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生活在狹窄環境中的人

2020-12-14 騰訊網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羅斯的一個醫生家庭,也是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在七個孩子中排名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癲癇病,9歲首次發病,之後間或發作伴其一生。1845年,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勵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出他的處女作——書信體短篇小說《窮人》,在當時廣獲好評。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空想社會主義感興趣,參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組的革命活動,後因牽涉反對沙皇的革命活動而被捕,並於11月16日執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他的思想發生了巨變,同時癲癇症發作的也愈發頻繁。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聖彼得堡,次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準備寫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第二部。2月9日他的筆筒掉到地上,滾到柜子底下,他在搬柜子過程中用力過大,結果導致血管破裂,當天去世,彌留前妻子為他朗誦聖經。葬於聖彼得堡。

除了空氣 、土壤 、水和火之外 ,金錢是人類必須與之最經常打交道的自然力之一 。這是今日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一百年之後 ,他的小說依然保持相關性的一個原因 ,如果不是主要原因 。考慮到現代世界的經濟航向 ,也即生活標準的普遍貧困和無差別 ,這位作家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因為在與未來打交道時避免犯錯誤的最佳途徑 ,乃是通過貧窮或犯罪這個稜鏡來認識它 。

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兩個稜鏡都使用 。

陀思妥耶夫斯基狂熱的仰慕者伊莉莎白 ·施塔肯施奈德,是彼得堡的一名社交花,在19世紀70至80年代,她的屋子是文人 、要求擁有普選權的女子 、政客 、藝術家等人物的名副其實的沙龍 。她在日記中寫到 1880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也是作家死前一年 :

……但他是一個小資產階級 ,沒錯 ,小資產階級 。不是上流社會 ,也不是神職人員 ,不是商人 ,也不是像藝術家或學者那樣的怪人 ,而是如假包換的小資產階級 。然而 ,這個小資產階級是最深刻的思想家和天才作家 … …如今他常常出入於貴族階級的宅邸 ,甚至上流權貴的宅邸 。當然 ,他舉止莊重 ,然而他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特性始終流淌著 。它可以在某些特徵中被看到 ,在私人談話中 ,但尤其是在他的著作中流露出來 … …在他對大資本的描寫中 ,他總是把六千盧布視為一筆巨款 。

這當然不是完全準確的:在《白痴》中,比六千盧布大得多的數目飛入納斯塔西亞 ·菲利波芙娜的火爐 。另一方面 ,在世界文學上最令人心碎的一個場面中 ——沒有任何讀者的良心在經歷這個場面之後還能保持完整 ——《卡拉馬佐夫兄弟 》中的斯涅吉遼夫上尉把不多於兩百盧布的錢跺入積雪堆裡 。然而,重點在於,那六千盧布 (相當於現在的兩萬美元 )在當時可以購買一年的體面生活 。

施塔肯施奈德夫人是她那個時代的社會階層劃分的產物,她所稱的小資產階級,在今天若按年收入而不是社會從屬關係來定義,被稱為中產階級 。換句話說,上述數目既不是大富亦不是赤貧 ,而是可忍受的人類狀況:可使你活得像人的狀況 。六千盧布是中等 、正常生存的貨幣表述,而如果需要成為小資產階級才懂得這個事實,那麼讓我們向小資產階級致敬 。

因為正常 、像人樣的生存,是大多數人類渴求的目標 。因此,一個把六千盧布當成一筆巨款的作家,也就是在一個與大多數人相同的物質和心理層面上運作的作家,即是說,他以生活本身的普遍方式來處理生活,因為,如同自然程序,人類生活的引力作用都是朝著中等方向運動的 。相應地,一個屬於社會階梯較上層或較下層的作家,總會多多少少扭曲生存的畫面,因為,不管是在較上層還是在較下層,他都會從一個過於尖銳的角度來看那畫面 。從上層或下層批評社會 (社會是生活的暱稱)也許可產生偉大讀物 ;但那只是充當內線,使你可以盡一份道德責任罷了 。

再者,一位中產階級作家自己的地位,剛好岌岌可危到足以帶著相當的敏銳觀察下層發生的事情 。相對而言,上層的處境,因其實際位置較高,反而缺乏巨大的魅力。至少,從數字上說,一位中產階級作家處理更多樣的苦難,也因此吸引更多讀者 。不管怎樣,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贏得廣泛讀者群的原因之一,梅爾維爾 、巴爾扎克 、哈代 、卡夫卡 、喬伊斯 、福克納也是如此 。看來,六千盧布的等值,可確保有偉大的文學 。

然而,重點在於,取得這筆錢,其難度遠遠高於取得數百萬或身無分文,原因很簡單 ,追求基準的人總是多於追求極端的人 。獲得上述數目,以及獲得上述數目的一半或十分之一,所涉及的人類心靈掙扎,遠遠多於任何致富計劃或任何形式的苦行主義 。事實上 ,所涉及的數目愈小,人們為獲得它而投入的情緒就愈大 。這麼說來,其拿手好戲是處理人類心靈種種錯綜複雜關係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把六千盧布視為一筆巨款 ,其理由就再明顯不過了。對他來說,這意味著一大筆人類投資,一大筆細微差別,一大筆文學 。簡言之,這與其說是貨真價實的錢,不如說是形上學的錢 。

幾乎沒有例外地,他的小說描寫的都是生活在狹窄環境中的人 。這種素材本身,確保令人廢寢忘食的閱讀 。然而,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變成偉大作家的,既不是他的題材那不可避免的錯綜複雜,甚至也不是他心靈獨特的深度和他同情的能力,而是他所使用的工具,或毋寧說,他所使用的材料的組織,也即俄羅斯語言 。

就錯綜複雜而言,其名詞常常自鳴得意地坐在句尾 、其主要力量不在於陳述而在於從句的俄語,是極其便利的 。這不是你們那 「不是 /就是 」的分析性語言 ——這是 「儘管 」的語言 。如同一張鈔票換成零錢,每一個陳述的意念在俄語中立即蘑菇似的迅速擴散 ,發展成其對立面,而其句法最愛表達的莫過於懷疑和自貶 。俄語的多音節特性 (一個詞平均有三至四個音節 )所揭示的由一個詞覆蓋的現象所包含的自然 、原始的力量 ,遠勝於任何理性分析所能揭示的,而一個作家有時候不是發展其思想,而是撞見並乾脆陶醉於那個詞的悅耳內容,從而轉變話題,朝著一個意料不到的方向運動 。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我們目睹題材的形上學與語言的形上學之間一種非同尋常的摩擦力,其強度近乎施虐狂 。

他最充分地利用俄語的不規則語法 。他的句子有一種發燒 、歇斯底裡 、乖僻的步速 ,它們的詞彙學內容幾乎是美文 、口語和官僚語言的瘋狂大雜燴 。確實,他絕非悠閒地寫作 。就像他的人物一樣,他寫作是為了餬口 :永遠有債主或最後限期在等待他 。不過,對一個受最後限期困擾的作家來說,他的離題是非同尋常的,而這些離題,我敢說,更多是由語言引起的,而不是由情節的要求引起的 。讀他,你不能不想到,意識流不是源自意識 ,而是源自一個詞,這個詞改變或重新定位你的意識 。

不,他不是語言的受害者;但他對人類心靈的處理顯然太尋根問底了,根本談不上是他宣稱自己所屬的俄羅斯東正教,而這種處理的質量之高,主要受惠於句法而不是信條 。每一個寫作生涯,都起始於個人對成聖 、對自我改進的追求 。遲早,通常很早,一個人便會發現他的筆完成的東西遠遠多於他的靈魂 。這個發現,常常會在一個人內部創造一種難以忍受的分裂 ,並且部分地造成了文學在某些不明就裡的人群中享受的神靈附體的聲譽 。可以說,這也蠻好,因為六翼天使所失幾乎總是凡人所得 。此外,無論走哪個極端,本身都是沉悶的,而在一位好作家那裡,我們永遠聽到高天與排水溝的對話 。如果一個人或其手稿沒有因此而毀掉 (像果戈理的 《死魂靈 》第二部 ),則這種分裂恰恰創造了一位作家,因而他的工作也就變成了使他的筆追上他的靈魂 。

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秘密,除了他的筆把他的靈魂推至他的信條也即俄羅斯東正教的邊界以外 。因為成為一個作家總是意味著成為一個新教徒,或者至少可以說,意味著奉行新教徒對人的看法 。雖然無論是在俄羅斯東正教還是羅馬天主教中,人被全能的上帝或他的教會評判,但是在清教中,卻是人使自己接受相當於最後審判的個人審判 。在這樣做的時候,他對自己比造物主對他,甚至比教會對他更無情,原因之一是他比兩者之中任何一方都更了解他自己 (他作如此想 ),於是不想原諒,或者更確切地說,無法原諒 。鑑於沒有任何作家只為自己的教區寫作 ,因此一個文學人物及其行為就應得到公平審判 。調查愈是徹底,就愈是逼真,而逼真是作家首先追求的東西 。在文學中,神恩算不了什麼 ;這就是為什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聖人渾身發臭 。

當然,他是 「高尚事業 」也即基督教事業的偉大捍衛者 。但是,想想吧,再也沒有比他更好的魔鬼辯護人了 。他秉承古典主義的原則,認為在你擺出你的理由之前,無論你覺得自己多么正確或正義,你都必須列舉對立面的所有理由 。並不是說在列舉這些理由的過程中你會被對立面說服,而是列舉本身就是一種無比全神貫注的過程 。你最終不一定就會脫離你原本的立場,但是在替魔鬼列舉完所有理由之後,再說出你的信條的格言,這時你已經是帶著懷舊而不是帶著熱情來說了 。這個列舉過程本身也增加了逼真性 。

但是這位作家的主人公在讀者面前以近乎加爾文主義的固執裸露他們的靈魂,並非只是為了逼真性 。尚有某種東西迫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他們的生活從裡到外翻出來,攤開他們骯髒的精神亞麻布的每一個褶層和每一條皺紋;並且這也不是為了追求真理 。因為他的調查結果所顯示的,不止是真理 ;它們暴露了生活的織物,而這織物是襤褸的 。

那股迫使他這樣做的力量,是他的語言那無所不吃的雜食性,它最終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就連上帝 、人 、現實 、罪責 、死亡 、無限 、拯救 、空氣 、土壤 、水 、火 、金錢也無法滿足它;於是它撲向自己 。

相關焦點

  • 最無辜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為什麼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這裡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我是到大三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我在我們院男生中早已有了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陀思妥耶夫斯基,暱稱「陀陀」(這是若干年後我無意中在百度上搜到的)。據消息靈通人士(也就是我的上鋪)稱:有個人聽說我喜歡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於是他在大學幾年中把陀氏的所有作品看了個遍,痴迷到近乎走火入魔,老是拉著遇見的人說「嗨,這本書陀思夫耶夫斯基寫得真是很不錯,你一定要看看~」,或者「你沒看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那你還來文學院幹什麼?」
  •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與他的時代
    、編輯、論戰者、傳道者的生活與事業,也同時展現出一幅19世紀俄羅斯智識生活的畫卷——普希金、果戈理、赫爾岑、屠格涅夫、託爾斯泰、岡察洛夫輪流登場,虛無主義、社會主義、民粹主義、保守派、激進派、無神論、基督教交叉現身——在宏闊的比較分析視野中,弗蘭克為我們描繪出了這位「人類靈魂的審問者」,更透過他的視角,為我們解讀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俄羅斯社會的深度」。
  • 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凡年代的創作奇蹟
    在講座中,劉佳林認為約瑟夫·弗蘭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僅文本非常厚重,在傳記文學上非常有價值,尤其是弗蘭克在傳記寫作方面的方法突破,而弗蘭克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從生活向藝術轉化過程中的神秘突變所做的努力,也刷新了我們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解。糜緒洋的導師,便是最新俄語版《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的編輯之一,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球研究深有體會。
  •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作為自由的存在,對惡負責
    別爾嘉耶夫指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裡,真實的不是經驗的事實、表面的日常生活的事實、生活秩序的事實、帶著泥土味的人的事實;真實的是人的精神深度、人的精神命運、人與上帝的關係、人與魔鬼的關係……那些構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最深刻的主題的人的精神分裂,並不受制於事實性的敘述」。
  • 梅列日科夫斯基 : 託爾斯泰為"肉的探索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為"靈的...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說,如果說託爾斯泰只接觸到一端,陀思妥耶夫斯基卻還通過自己的親身遭遇而接觸到另一端,接觸到那浸在汙泥中的一端,那人們很難擺脫的物慾和肉體的一端,那多數人所生活和面對的一端。赫克(J.許多評論家還注意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這一特點:即與對自然景物、環境的描寫比較起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幾乎整個被人物充滿,他很少像託爾斯泰與屠格涅夫那樣關心自然景物與周圍環境的描寫,他只注意人,注意"人身上的人",努力想認識人這一個謎。而在人當中,又尤其注意那使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和思想。
  • 回到別爾嘉耶夫的原著,重新認識陀思妥耶夫斯基
    別爾嘉耶夫指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裡,真實的不是經驗的事實、表面的日常生活的事實、生活秩序的事實、帶著泥土味的人的事實;真實的是人的精神深度、人的精神命運、人與上帝的關係、人與魔鬼的關係……那些構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最深刻的主題的人的精神分裂,並不受制於事實性的敘述」。
  • 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何把扛鼎之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獻給妻子安娜?
    加上此前已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二任妻子安娜所寫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婭回憶錄》《一八六七年日記》《同時代人回憶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些都為讀者提供了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相遇的絕佳機會。艱難的流亡生活和不離不棄的妻子陀思妥耶夫斯基於1859年結束了西伯利亞的流放生活,歷經十年艱辛,重返聖彼得堡,以報人、編輯的身份重返文壇,並立即捲入俄國社會文化活動的中心,這一過程持續了五年。
  • 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近代中國形象
    18、19世紀,隨著與中國交往的逐步深入,同時也受歐洲的影響,俄國掀起了「中國文化熱潮」,中國的瓷器、藝術品等陸續出現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在文學和哲學界也流傳著「想像中的中國」。對中國的描寫,成了這一時期部分該國文學家表達自己內心訴求的方法,他們筆下的中國形象複雜而矛盾。在這一歷史語境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繪了一個真實而又虛幻的「中國」,中國形象成為他反觀俄國自身情況、思考其固有身份的一面鏡子。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價值在今天還繼續存在嗎?
    勞倫斯見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人類精神史的偉大貢獻。陀思妥耶夫斯基20世紀,俄國理論家巴赫金畢一生之功寫成《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以「對話性主體」「復調小說」等概念闡釋陀氏小說形式的哲學意義,說明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哲學家卻勝過哲學家。巴赫金的理論使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獲得一個新的制高點。
  • 魯迅為什麼不喜歡,「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1881年2月9日,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1881年9月25日,偉大的中國文學家魯迅誕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羅斯的良心,魯迅是中華民族的良心,他們都是民族苦難的記述者,人的靈魂的叩問者。
  • 布羅茨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考慮到現代世界的經濟航向 ,也即生活標準的普遍貧困和無差別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因為在與未來打交道時避免犯錯誤的最佳途徑 ,乃是通過貧窮或犯罪這個稜鏡來認識它 。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兩個稜鏡都使用 。
  • 從自由、惡、愛等出發,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內容簡介本書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別爾嘉耶夫從人、自由、惡、愛等問題出發,以其哲學視角闡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別爾嘉耶夫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認為,「思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起著巨大的核心作用。
  • 19世紀俄國的壓迫,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改良」與「恐懼」
    與列夫託爾斯泰專注於描寫貴族的生活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將自己的目光放到下層俄國社會。其實,列夫託爾斯泰也有描寫下層民眾,像《復活》,就是一個貴族男子和一個底層農家女的故事,但大多數是同過貴族階級的視角。
  • 陀思妥耶夫斯基:窮人,就要有窮人的樣子
    本來想把託爾斯泰寫的《窮人》也找來讀一讀,然後對比一下託爾斯泰的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各有什麼特點,雖然託爾斯泰較陀氏年長,但是他們畢竟也是同一時代的兩大文豪。高爾基評價: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兩個最偉大的天才,他們以自己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個歐洲驚愕地注視著俄羅斯。
  • 現代虛無主義的三個思考:馬克思、尼採與陀思妥耶夫斯基
    現代虛無主義的三個思考:馬克思、尼採與陀思妥耶夫斯基 2017年09月28日 15: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馬雲飛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俄國文學三巨頭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美能拯救世界
    這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白痴》的一段描寫。俄國文學的三巨頭是誰,屠格涅夫、託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並稱為俄羅斯文學三巨頭。屠格涅夫以詩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詩意的筆調展現美好。屠格涅夫(1818年-1883年),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 布羅茨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純粹閱讀
    考慮到現代世界的經濟航向 ,也即生活標準的普遍貧困和無差別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因為在與未來打交道時避免犯錯誤的最佳途徑 ,乃是通過貧窮或犯罪這個稜鏡來認識它 。 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兩個稜鏡都使用 。
  • 這裡曾流放過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蘇聯時代的秘密核試驗場
    最初幾個月,陀思妥耶夫斯基住在軍營裡,後來才獲準在鎮上獨自生活。他租了一個單間木屋,房主是一個年老的孀婦,家務由這家的大女兒打理。她21歲,卻已成寡婦。陀思妥耶夫斯基33歲,已經度過了四年的勞役生活。他真能抵擋得住身邊女性的魅力嗎?今天,我們知道,他對寄宿的家庭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
  • 羅伯特·阿爾特:被忽視的「阿根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丨歐陽石曉阿根廷作家羅伯特·阿爾特是個有趣的人。在「最受作家同行忽視」的阿根廷作家排名中,他榜上有名。然而,在「同行心目中最優秀的阿根廷作家」排名,他也名列前茅——這是兩張矛盾的榜單。他的威望、才華以及在文學史上的重量級,從不亞於那些瞧不起他的同行們。可又為何「受忽視」呢?
  • 文豪野犬:帽子是本體的不僅有中原中也,陀思也離不開他的帽子哦
    陀思的帽子大家是否注意過呢,有沒有人會特意去某寶搜索一下,然後發現顏值勸退的~其實陀總的帽子,與太宰的適配性也很高,在動畫第三季中就有「兄弟倆」見面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