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生活,你想過自己未來的養老方式嗎?

2020-12-22 凱西從心而論

今天看了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生活,對此觀點我感同身受。

1

去過幾次養老院,明顯的感覺到,女性多於男性,這是因為大部分女性生存年齡高於男性,所以很多夫妻都不可能一起走完人生,這也是老人們獨居的原因之一。

但獨自居家養老問題很多,忘了關煤氣,水電等的確容易引起危險;如果腿腳不靈的話,摔倒了,也無人知曉的事件也頻頻發生,作為子女來說不可能隨時關注父母。

阿圖醫生在《最好的告別》中說,在美國老年科醫生首先檢查的是老年人的部位是腳,起初我也不理解,他說一旦因為老繭過多或者別的疾病摔了跤,攤在床上,會引起別的疾病,這是惡性循環。

2

生活不可兩全,相對來說,如果有人可以全程陪著老人,則比較理想。

養老院無疑給老年人提供了一個頤養天年的地方,養老機構可以提供24小時服務,洗澡、洗腳、剪頭等服務也是免費的,在子女看來是給他們省了不少心,至少把老人放那裡放心。所以越來越多的子女認為把父母送到養老院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可是要知道人在一天24小時之中,如果什麼事情都不幹,連一些基礎的工作都由別人替你做好,這個人會很快廢掉。

我身邊的一位阿姨就是之前還比較精神,到了養老院以後,無事可幹的生活讓其眼神變得呆滯,腦子也不夠使。

我不是說選擇養老院生活不好,這些機構的確為許多忙碌的中年人解決實際的問題,但是反過來說,我們要關注老年人的生活。

一個人有責任,被別人需要,同時有事幹,才不至於老年痴呆,就像我看過的一些日本養老院,讓老年人專門負責養些小寵物或養些花,讓生活中至少有一些需要負責的事情,反而不容易得老年痴呆。

人長壽秘訣之一就是喜歡勞作或者工作到老。如果為了防止風險,什麼事情都不讓他幹,人會很容易衰老。

就比如一些退休的人員離開崗位後通常會出現兩極化的趨勢,如果繼續返聘的人則顯得生龍活虎,像年輕人一樣。而另一些人脫離了社會,什麼事情都不幹,人很快就會自卑、無價值感,甚至會產生焦慮、抑鬱情緒。

我們正常工作的人過完一個長假,重返崗位,還需要緩緩神兒才能回歸工作狀態呢,人的腦子如果不用的話會很快反應遲鈍。

3

另外就是孤獨感,會讓他們產生厭世情緒,養老院中老年人的年齡不一,人上了年齡多半會有這樣那樣的身心疾病,而且會經歷有人永遠離開的場面,處於那樣的環境裡,心裡無邊的孤寂也會對身心非常不利。美國芝加哥大學有研究表明:長期孤獨,會使早死風險增加14%。

我們也會老去,人在年輕時無論多麼風光,多麼馳騁疆場,到了暮年都不希望活得如此悲慘,過著一種沒有尊嚴的生活。

所以呼籲社會一方面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隨著中國老齡化,我們還需探討實踐不同的養老方式,讓老年人活得既有尊嚴又有價值感,養老機構也不能按照傳統模式,只管吃喝,不關注其精神需求。

至少,人的一生有著眾人期待善始的起始階段,也希望可以在餘生能夠安詳、滿足地度過人生善終的時光。

相關焦點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 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年輕人對待老人,要保護,要孝敬,要給他們讓座;兒女們對待年老父母,要讓他們「享福」,不讓他們做飯、洗碗,做家務。初心是好的,但行為上,往往容易矯枉過正。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真正幸福的晚年,是活出自己,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你能想像,這是一個教授吃完飯後對自己80歲母親說的話麼?事實並非如此,洗碗是教授每天給母親「特地安排」的。「母親即使老了,但在她眼裡,兒子永遠需要她的幫忙。讓她洗碗,她就會感到被需要,一整天就會過得充實。」
  • 「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中國老人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廢物」,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他更想傳遞的,是一種老人和年輕人互相平等,互相理解的理念,不需要被區別對待。「廢物式」養老,總把老人捆綁在世俗的偏見裡,卻忽略了他們的真實感受。
  • 又一「養老模式」興起,卻在「綁架」老年人生活,子女們樂在其中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人的生活我們社區的王女士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含辛茹苦把她撫養成人,儘可能為他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王女士事業有成後,便將剛剛退休的母親接到身邊來孝敬。在生活方面,她讓母親吃好、喝好、睡好,不讓她乾重活。看似孝順的同時,也扼殺了母親的自理能力。
  • 廢物式養老:我們該如何面對父母的日漸衰老?
    原創 譯言 譯言譯言·譯眼看世界近日,一篇關於「廢物式養老」的文章走紅網絡,將向來備受關注的養老問題再度推上風口浪尖。該文章寫道,「『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養老生活。」何以至此?文章指出,原因在於孝敬老人的「矯枉過正」。
  • 「廢物式養老」興起:永遠不要讓老人覺得,自己很沒用
    小滿連忙問怎麼回事,媽媽說:「我還沒有到無法自理的時候,你天天這也不讓我幹那也不讓我幹,我感覺自己沒用,就是廢物。」 聽了母親的話,小滿才知自己的養老理念是錯的,毀掉老人的生活。
  • 「廢物式養老」悄然興起,正毀掉老年人的生活,年輕兒女不以為然
    因此,李欣特別感念這份恩情,而他也特別有出息,考入了211大學,畢業後進入名企工作,買房結婚後就將母親接到了身邊生活。李欣從不讓母親幹家務,家裡有保姆,母親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飯、睡覺、看電視。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李欣發現母親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不愛說笑了,有時候還會有很嚴重的厭世情緒。
  • 日本老後破產,會是中國式養老的未來嗎? - 虎嗅APP
    作為世界老齡程度第一的國家,先行於中國3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們將從日本的「健康消費、共享社會、老後破產、養老社區化、便利店服務」幾個維度,從日本來看未來的中國式養老會變成怎樣。中國的移動網際網路正在超越這些場景,比如快手和拼多多的農產品上行、村淘的下沉、代購和上行、京東異地生活標品快遞達50%+、螞蟻金服的老人互助保障等,在最近3年~5年已經讓留守老人們和1線~2線城市打拼的年輕子女們在基礎生活商品上幾乎無縫連接;接下來就會出現更多的老年房東、老年保險、養老顧問等升級生活服務,這當中與技術的結合,就會產生快速且與其他國家老齡化完全不同的中國式互助。
  • 70歲阿姨心聲:「廢物式養老」,讓我的晚年生活越來越不快樂
    老師說的話沒有錯,對老年人養老這個問題,我曾與許多老人聊過天,他們無一例外都持有同樣觀點:人到老年,最害怕的,是讓別人感到毫無用處,被拋棄而產生的孤獨感,會讓一個人很容易陷入到抑鬱狀態中。鄰居70歲的趙姐對此就深有體會,她的女兒對她非常孝順,不讓她做飯、打掃衛生,也不讓她帶孫子,她想做點什麼,卻完全幫不上任何幫,慢慢地,她越來越不快樂。為什麼會是這樣?下面是她的自述,也許會對你的養老生活有所啟發。
  • 「六十歲後,適合老年人養老的四種途徑」
    現在的社會也來越發達,老齡化也越來越嚴重,隨著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也成了迫切需要關注的話題,所以,在這裡,小編就為大家總結了一下現代適合老年人養老的四大途徑。 第一:以房養老
  • 看日本老年人是如何養老的
    養老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成長於改革開放後的一代人,跟上一輩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上已經大為不同。尤其在獨生子女家庭,「養兒防老」會遇到很多現實的困難。那麼,今後我們該如何養老?日益老齡化的日本在養老方面的一些做法,或許值得我們借鑑。  介護:理解日本養老的關鍵詞介護,翻譯成中文就是「看護、護理」的意思。
  • 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② 養老院裡的生活
    其次是非公益性或者民營的,這種類型的養老機構一般在大中城市,比傳統敬老院設施和服務質量要好,但是價格也貴。根據李晶博士的調查,在大中城市,養老服務業發展較快,硬體設施和服務質量也較好,再加上受教育程度更高、經濟更加獨立,城市老年人及其子女對入住養老機構的觀念也更開放,有一些老年人會主動選擇住養老院。顯然我的朋友B就是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對養老院有好感的人。
  • 退休潮即將到來,你還能過上閒情逸緻的養老生活嗎?
    旅行被擱置,生活卻還要繼續,富裕太郎最終聽從了家人的建議,決定再就業。然而這個年紀再找工作已經不再那麼容易。口頭上稱讚著自己很優秀的社長卻不肯給自己一份工作,多年的工作經驗只能投簡歷,面試時工作方式受到質疑……工作仍然遙遙無期。
  • 「老年人存款等級表」出爐,存到這個數才夠養老,你還差多少?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晚上睡覺和愛人聊天,聊著聊著說到了養老這個事兒,東扯西聊的對未來的養老生活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劃,遠離城市喧囂的田園生活啊,瀏覽世界各地名勝古蹟啊,最後都回歸到養老儲蓄問題,同愛人相視無言,無奈的笑了笑。
  • 新技術「適配」老年人 智慧養老更從容
    今年5月,昌平區老年服務指導中心(以下簡稱「指導中心」)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中心通過構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精準化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生活需求。這裡能給老人帶去什麼樣的服務,「智慧養老」開展得如何?同時,還可為昌平區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提供適老化上門評估、適老化改造、輔具租賃與銷售等服務,並以昌平區水關新村為中心,輻射周邊社區乃至整個昌平區近15萬老年人口,讓昌平區老年人晚年生活更有尊嚴、更有品質。
  • 十五分鐘養老圈:從「基本養老」向「品質養老」跨越
    人口老齡化晚年生活為有效應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養老圈」,採取「新建一批、提升完善一批、優化整合一批」的方法,強化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讓老年群體的晚年生活更加
  • 為何外國人更喜歡「中國式養老」!原來我們這麼幸福!
    在參觀過程中,大家很受啟發,紛紛打算學習「中國式養老」足不出戶的「醫療服務」、「網上訂餐」、「心理諮詢」可以讓老年人學習的書法大學舞蹈大學老年人可以在一起玩遊戲這種社區養老方式,連哈佛大學的教授凱博文都稱讚不已他希望其他國家可以學習中國老人的養生文化、跳廣場舞和去公園健身。
  • 新養老思路:老年人同樣需要刷「存在感」
    小夥伴東龍說:「因為媽媽不在家,而你們還過得很好。」可見,刷「存在感」對老人有著重要意義。在每一次注視、每一個擁抱、每一回安慰中,老人能獲取「被需要」的資本,這也是老人這個身份得天獨厚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小時候,子女是拖油瓶式的麻煩,父母無所不知循循善誘,子女在這一次次心安理得的享受中長大了。
  • 中西方養老差異——英國的社區養老與我國有何不同
    經過多年的探索,英國最終發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區養老」體系。通過學習英國養老體系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借鑑英國深度老齡化社會下誕生的商業模式,有助於我們判斷未來我國養老體系的發展方向,挖掘潛在的養老地產增長點。一、何為社區養老?
  • 這屆年輕人開始養老了
    何安說,這給了他很多信心去面對未知的生活,「只要有規劃,一切問題都能解決。」今年24歲的趙林,同樣對未來規劃清晰明朗。他告訴奇偶派,「已經開始攢養老的底子了」,當下正在努力掙錢置辦保險、固定資產和理財資產,與此同時,發展自己的事業布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