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院裡的「小家長」和「老夥伴」|記錄

2020-12-18 交匯點客戶端

走進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桃園路40號的幸福園護理院,80歲的必雲奶奶正在用手機打「俄羅斯方塊」,來串門的67歲樊奶奶坐在床邊圍觀,而一個帥氣的年輕小夥正挨著她們閒聊。

江蘇是我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地區之一,也是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省份。截至去年底,全省註冊登記的養老機構有2400多家,機構總床位67.5萬張。

當養老院來了年輕人,「跨代社交」正在破解老年人的精神孤獨。

養老院裡的「小家長」

「你這個耳環很漂亮,誰買的?」

「我女婿給我買的。」

「你女婿真孝順!」

「那你有沒有給你丈母娘買呢?」

……

陪樊奶奶說話的小夥,是這家「幸福園」的院長。高大英俊,是李佳樹給人的第一印象。一開口的字正腔圓,則暴露了他曾經的職業:電視節目主持人。從聚光燈下衣著光鮮的時尚青年,到終日圍著一群老人打轉,看起來反差極大,但1985年出生的李佳樹卻說自己很適應。

「我的興趣愛好和同齡人不一樣,我不打遊戲,沒事的時候喜歡在公園裡下棋、逗鳥。平時交的朋友都比我大很多,我一直更喜歡和老年人相處。」

幸福園護理院是一家民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127張養老床位分置於單人間、雙人間、三人間中,而走道的另一邊則是一字排開的醫務室、治療室、護士站、康復活動室……

這個被住宅樓四面「圍」住的地方,曾是一間菜場,如今藉助它獨特的地理位置,成了服務周邊居民的「嵌入式」養老院,方便家屬隨時來訪。

在2016年接手這間養老院之前,李佳樹在日本學習過養老服務。在日本養老院見習期間,無論從事什麼崗位,都要從最基礎的疊床單開始。一個護理員最多的時候可以同時照應12個老人,到了點誰要去洗手間,誰開始吃水果,一點不能亂。讓行動不便、躺在床上的老人轉身不易,但日本護理員用一根手指按住老人腿,就能輕巧做到。「這些極致的養老服務細節已經形成文字,成為當地護理人員執行的標準。」然而沒有人能憑藉這些手冊辦好養老院,因為「法無定法」,歸根結底用心才是關鍵。

自從養老院裡來了李佳樹這個「小家長」,很多事情都不一樣了。

比如,他要求新員工進來首先輪崗,「先把72個老人認全了再說別的。」他自己不僅自學了營養學、醫療學、會計學,還專門去考了消防設施操作證。

再比如,過去養老院裡,老人牙口不好,吃不動蔬菜,就吃軟糯的香蕉;怕魚刺惹事,那就不吃魚……李佳樹卻有新辦法:胡蘿蔔和蔬菜蒸熟了再炒,不帶刺的巴沙魚肉打碎給老人吃。高血壓、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他讓廚房換低鈉鹽、木糖醇。

他還為老人們設置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崗位」。食堂擇菜員、院子裡的蘿蔔看護員、衛生專員、戒菸專員……光榮「上崗」的老人比誰都愛崗敬業。

「老年人為什麼特別喜歡穿得花裡胡哨跳廣場舞?因為年輕的時候他們也是叱吒風雲的人物,老了不受關注了,就要在最顯眼的地方,用最顯眼的方式喚起別人注意。」李佳樹說,對於老人來說,除了生理需求、自身價值外,還特別在乎自己是不是有影響力。

上半年的疫情讓李佳樹格外煩心,除了要做好防控工作外,入住率的下滑也是個問題。一籌莫展之時,90歲的謝有順爺爺突然跑來對他說:「你這個小鬼,我還以為什麼事讓你愁成這樣,就這麼點破事啊!當年國營廠效益不好,幾千人下崗,天天有人到我家堵門,你看我現在也沒事……」李佳樹一下子想到了三年前過世的羅婆婆,每當有人來諮詢,她就湊過來說:「這裡好不好你就看看我,我活了100多歲。」羅婆婆就在「幸福園」走完了一生,那一年她106歲。

孤獨比死亡更冰冷。老人總是竭力發揮自己的「餘熱」,卻也無意間在年輕人心中豎起萬丈光芒。

三「代」同堂

養老行業無可避免要面對衰老和死亡,哪怕在老人身上付出得再多,他們的生命也是一個向下的過程。

「一般家庭都是等到老人年齡很大了,完全動不了才送來。」李佳樹說,在「9073」的中國養老模式裡,90%的老人是家庭自我照顧,7%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由機構代為照顧養老。目前,住在幸福園的老人,平均年齡高達85歲。

92歲的左奶奶也是不得已才來到這裡。人老了,最日常的洗澡都成了危險的事。不常洗澡的左奶奶好不容易洗一次就出了事,整個人滑倒在自家浴室,撞碎玻璃門,劃傷了大腿,住院治療後被送來養老院。

過去她真不願住養老院,覺得這裡屬於被遺棄的人,但在保姆和養老院之間,她還是選了後者。「我一個人在家,萬一被保姆欺負了怎麼辦?」居家的日子,電視機是左奶奶最親的「人」,抱著遙控器就是一天,電視劇和生活分不清。

到養老院是「對生活的妥協」,期望值也不高,來了之後最大的體會就是「什麼都不要煩」。對於一個年事已高、一直獨居的老人來說,有現成的吃喝,有人服侍拉撒,就知足了,而多認識幾個熟面孔,有事無事可以和其他老人聊聊天,就已經是賺了。

截至2019年,中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是全球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約佔世界失智人口的1/4。不少年輕一點的老人,因為這個原因選擇養老院。

70多歲的楊大蘭出門後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兒子冒著大雪,找了一夜,才把她領回家,如果再遲點,老人可能就凍僵了。被送到養老院時,楊大蘭這位昔日叱吒商界的南京一家百貨公司老總,不僅失去了記憶,整個人因為吃飯少,瘦得只剩60多斤。

1986年出生的楊凌筠對於這樣的老人特別能共情。楊凌筠的親奶奶也是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她親眼目睹了一年又一年,奶奶忘掉了一個又一個親人:女婿、兒媳、女兒、兒子……如今,就只認得90歲的爺爺一人。

有一天楊凌筠發現,奶奶偷偷把客人帶來的水果「藏」得到處都是,被發現後不給拿,說要留給兒女吃,楊凌筠哭了:記憶不見了,但愛並不會消失。

在養老院工作三年,事情不少,收入不高,但楊凌筠一直踏實地幹著。她知道,餵老人吃飯就像哄孩子,要連哄帶騙。

養老院的休閒室裡,四五個老人圍著電視,或站或坐或躺。門一推開,撞上輪椅上爺爺直勾勾的眼神。「他以為你們也是志願者!」楊凌筠說。

志願者,是養老院裡的又一波年輕力量。

周末,東南大學、南京工程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就會從城市的四面八方來到這裡陪老人聊天,包餃子,甚至開運動會。

李佳樹策劃各種各樣的活動,還給學生們出主意,怎麼打開老人的話匣子。「學校裡面新鮮、有意思的事,可以跟他們說說,也可以介紹一下你們家鄉的特產。」如今這個名為「志願者聯盟」的微信群裡已經有279人,老人們都盼著大學生來的這一天,跟他們說說外面的世界。

幸福園有37位員工,年齡最小的只有24歲。在養老服務上,年輕人有自己的優勢。知識面廣、會網購,也更容易接受新理念。很多人不知道,哪怕一個輪椅也有很多種,什麼樣的老人適配哪一種輪椅,往往只有年輕人搞得清楚。但在李佳樹看來,養老院也需要「老中青」人才梯隊。有的崗位 ,經驗比年齡更重要。比如護理人員,他們需要幹的活很多,收拾房間衛生、打水、打飯、洗臉、按摩、剪指甲、甚至吸痰、導尿、清理大小便……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更能勝任。

夏玲娣幹過油漆工。油漆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揮發性物質,她的嗓子啞了之後,丈夫就不讓她幹這行了。一開始到養老院,夏玲娣內心排斥:「我不幹這行,糟死了!」當時的院長看透了她要強的個性,整天讓她跟在他身後看,就是不給她動手的機會,時間長了,夏玲娣自己憋不住了,主動請纓。

在養老院工作了十幾年,夏玲娣已經是護理部主任了,在很多事情上她有經驗,家屬和老人就愛找她。

比如,臥床老人最容易長褥瘡,只有夏玲娣有辦法,有的老人有甲溝炎,專程請人來修理一次要200多元,夏玲娣分文不取就搞定了。

繁忙的工作之外,護理員也是許多老人生命最後一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送走一個老人,夏玲娣心裡就空一次。

4000元起步的月薪,可能是一些年輕人待不長久的原因,而人到中年的護理員從事這一行最怕面對的反而是他們自己的子女。

「孩子出去相親,一旦提到『我爸/我媽在養老院工作』,就很容易失敗,畢竟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那就是伺候人的活兒。」夏玲娣說。

人情冷暖

養老院是個五味雜陳的地方,更何況這樣一個在民居之間的「嵌入式」養老院。來這裡養老的人,家基本上就在方圓三公裡之內,離開家,仍然能和子女維持著「一碗湯的距離」。但距離有時候是在心裡的。

今天中午,夏玲娣剛在養老院裡抹了眼淚。起因是,一位老人的手錶不見了,家屬想也不想就對夏玲娣說:「不是你們拿的是誰拿的?」她說她可以用手給便秘老人「摳」大便不嫌髒,但受不了這種委屈。幹了這麼多年,她還是灑脫不起來。

作為老人進入養老院後的貼身服務人員,夏玲娣也成了院裡面的老人和院外的子女溝通的一座橋。

她要把老人的情況隨時匯報給子女。

天冷了,牛爺爺沒有厚的棉褲穿。她告訴牛爺爺的兒子,結果快一年了,棉褲也沒送到。夏玲娣就自己請志願者幫忙,看看家裡有沒有閒置的棉褲。

一位老人被送來兩年,兒子說忙一直不來探望。一天半夜,老人出現腦梗傾向,夏玲娣趕緊打電話,兒子還是沒來,最後高大的院長李佳樹自己背著老人跑醫院。醫院要家屬籤字了,兒子才現身。這樣的情況,在這一家發生過兩次。

子女的情況有時候她又不能告訴老人。

左奶奶最近情緒很低落,女兒平時一周來兩三次,現在快一個月了都沒來,儘管也通電話,但老人心裡不踏實。嘴上說「你來不來無所謂」,但掛了電話,左奶奶天天哭。

夏玲娣是知道內情的,左奶奶的女兒生了病,她不想讓老母親擔心,所以一直瞞著。夏玲娣也只能跟著一起瞞,盡力開導左奶奶。

病癒後的女兒帶著外孫再來養老院時,左奶奶一把抱住外孫大哭:「我以為你們不要我了!」

養老院幾乎所有的老人都羨慕玉琴。

「你認識我嗎?」「認識!」「我是誰?」……走進玉琴奶奶的房間,56歲的兒子鄧先生正在一邊出題「考」著88歲的老母親,一邊將床頭搖高,把從家裡帶來的冰糖燉梨汁給老人喝。

「前幾天她發高燒,38度以上連續燒了三天,這會兒才好。」鄧先生說,母親是帕金森症晚期,進食困難,之前出院的時候醫生判斷還有3個月,如今已經撐到9個月。

鄧先生是家裡最小的兒子。除了疫情期間情況特殊,他每一天都會騎電動車來看望老母親。「我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我現在退居二線了,工作比他們輕鬆,時間也更自由些。兄弟姐妹之間,誰多一些少一些都不是問題。」

「疼!」聽到母親的聲音,被幸福園評為「最佳家屬」的沈先生立刻走過去問:「要大便嗎?」

夏玲娣說,有的兒女人不來,但會偷偷給她發紅包,讓她多關照自家的老人,夏玲娣不要,「照顧他們是我份內的事,我不會再收你們的錢。其實,他(她)就盼著你們來,你們來看一眼,他(她)喝白開水都開心!」

結束採訪,在幸福園的走廊,又遇見了那位坐在輪椅上的董爺爺。朝他揮揮手,他遲疑了片刻,也舉起右手打招呼,嘴巴咧出了個弧度。而旁邊的必雲奶奶知道院長李佳樹要下班了,就小碎步跟在他身後,像對待孫子一樣,用南京方言反覆念叨:車慢慢開噢,不急滴……

交匯點記者 陳潔 王宏偉/文 魏琳娜/攝

相關焦點

  • 一家養老院裡的人生、溫柔與黑科技
    像王圓圓和閆波這樣的人,護理院裡還有很多。比如行政副院長李敏,從萬科來,帶來的是企業的管理經驗;還有一位女性護理員,做過生意,還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從頭學起,短短時間就拿到了廣東省護理比賽的一等獎。他們來處不同,但都被這種更自由、能做事的環境感召,留了下來。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深圳市養護院的離職率相當低。
  • 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② 養老院裡的生活
    我和朋友B都是單身狗,對她這種想法無法理解。朋友B是不婚主義者,而且也不喜歡小孩,她說她的目標就是努力掙錢,將來老了去住養老院,住貴的。在網上衝浪久了,發現好多網友也有這樣的想法:不婚不育保平安,努力掙錢住養老院。不同於老一輩人對養老院的偏見,年輕人多數對養老院有一些好感。那麼,現實中的養老院裡是什麼樣呢?
  • 養老院裡的新婚夫妻 83歲才遇見你互相攙扶 餘生共度
    養老院裡的新婚夫妻 83歲才遇見你互相攙扶 餘生共度 2020-04-16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北日報:智慧養老 貼身服務
    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補齊民生領域短板,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外地養老院裡八成北京老人不回家過年,千餘老人包餃子猜燈謎
    在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已有4000多北京老人選擇在津冀兩地的養老機構安家。本周五就是大年三十兒了,記者粗略統計,4000多名北京老人當中,約有八成決定留在當地養老院過年,他們的春節怎麼過?記者對部分老人進行了探訪。
  • 企圖逗笑你的句子:你不嫁 我不嫁 養老院裡蹦恰恰
    03你不結 我不結 養老院裡擦皮鞋你不嫁 我不嫁 養老院裡蹦恰恰04今天qq空間被擋訪客有6個人 我猜有一個人是你 可是開黃鑽要十塊錢 這場愛情的賭注我玩不起0519我前男友就是因為我搖不來花手,和我分手了,他走的那天,花手搖得很快,天下著小雨,他的花手像螺旋槳一樣快,就那樣無情的從我面前飛走了20我們談戀愛吧 平常出來約會也不用你打車送我回去 我自己搖花手就能轉回去 有的時候來勁了還能送你回家
  • 十五分鐘養老圈:從「基本養老」向「品質養老」跨越
    74歲的徐桂俠是一位退休教師,一個月前她入住了自己家門口八佳社區的派瑞康養老護理院,徐阿姨告訴記者,以前提起養老院,老年人的態度大都比較牴觸。而現在家門口的嵌入式社區養老院打消了她的顧慮,入住一個多月以來,她已經和院裡的老姐妹和護理員成為了朋友。
  • 鄧紅英:敬老院裡的「貼心小棉襖」
    沒有她,我早就不在了......」12月1日,在常寧市新河鎮敬老院裡,68歲的雷國金如是感激該院院長鄧紅英。 目前,新河鎮敬老院有45位供養人員,5名工作人員。大部分供養人員是60歲以上的老人,年齡最大的89歲。「全失能的7人,半失能的8人,要照顧好他們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鄧紅英對供養對象的情況爛熟於心。
  • 安福星開啟智慧養老新模式。智能產品讓護理員省心省力
    母親無需攙扶也可獨立行走,遇到老夥伴們談笑風生,絲毫看不出她10月下旬做過一場大手術。 楚楚作為本次採訪對象,平常工作繁忙,因為母親獨住的問題擔心不已,在武漢市社會福利院進行考察,發現了一款智能床墊。「我們公司生產的安福星智能床墊,墊在普通床墊下,老人完全無感,但作用很大。」武漢凱銳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運營總監中心葉小龍說。
  • 退休以後回農村老家養老,你贊成嗎
    現在回農村養老的越來越多,為什麼?退休人員回農村養老好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遠離城市的喧囂。城市生活節奏快,噪音汙染多,養老當然要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農村的老家恰是這樣一個難得的好地方。
  • 養老服務可存入時間銀行,期盼更多年輕人加入
    2019年,上海市民政局在虹口、長寧兩區啟動養老服務「時間銀行」項目試點工作,鼓勵個人為老年人提供非專業性的養老服務。今年,上海市民政局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擴大了項目試點範圍,覆蓋徐匯、長寧、普陀、虹口、楊浦五區各街鎮。
  • 刷抖音、玩Cosplay、坐旋轉木馬吃棉花糖…上海這座養老院裡的...
    「他們說我的臉和畫裡面這個男孩很像,就看中我了。」圓臉蛋,上揚的雙眉,確與畫中人有幾分神似。 拍攝當天,從早上7點半就開始裝扮了,莊士標穿上護工們給他準備的黑色禮服和禮帽,在鏡子前慢悠悠地轉了一圈,十足的老克勒形象讓他十分滿意。「不光要外形像,還要有演技的。」他手捧蘋果放在嘴邊,模仿出孩童般的天真。
  • 誰幫我們養老?專家給出幾個「參考答案」
    在城市裡,「時間銀行」「老夥伴」計劃這些互助模式行得通,而在農村,空巢、獨居老人的養老難題,能否互助解決?  通過在河北、四川、山西一些地方調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王列軍發現,這些地方的互助性養老模式符合農村實際,而且大多數是農民自發建立的,有活力、有凝聚力。
  • 「養老」變「享老」, 老人需要這樣的社區生活
    作者|應 琛   上午和舞蹈隊的姐妹們練練舞,下午參加社區的志願者活動,晚上再到結對的「老夥伴」家走走看看……疫情前,家住長寧區新華路街道的賀國萍很忙。
  • 這個鎮入選全國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示範街鎮,原因是……
    門口的人臉識別系統,讓老人和家屬進門前先刷臉,通過才放行。高境鎮長者照護之家負責人陳文杰介紹,這裡配備了愛護健康集中養護系統、遠程監護系統,全智能助行車、舒緩漂浮倉、微循環檢測儀、智能巡診體檢車等10多項智慧養老設施、設備。
  • 寶山這個鎮入選全國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示範街鎮
    門口的人臉識別系統,讓老人和家屬進門前先刷臉,通過才放行。高境鎮長者照護之家負責人陳文杰介紹,這裡配備了愛護健康集中養護系統、遠程監護系統,全智能助行車、舒緩漂浮倉、微循環檢測儀、智能巡診體檢車等10多項智慧養老設施、設備。
  • 高海寬養老服務先進個人事跡
    一是工作一心以養老院為家,從不怕髒和臭,不怕苦和累。二是生活上對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老人生病,為老人端屎倒尿,換衣換褲,餵藥,一口飯一口水,有時站上大半個鐘頭,老人病重時還自己掏錢為他們買來開心的果品,老人病危時為他們送終。
  • 封閉管理下的養老機構如何進行防疫、護理、舒壓?
    一個多月時間,全省民政部門先後實施了養老服務機構封閉式管理、居家養老暫停上門服務等一系列最嚴管控措施,以最硬核方式為老年人築起一道安全屏障。養老機構內老人生活怎樣保障、護理如何?現在的封閉管理是否嚴格執行?海南日報記者3月2日進行了實地探訪。
  • 瞄準休閒養老 打造暢銷玩具 雲和木玩成老年人新寵
    當下,老年群體有了更高層次的休閒養老需求,但市面上為老年人開發的玩具卻不多。為此,雲和木玩企業和專業院校瞄準機遇,開發針對老年人的特色木玩產品,打開了一片新市場。浙江金馬工藝品有限公司開發了益智類、組裝類、解鎖類等5大系列300多種產品,其中,老年玩具佔比5%。除在天貓、京東等平臺銷售外,產品還被擺上了杭州銀泰、杭州百大、麗水萬地等省內大型商超的貨架,吸引了眾多老年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