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好老師 2021年的第13 篇文章 -
指導學生閱讀,在 「怎麼讀」中解決「讀什麼」「讀出什麼」的時候,老師應該特別注意哪六個問題?特級教師連中國這樣解答……
讀書興味
閱讀,有意思本身就是有意義。在閱讀的意義與價值裡,很重要的便是誕生讀書的興味。心隨文動,相互映發,質疑思辨,提要鉤沉……這一些都會給閱讀者帶來愉悅舒暢的讀書體驗。我甚至覺得,一個人讀書,哪怕僅有興味,都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驕傲的事情。陶淵明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而忘食。」會意,便是一種興味。
讀書的興味,當然可以在學生自讀、勤讀、多讀中誕生。但於學生閱讀中,展開一些生生、師生的閱讀對話,感受體悟原本一個個普通無奇的文字一旦融入心之大海、一旦步入思之高峰之後的雄奇斑斕與無限高聳,這樣的過程如若往復發生,定會對學生閱讀的興味產生積極的觸發與促進其內在的發展。
元代的陸友仁記錄:
「蘇子美客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讀書,以酒一鬥為率。公深以為疑,使子弟密覘之,子美讀《漢書·張良傳》,至良與客椎擊秦皇帝,撫掌曰:『惜乎,擊之不中!』遂滿飲一大白。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於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遇,其難如此!』復舉一大白。公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鬥不足多也。』」(選自《研北雜誌》)
「一大白」,便是盎然而起的讀書興味。課堂上,於師生的共讀中,老師恰切適當的點撥便是這「一大白」。
讀書方法
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結合具體作品,教師向學生既可以介紹名家的讀書方法,也可以介紹教師自己的讀書方法,還可以梳理推介學生自己的一些讀書方法。
但說到根本,讀書方法卻不是像交付一樣東西那樣可以直接傳遞的。整本書與單篇相較,學生進入了更持久、更成規模的閱讀當中。這便構成了學生探索自我讀書方法最佳的狀況與過程。在這個狀況與過程中,教師重要的職責便是幫助學生誕生自己行之有效、契合自身特點的讀書方法。
優質的讀書法,往往是個性化的。「據王璨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遊學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務於精熟」與「觀其大略」就是不同的兩種讀書方法。我們一般會尊崇「務於精熟」,但諸葛亮偏偏是靠「觀其大略」而成就畢生事業的。但這並不能說「觀其大略」一定便優於「務於精熟」。同樣是讀書,南宋大儒朱熹則要求:「未及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妄乎彼。」
由此可見,讀書方法是很個性化的,似乎也不是可以簡單傳授的。當然,這不是說不需要向別人借鑑;但是在更根本的意義上,應該是讀者(師生)在讀書過程中,自我逐漸找到並確立的。
反覆關聯
讀書,如若不能切己關聯,將自我的生命投入在作品深處,即便是再偉大的作品也都有可能在我們手中淪為一種泛泛的消遣。整本書的閱讀為我們提供了更為恢弘、繁複、多元的空間。
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時段、不同的資料背景下,要注意調動學生內在的積累,反覆讀,反覆與自身關聯,讓作品不斷地與自身發生內在作用,不斷推進自己的體驗與思考。讀者(師生)既要坦誠地面對作品,也要坦誠的面對自己。
例如,對學生而言,讀魯迅的《吶喊》,初讀,可能是隔膜,不可理解的語言與不可理解的作家。再讀,可能是老師強塞給的意義。這種強塞,如果是教參強塞給教師的,那麼教師必然強塞給學生。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狀況,原因有二:①我們內在的那個「自己」還處在幼稚蒙昧期,我們還無力觸及到作品中那個更廣大、更深遠的空間;②我們一直習慣是去「讀」一篇文章,即在所謂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一直沒有介入作品中,沒有浮沉於作品之中,我們一直將自我保持在文章之外。
曹文軒老師說:「個性是閱讀的關鍵,是閱讀能否獲得最大利益的根本。以前,我們只談閱讀,不談如何閱讀——即使談如何閱讀,也很少會有人注意到個性在閱讀過程中的那份舉足輕重的意義。」
陳丹青先生曾說:「全中國專門研究魯迅,吃魯迅飯的專家,據說仍有兩萬人。所以要想比較認真地談論魯迅,先得穿越兩萬多專家的幾萬萬文字,這段文字路線實在太長了。每次我讀到這類文章,總是弄得很茫然,好像走丟了一樣。可是翻開魯迅先生隨便哪本小冊子,一讀下去,就看見老先生坐在那裡抽菸,和我面對面!」
在閱讀中,我們需要的或許正是像陳丹青先生那樣的勁頭兒;在閱讀中,如若我們不能與己反覆關聯,那一定會「好像走丟了一樣」。與己無幹的閱讀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逼近作品
整本書的閱讀,為我們探觸作家內在的心魂準備了更為充分的條件。讀一本好書,最大的興味與價值,便是要讀出作品的、作家的「驚心動魄」來。
文字走到最後,一定會有作家這個「人」從字裡行間走出來。在閱讀中,我們要努力在文字的波海中,讀出作家的生命特質與生命起伏。這是一種對作品的、作家的「逼近」。
是的,只有讀者(師生)具有優質而自由的閱讀個性,才能充分展現出來這樣一種令人震撼的、兼具感性理性之美的對作品的「逼近」。
曹文軒老師認為「一個好的讀書人,讀到最後會有這樣一個境界」:「知識猶如漫山遍野的石頭,他來了,只輕輕一揮鞭子,那些石頭便忽然地受到了點化,變成了充滿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歡快地奔騰起來。」「充滿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歡快地奔騰起來」就是因閱讀者優質的閱讀個性而逼近了作品。
宏微關照
在整本書的閱讀中,宏觀的主題叩問要與微觀局部的感受體驗(細節的、語言的)二者之間要相得益彰,互為表裡,相互佐證。沒有局部(細節的、語言的)真切體驗,整體的感受與理解一定難脫別人的、概念化的窠臼。因此,宏微之間必須要有內在的照應。
南宋人陳善在所著的《捫蝨新話》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陳善的出入法,就是一種宏微關照。
此外,在現代學人中錢理群先生就是一個可以在宏微叩問與微觀體驗之間自由出入的人。他的不少學術著作都可以於此給我們諸多啟示與借鑑。
資源整合
整本書的閱讀,對學生而言,負擔畢竟不輕;何況現在已經納入考試要求的,又不止一本。因此,在推進過程中,將整本書閱讀與課內外學習資源進行適度整合,構成彼此相互的促進與關聯,是十分必要的。不少名著在課內都有節選,我們可以藉此「點」開全篇。
我們的一些考試題目中也涉及到了名著閱讀的相關理論與篇章。將這些資源與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整合起來,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也對閱讀本身起到了很有益的推動促進作用。
閱讀是神聖而美好的事情,在閱讀中,不負年華不負君!年華,是我們大家的燦燦年華。「君」,是存在於作品中的那個偉大而寂寞的人。
讀好書,是我們莊嚴而寶貴的生命賦予自身的重要使命。
作者 | 連中國
來源 | 連老師談教育
責任編輯 | 李孜
點分享
點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