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A的小孩已經滿周歲了,她沉浸在泛濫的母愛裡無法自拔(此處是誇張),前幾天跟我們聊天時說:「你們要不要也生個小孩啊?真的能獲得巨大的滿足感。」我和朋友B都是單身狗,對她這種想法無法理解。朋友B是不婚主義者,而且也不喜歡小孩,她說她的目標就是努力掙錢,將來老了去住養老院,住貴的。
在網上衝浪久了,發現好多網友也有這樣的想法:不婚不育保平安,努力掙錢住養老院。不同於老一輩人對養老院的偏見,年輕人多數對養老院有一些好感。那麼,現實中的養老院裡是什麼樣呢?
首先是傳統的養老院,也叫敬老院,主要由政府和集體建設和運營,主要收住和供養城鄉孤寡老人。由於敬老院最初建立的目的是實現對無子女老人的集中供養,因此大部分敬老院設施條件較差,服務水平較低,對入住者只提供吃穿住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沒有其他服務項目。這也是人們對養老院有偏見的原因。這類養老院一般是公益性的,一般免費或者收費較低。
李晶博士在她的調查中發現,現在農村的養老院基本還是這種傳統型養老院,是政府建立的對沒有家庭照顧者的老年人的集中供養機構,而且政府發放的集中供養經費只有基本生活費,沒有護理等服務費,經費比較緊張,人手不足,聘用的工作人員只負責做飯、清潔等日常工作。並且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部分有子女的農村老年人認為住養老院會讓子女背上「不孝」的罵名,所以不會選擇住養老院。
其次是非公益性或者民營的,這種類型的養老機構一般在大中城市,比傳統敬老院設施和服務質量要好,但是價格也貴。根據李晶博士的調查,在大中城市,養老服務業發展較快,硬體設施和服務質量也較好,再加上受教育程度更高、經濟更加獨立,城市老年人及其子女對入住養老機構的觀念也更開放,有一些老年人會主動選擇住養老院。
顯然我的朋友B就是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對養老院有好感的人。假如我的朋友B有錢,她可能會選擇這類養老機構入住。這樣又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般有錢,那她可能會住相對便宜的雙人間,這樣就會面臨大家上學時候面臨的同樣問題——室友不可控,可能是一個合得來的室友,也可能是一個讓人抓狂的室友。如果她無法支付單人間費用,就不得不面對與室友相處和磨合的大問題。
第二種情況是她很有錢,那麼她可以住單人間,不用面對合不來的室友,看起來很完美了。但是這樣也會有其他問題,比如與護理人員的關係。養老院裡除了老人就是護理人員,護理員是老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但目前我國大部分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文化程度偏低,專業能力不強,還有護理員個性差異,有的細心,有的敷衍,如果遇到專業能力低或者敷衍的護理員,老人就有可能享受不到良好的照顧,甚至可能造成受傷事故。而且再加上薪酬普遍偏低、社會地位低等原因,人員流動性大,經常會出現老人剛剛適應這個護理員,與他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結果他就離職了的情況,老人又需要重新適應新的護理員。
當然,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要打消大家住養老院的想法,而是要告訴大家在做選擇的時候儘量了解更多信息,不要被自己的想像迷惑。目前,我國大城市的養老服務業發展較快,設施和服務質量都在不斷提高,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在養老院養老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還有很多農村老年人,他們經濟條件差,負擔不起高額的費用,而且農村也沒有城市的硬體設施,他們又該怎麼辦呢?根據我國目前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國情,未來我國應該加大對農村養老院的支持力度,制定一定的鼓勵和優惠政策,讓農村老年人也共享發展成果。
ISBN:9787100175623
定價: 60.00元
開本: 16
出版時間: 2019年7月
出版社名稱: 商務印書館
本書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研究我國的老年人問題。首先,從宏觀層面介紹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特點、政府老齡工作機制,以及老年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和福利服務的發展和現狀。其次,從微觀層面講述了老年人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重要事件以及他們對此的情緒和感受。希望通過本書的研究成果,可以對我國的老齡化和老年人問題的解決方案有所助益。
作者李晶,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博士,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著有《人情社會:人際關係與自我觀的建構》《養老院的故事》《孝道文化與社會和諧》等。2014年獲得中國老年學學會頒發的「第一屆全國老年學優秀青年學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