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中國老人

2020-12-14 齊魯壹點

「媽!洗碗了!」

你能想像,這是一個教授吃完飯後對自己80歲母親說的話麼?

「世上怎麼有這樣的不孝子!」

事實並非如此,洗碗是教授每天給母親「特地安排」的。

教授對自己的學生這樣解釋到:

「母親即使老了,但在她眼裡,兒子永遠需要她的幫忙。讓她洗碗,她就會感到被需要,一整天就會過得充實。」

深以為然。

很多人都知道要孝敬老人,但卻矯枉過正。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廢物」,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

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

真正的尊重,

是傾聽老人的真實想法

之前大連地鐵上的「硬核老人」在朋友圈刷屏了。

一直以來,在公交、地鐵上給老人讓座,都是達成共識的行為。

而76歲的劉增盛,卻要與這個「習俗」對抗。

頭髮花白的他在地鐵車廂裡拉著扶手,斜挎布包,站的筆直。

在他的腰部,掛著一個LED顯示牌,「勿需讓座」四個字分外顯眼。

劉增盛說,不是老人就需要讓座,身板硬朗的,80歲也可以不讓座。

但如果有需要,即便是年輕人,也該給他們讓座。

他做這件事,並不是希望所有老人效仿,凡事要講究量力而行。

他更想傳遞的,是一種老人和年輕人互相平等,互相理解的理念,不需要被區別對待。

「廢物式」養老,總把老人捆綁在世俗的偏見裡,卻忽略了他們的真實感受。

之前杭州一位「金牌紅娘」金大姐在接受《錢江晚報》採訪時,直截了當地說,

六七十歲這一批老頭老太太的婚戀事宜,她碰都不敢碰。

為什麼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子女們普遍反對。

金大姐說,在她從業多年的「資料庫」裡,子女找過來幫父母找伴侶的,一個都沒有,

反而是那些在父母明確表示再婚意願之後,還堅決反對的子女,一抓一大把。

這無疑是老人們的一種悲哀。

有很多人,反對父母再婚的說辭之一,是:你都這麼大年紀了,還談什麼感情,羞不羞?

可設身處地的想想,感情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一個人不管到了多大年紀,渴望感情,依然是天性。

再者說,兒女們整天忙於工作,每天能真正抽出陪伴老人的時間,少之又少,

晚年的他們,需要陪伴,渴望追尋自己的幸福,做子女的又有什麼理由去反對呢?

《禮記》上說:「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意思是,真正的孝道,是讓父母開心,尊重他們自己的意願。

真正的尊重,是用心傾聽老人的真實想法。

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和刻板印象去綁架老人,你口中所謂的「為他們好」,說不定會毀掉他們幸福的晚年。

廢物式養老,

是對老人最大的羞辱

特蕾莎修女說過:「孤獨和不被需要的感覺是最悲慘的貧困。」

人年紀大了,最害怕的不是老去,而是老無所用。

對老人來說,年齡的增長不可避免,但只要自己還有用,還能發揮餘熱,生活就依然有奔頭有意義。

生活中,很多兒女們都覺得,讓老人們安享晚年,就是讓他們「享福」,什麼也不讓他們幹。

可老人不是沒有自理能力的嬰兒,也不是「什麼都不會」的廢物。

你表現出來的「廢物式」養老,是對他們最大的羞辱。

在年輕人的觀念裡,老人們總有種種不符合時代的缺點。

根據最新版《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我國有將近2億老人沒接觸過網絡。

在這個逐漸網絡化的時代裡,沒接觸過網絡,無疑意味著被時代所拋棄。

可真的是這些老人不願意學麼?

曾有一項老人學習智能化的調查表示:近八成老人願意學,而九成以上年輕人不願耐心教老人。

這就是現狀。更可悲的是,當老人想要追尋自己的人生價值時,卻常常被看作「不省心」。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有個片段:

一名少年站在高臺上對自己的姥姥喊話:「姥姥你已經不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了,你都70多歲了,能不能讓我們省點心,別起早貪黑出去工作了?」

姥姥問他:「你覺得70歲的人應該做什麼呀?」

少年說:「在家帶娃、出門遛彎,實在不行搓個麻將跳個廣場舞也挺好。」

老人在他們眼裡,也就只能做這些事情了......

古人常說:伴君如伴虎。

可對這些被兒女當作廢物的老人們來說,卻是伴子如伴虎。

什麼都不會的老人們,只能看著兒女的臉色過日子。

在兒女的嫌棄與不耐煩裡,老人們活成了一隻小心翼翼的刺蝟。

電影《後來的我們》裡有這麼一幕:

父親不會用新電視遙控器,便讓兒子林見清教他。

一遍又一遍後,林見清不耐煩了,扔下遙控器衝父親嚷嚷:「我都和你說了一百次了。」

父親無奈握著遙控器:「算了,不學了。」

故事的最後,父親去世了,到死也沒學會怎麼用新電視。

老人只是老了,他們並沒有錯,更不該像廢物一樣被「羞辱」。

子女們的不樂意、不耐煩,讓老人們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這就是廢物式養老的日常。

可他們的生活本不該這樣。

不服老,

才能綻放自己的光彩

塞繆爾厄爾曼說:「歲月讓人衰老,但如果失去激情,靈魂也會蒼老。」

年齡老不是真的老,人真正的老,是服老。

廢物式養老,剝奪了老人們和年齡對抗的自由。

人不該活在年齡的枷鎖裡,老年人也可以是人群中最閃亮的星。

有一部公益短片《夢騎士》,影片裡的主人公是來自各行各業的17位不老騎士。

他們之中,年紀最大的89歲,最小的72歲,平均年齡81歲。

而且其中有2位曾罹患癌症、4位需要戴助聽器、5位有高血壓、8位有心臟疾病、每一位都有關節退化的毛病。

然而,他們卻心懷夢想,環繞寶島臺灣歷時13天,走過1139公裡。

他們做到了很多年輕人都沒有做到的事,這份勇氣與對生命的熱愛值得很多人學習。

青春對任何人都沒有設限,人老了依舊可以生機勃勃。

抖音上有位酷爺爺諾敏·何,他的生活讓年輕人看了都非常羨慕。

因為他是坐在飛機上展示生活的。

他會駕駛飛機去看天鵝,會在草原上空飛翔,俯瞰到草原上的羊群時,會產生相當羊倌的念頭。

會在沙漠上空飛行,一邊給觀眾展示烏海市新修的黃河大壩,一邊科普黃河水位變化後烏海湖形成的原因。

每個視頻結束時,他都會喊一句「哈哈,我是諾敏·何」。

在他的聲音裡,你聽不到滄桑,在他的視頻裡,你能看到生命的力量。

老年人的生活充滿著無限可能,老人們也不該被世俗的偏見所捆綁。

朝氣蓬勃的只能是年輕人麼?人老了就應該死氣沉沉麼?

當然不!

身體可能會老去,但青春躁動的心卻可以保持。

為什麼要服老?

老年人照樣可以活得異常精彩!

白居易有一首詩: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老年,只是一種年齡上的劃分,並不是生活方式的界限。

3條建議,送給不願被「廢物式」養老綁架的老人們:

1.不要輕易給自己設限

人老了真的就什麼都不能做了嗎?

不盡然。年齡無法定義你,只有你自己可以!

90歲的袁隆平,84歲的鐘南山,依然在熱愛的工作崗位上奮鬥。

沃克森夏安納曾說:五十歲時,你開始厭倦世界;六十歲時,卻是世界厭倦了你。

一個人真正老去,不是因為他年紀大了,而是因為他內心承認自己老了。

被局限的,從來都是思維,而不是年齡。

不管活到什麼年紀,都要保持一份熱愛;不設限的人生,才能活得精彩。

2.不要活成子女的附屬品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父母和孩子是獨立的兩個個體,不應該相互捆綁。

趙樸初先生說過:

「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從來不是父母的家。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凡事都圍著兒女轉,不僅自己活的不舒心,有時還會惹兒女嫌棄。

為兒女操勞了一輩子,到老了也該擁有自己的人生,彼此成全,不要活成子女的附屬品。

3.不要被「廢物式」養老綁架

俞敏洪曾說:年齡越大的人越固執。

老人晚年要想幸福,離不開一個清醒、明事理的頭腦。

選擇好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才是晚年幸福的保證。

孩子們忙於工作,你可以和志趣相投的老友們,開啟抱團養老的同居生活。

覺得哪都不去沒意思,你可以旅行養老,將以前想去的地方全部去個遍。

為什麼非要在兒女養老裡局限呢,靠自己也可以活出晚年的精彩。

相關焦點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很多人都知道要孝敬老人,但卻矯枉過正。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 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年輕人對待老人,要保護,要孝敬,要給他們讓座;兒女們對待年老父母,要讓他們「享福」,不讓他們做飯、洗碗,做家務。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真正的尊重,是傾聽老人的真實想法一直以來,在公交、地鐵上給老人讓座,都是達成共識的行為。
  • 「廢物式養老」興起:永遠不要讓老人覺得,自己很沒用
    小滿連忙問怎麼回事,媽媽說:「我還沒有到無法自理的時候,你天天這也不讓我幹那也不讓我幹,我感覺自己沒用,就是廢物。」 聽了母親的話,小滿才知自己的養老理念是錯的,毀掉老人的生活。
  • 廢物式養老:我們該如何面對父母的日漸衰老?
    原創 譯言 譯言譯言·譯眼看世界近日,一篇關於「廢物式養老」的文章走紅網絡,將向來備受關注的養老問題再度推上風口浪尖。該文章寫道,「『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養老生活。」何以至此?文章指出,原因在於孝敬老人的「矯枉過正」。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生活,你想過自己未來的養老方式嗎?
    今天看了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生活,對此觀點我感同身受。1去過幾次養老院,明顯的感覺到,女性多於男性,這是因為大部分女性生存年齡高於男性,所以很多夫妻都不可能一起走完人生,這也是老人們獨居的原因之一。
  • 又一「養老模式」興起,卻在「綁架」老年人生活,子女們樂在其中
    從目前來看,常見的養老模式包括社區養老、「集體」養老、旅行養老等。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他們大多還是選擇子女養老的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孝順父母同時,雖然有時我們照顧老人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也要考慮到父母的感受。畢竟,有些生活方式並不是他們想要的。否則,很可能產生不利影響。如今,又有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悄然興起,那就是「廢物式養老」。
  • 「圈養型養老」綁架多少中國老人,子女自認孝順,老人卻鬱鬱寡歡
    這種"圈養式養老"正在興起,子女們自認為自己孝順,但老人卻鬱鬱寡歡,苦不堪言。「圈養式」養老,為什麼會讓老人鬱鬱寡歡?首先,老人搬過去與子女同住,為的就是想多待在子女身邊,不會孤獨度過晚年。然而,現實卻是子女去工作了,留老人孤零零一人在家,還不許老人出門......這樣,老人不僅缺少了子女的陪伴,也缺少了熟悉的朋友的陪伴,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又怎能開心呢?其次,這種養老方式會讓老人覺得自己是個累贅。因為整天只能待在家裡的原因是怕老人出門走丟了會給子女添麻煩。這樣一來,老人又怎麼可能開心呢?
  • 為何外國人更喜歡「中國式養老」!原來我們這麼幸福!
    最近,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紛紛來參觀北京雙井恭和苑養老院,了解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為中國式養老點讚。這種社區養老方式,連哈佛大學的教授凱博文都稱讚不已他希望其他國家可以學習中國老人的養生文化、跳廣場舞和去公園健身。
  • 有種「圈養式」養老方式正在流行,子女看似孝順,老人卻有苦難言
    文|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插畫 | 白露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無非就是為了將來老了能老有所依,有人養老送終,最好是兒女在側,子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日子久了,李大爺實在無法忍受這種「圈養式」的生活,堅決要回老家去,兒子拿他沒辦法,最終還是同意把李大爺送回了農村老家。雖然兒子兒媳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僅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認為老人跟著自己生活就是盡孝,卻從未考慮過父母內心真實的想法和需求。
  • 「自動報警」式智慧養老,讓獨居老人「居有所安」
    如何解決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上海給出了屬於自己的答案,「智慧養老」。日前,「上海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儀」引起大家熱議。據報導,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若12小時內讀數低於0.01立方米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並將核實情況上報街道責任科室。而這,只是智慧養老中的一環,除此之外還有「AI外呼」「門磁系統」「煙感報警」「紅外檢測」「智能手環」等「智慧養老」具體形式,想一下子數完還真費力。
  • 「陪伴式盡孝」正在流行,68歲老人直言:這是養老還是啃老?
    這種「陪伴式盡孝」,現在真的就是讓我苦不堪言,我現在就感覺,兒子這肯定不是在盡孝,而我現在也不是在養老,兒子現在的所作所為,我有理由認為,他就只是打著給我盡孝養老的名義,來滿足他的「啃老」私慾罷了。
  • 日本老後破產,會是中國式養老的未來嗎? - 虎嗅APP
    作為世界老齡程度第一的國家,先行於中國3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們將從日本的「健康消費、共享社會、老後破產、養老社區化、便利店服務」幾個維度,從日本來看未來的中國式養老會變成怎樣。一、日本老人的3類增量消費,共享服務中國正在超越1.
  • 「捆綁式啃老」蔚然成風,「我答應給她養老,還有啥不滿意的?」
    打著「養老」的旗號變著花的「啃老」。「捆綁式啃老」在這種思維下應運而生。「我都答應給她養老了,她還有啥不滿意的!」前兩天帶娃回老家辦事,順便走了走親戚,在大姨家住了兩天。結果這兩天沒聽到別的,就聽著大姨跟我抱怨三姨家的弟弟了。
  • 「託付式」養老悄然興起,8旬老人哭訴:寄人籬下很難熬的
    很多人看完後,都被兩位老人之間的感情所打動,而迫於無奈的分別,也讓更多人開始思考,養老生活的現實問題。「託付式」養老悄然興起,8旬老人哭訴:寄人籬下很難熬的老伴剛走沒多久,八十多歲的張爺爺就聽見,孩子們在客廳裡商量怎麼安頓他。張爺爺和老伴一共生了4個孩子,老大和老二在上海,房子一家三口住著都擠;老三是姑娘遠嫁東北;最小的兒子,很早就出了國。
  • 老人照護智能化,居家養老也心安
    深秋的玉泉區建華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其樂融融,老人們在這裡下棋、理療、健身。工作人員看到有需要幫助的老人就會上前詢問,教他們使用理療設備、給他們做身體檢查。管理室內,一位工作人員正在查看玉泉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各項數據。
  • 「養老模範生」日本危機隱現,中國又該怎麼辦
    但不同於中國的「散養式」居家養老,日本有很多小型化、多功能嵌入成熟社區的便利店式養老機構,絕大多數的老人靠機構「圈養式」居家養老。  日本很多養老機構也在積極僱用老年看護人員。以老養老正在成為日本社會的常態。  其實在其它行業,也經常可見七八十歲的日本老人仍在工作。
  • 1600萬人圍觀奶奶吃玻璃、吞燈泡,老人直播背後養活了多少吸血鬼?
    看到他們誇張的表演或深夜熬紅的眼圈,有網友說,如果被綁架了就眨眨眼,結果老人真的眨了眼睛。老人直播,究竟是排遣孤獨,還是有牟利之手在推動? 01為了兒子的富二代夢想做主播燕子姐收到來自湖北的快遞,是粉絲送的,這是她做主播三個月以來,收到的最貴重的禮物。
  • 昌平老人,「養老」變「享老」!
    老有所養是每一位老人的願望,隨著科技的進步,養老也早已不同於以往,搭上了數位化的列車。今年5月,昌平老年服務指導中心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該中心自主研發搭建昌平區養老綜合信息平臺(以下簡稱「信息平臺」),通過大數據手段,構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精準化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生活需求,有效彌補傳統養老模式中的不足,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昌平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11月20日,巡視探訪人員來到馬池口鎮念頭村,查看81歲老人趙星珠的身體狀態,並著重核對其佩戴的智能手錶中的數據是否與本人實際情況相符。
  • 京津冀協同養老 北京老人在津冀養老院的生活如何?-燕達,北京,養護...
    娛樂中心項目齊全,可滿足老年人的休閒娛樂需求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之下,本市與天津、河北兩地的養老協同發展工作正在加速推進。北京老人在河北、天津養老院的生活狀況究竟如何?  據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企劃部經理畢立偉介紹,目前該中心內東側一期工程的床位已經全部住滿,包括家居式養護區和賓館式養護區共計2300個床位,前者以自理老人為主,後者則以半自理、非自理老人為主。其中,1600餘位北京老人選擇在這裡安享晚年,佔了入住老人總數的98%。西側的二期工程目前還在建設中,可提供8000個床位,預計明年年底陸續開放。
  • 上門護理,讓失能老人在家享受養老服務
    愛家社工正在進行護理培訓。護理員正在為失能老人洗腳。「頭髮剃掉,清爽得來!」日前,洲泉鎮合興村的90歲老人王學年,笑眯眯地坐在屋外曬太陽。腿腳不便的他,剛剛在家門口理了發,心情格外好。緊接著,他還量了血壓、修剪了指甲、洗了把臉,順便泡了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