼?
當然不!
身體可能會老去,但青春躁動的心卻可以保持。
為什麼要服老?
老年人照樣可以活得異常精彩!
白居易有一首詩: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老年,只是一種年齡上的劃分,並不是生活方式的界限。
3條建議,送給不願被「廢物式」養老綁架的老人們:
1.不要輕易給自己設限
人老了真的就什麼都不能做了嗎?
不盡然。年齡無法定義你,只有你自己可以!
90歲的袁隆平,84歲的鐘南山,依然在熱愛的工作崗位上奮鬥。
沃克森夏安納曾說:五十歲時,你開始厭倦世界;六十歲時,卻是世界厭倦了你。
一個人真正老去,不是因為他年紀大了,而是因為他內心承認自己老了。
被局限的,從來都是思維,而不是年齡。
不管活到什麼年紀,都要保持一份熱愛;不設限的人生,才能活得精彩。
2.不要活成子女的附屬品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父母和孩子是獨立的兩個個體,不應該相互捆綁。
趙樸初先生說過:
「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從來不是父母的家。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凡事都圍著兒女轉,不僅自己活的不舒心,有時還會惹兒女嫌棄。
為兒女操勞了一輩子,到老了也該擁有自己的人生,彼此成全,不要活成子女的附屬品。
3.不要被「廢物式」養老綁架
俞敏洪曾說:年齡越大的人越固執。
老人晚年要想幸福,離不開一個清醒、明事理的頭腦。
選擇好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才是晚年幸福的保證。
孩子們忙於工作,你可以和志趣相投的老友們,開啟抱團養老的同居生活。
覺得哪都不去沒意思,你可以旅行養老,將以前想去的地方全部去個遍。
為什麼非要在兒女養老裡局限呢,靠自己也可以活出晚年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