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已經不太確定是幾年級學的了,今天非常懊悔當年搬家沒有把小學語文書給好好保存,雖然這個書是不具備什麼增值能力的,但是它卻是我兒時的記憶,很多美好被不知不覺間珍藏在裡面,或者說被封存在裡面。假如我還保留著每一冊的語文說,今天偶爾翻閱肯定能勾起很多童年的記憶。不管它是否美好,它都是我們成長的見證。
我一直對文學和文字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這大約也是我至今喜歡書寫的原因吧。雖然我的文筆可能還不夠老練,但是語言能變成文字,記錄生活中相逢的一切感悟,確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讀書時期我的語文還算可以,當然這大約是自己的喜歡使然,今天很多小學語文課文至今記憶猶新,許多甚至能夠背誦。除了那些雋永的古詩詞,散文也是我喜愛的類型,魯迅的《故鄉》節選的《少年閏土》雖然是小說,更像散文,《落花生》、《白楊禮讚》等等至今覺得很有感覺。而葉聖陶先生寫的《爬山虎的腳》,更讓我覺得很有趣味。
爬山虎是一種在我們兒時常見的植物,那時候的樓房並不是很多,但是總有瀘州總有很多廠區和樓房的牆體被綠油油的爬山虎包裹著,爬山虎適應性強,性喜陰溼環境,但不怕強光,耐寒,耐旱,耐貧瘠,氣候適應性廣泛,在暖溫帶以南冬季也可以保持半常綠或常綠狀態。耐修剪,怕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陰溼環境或向陽處,均能茁壯生長,但在陰溼、肥沃的土壤中生長最佳。它對二氧化硫和氯化氫等有害氣體有較強的抗性,對空氣中的灰塵有吸附能力 。
爬山虎生性隨和,佔地少、生長快,綠化覆蓋面積大。一根莖粗2釐米的藤條,種植兩年,牆面綠化覆蓋面、居然可達30~50平方米。
葉聖陶(1894年——1988年),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文學、語文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解放後,葉聖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他也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民進中央主席。葉聖陶於1988年2月16日於北京逝世,享年94歲。
葉老是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他的很多作品在八九十年代還很盛行。我曾經讀過他老人家的小說《倪煥之》,主人公倪煥之中學畢業後到鄉村高等小學任教。他滿懷救國救民的理想,希望通過教育拯救社會。
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後,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追求教育改良到走向革命。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他陷入悲觀失望之中,對前途失去了信心,終於在鬱憤中死去。作品反映了在動蕩的年代裡一大批小知識分子的心境。書中還塑造了金佩璋、蔣冰如、王樂山、金樹伯等不同性格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但是葉老寫散文真的很美,而且這篇《爬山虎的腳》還是一篇科普散文。本文章介紹了爬山虎是如何爬牆的。不到五百字,讀起來卻饒有趣味。下面給大家附錄一下全文,再來回憶一下:
學校操場北邊牆上滿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牆爬上去,在房頂上佔了一大片地方。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我至今不知道是不是這篇文章就這麼長,還是有刪減,不過針對小學生,不能太過冗長,以科學小品文,又用散文的筆觸來表達,是非常合適的。
觀察是人類進步的基礎之一,《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對於當時的孩子來說想不到那麼多,或許葉老也沒有要賦予更多的意義,但是我始終覺得人生就如同爬山虎,比如要有堅韌的性格,不屈不撓,只要有機會就一定要去攀登和生長,並且還能帶來益處,跟爬山虎一樣,雖然覆蓋了牆面,卻美化的環境,淨化了空氣,說到底,我們始終要讓自己過得有意義,而不是隨遇而安,或者得過且過,這大概是多年的成長經歷後,自己的一種感悟吧。
小夥伴們,你們有哪些記憶深刻的課文讓你至今感觸良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