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生活,對此觀點我感同身受。
1
去過幾次養老院,明顯的感覺到,女性多於男性,這是因為大部分女性生存年齡高於男性,所以很多夫妻都不可能一起走完人生,這也是老人們獨居的原因之一。
但獨自居家養老問題很多,忘了關煤氣,水電等的確容易引起危險;如果腿腳不靈的話,摔倒了,也無人知曉的事件也頻頻發生,作為子女來說不可能隨時關注父母。
阿圖醫生在《最好的告別》中說,在美國老年科醫生首先檢查的是老年人的部位是腳,起初我也不理解,他說一旦因為老繭過多或者別的疾病摔了跤,攤在床上,會引起別的疾病,這是惡性循環。
2
生活不可兩全,相對來說,如果有人可以全程陪著老人,則比較理想。
養老院無疑給老年人提供了一個頤養天年的地方,養老機構可以提供24小時服務,洗澡、洗腳、剪頭等服務也是免費的,在子女看來是給他們省了不少心,至少把老人放那裡放心。所以越來越多的子女認為把父母送到養老院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可是要知道人在一天24小時之中,如果什麼事情都不幹,連一些基礎的工作都由別人替你做好,這個人會很快廢掉。
我身邊的一位阿姨就是之前還比較精神,到了養老院以後,無事可幹的生活讓其眼神變得呆滯,腦子也不夠使。
我不是說選擇養老院生活不好,這些機構的確為許多忙碌的中年人解決實際的問題,但是反過來說,我們要關注老年人的生活。
一個人有責任,被別人需要,同時有事幹,才不至於老年痴呆,就像我看過的一些日本養老院,讓老年人專門負責養些小寵物或養些花,讓生活中至少有一些需要負責的事情,反而不容易得老年痴呆。
人長壽秘訣之一就是喜歡勞作或者工作到老。如果為了防止風險,什麼事情都不讓他幹,人會很容易衰老。
就比如一些退休的人員離開崗位後通常會出現兩極化的趨勢,如果繼續返聘的人則顯得生龍活虎,像年輕人一樣。而另一些人脫離了社會,什麼事情都不幹,人很快就會自卑、無價值感,甚至會產生焦慮、抑鬱情緒。
我們正常工作的人過完一個長假,重返崗位,還需要緩緩神兒才能回歸工作狀態呢,人的腦子如果不用的話會很快反應遲鈍。
3
另外就是孤獨感,會讓他們產生厭世情緒,養老院中老年人的年齡不一,人上了年齡多半會有這樣那樣的身心疾病,而且會經歷有人永遠離開的場面,處於那樣的環境裡,心裡無邊的孤寂也會對身心非常不利。美國芝加哥大學有研究表明:長期孤獨,會使早死風險增加14%。
我們也會老去,人在年輕時無論多麼風光,多麼馳騁疆場,到了暮年都不希望活得如此悲慘,過著一種沒有尊嚴的生活。
所以呼籲社會一方面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隨著中國老齡化,我們還需探討實踐不同的養老方式,讓老年人活得既有尊嚴又有價值感,養老機構也不能按照傳統模式,只管吃喝,不關注其精神需求。
至少,人的一生有著眾人期待善始的起始階段,也希望可以在餘生能夠安詳、滿足地度過人生善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