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應要求來談談髖內收肌群。
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我們講臨床步態分析的時候,講到臀大肌、臀中肌,講到股四頭肌、脛前肌、小腿三頭肌等等在步行周期的不同時相有各自重要功能,對步態有重要影響。但是我們卻很少談到髖內收肌群。再仔細審視一下我們的臨床工作:除了內收肌痙攣導致剪刀步態的時候我們需要處理痙攣,臨床工作中我們也幾乎沒有任何對髖內收肌群的關注。
為什麼?內收肌群沒用?如果內收肌沒用,那為什麼我們每個人又有那麼大塊內收肌而沒有像動耳肌那樣退化?難道只是為了好看?
(我的美腿女神哈,沒有內收肌群就成一根麻杆了。)
我們不在這兒多解釋內收肌群的解剖了,放幾張圖吧。
內收肌群:大收肌、長收肌、短收肌、恥骨肌、股薄肌,各自的起止點和神經支配請大家自己去複習。
(不好意思,自己手機做的視頻,上傳後被改了格式壓縮了)
一般來說,某塊肌肉或肌群的功能由其起止點連線和關節中心點位置之間的關係決定。起止點連線在關節中心點的前方,產生前屈動作;起止點連線在關節中心點的後方,產生伸展動作;內側,內收;外側,外展;前方由內向外,旋前;後方由內向外,旋後。所以,從上圖的標準位看,所有5塊肌肉都有髖關節內收功能而長收肌、短收肌和大收肌同時還有輔助髖關節內旋的功能。
當然大家都知道,討論肌肉功能不能只在標準位下討論,因為我們人是運動的,可能有各種不同體位。事實上,尤其以長收肌為代表的內收肌群在髖關節不同屈曲角度下,其功能是不同的。在髖關節近伸展位時,長收肌力線已經落在髖關節中心點的前方,可以產生類似於股直肌的髖屈曲力矩,內收肌因此有了屈髖的功能。而從髖關節屈曲100°位置開始,長收肌的肌力線移向了關節中心點的後方。在這個位置,長收肌具有了伸展力臂,可以產生類似於大收肌後頭的髖伸展力矩。
(抱歉,盜圖自:KINESIOLOG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Mosby)
了解了這些,回到我們前面的問題,內收肌在實際步行中到底有多少用?很不幸,我們之所以在臨床康復中幾乎不重視內收肌,確實因為內收肌在步行中不大重要。因為我們正常步行過程中髖關節幾乎不會屈曲大於40°,所以基本上內收肌的作用就是內收髖關節和輕微的輔助屈髖作用。而步行時因為人體重心即使在單支撐相也不會超出兩側髖關節中心點外側(簡單說法,我們不可能因為重心移出支撐面而摔倒),因此雙側內收肌幾乎沒有內收拉緊髖關節的需求(在單支撐相,最重要的是髖外展的臀中肌臀小肌從外側拉緊骨盆以維持骨盆和軀幹穩定)。而主要負責屈髖的髂腰肌足夠強大,也完全無需內收肌的輔助。
那我們為什麼還會保留如此強大的內收肌群?理由很簡單,走路用不到,但是其他活動還是非常需要內收肌的。如我們前面所講,內收肌可以在髖關節不同角度下為髖關節提供有力的屈曲和伸展力矩。這種雙向力矩在高能耗的周期性動作中非常有幫助,比如短跑、自行車、攀登、反覆深蹲站等等:髖關節近全屈時,內收肌在最大機械程度上準備來擴充伸肌;相反,當髖關節近全伸時,它們又最大機械程度上準備來擴充屈肌。
如果覺得好,請長按二維碼打賞吧。
您的讚賞是我寫作的動力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