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暇時間,整理一組清朝末年的黑白照片,這才是真實的社會場景。不像那些火爆的影視劇,譁眾取寵,搏取看客的眼淚。苦難的中國,屈辱的歷史,看完這組照片,你才體會今天的生活有多麼幸福!
清末時候的百姓,穿的都是粗布衣服,綾羅綢緞也就是電視劇裡普及了。清末,社會凋敝,民生艱難,日子過得非常困苦,畢竟當時中國已經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清政府割地賠款,卑躬屈膝,百姓的生活光景非常慘澹。當面對鏡頭,人們的臉上很少見到笑容。拖著一條又長又粗的辮子,用給人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大清末年的乞丐,衣衫襤褸。三個人站在牆角,眼神裡都是迷茫。一年四季都是這一身行頭,除了乞討要飯,幾乎沒有一技之長。清末人口激增,人與土地的矛盾日趨緊張。水災旱災蟲災,頻頻發生,無數人以乞討為生。
南方的一個五口之家,吃飯時的場景,也就兩菜一湯。江南是當時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域,普通百姓的吃飯水準也就這樣。他們穿的衣服算不上光鮮卻也沒有補丁,生活算是家境殷實的了。
清朝女子的服飾,有人看見一次就會吐糟一次。一百多年前的女子打扮就這樣,和電視劇裡還是差別很大的。襖褲也很緊身,就是上半身穿的開襟衣服臃腫肥大,走在街上都是無差別的。況且清朝女子都是裹腳的,走路都要小心翼翼。三寸金蓮越精緻,越讓男人喜歡。
清朝時候的轎子,也沒有電視裡那樣寬敞高大。實際上轎子的使用在封建社會有嚴格的管制,基本都是在官場使用,是身份的象徵,若是違規使用定受到懲罰。京城三品以上的官員可以使用四人抬的轎子。地方總督、巡撫,可以用八名轎夫。況且轎子成本也高,一般人也就用騾車,獨輪車出行。
令人淚目的一幕,一位五六歲的小女孩注視著始纏足的小腳發呆,錐心的疼痛還沒有消去。這樣的日子才剛剛開始,這雙腳將被日復一日的裹腳布纏住,直到有一天成為「三寸金蓮」。這種身心折磨,非人所能受也,卻在中國延續了幾百年,到了清末還非常興盛。
這是宮裡太監吃飯的場景,菜非常的豐盛,真是讓貧窮限制了想像。這一桌子菜夠普通家庭吃半年的,可在宮裡卻司空見慣。原來這些淨身的太監,生活水平也不低。
一個鄉紳領著家眷去河邊釣魚,別看無官無職,卻也講究排場。一行人就他獨自在釣魚,有錢人家就是這樣。
八國聯軍侵華時的日軍,別看個子不高,卻在侵華中最為賣力。日軍是當時侵華主力,出兵人數佔了三分之二。它與德軍,俄軍組成的討伐隊在郊區也是嗜血成性。
慈禧太后「迴鑾」時的盛況,除了護衛,留守的官員跪了一地。當初慈禧逃出紫禁城的時候,非常狼狽,吃糠咽菜,幾度垂淚。回來時慈禧走了三個月,一路吃喝,風光無限,光孝敬她的禮品就裝了三千車。那盛大的場面,如同打了勝仗,凱旋而歸。可之前,李鴻章籤訂的《辛丑條約》,連本帶息近十億兩白銀。慈禧卻並不擔憂,「量中華之物力,結於國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