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愛「粘著」媽媽,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家長要關注

2020-12-26 育兒點金術

孩子從小愛「粘著」媽媽,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家長要關注

最近朋友跟我抱怨,四歲的女兒整天黏著媽媽,走到哪,屁股後邊跟到哪。當然媽媽很樂意陪著孩子一起互動玩耍,但孩子總是有無限精力,自己還要忙這忙那,有時候媽媽的內心潛臺詞真的是"又黏上我了,好煩"。

媽媽想出門和朋友逛個街,女兒看到媽媽一出門,就號啕大哭,不讓媽媽出門。溝通孩子也不聽,朋友失去了自己的空間,天天圍著孩子和家庭轉,瀕臨崩潰,幾乎快要失去自我。

她該如何是好?孩子為什麼總是粘著媽媽呢?這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這是"母子連心",寶寶從出生就一直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對於父母表現出過度依賴,父母一不在身邊就極度缺乏安全感。對於案例中,孩子表現出過度依賴的情況,家長如何在不傷害寶寶幼小心靈的情況下,妥善處理讓寶寶慢慢獨立呢?

首先家長不要過度溺愛孩子,在整個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適當地離開。寶寶之所以時刻粘著媽媽,除了孩子的天性,有很大一方面是全職媽媽們割捨不下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這種過度粘合的教育並不是十分利於孩子的成長。

其次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寶寶過度依賴媽咪,潛意識裡父母就是孩子的全部。父母要帶著寶寶經常參與小朋友的集體玩耍中,分散寶寶的情感注意力,友情不只是成年人才需要的哦。

再次家長要懂得表達。不要對孩子說"再這樣,媽媽不要你了",或者動手打孩子等語言暴力,"武力",這種不恰當的做法,會慢慢跟孩子產生嫌隙,尤其在後面的青春期極其叛逆,到時候管教為時已晚,家長們還找不到問題,其實早就埋下了伏筆。

最後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孩子總是要長大,獨立的性格需要從小培養,比如孩子玩耍時摔倒了,家長不要第一時間大驚小怪的心疼不已,有時候孩子自己不明覺厲,反倒是家長的過激反應給了孩子哭的理由,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自己學著爬起來,不是特別痛孩子自己一般不會哭的。

教育就像取經之路,遇到各種困難,然後解決各種困難,家長也是在摸索中前進,希望以上幾點建議可以對你有所幫助,讓你的孩子越來越優秀。

相關焦點

  • 孩子有這幾種表現的時候,說明他缺乏安全感了,家長要注意
    愛發脾氣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愛發脾氣是個壞習慣,所以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只會一味地責怪,卻不會究其原因。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孩子愛發脾氣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這是由於可能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受到過驚嚇,心理上產生了陰影,所以遇到事情時,就會不自覺的亂發脾氣。
  • 若孩子出現這種「特殊行為」,家長要重視,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表現
    多多媽媽只好帶他去看醫生,根據媽媽的描述,醫生判斷孩子有戀物癖傾向,主要是成長中缺乏安全感,以及環境變動造成的心理創傷。原來,多多爸媽平時工作都很忙,夫妻是雙職工。多多爸爸經常出差,而媽媽每次回家都已經十一點多鐘。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他們缺乏安全感,家長要予以陪伴
    其實歸根到底,這是寶寶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安全感對孩子來說很重要,但很多家長並沒有引起重視,導致對孩子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果從小缺乏安全感,也會致使他們的性格發展產生偏差,自尊心受損,從而影響他們的一生。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可以健康長大。但健康不僅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兒童自身的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 孩子的這三種表現,證明「缺乏安全感」,家長們要給予保護
    文丨木蓮媽媽,原創內容給兒童最好的安全感就是「孩子怕黑,而父母是光」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會說自己孩子膽小怕生,不愛說話。本來以為是孩子比較小、怕羞,所以不愛多言。以為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況會有所好轉。漸漸地家長們會發現孩子的「害羞」情況並沒有好轉,上了小學還是不愛說話,連老師都反饋了這些問題。這時候家長才發現事態嚴重,其實孩子不是怕羞,只是缺乏安全感而已。
  • 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媽媽千萬別訓斥,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或許有些家長認為這是孩子愛自己的表現,但如果孩子長期出現過於黏人,媽媽離開一小會就哭鬧的話,這其實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體現。並且這也是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陪伴造成的。其實,如果孩子見到陌生人就下意識地躲在父母身後,不敢跟其交流,或者甚至跟自己的小夥伴、老師說起話來就表現得很害怕、緊張,這種種便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而媽媽們千萬不要因此而訓斥孩子,因為那樣只會適得其反。針對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家長們可以從建立信任開始著手,因為缺乏安全感的源頭便是不信任,對外界的,不熟悉的一切不信任。
  • 寶寶睡覺出現這3個動作,家長要注意了,是極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寶寶睡覺出現這3個動作,家長要注意了,是極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幸運的人一生都會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童年時期也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時期。
  • 若孩子有這6種行為表現,說明他可能缺乏安全感,父母應引起重視
    所以在孩子的精神教育上,要多花點心思,留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如果家長連滿足孩子的安全感都做不到,那麼這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導致性格發育不健全,降低幸福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基石,能幫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這與父母的教養方式關係密切。
  • 孩子這4種行為,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家長別不上心
    反而更多的時候喜歡黏著媽媽,但就是這樣一個喜歡黏著媽媽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居然會有安全感爆棚的表現,這也不得不令人吃驚。朵朵與豆豆兩個女孩就是因為家庭環境的影響,所以才會在以後的日子裡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家長們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獨立且自主的人,那麼在平時生活中就一定要注重對孩子安全感的培養。
  • 心理學家:孩子睡覺姿勢或暗藏「玄機」,有種姿勢表明缺乏安全感
    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覺。等稍微長大一點,就變得愛粘著媽媽,媽媽一離開視線就哇哇哭個不停。有時,媽媽去上廁所,孩子還會爬到廁所門口,只為看媽媽一眼。看到孩子這樣「死心塌地」地對媽媽,不免有些感動。但從孩子自身的成長來看,這也反映了孩子內心對於安全感的渴求。
  • 孩子表現的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問題在這裡
    有的孩子從小過於寵溺,家長們不捨得孩子幹這個幹那個。對孩子有了太多的幹涉,這樣會養成孩子懶惰的心理。慢慢來形成了,只要沒有什麼就得,家長要只要什麼做不好,就讓家長來做的心理。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有鍛鍊自信意識孩子表現的不自信,缺乏安全感,通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這4種有寶寶的家庭,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家長別忽視
    今日話題:寶寶的"不安全感"家長難逃責任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會有意無意的說害怕,媽媽弄不清楚情況,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分明是很正常的情況,孩子也會表現得膽小退縮。媽媽經常會告訴孩子要勇敢,不要總是說害怕,但是並沒有什麼效果,孩子反倒會產生反抗的行為。
  • 孩子睡覺時的幾個表現,說明內心缺乏安全感,家長鬚及時彌補
    安全感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指標,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來源。4、睡覺時頻繁驚醒如果寶寶睡覺時總是頻繁驚醒,且很難進入深度睡眠狀態,說明內心安全感不足,很難心無旁騖地入睡。安全感是幼兒心理健康發育的基礎,如果家長發現自家孩子睡覺時存在如上幾種情況,一定要提高警惕,與此同時,孩子還可能出現如下幾種表現。
  • 孩子太依賴父母,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前兆,家長要早了解
    在我們身邊,許多孩子像凌霄一樣極度缺乏安全感,但可怕的是很多父母對安全感了解甚少,並沒有及時保護孩子,結果使孩子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孩子缺乏安全感,具體有哪些表現呢?還有一種情況,他們故意表現出自己霸氣兇狠的一面,比如用暴力方式處理問題,以冷酷的眼神與他人交流,這其實也是極度自卑的掩飾。如果孩子出現以上這3種表現,就說明孩子缺乏「安全感」,各位父母趕緊對照一下,你家孩子是否有同樣的表現呢?孩子缺乏「安全感」,根源在於父母以及家庭環境的影響,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孩子建立安全感呢?
  • 嚴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睡覺時都有以下表現,媽媽別裝看不見
    這位寶媽回復我,確實如此,兒子剛出生正趕上項目比較忙的時候,每天早出晚歸,孩子幾乎都是婆婆帶著。看完寶媽的回覆,我明白了,孩子沒有什麼毛病,只是缺乏安全感而已。孩子睡覺時有以下表現,說明嚴重缺乏安全感,媽媽別視而不見。
  • 孩子被嘲笑「人肉指甲刀」,愛咬指甲不是缺乏營養,家長們要關注
    人都說手是女人的第二張臉,手部的保養同樣很重要,可是有一些從小就愛啃指甲的孩子,伸出雙手指甲都是鋸齒形狀的。父母們經常會發現有些孩子從小就愛啃指甲,壞習慣總是改不掉。其實婷婷啃指甲是從小就有的,小時候媽媽總是看著婷婷學習,每每寫作業的時候婷婷就會啃起指甲來。媽媽也是每當她啃起指甲的時候,媽媽就會打她的手,可是婷婷就是改不掉。這個習慣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有的時候指甲裡面的肉都要露出來了,雖然很疼,但婷婷還是習慣性地去咬。
  • 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時,說明他可能缺乏安全感了,很多家長都忽視了
    文 | 朗朗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孩子在剛來到這個世界時,對許多事物的認知能力都是很弱的,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多加注意孩子的一些舉動,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嚴重一些還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往後的成長。
  • 缺乏安全感的10大表現,你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嗎?
    大家好,我是楊楊媽,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孩子安全感的問題,你的孩子會不會缺乏安全感,有沒有讓你覺得很敏感呢?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媽媽跟我說感覺自己的孩子很沒有安全感,雖然她每天都在陪伴他,但是孩子好像很多東西都不太敢做,很多事情不能獨立完成。
  • 心理學家:愛用這種「姿勢」睡覺的孩子,內心大多缺乏安全感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每個孩子剛出生的前三年都非常缺乏安全感,只要媽媽一離開,立馬就嗷嗷大哭。因為只有時時刻刻待在媽媽身邊,他才感覺自己不會被傷害。但媽媽也不是超人,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時不可避免地會忽略孩子。
  • 孩子總有這些動作,父母先不要訓斥,其實是孩子沒有安全感
    非要具體地描述安全感的話,可以將其當作一種心理狀態,當我們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時,我們對外的表現會非常的自信和安定。反之,我們會變得非常敏感和多疑,對身邊的事物總是充滿了不信任。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幼時就極度缺乏安全感,會對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安定產生極大的影響,還會阻礙孩子人格的正常形成。
  • 孩子愛撒嬌?心理專家認為,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孩子撒嬌,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心理學家曾經對200多個家庭進行過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孩子愛撒嬌的重大動機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是孩子感受到的愛並不充足,他還需要更多來自於父母的關愛。不過父母的愛和孩子需要的愛並不是同一個意義,有些愛撒嬌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是經常在一起的,父母覺得已經給了孩子很多的關心了,但是孩子卻還是很愛撒嬌,就是因為孩子沒有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他們通過撒嬌,來尋求父母的關注,以求得到更多的安全感。比如孩子自己犯錯了,撒嬌讓媽媽抱一抱自己,如果媽媽答應了,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還是被愛的,對安全感的需要導致孩子需要向媽媽或者爸爸撒嬌來確定自己是被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