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犯罪,我們作惡!《我們與惡的距離》你反省了嗎?

2020-12-18 皮個影視

#我們與惡的距離#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最大贏家當屬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一舉摘得最佳劇集、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獎。

品味新聞臺的主編宋喬安(賈靜雯飾)是兩年前電影院爆炸案受害者的媽媽,失去兒子後一直無法走出悲痛,與丈夫劉昭國的感情也在破裂的邊緣。為此,他們的女兒也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當他們試圖走出悲痛時,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吳慷仁飾)想了解已被定死刑的兇手的殺人動機。

戲劇效果主要集中在三個情節設定:第一,無差別殺人案兇手李曉明的妹妹進入了宋喬安所在的品味新聞臺,並成為了宋喬安的得力助手。第二,律師王赦懷疑李曉明有精神問題,再加上不忍心看到李曉明家人一直被「施暴」,想幫助他們,可他的幫助是不會被社會理解的,因為那是殺人兇手。第三,王赦在幫助李曉明的時候,他遭受著外界的謾罵,她大著肚子的老婆還收到了恐嚇信息。可正當他懷疑李曉明的殺人動機或許和精神病有關時,他的女兒也差一點遭受一場無差別殺人案。

王赦:殺人犯也有人權

那麼這三個戲劇情節設定是如何串聯的呢?王赦終於說服李曉明見家人探索過去,且爭取上訴,沒想到卻傳來李曉明準備行刑的消息,媒體得到了消息,騷動不安,品味新聞也是大動員。品味新聞拍到了李家父母與大芝(李曉明妹妹)接送遺體,並且還跟蹤曝光了他們的居住場所,大芝不能忍了,痛罵喬安才是媒體沉淪的禍首。後來,大芝去辦理辭呈,選擇給喬安道歉,律師王赦陷入了苦痛當中……

該劇脫胎於大量採寫調查,以臺灣真實案件為原型(包括2012年臺南湯姆熊隨機殺人案,2014年臺北鄭捷隨機殺人事件等),在此基礎上加以綜合和典型化,提煉出實踐中最難以

十集的劇情融匯了大量的社會問題。有精神問題的人殺了人,判刑時應該特殊考慮嗎?他們的殺人動機要了解嗎?殺人犯擁有人權嗎?有的話,他們的人權在哪裡?為殺人犯辯護的律師難道就該受到聲討嗎?殺人犯的家人也是受害者嗎?他們就該被一輩子釘在恥辱柱上,遭人唾棄、謾罵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對嗎?

殺人犯的家人有錯嗎

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精神病人是不是就應該一輩子囚禁在精神病院?他們的人權呢?他們是不是不應該被人們看見?

媒體的言論真實可信度有多少?他們的底線又在哪裡?你被他們左右了嗎?媒體如何平衡新聞的真實、質量與流量的關係?

媒體客觀性有多少

身處網絡如此發達的時代,我們的「言論自由」似乎被擴大了,我們的自由上限在哪裡?你知不知道你的一個帖子、一個評論、一個點讚就可以左右一個網民的想法,可以抹殺一個人的所有,也可以淹沒真相……好人變壞人,壞人成「好人」。

我們都有可能在作惡,在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惡人還是好人
    善與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嗎?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人性之中的善惡,一系列不可饒恕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的劇真實的揭示了當下關於人性、家庭、媒體、夫妻之間的問題,在好與壞之間我們真的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幾個家庭間的故事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由一場殺人事件出發,《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幾個家庭間的故事。這部劇給犯人的鏡頭很少:沒有犯人的心路歷程,沒有犯人的犯罪過程、也沒有精妙的調查手法。它把鏡頭聚焦在與事件相關的幾個家庭,講述了事件帶來的影響。可以說,在我心目中,這部劇是近幾年來看到最好的華語劇。同樣是講述犯罪事件,我們看慣了懸疑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如果的頭號戲劇是《想見你》。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我們與惡的距離離這裡有多遠?這次我喜歡選角,劇中飾演法律援助律師的吳慷仁就是我一直認為非常樂觀的男演員,當他玩《下一站,幸福》時,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只是個男性。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分,善惡之間到底相距多遠?
    沒錯,就是最近刷屏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小編抱著好奇的態度,認真地看完了整部劇,看完後只想說四個字:實至名歸。《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然而,與過往的犯罪類影視劇不同,它像是一個被拉高了的鏡頭,不聚焦犯罪的經過,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俯視整個事件以及與事件相關的每個人。
  • 懲罰是否是處理「惡」最好辦法?扭曲正義暴露《我們與惡的距離》
    文|顏小二述哲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有這樣一句話:「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各位對這個問題是什麼看法?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說「虐貓事件」的「後續」。這種時候,所謂寄「壽衣」,就是正義的「懲罰」嗎?懲罰誰呢?懲罰千裡之外,對於虐貓事件來說無辜的老人嗎?懲罰是否是處理「惡」最好辦法?「遷怒」不理性,「報復」只會延續「仇恨」,並創造新的「悲劇」。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深度解讀《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的醒悟:惡的對立面,是愛與寬容
    那麼,世界上有沒有一種東西能夠從惡的對立面出發解決我們心中的惡呢?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宋喬安是一名結婚多年,事業成功的女性,但很不幸的是幾年前她的兒子在一次無差別殺人事件中死於殺人兇手李曉明的手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後要依然熱愛生活
    文|吳清淺《我們與惡的距離》吳慷仁飾演的王赦是個律師,該劇一開始就是王赦積極為無差別殺人犯李曉明辯護。只可惜,李曉明至死都不肯開口他殺人的動機。在陳森那裡,王赦也沒有找到他作惡的原因。但接觸過無數類似案件以及自己的經歷告訴他,這些作惡者背後展現著各類深層次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不是他一個律師可以解決的,也不是某個部門可以解決的,更不是一時可以解決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劇名也許看起來莫名其妙,「我們都是好人誒」,我們常常以為我們與惡之間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善與惡非此即彼。但當然沒有那麼簡單,畢竟,誰能說的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也不可能接受,你所堅持的「善」也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惡呢?善與惡,多麼複雜的價值判斷。
  • 《我們與惡的距離》:悲劇為什麼會發生?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去年上映的一部劇,豆瓣評分9.5,名字就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從多重視角展開: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法扶律師及其家人、媒體、民眾、精神醫生及患者。法扶律師王赦是一個富有理想主義的人權律師,為了了解李曉明的犯罪動機來避免更多此類案件的發生,而被群眾潑糞發威脅簡訊,他的妻子也因為壓力而早產喪子、女兒則被「精神病劫持」。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嗎 講述了什麼故事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現實題材改編的,當時的事件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討論,以電視劇的形式播出,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事情。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嗎  這部劇講述的是一件殺人案為開端,這殺人案背後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用鏡頭探討關於人性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說是很社會了,小編覺得跟韓國的素媛、匹諾曹這些電視劇是有的一拼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過毫釐
    可怕嗎?雖然與你素不相識,但誰讓你在我心情不好想揍人時出現的?正好拿你出氣!就在人們憤怒於他的暴虐,後續居然又有新聞指出,這男子打人後一切如常,甚至聲稱手腫了打撲克不能洗牌!禽獸都比他有羞恥心好嗎!03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編劇呂蒔媛結合臺灣自從2009年以來,發生的10起隨機殺人案件,通過搜集過往案件資料,訪問了律師、媒體、法官之後,完成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嗎?原型故事介紹
    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改編自真實事件嗎:  許久沒有露面的賈靜雯,這次一出面就是帶著新劇回歸,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近幾年難得一見的佳作了,這部劇講述的是一件殺人案為開端,這殺人案背後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用鏡頭探討關於人性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說是很社會了,小編覺得跟韓國的素媛、匹諾曹這些電視劇是有的一拼的。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有標準答案嗎?」去年推出的團隊:HBO(公認為「神劇製造機」,以黃色汙染和高品質著稱)和臺灣公共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製作強烈建議家長一定要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大膽暴露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弊端,被稱為臺版《黑鏡》)是聯合發射的。導演林君陽:他多次入圍金鐘獎最佳攝影獎。
  • 為什麼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收穫了豆瓣9.3的評分,我今早也跟風看了一集,實在想與大家分享。尼爾波茲曼說,電視媒介本身即是娛樂性的,用以娛樂本無可厚非,可若是用以嚴肅性的內容報導,企圖將印刷傳播時期的思維用在電視媒介上,便是大為不當的。
  • 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想吹爆賈靜雯演技,立足點秒殺其他電視劇
    《不完美的她》《如果歲月可回頭》等一系列優秀電視劇上映,都很精彩,但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立馬看到了差距。賈靜雯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帶我們探討,我們是要聲討惡這件事,還是在聲討惡人。紐世安慰化名李大芝的李曉文說:我們都是好人,但事情就是發生了。2、聖人與惡人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吳慷仁飾),在李曉明死刑定案之後,仍想要了解其犯罪動機,鍥而不捨的他,開啟了眾人命運的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