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在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以及專業技能三方面都對教師了解和評價幼兒提出了相應要求。在「激勵與評價」這一專業能力中,明確要求教師「能有效運用觀察、談話、家園聯繫、作品分析等多種方法,客觀、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幼兒」。
全美幼教協會(NAEYC)頒布的《早期教育專業人員準備標準》(2009)的第三條「觀察、歸檔和評價」要求教師「了解系統觀察、記錄以及其他有效的評估方法,並會在實踐中運用這些方法」。
縱觀這些權威性文件,有效了解和評價幼兒是教師必備的專業技能,更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筆者觀察研究多位新教師,認為這一問題還應得到更多的關注。
樹立專業的態度,客觀地了解和評價幼兒
今天中午,孩子們都到睡室午睡了,可是五分鐘過去了,瀚瀚遲遲沒有加入。主班老師想這孩子平時就自由散漫,不用說,現在肯定是跑去玩別人的玩具了。於是她強忍著脾氣,走到活動室,剛想批評瀚瀚,卻發現瀚瀚在輕手輕腳地整理椅子。看到這一情景,這位教師恍然大悟,班上另一個孩子曾因做過類似的事情而受到她的表揚,想不到瀚瀚會去模仿同伴的行為,他內心該多麼渴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
老師把瀚瀚叫到身旁,表揚了他樂於助人的行為,同時提醒他睡覺的時間到了,瀚瀚高興地答應了一聲,到睡室睡覺。以前午睡時,瀚瀚需要老師坐在床邊提醒他保持安靜,但是今天中午,瀚瀚獨自入睡了,睡得特別香。
剛入職的老師,很容易在未全面客觀了解幼兒的情況下,僅憑一兩次行為觀察,便給幼兒貼上各種標籤,甚至將這種判斷泛化到幼兒的所有行為上。《標準》在「對幼兒的態度與行為」一欄中明確指出:「信任幼兒,尊重個體差異」,教師應「善於傾聽,和藹可親,與幼兒進行有效溝通」。
「瀚瀚事件」應該讓我們意識到,隨意給幼兒貼標籤不僅無助於教師了解幼兒,甚至會阻礙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新教師應克服認知偏向,經常反思了解和評價幼兒的方式,避免武斷地判定和記錄。
共性與個性兼顧,克服關注個別忽略一般
新入職的教師凱麗第一年接手中班,每天忙著照顧30多個孩子們的生活、學習,還要保障幼兒的安全,由於精力有限,她只好將注意力集中於某些表現「特殊」的幼兒,如關注某些特別活潑好動的孩子,避免他們在室內追逐打鬧發生安全事故,卻對大部分的幼兒「視而不見」。
離園時間,家長問凱麗老師「孩子今天表現怎麼樣」時,她總是難以對幼兒的學習情況進行細緻描述,只好用「挺好」「挺不錯」等含糊的詞語帶過。她很困苦,也深知這樣的做法,必然不能為每一名幼兒的發展提供適宜的幫助和指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對幼兒的發展評價要「在日常生活與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採用自然的方法進行」。這就對教師觀察和了解幼兒的過程提出了客觀化的要求。
克服凱麗老師這種只關注個別幼兒、忽略一般幼兒的態度傾向,筆者建議新入職老師嘗試製作「幼兒情況記錄表」,優化對幼兒的觀察和記錄方法,通過分環節、分小組的方式將全班幼兒「化整為零」,每天記錄每一名幼兒在園的情緒、進餐、午睡及如廁情況。通過這樣的做法,教師的關注視野就能從個別幼兒擴大到全班幼兒,從而對班級的幼兒有更深入的了解。
掌握專業知識,熟練運用發展理論
《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具備「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育和教育知識」「通識性知識」等專業知識。同時,《綱要》提出「評價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審視教育實踐的過程」。專業知識特別是有關兒童發展規律的知識,是教師了解幼兒個體特點的基礎。教師每天都在觀察幼兒,但是否能讀懂幼兒,與能否運用兒童發展理論來獲取信息進而解讀信息密切相關。專業知識的缺乏是造成教師不會準確、深入分析幼兒行為的重要原因。在觀察和調研中,筆者發現,許多新入職的老師對幼兒的觀察和評價只停留在表面上,還不懂得運用兒童發展理論分析內在心理特點或行為發生的原因。
今天的教師教研主題是「幼兒美術作品評價」。琪琪的作品(見圖一)老師是這樣評價的:「琪琪今天認認真真地畫完了這幅畫,用色飽滿、線條流暢、構圖結構較好,琪琪今天心情愉悅、學習態度認真。」
教師的這一評價,只是評價了態度和畫面呈現的要素,其實並沒有深度關注兒童的發展階段。深入分析琪琪的作品,可以以發現:琪琪的畫作色彩鮮豔,反映她畫畫時心情愉快。從空間認知來看,琪琪將每一棟樓房都畫出來,說明她還沒有掌握遮擋關係的處理方法。另外,中間房子的煙囪垂直於屋頂,說明她還不會使用水平垂直關係作為穩定的參考架構。經過重新分析和評價,教師可以知道琪琪的發展「短板」,明確「應該加強對琪琪在空間概念方面的支持和引導」這一教育方向。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教師可以加強學習幼兒評價和分析方面的理論學習,掌握系統而全面的專業知識,新教師才能切實地促進幼兒發展。
鞏固專業能力,多種方法評價幼兒
今天的美術活動的主題是「自畫像」,軒軒趴著桌子上發呆沒有動筆。我指導了軒軒幾次,軒軒都說不會畫自己,再三催促下,軒軒匆匆畫了幾筆,便把畫交給了我。
只見畫紙的一個角落畫了一個小小的腦袋,綠色的身體,兩個身體部分並不相連,軒軒的自畫像沒有耳朵、四肢,缺失了一些身體部位,(見圖二)。
深入分析後,軒軒的自畫像向我傳遞了這樣的信息:畫面的顏色單一且是冷色調,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軒軒的情緒狀態比較低落;從畫面的大小來看,軒軒的畫面很小,說明他可能有不自信、自我評價低的傾向;從人物的結構來看,軒軒的自畫像畫得不全,可能表明他對自己的整體缺乏認識;從畫面的位置來看,他將自己放在畫面的一角,可能表明他的安全感較低。
根據軒軒的情感、自我認知等方面的情況,放學後我與奶奶溝通,奶奶的話語卻打破了我對軒軒的看法。「軒軒在家挺愛說話的,每天放學後跟瀚瀚、多多等好朋友到花園玩一會兒才回家,跟在幼兒園內向的性格截然不同。」看來,軒軒並不是一個內向的孩子,他只是在幼兒園放不開,我該做點什麼呢?
已有研究表明,日常觀察法是教師最常使用的方法,而且教師普遍認為自己可以對幼兒的個體特點和潛力做出診斷。而檔案袋評價、作品取樣系統等了解和評價幼兒的方法經常被作為展示、收集的功能使用。在單一使用觀察法的情況下,新教師容易陷入「不知道看什麼,怎麼看」「號脈不準,不會分析」的境地。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筆者綜合使用觀察法和作品取樣法、訪談法之後,終於對軒軒的情感、與同伴交往、個性、自我認知形成了較為全面的評價,對軒軒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軒軒並非什麼時候都沉默不語,他在幼兒園表現內向可能與他和老師之間未形成安全依戀有關,這為筆者的下一步教育活動打開了缺口。
經過一番了解,筆者決定把軒軒最喜歡的超人作為切入點,利用自由活動的時間,跟軒軒聊超人的話題。一聊起超人,軒軒眉飛色舞地介紹超人家族,如數家珍。筆者還專門為軒軒舉辦了「超人分享會」,讓軒軒向小朋友們展示和介紹超人玩偶。經過一次又一次的交流,軒軒漸漸地敞開心扉,早上來園主動向老師問好,交往的朋友也逐漸多了起來。
有效地評價幼兒要求新教師必須樹立客觀的態度,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運用多元化的方法真實地描述和分析幼兒學習以及活動,真實客觀地評價幼兒,這是為幼兒的主動學習和快樂成長提供適宜支持和幫助的過程,亦是促進新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作者:李麗華,作者單位:廣州市幼兒師範學校附屬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0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