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② 養老院裡的生活

2021-02-13 商務印書館文津讀書會

我的朋友A的小孩已經滿周歲了,她沉浸在泛濫的母愛裡無法自拔(此處是誇張),前幾天跟我們聊天時說:「你們要不要也生個小孩啊?真的能獲得巨大的滿足感。」我和朋友B都是單身狗,對她這種想法無法理解。朋友B是不婚主義者,而且也不喜歡小孩,她說她的目標就是努力掙錢,將來老了去住養老院,住貴的。

在網上衝浪久了,發現好多網友也有這樣的想法:不婚不育保平安,努力掙錢住養老院。不同於老一輩人對養老院的偏見,年輕人多數對養老院有一些好感。那麼,現實中的養老院裡是什麼樣呢?


首先是傳統的養老院,也叫敬老院,主要由政府和集體建設和運營,主要收住和供養城鄉孤寡老人。由於敬老院最初建立的目的是實現對無子女老人的集中供養,因此大部分敬老院設施條件較差,服務水平較低,對入住者只提供吃穿住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沒有其他服務項目。這也是人們對養老院有偏見的原因。這類養老院一般是公益性的,一般免費或者收費較低。

李晶博士在她的調查中發現,現在農村的養老院基本還是這種傳統型養老院,是政府建立的對沒有家庭照顧者的老年人的集中供養機構,而且政府發放的集中供養經費只有基本生活費,沒有護理等服務費,經費比較緊張,人手不足,聘用的工作人員只負責做飯、清潔等日常工作。並且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部分有子女的農村老年人認為住養老院會讓子女背上「不孝」的罵名,所以不會選擇住養老院。

其次是非公益性或者民營的,這種類型的養老機構一般在大中城市,比傳統敬老院設施和服務質量要好,但是價格也貴。根據李晶博士的調查,在大中城市,養老服務業發展較快,硬體設施和服務質量也較好,再加上受教育程度更高、經濟更加獨立,城市老年人及其子女對入住養老機構的觀念也更開放,有一些老年人會主動選擇住養老院。

顯然我的朋友B就是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對養老院有好感的人。假如我的朋友B有錢,她可能會選擇這類養老機構入住。這樣又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般有錢,那她可能會住相對便宜的雙人間,這樣就會面臨大家上學時候面臨的同樣問題——室友不可控,可能是一個合得來的室友,也可能是一個讓人抓狂的室友。如果她無法支付單人間費用,就不得不面對與室友相處和磨合的大問題。

第二種情況是她很有錢,那麼她可以住單人間,不用面對合不來的室友,看起來很完美了。但是這樣也會有其他問題,比如與護理人員的關係。養老院裡除了老人就是護理人員,護理員是老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但目前我國大部分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文化程度偏低,專業能力不強,還有護理員個性差異,有的細心,有的敷衍,如果遇到專業能力低或者敷衍的護理員,老人就有可能享受不到良好的照顧,甚至可能造成受傷事故。而且再加上薪酬普遍偏低、社會地位低等原因,人員流動性大,經常會出現老人剛剛適應這個護理員,與他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結果他就離職了的情況,老人又需要重新適應新的護理員。

當然,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要打消大家住養老院的想法,而是要告訴大家在做選擇的時候儘量了解更多信息,不要被自己的想像迷惑。目前,我國大城市的養老服務業發展較快,設施和服務質量都在不斷提高,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在養老院養老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還有很多農村老年人,他們經濟條件差,負擔不起高額的費用,而且農村也沒有城市的硬體設施,他們又該怎麼辦呢?根據我國目前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國情,未來我國應該加大對農村養老院的支持力度,制定一定的鼓勵和優惠政策,讓農村老年人也共享發展成果。

ISBN:9787100175623

定價: 60.00元

開本: 16

出版時間: 2019年7月

出版社名稱: 商務印書館

本書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研究我國的老年人問題。首先,從宏觀層面介紹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特點、政府老齡工作機制,以及老年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和福利服務的發展和現狀。其次,從微觀層面講述了老年人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重要事件以及他們對此的情緒和感受。希望通過本書的研究成果,可以對我國的老齡化和老年人問題的解決方案有所助益。

作者李晶,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博士,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著有《人情社會:人際關係與自我觀的建構》《養老院的故事》《孝道文化與社會和諧》等。2014年獲得中國老年學學會頒發的「第一屆全國老年學優秀青年學者獎」。

相關焦點

  • 健康服務需求多,看病就診有困難,家居生活盼親情|老年人健康養老...
    為了引導全社會增強接納、尊重、幫助老年人的關愛意識和增強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強的自愛意識,也為了解老年朋友在醫療、養老、健康、生活、休閒等方面的需求,近日,《老年健康報》聯合健康中國新媒體、新華網客戶端《新華直通車》共同發起了針對60歲以上老年群體的「老年人健康養老需求調查問卷」。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 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年輕人對待老人,要保護,要孝敬,要給他們讓座;兒女們對待年老父母,要讓他們「享福」,不讓他們做飯、洗碗,做家務。初心是好的,但行為上,往往容易矯枉過正。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真正的尊重,是傾聽老人的真實想法一直以來,在公交、地鐵上給老人讓座,都是達成共識的行為。
  • 又一「養老模式」興起,卻在「綁架」老年人生活,子女們樂在其中
    到2027年,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將上升到20%,養老問題已成為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從目前來看,常見的養老模式包括社區養老、「集體」養老、旅行養老等。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他們大多還是選擇子女養老的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孝順父母同時,雖然有時我們照顧老人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也要考慮到父母的感受。畢竟,有些生活方式並不是他們想要的。否則,很可能產生不利影響。
  • 瞄準休閒養老 打造暢銷玩具 雲和木玩成老年人新寵
    該公司地處麗水市雲和縣,同浙江老年大學合作開發了10多款適合老年人的益智玩具,可作用於枕葉等部位,激發大腦思維,在中國科技館、麗江古城等地設有門店。當下,老年群體有了更高層次的休閒養老需求,但市面上為老年人開發的玩具卻不多。為此,雲和木玩企業和專業院校瞄準機遇,開發針對老年人的特色木玩產品,打開了一片新市場。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生活,你想過自己未來的養老方式嗎?
    今天看了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生活,對此觀點我感同身受。但獨自居家養老問題很多,忘了關煤氣,水電等的確容易引起危險;如果腿腳不靈的話,摔倒了,也無人知曉的事件也頻頻發生,作為子女來說不可能隨時關注父母。阿圖醫生在《最好的告別》中說,在美國老年科醫生首先檢查的是老年人的部位是腳,起初我也不理解,他說一旦因為老繭過多或者別的疾病摔了跤,攤在床上,會引起別的疾病,這是惡性循環。
  • 老年人消費市場現狀調查
    我認為現在社會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國社會老年人的比重也在加大。老年人應該有更多的消費娛樂場所,有更豐富的生活用品,一方面提高生活質量,一方面也避免了老年人無處可去陷入保健品講座等消費陷阱之中。市民趙女士:我是一名退休教師,今年72歲,老伴馬上就80歲了,但我們倆人健康狀況都非常好。孫子帶大後,我一直在上老年大學,和同齡人在一起學習活動覺得日子過得很舒心。
  • 走進日本的老年人生活:彈鋼琴、學插花、打撞球…看看別人家的養老...
    目前中國的養老模式除了在家養老,主要是養老院。而日本作為全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通過多年的實踐,已經形成非常成熟完善的養老模式,特別是人性化設計的養老住宅(日本稱為「高齡者住宅」),值得參考學習。 那麼,所謂的「養老住宅」,和養老院到底有什麼區別?
  • 一家養老院裡的人生、溫柔與黑科技
    但在深圳市養老護理院的工作人員並不這麼覺得,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是延續人們的生命,還希望能讓大家在這裡「生活」——活得好,好好活,有體面和尊嚴。   不一樣當人活過了85歲,生活是什麼樣子?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來深圳的這家養老院看看。比如,看人們吃一頓午餐。
  • 養老院裡的「小家長」和「老夥伴」|記錄
    截至去年底,全省註冊登記的養老機構有2400多家,機構總床位67.5萬張。當養老院來了年輕人,「跨代社交」正在破解老年人的精神孤獨。養老院裡的「小家長」「你這個耳環很漂亮,誰買的?」「我女婿給我買的。」
  • 新技術「適配」老年人 智慧養老更從容
    今年5月,昌平區老年服務指導中心(以下簡稱「指導中心」)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中心通過構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精準化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生活需求。這裡能給老人帶去什麼樣的服務,「智慧養老」開展得如何?康復輔具可買可租 破解老人護理難題如今康復輔具已融入更多的家庭,幫助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質。
  • 服務越來越好 村裡安心養老(做好民生保障 改善人民生活②)
    核心閱讀 為了給農村老人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浙江寧波進行了探索:開辦老年食堂,讓老人就近吃上乾淨衛生、便宜豐盛的飯菜;將閒置的建築改造成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可享受健康食堂、慢病管理、康樂活動等各類服務;打造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依託數據信息和先進的技術設備,防止意外發生,讓老人的生活更安全。
  • 看日本老年人是如何養老的
    養老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成長於改革開放後的一代人,跟上一輩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上已經大為不同。尤其在獨生子女家庭,「養兒防老」會遇到很多現實的困難。那麼,今後我們該如何養老?日益老齡化的日本在養老方面的一些做法,或許值得我們借鑑。  介護:理解日本養老的關鍵詞介護,翻譯成中文就是「看護、護理」的意思。
  • 「養老」變「享老」, 老人需要這樣的社區生活
    2010年正式退休後,她又第一時間成為了一名為老服務的志願者,「我就是喜歡做這些工作,為老年人服務,其實我自己也是受益者,看到他們開心,我也很開心。」現在她是新華路街道老年協會副會長。   賀國萍認為,老年人能走出家門,融入社區,並擁有豐富的晚年生活,才是積極老齡社區的重要體現。
  • 十五分鐘養老圈:從「基本養老」向「品質養老」跨越
    人口老齡化晚年生活為有效應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養老圈」,採取「新建一批、提升完善一批、優化整合一批」的方法,強化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讓老年群體的晚年生活更加
  • 老年人養老先評估:「自理」、「半自理」,還是「不自理」?
    但對於養老中的實際需求而言,補助金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如何防止腳步蹣跚的「半自理」老年人摔倒,如何照料癱瘓在床的「不自理」老年人,如何解決老年人精神上的孤獨、抑鬱,這些都需要更具針對性的養老服務。為了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的需求,科學劃分老年人能力等級,作為政府制定養老政策,以及為老年人提供適宜養老服務的依據,2013年,民政部組織制定了《老年人能力評估》行業標準。
  • 「廢物式養老」悄然興起,正毀掉老年人的生活,年輕兒女不以為然
    因此,李欣特別感念這份恩情,而他也特別有出息,考入了211大學,畢業後進入名企工作,買房結婚後就將母親接到了身邊生活。李欣從不讓母親幹家務,家裡有保姆,母親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飯、睡覺、看電視。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李欣發現母親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不愛說笑了,有時候還會有很嚴重的厭世情緒。
  • 更適合老年人生活到底什麼樣?
    老年人的生活是個很尖銳的民生問題,大多數人都看到了中國乃至世界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個很棘手的問題,那麼擺在我們面前有幾條路。1選擇養老院十年後,現在的60後就步入老年人,而他們的子女是第一代獨生子女,這一代人結婚的時候不像現在的年輕人父母把他們需要的都準備充分,他們可能兩三百或者再好點的兩三千就結婚了,試想一下這點錢能幹什麼,於是他們白手起家,自己帶孩子,自己掙家產 自己買房,自己買車,只要能掙錢,不管多苦多累
  • 適老化改造,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雙榆樹南裡二社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各項基礎設施老化,加之沒有電梯,很多老年人上下樓都頗費周折。2019年4月,北京市海澱區政府出資,將雙榆樹南裡二社區列為全市首個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試點,並對這裡的全部公共設施進行了適老化改造。李大爺生活了近30年的居民樓於同年7月加裝了電梯。
  • 2億老年人,正在悄悄上網
    儘管老年人正加速擁抱數字生活,但一大部分的老年人在生活中仍面臨「數字鴻溝」,比如說在網購遇到問題時,50%左右的老年人會選擇放棄購買產品。阿里巴巴發布《老年人數字生活報告》中顯示,疫情期間,老年人群體消費金額三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0.9%,增速第二,僅次於「00後」。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數量的17.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