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起源是為了紀念介子推?關於清明節,這3個常識你需了解

2020-12-14 讀書旅行茶

說到清明節,相信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為了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寒食節。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發生驪姬之亂,重耳被一眾臣子護送,走上逃亡之路。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饑寒交迫,重耳飢病交加,奄奄一息。

為了讓重耳活命,隨行的介子推走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熬成湯給重耳充飢,從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

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後來,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成為晉文公,當他大肆犒賞流亡期間幫助過他的人時,卻唯獨不見介子推。問身邊的人才知道,介子推已帶著他的母親,去深山隱居起來了。

晉文公苦找介子推未果,於是有人建議的放火燒山,只留下一條道路,逼介子推出來。可是,大火燒了整整三天三夜,介子推都沒有出來。

後來,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和他母親的屍體。晉文公悔恨不已,下令將二人厚葬在柳樹下,還下令介子推蒙難的那個月,全國上下家家禁菸火、吃冷食。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寒食節。

但我翻看資料發現,這種說法並沒有史實佐證。

比如,最早記載介子推事跡的史書《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就沒有記載介子推割肉奉君的事。

原段是: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

意思是說介子推認為晉文公成為君主是天意,如果向晉君邀功就是跟上天請賞,跟不仁不義的盜賊沒什麼兩樣。

於是介子推就帶母親隱居深山,直到死亡。晉文公沒有在山裡找到介子推,就把介子推隱居的綿山封給了他。

因此說,介子推割肉奉君這事很有可能只是傳聞

寒食節的起源,應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

《周禮·官·小司寇》記載了這樣一句話:「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意思是在仲春二月,當天上的火星行將出現之日,宮廷中負責掌管用火的官員要敲著木鐸走街串巷,提醒百姓防患火災。

而根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北方中原一帶已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

這裡解釋一下什麼是改火?

以前不像現在,有火柴、打火機這些工具可以取火,人們取火非常不方便,因此需要在家裡保存火種。

但每當仲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還有春雷發生容易引起山火。

所以,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謂之「禁火」。然後載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就是「改火」。

在禁火與改火這段時間,人們就靠提前準備好的熟食度日,於是就有了寒食節。

所以說寒食節的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

清明節、寒食節、上巳節,三節合一

在我國,清明節既是節氣,也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

清明祭祖的習俗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而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關於清明節的歷史,最早在周代就已有了記載,可以說是非常久遠。

但經過歷史的演變,我們現在的清明節的習俗,項目已經非常多了,比如:

踏青、蕩鞦韆、蹴鞠、植樹、放風箏、插柳、鬥雞和掃墓祭祀等。

其中,最隆重的就屬掃墓祭祀了。

人們一般在清明節上午,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還有的會折幾枝新枝或是花束插在墳上,最後再叩頭行禮祭拜。這便是掃墓了。

除此以外,清明節的其它很多習俗,則是吸收了其它兩個節日的內容,一個是寒食節,一個是上巳節。

寒食節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和冷食,宋元時期,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使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禁火、冷食、蹴鞠等,也被清明節吸收了。

後來,清明節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習俗——上巳節

上巳節在文字記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

這一天,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後代沿襲下來,逐漸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清明節踏青春遊的習俗正是由此而來,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

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的傳統節日。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end】

註:圖片源自網絡、內容參考搜狗百科

我是立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讀書旅行茶,歡迎掃碼關注!

相關焦點

  •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真正起源與介子推無關,介子推也不是被燒死
    寒食節是我國古代民間流行的一個重大節日,一般定為清明節前一天,後來,人們把清明寒食兩個鄰近的節日合併為一。關於寒食節的起源,一般都認為是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忠臣介子推,也叫介之推。春秋時期的晉國公子重耳,因宮廷內亂出逃19年,身邊有幾個忠臣始終追隨,不離不棄,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位。
  • 介子推是在那座山燒死的嗎?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而得名地方是?
    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這裡有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綿山風景名勝區跨介休、靈石、沁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嶽山的一條支脈。
  • 介子推割肉啖君,晉文公縱火逼山:寒食節那些你不得不知道的事
    重耳與介子推的歷史典故,就是寒食節起源,據一些史料記載:晉獻公老年的時候,被美色迷昏了頭,和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使出了「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老辣手段,謀害死了自己的太子兒子。太子申生死後,申生的弟弟重耳和武夷,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
  • 清明節是紀念介子推被燒死?壓根沒關係,跟古代一項習俗有關
    中國今天的清明節實際上是寒食節、清明節和上巳節三個節日合併而成。上巳節就是俗稱的三月三,顧名思義其日期為農曆三月初三。根據《周禮》記載,上巳節的主要習俗是未婚男女見面狂歡,看對眼了還可以一起下河洗澡,回家進行男歡女愛的活動。
  • 介子推的傳說
    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
  • 東周列國志:寒食節(清明節)習俗由來:晉文公放火燒山尋介子推
    文公看完了,驚叫道:「這是介子推在埋怨我呀!從前經過衛國時,他曾割下股上的肉給我充飢,怎麼封賞功臣,竟把他忘了?」文公立刻派人去請介子推來。來人到了介子推的住處,只見雙門緊閉,敲了好一會,也無人回答。從窗戶裡望去,四壁空空,屋裡積滿了灰塵、蛛網。介子推哪去了呢?
  • 2020清明節來歷20字30字50字 關於清明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圖片
    2020清明節來歷20字30字50字 關於清明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圖片時間:2020-04-04 23:5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清明節來歷20字30字50字 關於清明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圖片 清明節又稱冥節、踏青節。
  • 寒食節的發源地,介子推的隱居之地,山西綿山好風光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陪你出去走走。身體和心靈總得有一個在路上,如果你也喜歡旅行,那麼就一起去看看這美麗的世界吧。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人們都知道清明節,可你知道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嗎?寒食節的發源地是山西綿山,位於介休市東南20公裡,北距太原137公裡。綿山也稱綿上,因春秋時期晉國大臣介子推攜母隱居於此被焚,而又稱介山。
  •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清明節的起源和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
  • 你知道清明節祭祀的來源是什麼嗎?清明節都祭祀什麼食物?
    清明節是從寒食節發展而來的,清明節祭祀的由來是從一個傳說而來的。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曾經流亡國外,生活十分艱苦,經常是吃不上飯。有一次,重耳餓昏過去了,這時身邊的大臣介子推知道後十分心疼自己的主子,於是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熟了餵給重耳吃。正是因為有了介子推的大腿肉,重耳恢復生機,之後他們幾人順利回國。
  • 它是寒食節的發源地,曾發生割肉餵主的感人事跡,如今是道教名山
    ——韓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又是一年寒食節,今天,你吃寒食了嗎?在古代,寒食節也叫「禁菸節」,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若說起寒食節的來源,就不得不提一座山,山西綿山。
  • 《歷師》自帶仙氣的寒食節,身體虛弱性格溫柔,期待傲嬌的清明節
    這周曆師更新到了第六集,本周登場的歷神,是非常好看的寒食。(本文為清風動漫獨家首發,請勿抄襲洗稿)寒食節是清明節的前一二日,這一天禁菸火,只吃冷食。寒食節最早起源於春秋,是晉文公為了紀念被火焚而死的介子推,所創建的節日。雖然寒食節歷史悠久,但是隨著時代更替,這個節日漸漸被遺忘。反而是後面的清明節,名氣比寒食節大了很多。歷師動漫裡面的寒食,天生一頭銀髮自帶仙氣,但是身體看著很衰弱。
  •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簡單 2020清明節來源故事以及傳統習俗推薦
    清明節為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2020年清明節是4月4日。清明節既是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節日,而清明節的來歷和紀念介子推有關。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
  • 清明將至,雲遊清明寒食發源地、介子推隱跡焚身處——山西綿山
    後來重耳還國為晉文公,介子推卻攜母親到綿山隱居,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晉文公放火燒山,最終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在了綿山之上。重耳得知後,悲憤交加,把介子推被焚的日子(冬至後一百五日)定為寒食節,家家戶戶不能燒火做飯。第二年寒食節翌日,晉文公上綿山悼念介子推,想起共患難時他曾經說過:「我不求任何封賞,希望主公日後能成為一位清明的國君」,就把這天定為了「清明節」。
  • 寒食節在古代是個什麼節日?寒食詩詞知多少
    又是一年寒食節。現在的寒食節不再是法定節日,一般和清明節合併起來過,可是你知道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寒食節曾經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馬上清明了,很多人可能要回家掃墓,但是清明節的來歷我們很多人是不清楚的。春秋,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晉文公。即位後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 清明節的由來意義和習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 2020庚子年清明節掃墓拜祭禁忌注意事項
    ----節日的意義----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這一時節,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此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 你知道嗎?清明節出自哪座名山大川?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亡命天涯,在荒郊野外又累又餓,到處都找不到吃的,在重耳被餓得頭昏眼花時,一個叫介子推的隨臣悄悄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湯給重耳喝,這便是 「割股奉君」的歷史典故。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最終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上臺後晉文公重賞和他一起流臣,卻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羞與那些爭功討賞的人為伍,便陪著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 你知道唐代在清明節時一般都有哪些約定俗成的事嗎?
    相信大家都是知道清明節,那你知道它的由來嗎?話說春秋時代介子推在晉文公在外逃亡時不離不棄,危難時刻還割肉相救。等到晉文公功成名就之時,其謝絕了晉王的封賞,攜帶其母親隱居於綿山。君主晉王想讓介子推出山,介子推避而不見,晉文公便想出了放火燒山,想逼出介子推出來,卻不想介子推和他的母親都被大火燒死在柳樹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