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直播授課時講到有關評價醫療保險優劣的話題。
正好有朋友諮詢已有保單診斷和加保計劃的問題,重點談到了有關醫療險的配置原則問題。
基於以上兩點,便有了創作本篇小文的初心:
用讀行劍的專業,分享有價值的方法論給到更多的保險人朋友,持續修煉,共同精進。
讀行劍始終相信,隨著醫療科技、生物科學、基因技術、生命科學和藥物開發的持續進步與發展,未來人類因目前已知的疾病而導致死亡的概率會越來越低,人類的壽命將越來越長。
唯一的問題是,你是否有足夠多的錢續命。
那麼問題來了……
我們的續命槓桿工具是什麼?
如何評價這一工具的優劣?
本文將嘗試解答以上問題,並展開講解評價這一工具優劣的首要標準。
01 槓桿的底層邏輯
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一個企業、一個國際,甚至整個世界,都要面對兩類風險。
分別是黑天鵝類風險和灰犀牛類風險:
黑天鵝類風險
17 世紀前的歐洲人認為天鵝是白色的且只有白色的,當在澳大利亞發現第一隻黑色天鵝後,一下子顛覆了人們的認識,原本深信不疑的固有概念崩塌!
通常表現出三個特點:
1、 意外發生
2、 產生重大影響;
3、不可預測性
黑天鵝事件的特點決定了黑天鵝類風險無法準確回答3W的設問(whether/when/what)。
灰犀牛類風險
2017 年,紐約國際政策研究所所長米歇爾·渥克寫了一本名為《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的書,書中首次出現了灰犀牛的提法。她提出:「灰犀牛」主要指明顯的、高概率的卻又屢屢被人忽視、最終有可能釀成大危機的事件。
簡單來說,時刻潛伏在我們身邊,因為習以為常所以往往忽視的,但大概率會發生的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便是灰犀牛事件。
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需要面對的風險也包括這兩類:
黑天鵝類風險:不期而遇的風險
灰犀牛類風險:必然將至的風險
這兩類風險需要運用不同的風險管理工具來應對。這一點絕大部分保險人並沒有搞清楚。
灰犀牛事件的特點決定了灰犀牛類風險可以準確預測風險發生的時間和具體是什麼風險,並且還可能估測出風險的規模。(有關灰犀牛類風險的話題另文講述)
根據以上風險分類,健康風險屬於哪一類風險呢?
請先想想健康三大靈魂拷問:
Whether 是否生病?
When 何時生病?
What 生什麼病?
請問,這三大拷問誰可以給出準確的答案?
根據嚴格的風險管理建模假設,健康風險特別是重大健康風險,屬於黑天鵝類風險。
有效應對黑天鵝類風險的工具便是風險轉移工具。
所謂風險轉移的底層邏輯是——槓桿。
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槓桿原理簡單來說是三點原則,施力點、支點和受力點。
在健康風險轉移工具的模型中:
施力點,代表你現在可以承受的對價
支 點,與年齡和健康狀況有關
受力點,未來被撬動的風險規模
那麼健康風險轉移工具撬動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需要了解醫療資源的三大分類:
保障基本生命健康權的醫療資源
是一國(或地區)的民生基礎保障,通常是非常低廉的收費,或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或者免費,面向所有人(公民)提供滿足基本生命健康權所需求的基本醫療資源,包括醫院、醫生、藥物和醫療技術等。
保證全面健康的醫療資源
已經不是基本的生命健康權層面了,而是在此之上更全面的健康保證資源與服務,當然也意味著需要個人負擔相應的價格不菲的資源對價,只有部分人有能力擁有該類醫療資源。
保證優質全面健康的醫療資源
在保證全面健康權的醫療資源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醫療資源質量,包括優質的醫院、優秀的醫生、新特藥物和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等,需要個人負擔高昂的優質醫療資源對價,只有極少數有較高支付能力的家庭可以擁有這部分優質全面的醫療資源。
其實這背後都代表一種權利,一種主動選擇的權利。
評估醫療資源選擇權的重要指標也是選擇範圍。
原本的居民醫保(保障基本生命健康權)只匹配本市或本省的公立醫院,醫保清單內藥物,以及醫保範圍內的治療方法;
通過醫療保障升級配置後,使受保人得以擁有更廣地域範圍的可報銷醫療費用的私立醫院資源,更廣泛可報銷的藥物範圍,以及更先進且更有效的可報銷治療方法的主動選擇權;
甚至通過醫療險幫助受保人擴大或升級醫療資源的主動選擇範圍至整個大洲或全世界。
醫療險工具所撬動的正是——對稀缺醫療資源和服務的最大主動選擇權!
醫療險是我們每個人的——續命槓桿。
02如何評價醫療險工具的優劣
醫療險是對未來醫療支出的轉移工具。
如何評價醫療險工具的優劣,有五條標準:
1、足夠高的理賠額度
2、保證終身續保
3、拓展對稀缺醫療資源和服務的選擇範圍
4、專業輔助診療服務
5、個人免墊付,保險公司與醫院直接結算的前置式理賠服務
其中,首要指標便是——足夠高的理賠額度!
這篇小文,就嘗試將「足夠高的理賠額度」這一標準講清楚。
足夠高的理賠額度,包括兩個額度:
年度理賠額度
and
終身理賠額度
因為醫療風險具有無法預測的特點,所以在當下支出可承受範圍內,撬動足夠高的未來理賠額度就成為評價醫療險工具優劣的首要標準。
還有兩個重要因素決定了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醫療險是否有足夠高的理賠額度。
通貨膨脹
and
醫療科技發展前瞻
相關分析如下:
通貨膨脹
醫療險工具用來轉移未來的未知醫療支出,既然是未來的,那麼首先就需要充分考慮通脹因素,現在認為能滿足當下醫療所需的理賠額度,並不代表可以從容應對未來的醫療支出規模。
何況全球的醫療通脹率更遠高於廣義通脹。
比如,現在因為普通小毛病住幾天院可能會花幾千塊人民幣,幾十年後也許僅掛號費和醫生費就已經需要幾千塊了。
需要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思考未來醫療支出的風險規模。
所以,醫療險需要足夠高的理賠額度。
為科技發展預留足夠的前瞻性
除了通脹因素以外,我們還必須為人類在醫療科技、生物科學、基因技術、生命科學和藥物開發領域的進步與持續發展預留足夠的前瞻性。
隨著人類在這些領域的不斷突破,未來人類因病而死的概率會大幅降低,人類壽命不斷延長,但前提是你需要有足夠多用來續命的錢。
技術、藥物有了,錢沒了,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
以最新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技術為例,帶您看看未來的醫學科技將是個什麼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正是基於通貨膨脹和醫療科技發展前瞻性這兩個原因,醫療險工具的理賠額需要足夠高才能為我們提供長久、足額、有保障的醫療保障。
03我們的最優選擇
科斯定律說:「資源不管誰擁有,它最終都會落到使用價值最高的人手上。」
活得久,本身也是一種風險。
未來,想要延長生命可能將不會存在太多的技術障礙,唯一一條——你得有足夠多的續命錢。
人在呢,錢沒了,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
由於我們事先不能預測疾病是否會來,更不知道疾病何時來,以及無法預判是什麼疾病,那麼使用槓桿工具便是最優選擇,用當下最小的支出(施力點的投入)撬動(支點)未來最大規模風險的轉移(受力點的規模)。
前提是槓桿受力點所代表的風險規模需要最夠大,因為這是我們未來的續命槓桿。
如何才能實現槓桿最大化呢?
要確保支點足夠遠離現在的施力點,即我們現在需要足夠年輕、最夠健康!
那請問你何時最年輕?
時間,無盡永前。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今天,便是我們此後餘生中最年輕的一刻。
您會選擇在這最年輕一刻,幫自己和家人撬動足夠的續命槓桿嗎?
這是我們共同的最優選擇!
讀行劍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