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俄國的壓迫,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改良」與「恐懼」

2020-12-26 小芭談娛樂

導語:

提到19世紀的俄國作家,國人總會想到列夫託爾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認識少之又少。一來,這個名字實在是太長了,讀的時候舌頭會打結;二來他的作品往往跟列夫託爾斯泰的聯繫在一起發表,這樣就弱化了在我國的影響力。不過,看到《罪與罰》這個書名,很多人說,"哦,是這個作家啊"。

與列夫託爾斯泰專注於描寫貴族的生活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將自己的目光放到下層俄國社會。其實,列夫託爾斯泰也有描寫下層民眾,像《復活》,就是一個貴族男子和一個底層農家女的故事,但大多數是同過貴族階級的視角。

陀思妥耶夫斯基則完全是親身經歷的,很多著作中夾雜著批判以前信奉過的認知。筆者今天介紹的《罪與罰》,是依託現實中的他參加反政府運動被捕前的經歷。有關於"掙扎"、"改良"、"救贖"。

小人物的掙扎

《罪與罰》,是一個熱血青年受某些思想的影響報復社會,經過調教後明白自己的過錯的故事。放在現在來講,這有點像2019年獅子山下的香江發生的社會性報復運動那幫學生。只不過《罪與罰》是個體,香江的是群體。

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羅佳)原本是一個法律系在讀大學生,由於交不起學費被迫退學,在社會上受到無政府主義的荼毒,覺得要幹一件重要的事情,"改良"社會,於是用斧頭將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及她35歲的妹妹砍死,這起案件震驚整個俄國。擔驚受怕生活在社會上,後來經過信基督教的索尼婭點醒,主動自首,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罪與罰》

在《罪與罰》中,筆者竟然發現了魯迅筆下"孔乙己"、"祥林嫂"的影子。

祥林嫂

我們知道,"孔乙己"是一個落魄的書生,除了天天"之乎者也",什麼也不懂,成為酒館的笑柄;

孔乙己

"祥林嫂"天天抱怨自己過去的經歷,別人從同情到當笑話看。而《罪與罰》的小公務員馬爾梅拉多夫,他在酒館的時候抱怨自己自身的處境,他和被高官父親拋棄的女兒結婚,鰥夫和寡婦組成了六口之家,馬爾梅多夫自己酗酒,將錢都花光光了,馬爾梅多夫自己的女兒被迫賣淫來維持這個家。在聽馬爾梅多夫的講述中,周圍酒館的人"兩個男孩子吃吃地笑起來"、聽到公務員憤慨"我是個畜生,天生的畜生!"老闆說"可不是嘛"

19世紀俄國城市

人性這個東西有時候是共通的,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魯迅筆下的世紀之交的華夏,充斥著冷漠無情、看熱鬧、嫌事不夠大的人民;陀思妥耶夫斯基中19世紀的沙皇俄國,也是如此。羅佳扶馬爾梅多夫回家,窗外都聚集了從酒館來的湊熱鬧的人。

底層人民的糾結、痛苦不輕易受到別人的同情與理解,人們只會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在酒館傾訴的馬爾梅多夫並沒有觸及到其他人的利益,最有利益的往來也只有酒館的老闆了。

骯髒的家、穿著破舊衣服,骨瘦嶙峋的兒女、飽受肺病折磨的妻子和愧對家庭,無力改變現狀的馬爾梅多夫。尋求慰藉的馬爾梅多夫醉倒在街上,被馬踢死,說明了底層人物得不到社會關懷的苦楚。

"改良"與"救贖"

我們常常會被一種社會上的角色固化認知,像羅佳是一個輟學大學生,我們就會對號入座"社會經驗不豐富、經常亂衝亂撞",看到大學生殺人事件,我們會這樣想,"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一點怨氣都不能自己消化,以後到了社會上怎麼辦?"。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羅佳,是一個高智商青年,他有一套嚴謹的理論系統,支撐他殺死要高利貸的老太婆。

聽到有人議論"放高利貸的老太婆",說如果將她殺死,用她的錢資助社會有需要的人,而不是一個蝨蟲獨自蠶食,浪費國家資源,殺掉無用的人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嗎。但是有人慫恿議論者真正付諸實踐時,那個人膽怯了,傾聽者嘲笑他"這就是不正義的"

有相似想法羅佳,並沒有是動動嘴皮功夫,他想,這種正義的事情不如就我來做吧。"仿佛這兒真的有什麼定數和上天的指示似的"於是就有了轟動整個俄國的謀殺案。連跟索尼婭辯論的時候,也會這樣反問,"上帝為你做了什麼?"、"自己和權力,而主要的是權力!統治一切生靈的權力,統治人類社會的權力!"很明顯,除了心中那套價值體系,羅佳已經不相信什麼了。

《罪與罰》人物

讀到這裡,我們相信,這樣的人去改變自己的社會觀,是很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巧妙地安排了,例如羅佳逃離的現場,竟然一個人也沒有,這也為後來警官、小市民的出現鋪墊,借他人的口,說出羅佳就是殺人犯,給予他輿論的攻擊,讓這個思維縝密的人,慌了手腳。順理成章發展到羅佳和母親、妹妹斷絕關係,和"同樣骯髒的人"索尼婭說"現在你就已經像個瘋子了;所以,我們要在一道走,走同一條路!咱們走吧!"

《罪與罰》女主人公索尼婭

救贖,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在與警察和卡捷琳娜-伊萬諾芙娜發生衝突之後,羅佳最終意識到他的思想無法控制命運,也沒有人可以逃脫,之前"殺掉減少資源浪費"的想法漸漸被遺忘。我不以自己的世界觀來評判別人。

我也是"這個蝨子",也是這個世界上的普通人。西伯利亞的酷刑實際上並沒有影響到羅佳,實際上打到他的是他的精神世界,空虛、沒有依靠。他直到一年後才意識到在他身後的索尼婭一直在背後默默給予。也許,殺人犯和妓女才是最合襯的吧!

《罪與罰》主人公羅佳

與羅佳一樣矛盾體的,是妓女索尼婭。表面看她自己成為妓女,是被自己的繼母逼的。實際上,她有著基督徒的寬恕、慈愛。為父親、繼母、毫無血緣關係的弟弟妹妹,敢於犧牲自己,維持家庭的經濟。這也博得羅佳的同情,羅佳寧願和索尼婭傾訴,也不願意通其他人分享自己真實的想法。

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個人

說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青年經歷,可謂是充斥著"酷刑"、"監獄"的字眼。像《罪與罰》的羅佳一樣,他因為反對農奴制被抓,判處死刑。服刑當天,也成為了他一生難以忘懷的經歷。劊子手準備就緒,搖搖晃晃走上刑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經沒有了念想,審判官說到"瞄準",早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竟然引來死一般的寂靜,自己沒有死,等來的是沙皇的赦令,轉為去西伯利亞復苦刑。

寒冷的西伯利亞

十多年的苦刑、兵役,磨平了他銳利的思想,西伯利亞的寒風吹跑了他的思緒。惡劣、苦難、孤獨,讓他的思想重新洗牌,經歷了十年的苦刑,他真正對熱血的"革命"恐懼,人生短短幾十年,為何要用10年贖回一次熱血的衝動?

他不斷反思、辯論自己一直信奉的空想社會主義,提出"根基主義",簡單來說,就是立足於國情,杜絕浮華的東西。

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

《罪與罰》出版自19世紀60年代,當時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經步入中年。他的嗜好是賭博,曾經為了還債向屠格涅夫借錢,跟出版社籤訂合約,要是某個交稿日子更新不出來,自己就永遠和出版商斷絕合約。

雖然自己被債務、生活貧困困住,但他說"只得匆忙從事,為金錢寫作,結果必然寫壞"。他寫作有個態度,認真寫起來,就會拋棄世俗一切雜念,腦海裡構思好,一瀉千裡。同時,也會高要求自己,寫《罪與罰》,不滿意三四個月已經寫好的稿子,不滿意就將它們全部燒掉。

陀思妥耶夫斯基多疑敏感,喜歡跟別人爭辯。遇到不一致的世界觀,凡是喉嚨能夠發出聲音,他都以微弱的聲音嘶啞著喊出自己的觀點,言辭激烈、劍拔弩愛走極端。他將自己性格融入到小說人物中,羅佳與警官辯論的描寫可以體現。

結語:

說回同時期的列夫託爾斯泰,他的小說描寫宏大,側重敘述真理、理性的陳述。像《復活》,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分分合合,最終以女方不破壞男方的社會地位作結。《安娜 卡列尼娜》偷情的雙方都沒有好下場。

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側重底層人們真情實感的流露,他最厲害的地方,莫過於卓越的洞察力,將平日生活中虛無縹緲的想法整合成富有邏輯、又不影響人真情流露的東西。

有人說《罪與罰》適合當成推理小說看,筆者也很贊同這一點。羅佳去警察局和波爾菲裡-彼特羅維奇的對峙,波爾菲裡-彼特羅維奇剛開始並沒有給羅佳的自首立案,而是將他放回去,後來道出了緣由,其中運用了心理學,也是為了讓羅佳減刑,讓這個有作為的年輕人好早點開創自己的事業。這像是中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年輕時的勸告、安慰。

相關焦點

  •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與他的時代
    透過「人類靈魂的審問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眼睛 重新審視充滿「罪與罰」的19世紀歐洲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為全面、細緻、公正的傳記,最好的19世紀俄羅斯文化史五卷本陀氏傳的濃縮精編 19世紀俄羅斯智識生活的畫卷內容簡介:從陀氏的家族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長,從他的苦役羈旅到文學生涯,一直到隆重的葬禮,約瑟夫·弗蘭克窮經皓首,呈現出一名作家
  • 俄國文學三巨頭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美能拯救世界
    這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白痴》的一段描寫。俄國文學的三巨頭是誰,屠格涅夫、託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並稱為俄羅斯文學三巨頭。屠格涅夫以詩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詩意的筆調展現美好。屠格涅夫(1818年-1883年),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 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近代中國形象
    18、19世紀,隨著與中國交往的逐步深入,同時也受歐洲的影響,俄國掀起了「中國文化熱潮」,中國的瓷器、藝術品等陸續出現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在文學和哲學界也流傳著「想像中的中國」。對中國的描寫,成了這一時期部分該國文學家表達自己內心訴求的方法,他們筆下的中國形象複雜而矛盾。在這一歷史語境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繪了一個真實而又虛幻的「中國」,中國形象成為他反觀俄國自身情況、思考其固有身份的一面鏡子。
  • 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凡年代的創作奇蹟
    在國外的孤獨生活,極大地刺激了作家的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情緒;與俄國流亡者的接觸,更是加速了其世界觀的右轉。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屠格涅夫之間的「相愛相殺」,也是傳記作者約瑟夫·弗蘭克一直在追蹤的線索。《群魔》,就是作家反虛無主義傾向最高潮時的產物。也正是因此,它在蘇聯一度被視作禁書,中譯本出版進程也落後於《罪與罰》和《白痴》,知名度遠遜於後兩者。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價值在今天還繼續存在嗎?
    下文經授權摘自他的《現代性賦格——19世紀歐洲文學名著啟示錄》 一書。可稱為優秀的現代文學家有許多,而恰當地評價陀思妥耶夫斯基唯有用「偉大」二字。1887年,尼採得到一本法文版的《地下室手記》,讀後感觸良多,說:「他是唯一有教於我的心理學家。」尼採見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探索人性的深刻。
  • 梅列日科夫斯基 : 託爾斯泰為"肉的探索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為"靈的...
    19世紀俄羅斯文學"黃金時代"的最高點可以說是由託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兩座並屹的巨大山峰達到的。這兩位藝術大師都極其真誠,都擁有巨大的才華,都緊張不安地探尋真理,並且最後都訴諸宗教的精神。他們生前有過參加同一個演講會的機會,卻終於未能見面,但互相都熟知對方的作品,有一些公開或私下的評論。
  • 魯迅為什麼不喜歡,「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魯迅深受俄羅斯文學的影響,稱俄國文學為「我們的導師和朋友」,「因為那裡面,看見了被壓迫者的善良的靈魂的酸辛和掙扎」,「明白了世界上有兩種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果戈理、託爾斯泰、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高爾基這些俄羅斯文豪都不同程度影響了魯迅。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的傑出代表,被西方現代派作家追認為鼻祖。
  • 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何把扛鼎之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獻給妻子安娜?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文學史上的泰鬥級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都誕生於流亡時期,也是一段十分貧窮、痛苦的艱難時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因負債而不敢回國,和新婚妻子安娜流亡歐洲,他染上了賭博,而剛出生的女兒又不幸夭折……恰恰是在這段令人崩潰的時光,他接連寫下了《罪與罰》《群魔》《白痴》等永垂不朽的作品。
  •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作為自由的存在,對惡負責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作者:(俄)尼古拉·別爾嘉耶夫,譯者:耿海英,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貝貝特 2020年3月 二十世紀初我國開始譯介與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初,由於我們的訴求與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訴求基本吻合,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別、車、杜(即俄國著名批評家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對他的社會學、階級論的評價,強調他的人道主義思想與感情,把他視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階級的代言人,注重的是其創作的社會現實題材,而忽略了其表達的宗教的、哲學的思想。這一接受傾向持續了近半個世紀。
  • 最無辜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為什麼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這裡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我是到大三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我在我們院男生中早已有了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陀思妥耶夫斯基,暱稱「陀陀」(這是若干年後我無意中在百度上搜到的)。據消息靈通人士(也就是我的上鋪)稱:有個人聽說我喜歡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於是他在大學幾年中把陀氏的所有作品看了個遍,痴迷到近乎走火入魔,老是拉著遇見的人說「嗨,這本書陀思夫耶夫斯基寫得真是很不錯,你一定要看看~」,或者「你沒看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那你還來文學院幹什麼?」
  • 回到別爾嘉耶夫的原著,重新認識陀思妥耶夫斯基
    二十世紀初我國開始譯介與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初,由於我們的訴求與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訴求基本吻合,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別、車、杜對他的社會學、階級論的評價,強調他的人道主義思想與感情,把他視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階級的代言人,注重的是其創作的社會現實題材,而忽略了其表達的宗教的、哲學的思想。這一接受傾向持續了近半個世紀。
  • 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生活在狹窄環境中的人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羅斯的一個醫生家庭,也是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在七個孩子中排名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癲癇病,9歲首次發病,之後間或發作伴其一生。1845年,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勵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出他的處女作——書信體短篇小說《窮人》,在當時廣獲好評。
  • 從自由、惡、愛等出發,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內容簡介本書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別爾嘉耶夫從人、自由、惡、愛等問題出發,以其哲學視角闡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別爾嘉耶夫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認為,「思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起著巨大的核心作用。
  • 布羅茨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考慮到現代世界的經濟航向 ,也即生活標準的普遍貧困和無差別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因為在與未來打交道時避免犯錯誤的最佳途徑 ,乃是通過貧窮或犯罪這個稜鏡來認識它 。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兩個稜鏡都使用 。
  • 羅伯特·阿爾特:被忽視的「阿根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丨歐陽石曉阿根廷作家羅伯特·阿爾特是個有趣的人。在「最受作家同行忽視」的阿根廷作家排名中,他榜上有名。然而,在「同行心目中最優秀的阿根廷作家」排名,他也名列前茅——這是兩張矛盾的榜單。他的威望、才華以及在文學史上的重量級,從不亞於那些瞧不起他的同行們。可又為何「受忽視」呢?
  • 布羅茨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純粹閱讀
    考慮到現代世界的經濟航向 ,也即生活標準的普遍貧困和無差別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因為在與未來打交道時避免犯錯誤的最佳途徑 ,乃是通過貧窮或犯罪這個稜鏡來認識它 。 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兩個稜鏡都使用 。
  • 新書上架|「阿根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用《噴火器》表達對拉美...
    馬爾克斯、博爾赫斯、波拉尼奧、科塔薩爾……諸多優秀的拉美文學作家被引進,《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等作品都閃耀經典的魅力,令讀者耳熟能詳。儘管如此,在蘊藏巨大能量的拉美文學海洋中,仍有諸多遺珠等待被打撈,羅伯特·阿爾特便是一例。2020年4月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羅伯特·阿爾特的《七個瘋子》,引發熱潮,連續數周入選豆瓣最受關注圖書榜虛構類榜單前三。
  • 陀思妥耶夫斯基:窮人,就要有窮人的樣子
    本來想把託爾斯泰寫的《窮人》也找來讀一讀,然後對比一下託爾斯泰的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各有什麼特點,雖然託爾斯泰較陀氏年長,但是他們畢竟也是同一時代的兩大文豪。高爾基評價: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兩個最偉大的天才,他們以自己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個歐洲驚愕地注視著俄羅斯。
  • 現代虛無主義的三個思考:馬克思、尼採與陀思妥耶夫斯基
    現代虛無主義的三個思考:馬克思、尼採與陀思妥耶夫斯基 2017年09月28日 15: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馬雲飛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這裡曾流放過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蘇聯時代的秘密核試驗場
    作家劉子超,一路循著國境線,穿過這五個臨近卻又陌生的國家。在哈薩克斯坦大草原深處,他踏上過塞米伊的土地,這裡曾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充軍的地方,也是蘇聯時代的秘密核試驗場。185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結束在鄂木斯克的苦役,來到塞米伊充軍。他說自己穿上了士兵的外套,但和過去一樣是個囚犯。當時的塞米伊是一個「半城半鄉」的地方,伸展在一個古代蒙古小鎮的廢墟中間,位於額爾齊斯河的西岸。多數房子是一層木結構,有一座東正教堂和七座清真寺。當時,俄國尚未徵服整個中亞,塞米伊還是哈薩克草原邊的邊境地帶,經常受到遊牧民族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