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生活……

2022-01-08 讀者

「媽!洗碗了!」

你能想像,這是一個教授吃完飯後對自己80歲母親說的話麼?

也許有人會說:「世上怎麼有這樣的不孝子!」

事實並非如此,洗碗是教授每天給母親「特地安排」的。

教授對自己的學生這樣解釋:「母親即使老了,但在她眼裡,兒子永遠需要她的幫忙。讓她洗碗,她就會感到被需要,一整天就會過得充實。」他們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廢物」,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特蕾莎修女說過:「孤獨和不被需要的感覺是最悲慘的貧困。」對老人來說,年齡的增長不可避免,但只要自己還有用,還能發揮餘熱,生活就依然有意義。生活中,很多兒女們都覺得,讓老人們安享晚年,就是讓他們「享福」,什麼也不讓他們幹。可老人不是沒有自理能力的嬰兒,也不是「什麼都不會」的廢物。在年輕人的觀念裡,老人們總有種種不符合時代的缺點。根據最新版《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我國有將近2億老人沒接觸過網絡。在這個逐漸網絡化的時代裡,沒接觸過網絡,無疑意味著被拋棄。曾有一項老人學習智能化的調查表示:近八成老人願意學,而九成以上年輕人不願耐心教老人。更可悲的是,當老人想要追尋自己的人生價值時,卻常常被看作「不省心」。一名少年站在高臺上對自己的姥姥喊話:「姥姥你已經不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了,你都70多歲了,能不能讓我們省點心,別起早貪黑出去工作了?」少年說:「在家帶娃、出門遛彎,實在不行搓個麻將跳個廣場舞也挺好。」可對這些被兒女當作廢物的老人們來說,卻是伴子如伴虎。在兒女的嫌棄與不耐煩裡,老人們活成了一隻小心翼翼的刺蝟。教了一遍又一遍後,林見清不耐煩了,扔下遙控器衝父親嚷嚷:「我都和你說了一百次了。」故事的最後,父親去世了,到死也沒學會怎麼用新電視。老人只是老了,他們並沒有錯,更不該像廢物一樣被「羞辱」。子女們的不樂意、不耐煩,讓老人們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這就是廢物式養老的日常。一直以來,在公交、地鐵上給老人讓座,都是大家達成共識的行為。頭髮花白的他在地鐵車廂裡拉著扶手,斜挎布包,站得筆直。在他的腰部,掛著一個LED顯示牌,「勿(無)需讓座」四個字分外顯眼。劉增盛說,不是老人就需要讓座,身板硬朗的,80歲也不需要別人讓座。但如果有需要,即便是年輕人,也該給他們讓座。他更想傳遞的,是一種老人和年輕人彼此平等、互相理解的理念。「廢物式」養老,總把老人捆綁在世俗的偏見裡,卻忽略了他們的真實感受。之前杭州一位「金牌紅娘」金大姐在接受《錢江晚報》採訪時,直截了當地說:「六七十歲這一批老頭老太太的婚戀事宜,我碰都不敢碰。」金大姐說,在她從業多年的「資料庫」裡,子女來幫父母找伴侶的,一個都沒有,反而是那些在父母明確表示再婚意願之後,還堅決反對的子女,一抓一大把。很多人反對父母再婚的說辭之一是:「你都這麼大年紀了,還談什麼感情,羞不羞?」可感情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一個人不管到了多大年紀都會渴望擁有愛情。再說,兒女們整天忙於工作,每天能陪伴老人的時間少之又少。晚年的他們,需要陪伴,渴望追尋自己的幸福,做子女的又有什麼理由去反對呢?意思是,真正的孝道,是讓父母開心,尊重他們的意願。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和刻板印象去綁架老人,你口中所謂的「為他們好」,說不定會毀掉他們幸福的晚年。塞繆爾·厄爾曼說:「歲月讓人衰老,但如果失去激情,靈魂也會蒼老。」人不該活在年齡的枷鎖裡,老年人也可以是人群中最閃亮的星。有一部公益短片《夢騎士》,影片裡的主人公是來自各行各業的17位「不老騎士」。他們之中,年紀最大的89歲,最小的72歲,平均年齡81歲。而且其中有2位曾罹患癌症、4位需要戴助聽器、5位有高血壓、8位有心臟疾病、每一位都有關節退化的毛病。然而,他們卻心懷夢想,歷時13天,走過1139公裡,環繞寶島臺灣。他們做到了很多年輕人都沒有做到的事,這份勇氣與對生命的熱愛值得很多人學習。抖音上有位酷爺爺諾敏·何,他的生活讓年輕人看了都非常羨慕。他會駕駛飛機去看天鵝;會在草原上空飛翔,俯瞰到草原上的羊群;會在沙漠上空飛行,一邊給觀眾展示烏海市新修的黃河大壩,一邊科普黃河水位變化後烏海湖形成的原因。每個視頻結束時,他都會喊一句「哈哈,我是諾敏·何」。在他的聲音裡,你聽不到滄桑,在他的視頻裡,你能看到生命的力量。老年人的生活充滿無限可能,老人們也不該被世俗的偏見所捆綁。朝氣蓬勃的只能是年輕人麼?人老了就應該死氣沉沉麼?老年,只是一種年齡上的劃分,並不是生活方式的界限。沃克森夏安納曾說:五十歲時,你開始厭倦世界;六十歲時,卻是世界厭倦了你。一個人真正老去,不是因為他年紀大了,而是因為他內心承認自己老了。不管活到什麼年紀,都要保持一份熱愛;不設限的人生,才能活得精彩。「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父母和孩子是獨立的兩個個體,不應該相互捆綁。趙樸初先生說過:「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從來不是父母的家。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凡事都圍著兒女轉,不僅自己活得不舒心,有時還會惹兒女嫌棄。為兒女操勞了一輩子,到老了也該擁有自己的人生,彼此成全,不要活成子女的附屬品。孩子們忙於工作,你可以和志趣相投的老友們開啟抱團養老的同居生活。覺得哪都不去沒意思,你可以旅行養老,將以前想去的地方全部去個遍。為什麼非要在兒女養老裡局限呢,靠自己也可以活出晚年的精彩。點亮「在看」,願老人們都能活出自我,追尋自由,擁有幸福的晚年。

北京土著富養女vs北漂窮養女:「18歲前,我不知道窮人怎麼活的」

40年拿33個影帝,中國最貴的演員你猜不到

消失3個月後,李子柒首發聲:不希望年輕人以後都想當網紅

波及11省,超100人確診:疫情驟然緊張,高升的張文宏道出真相

作者:三三,來源: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安然自若,格物相伴,讓我們一起學習,成長,進步!原標題:《「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中國老人》。

相關焦點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 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年輕人對待老人,要保護,要孝敬,要給他們讓座;兒女們對待年老父母,要讓他們「享福」,不讓他們做飯、洗碗,做家務。初心是好的,但行為上,往往容易矯枉過正。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真正的尊重,是傾聽老人的真實想法一直以來,在公交、地鐵上給老人讓座,都是達成共識的行為。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生活,你想過自己未來的養老方式嗎?
    今天看了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生活,對此觀點我感同身受。但獨自居家養老問題很多,忘了關煤氣,水電等的確容易引起危險;如果腿腳不靈的話,摔倒了,也無人知曉的事件也頻頻發生,作為子女來說不可能隨時關注父母。阿圖醫生在《最好的告別》中說,在美國老年科醫生首先檢查的是老年人的部位是腳,起初我也不理解,他說一旦因為老繭過多或者別的疾病摔了跤,攤在床上,會引起別的疾病,這是惡性循環。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廢物」,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廢物式養老,是對老人最大的羞辱特蕾莎修女說過:「孤獨和不被需要的感覺是最悲慘的貧困。」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生活
    幾個月過去,這位老母親的精氣神果然轉好許多,食慾也大增。如今生活越來越好,很多兒女想讓父母安享退休生活,就包辦起一切,只求二老無憂無慮。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往往適得其反,加速了父母的衰老,讓父母活得無趣乏味。有句話說得好:讓父母被需要,讓父母有存在感,才是最大的孝道。養老也要有方,要過一種有品質的生活。
  • 「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中國老人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廢物」,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和刻板印象去綁架老人,你口中所謂的「為他們好」,說不定會毀掉他們幸福的晚年。廢物式養老,是對老人最大的羞辱特蕾莎修女說過:「孤獨和不被需要的感覺是最悲慘的貧困。」
  • 又一「養老模式」興起,卻在「綁架」老年人生活,子女們樂在其中
    如今,又有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悄然興起,那就是「廢物式養老」。何為"廢物式養老"?即很多孩子覺得讓父母享清福,意味著不讓父母做任何事情。父母只需要每天吃好喝好,用自己孝順的方式照顧父母。就像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覺得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那樣做也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他們選擇的方法根本不適合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壓力。
  • 廢物式養老:我們該如何面對父母的日漸衰老?
    原創 譯言 譯言譯言·譯眼看世界近日,一篇關於「廢物式養老」的文章走紅網絡,將向來備受關注的養老問題再度推上風口浪尖。該文章寫道,「『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養老生活。」何以至此?文章指出,原因在於孝敬老人的「矯枉過正」。
  • 「廢物式養老」悄然興起,正毀掉老年人的生活,年輕兒女不以為然
    因此,李欣特別感念這份恩情,而他也特別有出息,考入了211大學,畢業後進入名企工作,買房結婚後就將母親接到了身邊生活。李欣從不讓母親幹家務,家裡有保姆,母親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飯、睡覺、看電視。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李欣發現母親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不愛說笑了,有時候還會有很嚴重的厭世情緒。
  • 「廢物式養老」興起:永遠不要讓老人覺得,自己很沒用
    聽了母親的話,小滿才知自己的養老理念是錯的,毀掉老人的生活。 近年來,「廢物式」養老在各地興起,很多兒女在照顧老人上很用心,卻忽略他們的情感需求,以至於很多老人無所事事,認為自己「沒用」,成為兒女的包袱和累贅。 「廢物式」養老的興起,主因是兒女都想父母能夠「享福」,他們認為父母操勞了一輩子,應該休息,過上幸福的生活,什麼事情也不過問。
  • 「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中國老人!
    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讓他們安度餘生,就是最大的孝敬。卻不曾想,這種「廢物式」養老,不僅會加速衰老,更是對他們最大的羞辱。隨著物質生活提高,絕大部分老人,生活是能夠自理的。他們欠缺的,是和年齡對抗的自由。要知道,老人最大的痛,是服老。
  • 一種新型不孝,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免費美文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免費美文我們批判物質上的啃老,成年子女不能獨立,吃父母的,穿父母的,壓榨父母的養老錢去買車買房,擺明就不孝。但差使父母幫帶孩子,無異於讓他們退休再上崗。*註:配圖來自攝圖網*作者:國館,來源:國館文化(ID:guoguanwenhua),用文化溫暖人心,讓好書滋養心靈,以好物點綴生活。每天10點,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內涵的好書,遇見精緻有品的美物。*朗誦:吉米,聲音語言藝術踐行者,傳播者,多家網絡平臺主播、特約誦讀嘉賓。微信號:jm6996。
  • 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② 養老院裡的生活
    由於敬老院最初建立的目的是實現對無子女老人的集中供養,因此大部分敬老院設施條件較差,服務水平較低,對入住者只提供吃穿住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沒有其他服務項目。這也是人們對養老院有偏見的原因。這類養老院一般是公益性的,一般免費或者收費較低。
  • 70歲阿姨心聲:「廢物式養老」,讓我的晚年生活越來越不快樂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中,一個人晚年有錢有閒,兒女孝順,老了後能頤養天年,就是幸福生活。所以許多兒女在父母年老後,給他們創造好的物質條件,不讓父母忙碌操勞,不讓他們操持家務,把老人當成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的人,以為這就是真正的孝順。可這真的是老年人需要的嗎?
  • 一種新型不孝,正在毀掉大量老人的養老生活
    我們批判物質上的啃老,成年子女不能獨立,吃父母的,穿父母的,壓榨父母的養老錢去買車買房,擺明就不孝。他們這輩子好好讀書,為了找到好工作,好好工作,為了找到好對象,好好戀愛,為了組建好家庭,好好努力,為了孩子能讀書,好好努力,為了孩子能找到好工作,好好努力,為了孩子能買到房成個家。
  • 為何外國人更喜歡「中國式養老」!原來我們這麼幸福!
    最近,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紛紛來參觀北京雙井恭和苑養老院,了解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為中國式養老點讚。在參觀過程中,大家很受啟發,紛紛打算學習「中國式養老」足不出戶的「醫療服務」、「網上訂餐」、「心理諮詢」可以讓老年人學習的書法大學舞蹈大學老年人可以在一起玩遊戲
  • 「六十歲後,適合老年人養老的四種途徑」
    現在的社會也來越發達,老齡化也越來越嚴重,隨著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也成了迫切需要關注的話題,所以,在這裡,小編就為大家總結了一下現代適合老年人養老的四大途徑。 第一:以房養老
  • 看日本老年人是如何養老的
    養老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成長於改革開放後的一代人,跟上一輩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上已經大為不同。尤其在獨生子女家庭,「養兒防老」會遇到很多現實的困難。那麼,今後我們該如何養老?日益老齡化的日本在養老方面的一些做法,或許值得我們借鑑。  介護:理解日本養老的關鍵詞介護,翻譯成中文就是「看護、護理」的意思。
  • 2億老年人,正在悄悄上網
    當你還在996福報,爭當「人上人」的時候,有2億的老年人正在悄悄上網,以積極的姿態擁抱網際網路,擁抱他們的老年生活。讓老年人不再「沉默」根據數據統計,我國使用手機的老年人約為2.73億人次,其中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老年人約為1.34億人。
  • 新技術「適配」老年人 智慧養老更從容
    今年5月,昌平區老年服務指導中心(以下簡稱「指導中心」)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中心通過構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精準化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生活需求。這裡能給老人帶去什麼樣的服務,「智慧養老」開展得如何?此外,昌平區養老綜合信息平臺正在推進老人建檔工作,每個機構及社區上報的新增老人情況均會匯總至此,截至目前在冊老人數量達258204人,巡視探訪服務工單8966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