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斜槓老年的讀書情結

2020-12-26 騰訊網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前不久《方圓》雜誌「法律人的書房」專欄向我約的這篇稿子,正好可以拿來做應景文章。在這個讀書人的節日,聊一聊我自己和書的那些八卦,似乎還挺有趣。

一、關於斜槓

《方圓》雜誌的專欄叫「法律人的書房」,我忝列其中頗有些慚愧。「法律人」這個稱呼,於我有些名不副實。儘管幹了一輩子檢察工作,稱作「檢察人」、「法律人」應該沒有問題,可我實在從心裡有些發虛。

因為我畢業於中文系,到檢察院工作後也沒有參加過系統的法律專業學習,只有一個中文學歷和一張文學學士證書。30多年中,我從事的都是文字工作。從開始的辦公文書、簡報信息、領導講話,到後來的新聞宣傳、檢察文化,都和爬格子碼字有關,法律的含金量不足。

當然,要做好這些文字工作,離開了法律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臨時抱佛腳地也學習了不少法律專業理論和檢察業務知識。日積月累,對案件和檢察業務工作的判斷,也可以說個八九不離十。可惜的是,我是個實用主義者兼經驗主義者,抱著「只要工作夠用就成」的態度,一直沒有參加系統的法律專業學習,導致後來實行檢察官制度時不得不參加適應性培訓。培訓考試時,我無奈自嘲:參加檢察工作十幾年,還是不適應啊!

因為有著中文的學歷、新聞的實踐和檢察院的浸淫,我慢慢地成了一個「斜槓中年」,而後就成了「斜槓老年」。在檢察院裡,我對文學藝術和新聞宣傳懂得多些;在記者和文化人堆裡,我又對法律懂得多些。我意識到,法律和檢察專業知識都不夠的短板,恰恰可以轉化成交叉學科的優勢。檢察文化和檢察宣傳橫跨法律、檢察、新聞、藝術等多專業,是一門頗有意義的學問,沒有一點龐雜的「三腳貓」功夫還真應對不過來。

所以,我並沒有在乎自己有沒有法律的專業文憑,而致力於把「斜槓」進行到底。不管是作為新聞發言人和傳統媒體、網際網路新媒體打交道,還是作為記者站長伴隨《檢察日報》風雨同舟20多年,還是作為檢察官文聯負責人從事檢察文化工作,我都努力發揮自己在文學、新聞和檢察、法律方面的多專業特長,做好工作。雖然沒有什麼大建樹,但至少我的心裡很充實,我盡了自己的力。

直到退休離開檢察院,我才意識到,你成不了專家,當一個「斜槓」,其實也挺不錯。人不能只有一條生活道路,只有一種生活色彩。除了你的職業,你還有些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才會充實、豐富。

二、我的書緣

我喜歡書,緣於我的父親。那是在幼兒園,我所在的幼兒園是全託的,周一早晨去,周六下午回。周六父親接我回家時,總要先去小書攤上借一堆小人書。吃過晚飯,父子兩人就貓在床上,我看小人書,他看報紙或書。母親經常笑話我,像個小大人正經看書。

幼兒園時的另一個愛好也是因為父親。那時,每到周六晚上,就有內部電影放映,而且都是兩部連映。父親常常和我一起去看,瞞著妹妹,因為她看不懂,看一半吵著要回家。而我總是看得津津有味,三四個小時眼睛都不眨一眨。

兒時的這兩個愛好,終於延續了一輩子,影響了我的一生,也損傷了我的眼睛。因為過多地看書看電影,又兼外公深度近視眼的隔代遺傳因素,一上小學我就成了近視眼。小學二年級戴上了350°近視眼鏡,被同學們稱作「四罩兒」(四眼佬)。初中時我的近視眼是650°,高中時竟有950°。高中畢業後,我因為深度近視眼因病留城,躲過了下鄉插隊,也算因禍得福。一直到退休之後,我才趁著白內障手術之機,植入了人工晶體,摘掉了陪了我大半輩子的如啤酒瓶底厚的近視眼鏡。

我的滿滿當當的書櫥

帶著從小養成的讀書習慣,在小學、初中、高中,我一直是老師的好學生,尤其在語文和作文方面比較突出。1977年,中斷了11年的高考恢復了,我有幸考上了杭州大學中文系,圓了自己的文學夢。

在大學裡,母親給我每月15元生活費。我只把一半左右用來吃飯,另一半買書。那是改革開放剛開始的年代,各種中外文學名著像噴泉一樣湧流進新華書店和圖書館,讓我們這些嗜書如命的大學生欣喜若狂,就像老鼠掉進了米缸裡。大學第一個暑假,我花了兩個月時間啃了一本「天書」——但丁的《神曲》。第二個暑假,我又啃了一本天書——歌德的《浮士德》。第三個暑假,我為畢業論文做準備,看完了11卷本的《莎士比亞全集》。我曾經在新華書店熬夜排隊購買《一千零一夜》《悲慘世界》,也曾花大血本買下新出的三大本1979版《辭海》。在那個最好的年代裡,我真正如饑似渴地買書、讀書,為自己打下了很好的知識基礎。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工作,直到家裡的書櫥實在裝不下了,我才改弦更張,停止買書,把注意力放到了圖書館。

三、讀和寫

進了檢察院之後,我不得不稍稍放下對閱讀的愛好,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中去。但是,回到家裡,依舊還是喜歡讀書。每天睡前半個小時左右,是我固定的完整閱讀時間。在這個睡前閱讀時間裡,我廣泛涉獵各種圖書。從書櫥裡收藏著的《靜靜的頓河》《戰爭與和平》之類經典作品,到《時間簡史》《人類簡史》這樣最新的暢銷書,我都拿來閱讀。我以為,書讀得雜,能擴大知識面,增長見識,避免片面性。

後來,有一件事情影響了我對閱讀的看法。那是我退居二線之後,有一位大學同學介紹我進了浙江圖書館文瀾朗誦團,因為我在大學時非常喜歡朗誦。在朗誦團參加了幾次活動後,我猛然發現,應該重新認識「閱讀」這個詞的定義。「閱」是用眼睛看,「讀」是用嘴巴讀。「閱」和「讀」合起來才是「閱讀」完整的意義。自古以來,把「書聲琅琅」作為閱讀的形象,不是沒有理由的。所以,閱讀不僅僅是個人私密的行為,而應該有更多種形式,朗誦無疑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有聲閱讀形式。

就這樣,我成了文瀾朗誦團的積極分子,和朋友們一起帶著朗誦節目到農村、部隊、學校、文化館,播撒文化火種。我還和朋友們一起,發起成立了浙江省朗誦協會,組織和發動更多的朗誦愛好者,一起來從事有聲閱讀推廣。同時,我在喜馬拉雅FM、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號上傳「勞月讀詩」和「勞月讀書」音頻節目,和更多的朋友分享有聲閱讀。前幾天,我剛剛在喜馬拉雅FM更新完畢美國暢銷書作家約翰·格裡森姆的法律題材非虛構作品《無辜的人》。

讀大學時,看書都要做一張或幾張卡片,記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和自己的簡要體會,便於匯總研究。大學畢業後,我保留了這個習慣。讀完一本書,不管長短,都要寫一篇讀書筆記,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權當一種知識積累,不致於讀完就忘。進入網絡時代後,我就把讀書筆記搬到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上來,分享給網友。在極度開放的網際網路時代,分享是最重要的特徵。閱讀當然更要分享,不僅可以和愛書的朋友們交流,還可以讓自己始終保持思想的活力和文字的流利,免得腦子生鏽,思想打結。

四、和更多人一起讀書

2016年10月,我退休了。朗誦團團長告訴我,浙江圖書館徵召閱讀推廣志願者,讓我也報名。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就報了名,成了他們那裡年紀最大的志願者。

為了做好閱讀推廣工作,我進行了認真思考,覺得圖書館裡缺少讀者參與度高的活動,於是就做了一個名為「文瀾讀書島」的閱讀沙龍活動。從2017年8月至今,已經做了52期閱讀分享活動,集聚起400多名書友,受到省委宣傳部和媒體的關注,成為杭州市內較有影響的閱讀推廣群眾團體。

文瀾讀書島的宗旨是「閱讀,分享,發現」,倡導書友把自己的閱讀體會分享出來,開展討論,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世界。兩年多來,這種以草根、互動為特點的閱讀分享活動取得初步成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書友加入。

今年春節前,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爆發,線下分享活動無法進行,我就順勢組織了線上雲分享,通過釘釘群視頻直播方式,開展閱讀分享活動。春節至今,已經組織了4次線上雲分享,實時觀看直播的有幾百名書友,還通過多群聯播方式擴展到杭州浙江大學校友會釘釘群。

通過兩年多的52場活動,我自己也學到了不少東西,感悟到閱讀實在應該是一個互相啟發的過程。在更廣的範圍裡,和更多的人一起閱讀,你才可以發現更精彩的世界,開啟更絢麗的人生。比如文瀾讀書島剛啟動時,我只想簡單地由自己來和大家聊閱讀體會,但後來覺得,不能把公眾的閱讀推廣活動變成自己個人的小圈子,不能僅僅停留在自娛自樂上,於是從「一木自然學院讀書會」引進了幾位自然愛好者,為書友分享我所欠缺的自然類好書。我還發動年輕的書友來分享我所陌生的法律類書籍、繪本、兒童文學作品等等,使文瀾讀書島分享討論的好書更廣泛多樣,適應更廣大的人群。比如文瀾讀書島從去年開始,逐步加大社會合作力度,逐漸走出圖書館,走進社區、學校、書店、文化場所等,形式更加多樣,更加豐富,吸引了越來越多書友的加入。

後天(4月25日)下午是文瀾讀書島的第53期活動,我來為大家分享《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再接下去,5月2日下午的文瀾讀書島第54期活動,邀請寧波工人作家鄒元輝分享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歡迎朋友們光臨!我在文瀾讀書島釘釘群等你!

回顧這些經歷,感受頗多。我畢業於中文系,被塑造成了一個典型的書生,沒別的特長,只會看書碼字。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這話有一半對,中文系畢業的學生確實沒別的實際用處。但是,看書碼字卻又是人類社會須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儘自己一點力量,做一點文化傳播的事,其實很有意義。

相關焦點

  • 斜槓老年的她寫標籤:55歲的時尚穿搭博主、健身教練、生物碩士
    今天介紹的這位時尚博主Drece Ghanem,雖然已經不再年輕,55歲的年齡正步入老年,可是,所謂老不服老,有些人似乎歲月已經遺忘了她們一樣。用現在最時髦的話來說,她應該是斜槓老年:時尚博主、健身教練、生物學碩士,正是斜槓的最好詮釋。
  • 久遠的讀書情結,我們慢慢解
    縱然這是一個速食的年代,先進的科技,快捷的交通等代替了很多落後的生活方式,但熱愛生活的真諦永遠不會改變,即守住一份「匠心」,用愛去澆灌。而美食作為愛的表達方式,也將永不過時。這是年後上海十點讀書會夥伴們的第一場聚會,很多夥伴第一次加入我們的」十點讀書「大家庭線下,很多夥伴也正為找不到工作狀態而苦惱,這次正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們聚在一起探討、學習、分享與交流。我們的活動場地,感謝inWe提供交通便利的場地;
  • 斜槓大神分享成功的秘密武器
    北宋的蘇軾和相隔400年的達·文西,穿越時空成了「斜槓青年」的代表人物,神奇的網際網路無所不能。前段時間網上流行一個名詞:「斜槓青年」。這個詞來源於英文「Slash」,意思是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斜槓青年具體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斜槓青年,可是究竟什麼是斜槓青年呢?比如說你正職是一個銷售,然後還在額外時間寫自己公眾號的文章,那你就可以說你的職業是:銷售/自媒體編輯,中間那條斜槓就是這個詞彙的來源。
  • 如何做一個「斜槓青年」?
    我想,這是第一次最真切地感受到,做一個「斜槓青年」是這麼幸運。斜槓青年,是近年來常被提起的一個詞。什麼意思?就是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就拿我自己來說,有時候我是一個英語培訓老師,在周末或是平時的晚上,會給同學們補習上課。但在不上課的時候,我又是一個自由撰稿人。會給籤約的公司公眾號或是出版社投稿,寫一些影評書評或是時事新聞,從而獲得稿費。
  • 王一博成為斜槓青年代表,我們普通人如何成為斜槓青年
    這才發現,原來王一博還是斜槓青年呢,他的簡介是這樣的:歌手/演員/主持人。 什麼是斜槓青年 「斜槓」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斜槓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 「斜槓青年」靠譜嗎?
    求穩的心態也束縛了大家的手腳,如果一個老師突然去當一個搖滾歌手,會被看成不務正業。 如今,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思想在解放。迅猛發展的網際網路掀起了信息化浪潮,不僅提高了人們的見識,還提供了許多可以大顯身手的平臺。
  • 「斜槓青年」,為啥越來越多了?
    眼下,成宇這樣的年輕人有一個很「潮」的標籤——「斜槓青年」。「斜槓」(「/」),是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的概念,用以指代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斜槓」概念進入中國便與青年文化一拍即合,成為年輕群體的一種流行風尚與生活態度,風靡社交網絡。
  • 中間一個斜槓的是什麼車
    【太平洋汽車網】標誌是一個圈然後是一個非常長的斜槓從中間穿過是沃爾沃的車標。沃爾沃車標由三部分圖形組成,第一部分的圓圈代表古羅馬戰神瑪爾斯,這就是鐵元素(詢底價|查參配)的古老化學符號--上面有一支箭的圓圈,箭頭呈對角線方向指向右上角。
  • 「斜槓青年」英文怎麼說?
    中文的話大家想必都有聽過,叫做「斜槓青年」,那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英文有哪幾種用來形容這樣的人的詞彙吧!『斜槓青年』英文怎麼說?slashie第一個來看的就是 slashie 這個字啦!成為斜槓族可能是一個新潮流。大多數的斜槓族做多份工作是出於創造性原因而不是因為錢。
  • 年輕人,你的目標是做斜槓中年
    很多趕時髦的「斜槓青年」,之所以要斜槓那麼多,說到底還是因為心虛:他連基本的一技之長,可能也不具備。中國古代寓言裡就有這麼一位斜槓青年:鼯鼠。所謂,所謂的斜槓,應當是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的飛躍,而非焦頭爛額慌亂之下的逃竄。意思就是,你可以斜槓,但是別讓你的那些技能/愛好一擁而上。大多數斜槓生涯,需要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歲月的磨礪,從基礎做起逐漸成就卓越。只有在堅實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添磚加瓦,開始斜槓生涯。
  • 斜槓青年,月入十萬
    02  這些年,我們放下了曾經追過的男孩女孩,轉頭開始追斜槓青年。 那麼到底什麼是「斜槓青年」? 這一點從很多青年追捧大冰的書就可以看出來,而大冰,也給我們做了最生動的斜槓展示:作家/主持人/酒吧老闆/流浪歌手…… 於是乎,斜槓青年成了自由的代名詞,超越了個別現象成為了新一代年輕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究其原因,有經濟發展的因素,也有大眾心理、社會文化方面的影響。
  • 斜槓青年:「無邊界」更精彩?
    企業HR稻草人旅行社兼職領隊 薛珍妮像薛珍妮這樣的年輕人,如今被稱作「斜槓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人群。有調查顯示,目前全國斜槓青年規模已突破8000萬人,高學歷青年成為「斜槓」領跑人群。那麼,斜槓青年的生活有何不同?
  • 世界盃,梅西,卻被一個斜槓青年撲掉了,此人既是門將,也是導演
    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斜槓青年。斜槓青年,是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現在越來越流行,已成為年輕人嚮往的生活方式。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斜槓青年「世界強隊」冰島的主力球員:主教練:哈德格裡姆松,他竟然是個牙醫。門將:哈爾多松,他的主業是導演,副業才是踢足球。主力右邊鋒:格維茲蒙松,他是一名優秀的CS玩家。
  • 有處女情結,到底是對還是錯?
    那麼擁有處女情結有沒有錯呢?  我個人認為有處女情結完全沒有錯,因為處女情節應該是一種私人選擇。  處女情結是男人的一種本能,一種對自己的女人在從身體到心靈上完完全全擁有的本能。也就是說,從生理性上來說,是無所謂對錯的,因為它不是隨個人的意志而改變和轉移的!
  • 人到中年,我「斜槓」我快樂
    「斜槓青年」這兩年挺火,這個詞來源於英文Slash(斜槓),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面對四字頭的年齡,我很自覺地將自己劃分到中年一類,披著中年的外殼,捧出一顆百分百純正斜槓的心。
  • 斜槓青年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對大部分斜槓青年來說,很多身份是從自己的興趣愛好衍生出來的。這些身份成為個人生活一個重要的能量補給站,既能展現自己才華,也讓生活有了無限精彩。謙謙應該也沒想到,沉寂十年,突然就成了網紅,自己的演唱事業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 萬字整理:左手自由職業,右手斜槓青年
    比如說我是一個大學老師,我還是一個插花愛好者;或者我是一個大學老師,斜槓健身教練、廣告策劃等等。 在我的研究領域,如果用斜槓去區分你的愛好和興趣,或者你想把自己的個性凸顯出來,這一部分人不是所謂的職場類的斜槓青年。
  • 透析「斜槓青年」現象
    「加這道斜槓,是我對人生的鄭重選擇」 ——透析「斜槓青年」現象白天,西裝革履,言談儒雅;下班後,背心短褲,熱情奔放;閒暇時,化身寫手,在自己的專欄更新文字。這是公司職員/健身教練/自由撰稿人成宇的日常。眼下,成宇這樣的年輕人有一個很「潮」的標籤——「斜槓青年」。
  • 斜槓青年?抑或只是身兼數職而已……
    我認識一位朋友,除去編輯這一份職業外,她同時還是一位古箏老師,是一位攝影愛好者,是一家刊物的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