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愛「粘著」媽媽,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家長要關注
最近朋友跟我抱怨,四歲的女兒整天黏著媽媽,走到哪,屁股後邊跟到哪。當然媽媽很樂意陪著孩子一起互動玩耍,但孩子總是有無限精力,自己還要忙這忙那,有時候媽媽的內心潛臺詞真的是"又黏上我了,好煩"。
媽媽想出門和朋友逛個街,女兒看到媽媽一出門,就號啕大哭,不讓媽媽出門。溝通孩子也不聽,朋友失去了自己的空間,天天圍著孩子和家庭轉,瀕臨崩潰,幾乎快要失去自我。
她該如何是好?孩子為什麼總是粘著媽媽呢?這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這是"母子連心",寶寶從出生就一直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對於父母表現出過度依賴,父母一不在身邊就極度缺乏安全感。對於案例中,孩子表現出過度依賴的情況,家長如何在不傷害寶寶幼小心靈的情況下,妥善處理讓寶寶慢慢獨立呢?
首先家長不要過度溺愛孩子,在整個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適當地離開。寶寶之所以時刻粘著媽媽,除了孩子的天性,有很大一方面是全職媽媽們割捨不下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這種過度粘合的教育並不是十分利於孩子的成長。
其次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寶寶過度依賴媽咪,潛意識裡父母就是孩子的全部。父母要帶著寶寶經常參與小朋友的集體玩耍中,分散寶寶的情感注意力,友情不只是成年人才需要的哦。
再次家長要懂得表達。不要對孩子說"再這樣,媽媽不要你了",或者動手打孩子等語言暴力,"武力",這種不恰當的做法,會慢慢跟孩子產生嫌隙,尤其在後面的青春期極其叛逆,到時候管教為時已晚,家長們還找不到問題,其實早就埋下了伏筆。
最後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孩子總是要長大,獨立的性格需要從小培養,比如孩子玩耍時摔倒了,家長不要第一時間大驚小怪的心疼不已,有時候孩子自己不明覺厲,反倒是家長的過激反應給了孩子哭的理由,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自己學著爬起來,不是特別痛孩子自己一般不會哭的。
教育就像取經之路,遇到各種困難,然後解決各種困難,家長也是在摸索中前進,希望以上幾點建議可以對你有所幫助,讓你的孩子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