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受困於想法保守,思維僵化?
加班加點寫好方案,客戶反饋不夠有創意?
頭腦風暴,還沒提幾點就開始沉默不語?
產品研發,苦思冥想就是找不到創新突破口?
公司團建,來來去去都是那麼幾個爛大街的點子?
。。。。。。
細心觀察,你會發現我們身邊會有些腦洞特別大的人,在閒聊的時候能夠誇誇其談、天馬行空,成為大家的焦點;開會的時候點子不斷,創意無限,成為領導誇讚的好員工。
這就是有無創新思維的區別!
現在是大眾創新的時代,大到國家發展,需要綜合創新,小到給心儀的男神/女神送生日禮物也需要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不是少數人群專屬的特徵,掌握恰當的方法+合理訓練,我們都可以腦洞大開!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種創新思維的小工具—奔馳法(SCAMPER)
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艾波爾(Robert F.Eberle)提出的,作為一種常見的創意思考工具,常用在改進現有產品、服務或商業模式中。
它包括了7個切入點——Substitute(替代),Combine(合併),Adapt(改造),Modify(調整),Put to other uses(改變用途),Eliminate(去除),Reverse(反向)。
1. Substitute 替換
我們首先要分析事物的元素,思考有哪些東西可以替換,替換很小的地方或一個部分,就能獲得很好的創新效果。
例如,顯微鏡是醫生診斷瘧疾的必備工具之一,但對於瘧疾肆虐的非洲來說,顯微鏡價格昂貴,體積和重量較大,不方便鄉間醫生使用。
於是,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生物工程學家製造了紙板摺疊顯微鏡,用紙板替代普通顯微鏡的結構。紙板顯微鏡可以很方便地摺疊,價格只相當於人民幣35元,它的發明大大減輕了醫生的負擔。
再舉例,我們在做產品設計時,一個原本針對屌絲的旅遊產品,換成白領,替代之後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產品。
2. Combine 組合
這個是將事物的元素分解出來,思考與其他東西進行結合,達到1+1>2的效果。
例如,在印度的農村,學生很不注意衛生,沒有用肥皂洗手的習慣。
面對這個問題,一家衛生健康公司發現當地的學生用粉筆做練習題後會主動洗手,於是,他們便將肥皂與粉筆結合起來,製作出肥皂粉筆。學生在洗手時殘留在手上的粉筆灰會變成肥皂,保障學生的健康。
3. Adapt 改造
改造需要我們將原來的事物進行審視,發現它的特質和功能,並進行改造和優化,增加某個功能或屬性,如好玩、好看、提神、有趣。
例如曾經爆紅的答案茶,就是賦予了飲品一個新的功能佔卜,達到吸引用戶的目的。脈動便是賦予了飲料提神的作用,雖然實際效果並不明顯,也不妨礙它成為銷量最好的功能飲料。
4. Modify 修改
修改,就是我們對事物進行審視後,修改其特質,通過放大、縮小等方法改變其特性,也是對原有產品的更新升級。
例如,小孩的身體發育速度很快,今年買的鞋子可能到明年就穿不下了,對於貧困地區的人們這無疑增添了經濟負擔。一家公司發明了可以自主調整大小的鞋,鞋頭設計了暗扣,家長可以根據孩子腳的實際大小進行調整。
5. Put to other uses 改變用途
改變用途,就是將原事物應用於其他地方,創造出新的用法。
比如品牌當中的借力和跨界,奈雪の茶不僅能喝能吃,還在2019年和騰訊王者榮耀合作,推出了多種聯名產品,可以在遊戲中兌換相應的禮包,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銷作用。
6. Eliminate 去除
去除就是做減法,將原本事物的元素分解開,看看有哪些元素是可以被去除或省略的,去除產品中消費者不喜歡的元素,從而創造出新的事物。
例如,立陶宛的工程師將公交車外殼的顏色去除,發明透明的公交車,從而減輕了公交車的重量,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
7. Reverse 逆向操作或重新安排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反向思維,將事物的特性列出,並嘗試將其中的某些特性翻轉過來,通過反常規的方式突出產品的特點。
例如,髒的東西也能吃?能!髒髒茶、髒髒包,就是因為「髒」而變成網紅的。貓屎咖啡、喪茶,也都是這個道理。
★ 總結
以上就是創新思維-奔馳法(SCAMPER),有方法是不夠的,長期反覆的踐行才能將創新思維潛移默化的變成一種慣性思維。
下次當你在缺乏想法和idea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個方法來尋找新的創新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