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旗號,父母們就可以放肆的去傷害孩子,像自己的父母傷害自己一樣,由此將恨與傷害傳遞下去。
01
很多孩子在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時,往往閉口不談,壓抑在心裡,直到無法承受時,才會選擇用極端的方式逃避,要麼自暴自棄放縱自己;要麼結束生命脫離苦海……
而在2020年2月18日,在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有一位17歲的女高中生,為了逃避眼前痛苦的生活,竟然選擇一跳軌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實在令人痛心。
自殺之前女孩把手機放在站臺椅子上,開啟著視頻拍攝模式,記錄下了這不到一分鐘的自殺瞬間。同時,女孩生前在自己推特帳號進行了自殺預告。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這名女生穿著漂亮的裙子,扎著清爽的辮子,圍著黑白相間的圍巾。於早上6點50分左右,從車站跳軌縱身跳下,被急速開來的火車碾壓不治身亡。
如此花季的年齡,到底經歷了什麼想不開的事,竟通過「跳軌直播」的方式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很多網友十分困惑。
細心的網友們通過「扒閱」女孩的社交帳號,似乎尋找到了蛛絲馬跡。女孩曾在推特上發文寫道:「能別一邊說『我是被你養大的』,一邊用你的髒手碰我的屁股嗎?……」
最追溯到更早前的推文,網友還發現這樣一條:我知道你下了好幾個約炮app,也知道你以為自己女兒睡著了摸胸摸屁股還kiss真的很噁心很噁心噁心噁心噁心……
可見,女孩生前受到了父親的性侵,自己很反感父親的行為,也很無助。但她始終沒有向外界求助,只是在推特帳號上表達了自己的絕望。
最後,這位少女發出最後一句話:「臥軌給大家添麻煩了,非常抱歉!但是我已經到了極限了……」
這個謙虛懂禮貌的女孩用這種極端的方式離開了人世,既讓人痛心,又讓人感到憤怒,原本是保護她健康成長的父親,卻給她帶來如此大的傷害。試想,夜晚降臨,當父親罪惡的手伸向女孩時,女孩無處可逃,只能躲在黑暗中瑟瑟發抖,滿臉淚痕……
這個事情也告訴我們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女孩用這種無聲的方式抗議著「禽獸父親」的罪惡,女孩成功了,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那些正經歷原生家庭帶來痛苦的人,又該如何擺脫?或許這也是我們值得深思的話題
02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無聲告白》裡有這樣一段關於家庭的描寫:
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不管我們想不想承認,基因就像是刻在靈魂深處的烙印,先是影響性格,繼而影響生活態度,到最後可能就影響了整個人生。
有人說,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不管你多想掙脫,終其一生也無法擺脫父母的影子。
我們每個人,都是經由父母才來到這個世上。我們最先接觸的世界,也是由父母為我們打造的小世界。
我們永遠無法選擇生於什麼樣的世界。
如果有幸遇上好的,那就一邊感恩,一邊努力;如果遇上不夠好的,那就在不幸中學會慈悲,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就像作家沈三廢說的:
我的原生家庭沒有給過我安全感,談不上有精神後盾。這讓我成年後很容易把情感寄托在別人身上,像是附在他人身上吸取養料的怪物。
在回到日本的那個17歲女孩的案例上,從小被父親性侵,家庭基本沒有溫暖,每日生活在矛盾和壓抑中,生活裡看不到一點陽光。每當父親對其動手動腳時,女孩內心充滿著恐懼,但再壞,畢竟還是她父親,還供養著她,她不力反抗,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膽戰心驚的生活著。
在這樣「操控型原生家庭」中成長的女孩,永遠也不知道反抗,即便憤怒,也只會隱忍在心裡。這位17歲女孩的推特還顯示,她在學校還受到了同學的霸凌,或許在推特上「不疼不癢」的「吐槽」就是她反抗現實的唯一方式。
家庭不僅創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還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應該怎樣被詮釋。或許,女孩的原生家庭告訴她的只有無條件隱忍和退讓。
曾在網上讀了一個「父母皆禍害」的帖子,每個帖子似乎都是一個被父母的「愛」束縛的孩子,有被家暴的,有被逼婚的,有認為自己活成了《歡樂頌》中樊勝美的,部分帖子讀來確實是父母有一定問題。
但無論如何,已經降臨到這樣的家庭,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才是目前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總不能整日抱怨、自怨自艾,也不能像日本那位17歲的女孩用自殺的方式一了百了。
03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的解釋: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生於不幸的環境,還是要思考如何活得幸福。
於是,有人想到了最直接的方式,向自己的原生家庭開戰、追責、討伐。或許在年輕人的想像中受到譴責的父母一定會變成年輕人想要的模樣。
但現實是他們必定會反擊,雙方都可能再次受到傷害。而年輕人也沒有因此變得更好,只是讓自己生生變成了一個火藥桶。
那該怎麼辦?如何走出有毒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
若要改變過去的經歷對現在生活的影響,關鍵不是壓抑現實,而是內省。我們能夠描繪自己,分析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在自己的世界裡宣誓就職,把從原生家庭裡被動接受到的錯誤觀念、不良習慣,主動明辨是非、撥亂反正。
這世上存在不配為人父母的人,如那位17歲日本女孩的父親,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父母是愛我們的。或許只是由於受到的教育和所處的時代不同,父母和我們的想法有巨大偏差。
畢淑敏曾說過:
兩代人命運的雲梯銜接處,時間只是窄窄的臺階。從我們明白人生的韻律,距父母還能明晰地談論以往,並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數。
原生家庭必然影響你一陣子,但未必決定你一輩子。
年輕的朋友,請允許自己哀悼失去童年的快樂,心疼過去受過傷的自己,憤怒給與傷害的人和行為,是創傷癒合路上必經的過程。人生路還很長,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