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醫院門診不能輸液啦?」近日,除兒童醫院外,江蘇省460多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將統一實施新政:從7月1日起,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2016年底前,江蘇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門診全面禁止靜脈輸液。
其實,門診取消輸液,江蘇省也並非第一個吃螃蟹的,早從2012年開始,就陸續有浙江、江西、北京、安徽等地個別醫院開始試點取消門診輸液。但人們關心的是,作為「吊瓶大國」,我國門診取消輸液難度有多大?門診取消輸液真的有必要嗎?取消輸液後,患者怎麼辦?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是北京市首家取消門診輸液的醫院,門診不輸液已經實行兩年了,我們來看看他們怎麼說——
「過度輸液」可埋下健康隱患
李大姐是剛搬到航空總醫院附近的租住戶,最近她嗓子疼,扁桃體發炎已經有幾天了,以前常因扁桃體發炎引起發燒。為避免再次引發高燒,她想到醫院輸點液好讓病情儘快恢復。可到了航空總醫院一問才知道,醫院門診已經不輸液了。「除非是急症等較為嚴重的病情,才可到急診進行輸液等相關治療。」航空總醫院門診大廳諮詢臺的工作人員解釋道。李大姐還納悶:這麼大個醫院咋就不能輸液了呢?的確,在我國,「吊瓶森林」已成為各大醫院一大「景觀」的現狀下,醫院門診不能輸液著實讓人難以相信,可航空總醫院就這樣頂著議論,在北京率先試水。
2014年3月16日,航空總醫院開始實施門診取消輸液政策。據了解,目前國家層面並未對醫院的門診輸液作出統一規定,航空總醫院之所以在北京市首先自行提出取消醫院門診輸液,在院長高國蘭看來,也是出於多方原因考慮。高國蘭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她此前在美國考察訪問期間發現,美國只有在面對急救、重症及不能進食的患者時,才會輸液,很多大醫院至今都沒有輸液室,國外對輸液的管控十分嚴格。而在我國恰好相反,有點小病小痛就去輸液甚至成為一種「就醫文化」,感覺不輸液解決不了問題,不良的就醫觀念亟待糾正。另外,2013年底,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聯合制定了合理用藥十大核心原則,其中提出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加之2014年江蘇省發生兩起因輸液反應導致患者死亡的事件,由此堅定了高國蘭取消醫院門診輸液的決心。
此外,對於社會一直詬病的「過度輸液」現象,也確實存在實實在在的危害。取消門診輸液,最直接的影響是可減少抗生素對人體的傷害。航空總醫院原醫務部部長、現任院長助理的江龍來告訴記者,抗生素不良反應最嚴重的是過敏反應,過量使用抗生素對人體產生的危害也是不同的。如鏈黴素、卡那黴素可引起眩暈、耳鳴、耳聾;慶大黴素、萬古黴素可損害腎臟;四環素則易導致四環素牙等。在對人體腎臟、腸胃、肝臟等器官造成損害的同時,過量使用抗生素,還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並且殺滅體內正常菌群,如由此引起菌群失調後,可導致維生素缺乏,從而使身體抵抗力下降。一般只有在出現吞咽困難、嚴重吸收障礙,嚴重腹瀉,以及病情危重等情況下才被視為有必要輸液。
江龍來表示,相比較口服、肌肉注射,輸液這一給藥方式風險最高。「輸液屬於侵入性、有創傷的給藥方式,藥物通過針管直接進入血液循環。輸液器材的安全、消毒配藥環節的規範等因素都會影響用藥安全。」江龍來說道,即便以上環節都合格,也還存在不溶性微粒殘留體內的風險。可千萬不能小瞧這些微粒,如積累在人體中的微粒日積月累越來越多,且無法從體內排出,最終可阻塞毛細血管,導致血栓、心梗、肺動脈高壓等疾病的發生。
不僅如此,江龍來強調,疾病發生後,如通過輸液有所緩解,可能會使疾病症狀不能完全反映,從而影響醫生對病情的準確判斷。「例如咳嗽,如果幹咳,也有可能是肺癌的表現,但由於輸液症狀有所緩解,也可能會誤判為呼吸道感染。」江龍來如是說。
取消輸液影響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門診取消輸液,醫院願意嗎?高國蘭告訴記者,醫院剛開始推行門診取消輸液時,阻力也很大。突然間門診不能輸液了,患者情緒波動較大,不理解或投訴的情況時有發生,時任航空總醫院醫務部部長的江龍來就接待了不少「上訪」的患者,而且醫院內部人員也有抱怨。「醫院收入會受影響嗎?」「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何苦呢?」即便如此,高國蘭還是認為,即便會流失一些患者,但還是要堅持下去。
事實證明,人們的擔心顯得有些多餘。航空總醫院實施取消門診輸液以來,由於有效減少患者藥費負擔,保障了患者用藥安全,從而使患者對醫院的信任感增加,醫院門診量不降反增。2015年3月,門診量同比增長2.02%;2016年3月同比增長5.05%。門診大廳改革前日輸液量約為300~400人;改革後,門診輸液取消,急診日輸液量由原來的80~90人,增長到改革初期的140~150人,現在又回落到約90人。藥佔比(藥品佔總收入比例)也由2013年45%左右,降到2014年的41%,2016年則繼續下降為36.5%。
「總體而言,10%~20%的患者轉移到急診輸液,10%的患者『轉戰』到社區,10%的患者轉為住院,而更多的患者不再『過度輸液』了。」江龍來欣喜地說。記者在航空總醫院門診大廳看到,原來一層、二層的輸液室已不復存在,尤其門診二層能容納近200人的輸液大廳已改造為盆底和生殖內分泌科治療診室,提升了醫療空間的合理利用率。
而對於患者來說,原本不必要輸液的不再「過度輸液」,轉而改為療效相對較慢的口服用藥等方式治療,輸液一天花費的藥費相當於吃藥一星期甚至更久時間的消費,不僅為患者節省了開支、減少了對身體無謂的傷害,而且也防止了醫院「過度輸液」後造成的資源浪費。
那麼,醫院門診取消輸液,是否會導致大量患者前往周邊的社區醫院輸液呢?在離航空總醫院不遠的奧運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輸液室,記者看到,幾十平方米的房間裡稀落的躺著幾位輸液的老人,一如往昔。
對合理用藥進行規範是取消輸液重要環節
航空總醫院之所以能在取消門診輸液後實現平穩過渡,高國蘭認為,主要得益於運用醫院制定的相應文件及管理措施進行管理。這包括:撤銷了門診輸液室建制,並明確規定,醫院門診(除兒科、急診外)醫生不得開具靜脈用藥處方;門診醫生按照首診負責制的要求,根據病情需要收入住院治療,病情緊急的轉急診科治療;急診科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審慎開具靜脈輸液,對所有開具靜脈輸液患者必須做到一日一診,每日關注患者輸液療效和反應;兒科靜脈輸液暫時保留,但為保證兒童用藥安全,對靜脈輸液患兒必須做到一日一診,每日關注患兒輸液療效和反應;住院部醫生同樣遵循合理用藥原則,嚴格掌握輸液治療的適應證。對違規行為,醫院制訂了相應處罰措施。
在專業人士看來,限制「過度輸液」,對醫生用藥管理方面也十分重要。在合理用藥方面,江龍來向記者介紹,醫院分了三個步驟進行嚴格把控。用藥前,臨床藥師會對醫生用藥進行指導;用藥過程中,通過信息手段,系統將對患者症狀及醫生用藥進行核對,如藥品與症狀不符,則難以被開出;用藥後,還會對處方進行點評。如發現醫生沒有合理用藥,輕則批評警告,重則停止處方權。
其實,在江龍來看來,醫院門診輸液按照國際慣例本就不必要,取消輸液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首先醫院應從自身規範做起。另外,政府應做的是對醫院規範行為進行監管。
各地部分醫院門診取消輸液時間軸
2012年: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門診診間系統由IT軟體控制,不能開立靜脈輸液醫囑;
2013年9月:江西省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門診醫生在信息系統中不能開具靜脈輸液針劑;
2014年3月:北京市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門診醫生(除兒科、急診、麻醉外)不得開具靜脈用藥處方;
2014年8月:安徽省衛計委下發通知,要求全省各醫療機構遵循合理用藥原則;
2015年11月:江蘇省衛計委下發通知:自2016年7月1日起,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到2016年底前,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液;
2016年4月:湖北省黃石市中心醫院取消門診成人輸液,關閉門診成人輸液室;
2016年4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門診部不再開展各種注射及輸液治療。
(本文選自《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荊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