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體育7月5日報導:
如果要選出身體最容易且頻繁感到疼痛的部位,相信絕大部分跑者都會選擇小腿。小腿的骨骼主要是脛骨和腓骨,肌肉主要是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由於跑步時來自地面的衝擊力通過腳直接傳遞到小腿,因此小腿承受的壓力比較大。引起小腿疼痛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6點。
外脛夾
外脛夾是因脛骨表面的肌肉損傷而造成的一種疼痛性疾病。常見原因是作用在小腿上的長時間的反覆勞損。跑步作為高度重複性運動,自然也會引起跑者患外脛夾。此時,跑者的脛骨約1/3甚至更長感到疼痛,小腿也可能出現腫脹。
應力性骨折
腳和小腿是最容易出現應力性骨折的部位。當小腿受到的壓力超過它的承受範圍之後,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輕微的骨裂,不及時治癒的話就惡化為應力性骨折。出現應力性骨折後,跑步時感到明顯疼痛,但休息時可能不疼痛。對於應力性骨折的確診,需要到醫院進行診斷。
骨筋膜室症候群
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間膜、肌間隔及深筋膜所構成。骨筋膜室症候群是指骨筋膜室內的肌肉和神經因急性缺血、缺氧而產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在跑步期間,肌肉的體積會增加20%左右,這就會限制了血液的流通量,從而壓迫到神經,最終導致小腿和腳的疼痛以及可能的麻木,肌肉也無法正常的發揮功能。
肌腱炎
肌肉就是依靠肌腱來附著在骨骼上的。當肌肉被拉伸或收縮過度,肌腱會產生炎症、腫脹,引發小腿的疼痛,肌肉的力量和靈活性都會受損。特別是跟腱炎,通常由於斜坡訓練或者速度訓練而引發的。
肌肉發炎
小腿部位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遭遇撕裂等突然的傷病的之後很容易發炎。出現炎症之後,自然就會引起疼痛,嚴重者根本無法跑步。此時小腿會出現腫脹,甚至可能有瘀傷。跑者可以採取冰敷的辦法進行消炎。
膕動脈壓迫
膕動脈位置較深,鄰近股骨膕面及膝關節囊後部,分為脛前動脈和脛後動脈。當膕動脈受到壓迫時,流向腿部肌肉的血液就會減少,引起明顯的疼痛感。雖然這種情況不普遍,但也要引起注意。
針對小腿疼痛的治療,短期內通過消炎藥可能會緩解疼痛,但從長遠來看,這對於肝腎和腸胃都不利。跑者最好在醫生的幫助下,找到疼痛的真正原因,再採取正確的治療方法。
本文來源:網易體育 作者:換寶 責任編輯: 楊碩_NS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