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整理編輯:Cici】
點點的好基友呆呆是個喜歡甜食日系美少女,時常來回於日本的她,每當看到什麼好吃的東西好看的東西,總會一臉燦爛的拍照炫耀給點點看…(點點想打人)一來二去,也摸索出了些系列美食,今天就來介紹一下:
「那些在日本傳統到不行的經典美食(部分)」
準備好上車了嗎?
銅鑼燒是一種烤制麵皮、內置紅豆沙等夾心的甜點,也是日本的傳統糕點,更是深受小孩子喜愛的日本卡通人物哆啦A夢和哆啦七小子最愛的食品。
對銅鑼燒的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它是哆啦A夢的最愛~
鯛魚燒是一種源自日本東京,以麵粉、砂糖與小蘇打為材料,所作成的形狀像鯛魚的和果子,衍生自今川燒。
鯛魚燒多為紅豆餡。因為鯛魚在日本是一種代表吉利的象徵,通常在喜事慶典都會看得到。
和果子,也就是日本的點心,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深深受著人們的青睞。
雖說統稱為和果子,地方上也有所不同。如花生大福、草餅、黃金薯等等。
1642年創建的福砂屋就開始製造這種外表素雅,味道香醇的蜂蜜蛋糕。後來許多糕點店紛紛在傳統風味上下功夫,形成了長崎蛋糕的獨特滋味。
來自關西的小吃,雖然現在的中國也是隨處可見,但味道還是太山寨了,真正的章魚小丸子素有皮酥肉嫩、味美價廉之特點,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國粹小吃。
其實就是將各種時蔬或者蝦裹上面用油煎炸。但因為蘸料味道獨特,讓人念念不忘。
吃時蘸醬油和蘿蔔泥調成的汁,鮮嫩美味,香而不膩。它 不是某個具體菜餚的名稱,而是對油炸食品的總稱,具體的種類則有蔬菜天婦羅、海鮮天婦羅、什錦天婦羅等。其中又以炸蝦天婦羅被人所熟知和喜愛。
具有北海道獨特風味的鮭魚料理,它是用清香的肉湯作為底料,然後再放進鮭魚,用沙鍋燉煮而成的。可將因產卵而逆流而上的鮭魚由頭到尾一絲不剩地利用起來。
三文魚不是魚類分類名稱,而是某些鮭科魚類或鮭鱒魚類的商品名稱。一般日本人早飯時會吃全熟的烤三文魚,而煙燻三文魚則是半熟的。
三文魚壽司和三文魚刺身,也是備受青睞的美食。鱗小刺少,肉色橙紅,肉質細嫩鮮美,口感爽滑。
1997年中國大陸的日資便利店羅森把おでん引入大陸,並稱其為"熬點"。通常材料包括煮雞蛋、蘿蔔、蒟蒻、竹輪等,這些材料都放在昆布或者鰹魚湯裡煮。可以用來佐飯,也可以當作小吃來吃。
在寒冷的天,來一份熱氣騰騰的關東煮最好不過了.以蘿蔔、魔芋絲、筍加一份丸子組成的是最傳統的。
平面是名古屋的一道美食,深受愛吃麵食的日本人的喜歡。平面的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打面了,麵條被打得十分的光滑,入口很滑爽。
烏龍麵是最具日本特色的麵條之一,與日本的蕎麥麵、綠茶麵並稱日本三大麵條,是日本料理店不可或缺的主角。
其口感介於切面和米粉之間,口感偏軟,再配上精心調製的湯料,就成了一道可口的麵食。冬天加入熱湯、夏天則放涼食用。涼烏龍麵可以蘸被叫做"面佐料汁"的濃料汁食用。
由蕎麥做的蕎麥麵由於營養豐富,食用方便快捷,是日本關東地區受歡迎的大眾食品。蕎麥麵分冷食,熱食兩種。
冷蕎麥麵主要在夏季食用,有「ざるそば」(笊籬蕎麥麵),「もりそば」(蒸籠蕎麥麵),熱食蕎麥麵有「かけそば」(清湯蕎麥麵)等。
流水素麵顧名思義就是跟著水一起留下來的面:拿著筷子,站在竹子的兩旁,看著素麵跟著冰冰涼涼的水一起流下來時,用筷子瞄準素麵快速夾起,把撈出來的拉麵放到蘸料裡面稍微蘸一蘸,一口氣吸進肚裡,清涼入骨。再配合著吃點烤魚和飯糰,再大的肚子也一定能飽了。
手卷壽司是日本人最喜愛的傳統食物之一,主要材料是用醋調味過的冷飯,再加上魚肉,海鮮,蔬菜或雞蛋等作配料,其味道鮮美,很受日本民眾的喜愛。
家裡媽媽做壽司,一般是做手卷,方便美味。
炸雞塊不屬於天婦羅,而是一道專門的小吃,在當地很受歡迎。炸雞塊香氣四溢,讓人慾罷不能。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唐揚げ。
一般是將切成小塊的原料在醬油、蒜、姜等調味料混合物中醃漬後裹以調味麵粉或土豆粉放入鍋中油炸而成。
飯糰是一道最簡單不過的美食,素雅清爽,其中的餡料和醬汁也是豐富琳琅的。
對於日本人來說,用手掌並帶著感情或親情捏出的飯糰是有著特別的味道的。日語中的ONIGIRI和OMUSUBI,都是「用雙手捏」的意思。對於日本人來說,童年時母親做的飯糰是一種難以忘懷的「母親味」。
如果你看過《深夜食堂》,一定知道這道小菜。清新爽口,可以緩解食物的油膩。
日式醃菜實際上要比國內的醃菜清淡的多,所以會有很多人喜歡拿它搭配日本酒。
吞拿魚飯糰,有別於日本傳統飯糰,是用吞拿魚、青瓜丁、洋蔥末作餡,用米飯包緊捏成球狀,灑上熟白芝麻而成。味道獨特,令人難忘。
茶泡飯,顧名思義,用熱茶水來泡冷飯。梅幹茶泡飯佐以鹽、梅幹、海笞等配料,茶一般是用綠茶,並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泡,這樣,茶的清香才能夠滲入飯中。
茶泡飯的製作非常的方便,取材也很簡單,只要熟飯、茶、鹽、開水四者俱備就能做成一碗最基本的茶泡飯。原料也便於攜帶,吃起來也很節約時間,味道也還不錯。
當然啦,如果點心們還有補充
請不要羞澀的拋給點點吧~
*圖文轉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