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2021-03-02 民聲民生
「媽!洗碗了!」 你能想像,這是一個教授吃完飯後對自己80歲母親說的話麼? 「世上怎麼有這樣的不孝子!」 事實並非如此,洗碗是教授每天給母親「特地安排」的。
      教授對自己的學生這樣解釋到:「母親即使老了,但在她眼裡,兒子永遠需要她的幫忙。讓她洗碗,她就會感到被需要,一整天就會過得充實。」
      深以為然。 很多人都知道要孝敬老人,但卻矯枉過正。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 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年輕人對待老人,要保護,要孝敬,要給他們讓座;兒女們對待年老父母,要讓他們「享福」,不讓他們做飯、洗碗,做家務。初心是好的,但行為上,往往容易矯枉過正。形成一種老人就是「老朽」,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偏見。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讓他們安度餘生,就是最大的孝敬。卻不曾想,這種「廢物式」養老,不僅會加速衰老,更是對他們最大的羞辱。隨著物質生活提高,絕大部分老人,生活是能夠自理的。假設一個人能活到80歲,從退休算起,還有20-30年的時間。如果什麼都不幹,就是等死,將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孤獨感會讓他們產生厭世情緒,甚至傷及身體健康。美國芝加哥大學有研究表明:長期孤獨,會使早死風險增加14%。如果對老人的孝敬只是靠給錢、買東西,一味提供物質,而忽視心理需求,只會加速他們死亡。但可悲的是,當老人對新鮮事物產生興趣,向年輕人討教,不少人會表現出不耐煩情緒:

「知道這個幹啥呀?」

「好好帶孫子就行。」

「說了你也不懂。」

「你都這麼大歲數了,學不會的。」

簡單幾句話,就割斷了他們與社會的聯繫。這樣的生活,怎麼會有奔頭、有意義?在日本有一種護理理念:自立支援。就是讓老人能做的事情叫自己儘量去做去,做不到,護理員提供支持和支援,幫助他們做到。對大多數人來說,「有作為」才會「有快樂」。老人也是一樣,他們也有自由意願,有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方面與年輕人無異。所以,我們要打破社會對老人的固有認知,充分尊重他們的各種選擇自由。我相信大家之前都聽說過這樣的新聞,某某老人在胸前印了一個LED的牌子,上面寫著「我不需要讓座」。他想告訴所有人,自己沒有老,只是一個滿頭白髮的「壯小夥兒」。很多人認為在什麼樣的場合都一定要給老年人讓座,但是我們應該真正的諮詢一下老年人的意見,很多老年人身體是非常強壯的,他們認為他們需要更多的是尊重而不是讓座,他們覺得自己的身體特別的好,平時是可以站著的,根本不需要被區別對待。其實在很多老年人的心裏面,他們是很願意跟老年輕人打交道,希望自己跟年輕人處於一個互相理解互相平等的地位,平時能夠互相尊重。

人老了真的就什麼都不能做了嗎?


不盡然。

年齡無法定義你,只有你自己可以!


90歲的袁隆平,84歲的鐘南山,依然在熱愛的工作崗位上奮鬥。 沃克森夏安納曾說:50歲時,你開始厭倦世界;60歲時,卻是世界厭倦了你。 一個人真正老去,不是因為他年紀大了,而是因為他內心承認自己老了。 被局限的,從來都是思維,而不是年齡。
不管活到什麼年紀,都要保持一份熱愛;不設限的人生,才能活得精彩。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父母和孩子是獨立的兩個個體,不應該相互捆綁。 趙樸初先生說過:「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從來不是父母的家。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凡事都圍著兒女轉,不僅自己活的不舒心,有時還會惹兒女嫌棄。

為兒女操勞了一輩子,到老了也該擁有自己的人生,彼此成全,不要活成子女的附屬品。

俞敏洪曾說:年齡越大的人越固執。

老人晚年要想幸福,離不開一個清醒、明事理的頭腦。 選擇好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才是晚年幸福的保證。

 孩子們忙於工作,你可以和志趣相投的老友們,開啟抱團養老的同居生活。

覺得哪都不去沒意思,你可以旅行養老,將以前想去的地方全部去個遍。

為什麼非要在兒女養老裡局限呢,靠自己也可以活出晚年的精彩。

平時當自己父母年紀大的時候,我們都不願意讓自己的父母在勞作做一些家務,認為他們已經非常辛苦了,想讓他們休息一下,在家裡面不管是洗衣、做飯還是出去遛狗,都不願意讓自己的父母辛苦,都會想要自己去替代。

其實我們想要孝敬父母的這個心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孝敬父母方面,如果過度的話,對於老年人來說影響也非常不好。長此以往的話,就很容易給人一種老年人就是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全權包辦的感覺。

所以,我們平時在孝敬老人的時候,不但要滿足一些他們的物質需要,對於他們心理上的需要也一定要了解一下,不要進行一些廢物性的養老。畢竟對於老年人而言,真正老的那一刻,就是他們感覺自己真的老了的那一瞬間。

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平時把老年人的生活全部包辦之後,就會使老年人失去生活的樂趣,還會導致他們感覺自己對這個社會沒有任何的價值,很容易使他們產生厭世的心理,對於他們的身體健康來說影響是非常大的。

老年人在上了年紀之後他們會退休,在這個時候,他們的時間是非常多的,很多老年人他們也是非常新潮的,希望跟上社會的潮流。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學習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很多情況下我們年輕人都不理解,認為他們上了年紀只需要安安心心的養老就可以了,對於這些東西完全不需要了解。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如果上了年紀之後什麼也不幹,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只能等死了,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教自己的父母了解一些新鮮的事情,學習一些新鮮的事物,這樣他們才會有一些歸屬感,才會有一種自我價值實現的感覺,才會感覺生活特別的快樂,才能夠真正的活的年輕,活的自在。

來源:樂退族

編輯:肖勁彪  實習生 宋瑋

責編:李國玉

審核:陳長辛

穩穩的晴,穩穩的冷,穩穩的棉帽羽絨服

「二選一」「大數據殺熟」面臨嚴監管

張文宏:愛滋病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狡猾

異地就醫備案結果自助查詢渠道正式開通啦!這樣操作→

相關焦點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生活……
    一名少年站在高臺上對自己的姥姥喊話:「姥姥你已經不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了,你都70多歲了,能不能讓我們省點心,別起早貪黑出去工作了?」少年說:「在家帶娃、出門遛彎,實在不行搓個麻將跳個廣場舞也挺好。」可對這些被兒女當作廢物的老人們來說,卻是伴子如伴虎。在兒女的嫌棄與不耐煩裡,老人們活成了一隻小心翼翼的刺蝟。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真正的尊重,是傾聽老人的真實想法一直以來,在公交、地鐵上給老人讓座,都是達成共識的行為。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生活,你想過自己未來的養老方式嗎?
    今天看了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生活,對此觀點我感同身受。但獨自居家養老問題很多,忘了關煤氣,水電等的確容易引起危險;如果腿腳不靈的話,摔倒了,也無人知曉的事件也頻頻發生,作為子女來說不可能隨時關注父母。阿圖醫生在《最好的告別》中說,在美國老年科醫生首先檢查的是老年人的部位是腳,起初我也不理解,他說一旦因為老繭過多或者別的疾病摔了跤,攤在床上,會引起別的疾病,這是惡性循環。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廢物」,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廢物式養老,是對老人最大的羞辱特蕾莎修女說過:「孤獨和不被需要的感覺是最悲慘的貧困。」
  • 「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中國老人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廢物」,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和刻板印象去綁架老人,你口中所謂的「為他們好」,說不定會毀掉他們幸福的晚年。廢物式養老,是對老人最大的羞辱特蕾莎修女說過:「孤獨和不被需要的感覺是最悲慘的貧困。」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生活
    幾個月過去,這位老母親的精氣神果然轉好許多,食慾也大增。如今生活越來越好,很多兒女想讓父母安享退休生活,就包辦起一切,只求二老無憂無慮。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往往適得其反,加速了父母的衰老,讓父母活得無趣乏味。有句話說得好:讓父母被需要,讓父母有存在感,才是最大的孝道。養老也要有方,要過一種有品質的生活。
  • 又一「養老模式」興起,卻在「綁架」老年人生活,子女們樂在其中
    如今,又有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悄然興起,那就是「廢物式養老」。何為"廢物式養老"?即很多孩子覺得讓父母享清福,意味著不讓父母做任何事情。父母只需要每天吃好喝好,用自己孝順的方式照顧父母。就像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覺得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那樣做也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他們選擇的方法根本不適合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壓力。
  • 廢物式養老:我們該如何面對父母的日漸衰老?
    原創 譯言 譯言譯言·譯眼看世界近日,一篇關於「廢物式養老」的文章走紅網絡,將向來備受關注的養老問題再度推上風口浪尖。該文章寫道,「『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養老生活。」何以至此?文章指出,原因在於孝敬老人的「矯枉過正」。
  • 「廢物式養老」興起:永遠不要讓老人覺得,自己很沒用
    聽了母親的話,小滿才知自己的養老理念是錯的,毀掉老人的生活。 近年來,「廢物式」養老在各地興起,很多兒女在照顧老人上很用心,卻忽略他們的情感需求,以至於很多老人無所事事,認為自己「沒用」,成為兒女的包袱和累贅。 「廢物式」養老的興起,主因是兒女都想父母能夠「享福」,他們認為父母操勞了一輩子,應該休息,過上幸福的生活,什麼事情也不過問。
  • 「廢物式養老」悄然興起,正毀掉老年人的生活,年輕兒女不以為然
    因此,李欣特別感念這份恩情,而他也特別有出息,考入了211大學,畢業後進入名企工作,買房結婚後就將母親接到了身邊生活。李欣從不讓母親幹家務,家裡有保姆,母親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飯、睡覺、看電視。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李欣發現母親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不愛說笑了,有時候還會有很嚴重的厭世情緒。
  • 「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中國老人!
    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讓他們安度餘生,就是最大的孝敬。卻不曾想,這種「廢物式」養老,不僅會加速衰老,更是對他們最大的羞辱。隨著物質生活提高,絕大部分老人,生活是能夠自理的。他們欠缺的,是和年齡對抗的自由。要知道,老人最大的痛,是服老。
  • 一種新型不孝,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免費美文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免費美文我們批判物質上的啃老,成年子女不能獨立,吃父母的,穿父母的,壓榨父母的養老錢去買車買房,擺明就不孝。但差使父母幫帶孩子,無異於讓他們退休再上崗。*註:配圖來自攝圖網*作者:國館,來源:國館文化(ID:guoguanwenhua),用文化溫暖人心,讓好書滋養心靈,以好物點綴生活。每天10點,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內涵的好書,遇見精緻有品的美物。*朗誦:吉米,聲音語言藝術踐行者,傳播者,多家網絡平臺主播、特約誦讀嘉賓。微信號:jm6996。
  • 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② 養老院裡的生活
    由於敬老院最初建立的目的是實現對無子女老人的集中供養,因此大部分敬老院設施條件較差,服務水平較低,對入住者只提供吃穿住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沒有其他服務項目。這也是人們對養老院有偏見的原因。這類養老院一般是公益性的,一般免費或者收費較低。
  • 看日本老年人是如何養老的
    養老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成長於改革開放後的一代人,跟上一輩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上已經大為不同。尤其在獨生子女家庭,「養兒防老」會遇到很多現實的困難。那麼,今後我們該如何養老?日益老齡化的日本在養老方面的一些做法,或許值得我們借鑑。  介護:理解日本養老的關鍵詞介護,翻譯成中文就是「看護、護理」的意思。
  • 「六十歲後,適合老年人養老的四種途徑」
    現在的社會也來越發達,老齡化也越來越嚴重,隨著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也成了迫切需要關注的話題,所以,在這裡,小編就為大家總結了一下現代適合老年人養老的四大途徑。 第一:以房養老
  • 親歷德國「同居式」養老
    德國老頭走後,我向姑媽表示祝賀,祝賀姑媽再次尋找到自己的愛情。姑媽慌得忙擺手說道:" 不,不,侄兒,你誤會了,此『同居』非彼『同居』…… " 原來,姑媽口中的 " 同居 " 乃是現今德國老人十分追捧的一種養老模式—— " 搭伴養老 "。目前德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60 歲以上的老年人佔德國總人口的 23%。
  • 為何外國人更喜歡「中國式養老」!原來我們這麼幸福!
    最近,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紛紛來參觀北京雙井恭和苑養老院,了解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為中國式養老點讚。在參觀過程中,大家很受啟發,紛紛打算學習「中國式養老」足不出戶的「醫療服務」、「網上訂餐」、「心理諮詢」可以讓老年人學習的書法大學舞蹈大學老年人可以在一起玩遊戲
  • 十五分鐘養老圈:從「基本養老」向「品質養老」跨越
    人口老齡化晚年生活為有效應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養老圈」,採取「新建一批、提升完善一批、優化整合一批」的方法,強化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讓老年群體的晚年生活更加
  • 中西方養老差異——英國的社區養老與我國有何不同
    通過立足社區,依靠社區,依託社區中的服務中心,政府與機構共同在老年人長居的社區中為其提供護理。社區養老不同於尋常養老院或養老機構的大院式的一對多養老服務,而是「分布式」的多對多模式。通過政府、民營機構、社區志願者多方合作,提供社區服務中心、上門服務、家庭照顧等方式共同協作保證養老服務的高質高量。
  • 新技術「適配」老年人 智慧養老更從容
    今年5月,昌平區老年服務指導中心(以下簡稱「指導中心」)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中心通過構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精準化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生活需求。這裡能給老人帶去什麼樣的服務,「智慧養老」開展得如何?此外,昌平區養老綜合信息平臺正在推進老人建檔工作,每個機構及社區上報的新增老人情況均會匯總至此,截至目前在冊老人數量達258204人,巡視探訪服務工單8966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