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向空間站發送科學物資:組織晶片和大腦類器官

2020-12-12 讀創

目前,美國宇航局計劃北京時間12月7日凌晨0點17分(美國東部時間12月6日11點17分)執行CRS-21發射任務,由SpaceX公司向國際空間站發送一些科研物資。此次名為CRS-21的太空飛行標誌著SpaceX公司與美國宇航局籤訂商業貨物再補給服務合同下的第21次任務,發射地點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

據悉,此次太空任務原計劃於12月5日發射(美國東部時間),但由於天氣惡劣推遲了發射時間。升級後的Dragon貨運艙將由Falcon 9火箭發射,攜載重量2903公斤的補給物資和科學設備。這些科學設備主要用於研究生命科學、再生醫學和其他領域的多種實驗。

12月7日凌晨的太空發射將標誌著SpaceX公司升級後的Dragon飛船首次攜載貨物發射升空(截至目前Dragon飛船運載的都是太空人)。該飛船是Crew Dragon飛船的改進版,缺少執行載人任務所需的系統,例如:座椅、駕駛艙控制系統和生命支持系統,以及SuperDraco推進器,後者在發射過程中出現故障時才啟用,能對太空人提供特殊的緊急逃生系統。

升級版的Dragon飛船可攜帶更多的科學裝備,該飛船內部可支持更多的動力載荷,這對生命科學研究非常有利,因為它允許更多的冷藏和其他類型的調查。還允許太空人在Dragon飛船上存儲一些動力有效載荷。

組織晶片

Dragon飛船上的幾個有效載荷具有一種叫做「組織晶片」的獨特硬體設計,人類細胞和有機組織在該晶片支架上生長,在微重力環境下逐漸形成3D結構。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觀察了解太空中該組織更多的基本生長過程,包括:老化、骨骼狀況和肌肉損失。

其中一項由美國佛羅裡達大學進行的研究將調查人類肌肉在太空中如何萎縮,16個骨骼肌樣本將在此次太空任務中送到空間站,在那裡太空人密切觀察微重力條件下肌肉組織束的變化。據悉,8個骨骼肌樣本採樣於年輕人,他們日常體能活動較多;而另8個骨骼肌樣本採樣於久坐、較少活動的中老年人。每組有一半的樣本將接受電刺激,觀察在失重情況下肌肉如何萎縮。研究人員將以這個實驗作為起點,展開更深入的研究,最終將測試各種療法,觀察肌肉退化是否可以預防。

微重力條件下的人類大腦

此次送到空間站的另一個科學載荷是使用幹細胞技術培育的大腦類器官,該研究旨在了解微重力如何影響腦細胞存活及功能,可能有助於推動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症治療的進展。

Space Tango公司首席科學家比爾·麥克拉姆布(Bill McLamb)說:「太空旅行模擬了我們在地球上觀察到的人體衰老影響,只是在更短的時間跨度內,使我們更容易檢查正在發生的過程。在太空中研究人類大腦具有一定難度,這就是為什麼此類實驗如此重要。」

該項研究將提取幹細胞並將其轉化為腦細胞,腦細胞將形成具有三維結構的大腦類器官,大腦類器官儲存在一個特殊容器中,它們能夠模仿細胞多樣性和人腦發育的功能。

研究人員指出,此類研究可以幫助美國宇航局及其合作夥伴執行火星載人飛行等遙遠太空任務做好準備,由於太空人未來可能長期暴露在太空惡劣環境中,通過這些研究將有助於預防退行性大腦疾病。

心臟細胞

美國史丹福大學一組研究人員觀察了改良心臟組織在微重力條件下的表現,此次發射將攜帶心肌細胞、內皮細胞和心臟成纖維細胞構成的組織樣本,研究重力變化如何影響心臟細胞。

研究人員知道微重力會導致人類心臟負荷和形狀發生變化,但如果某人長時間在太空環境下生活,這些變化是否會成為永久性變化仍是未知的。

該研究項目的組織簇樣本粘貼在組織晶片上,研究人員稱,實驗結果可能有助於確定新的治療方案,並支持太空飛行前預測心血管風險複查措施的發展,後續研究包括心臟病療法。

太空免疫反應

快檢診斷公司HemoCue將著眼研究白細胞在太空中的反應,在地球上,醫生基於白細胞總數以及觀察到各種類型的症狀來診斷疾病,HemoCue首次推出一種新型技術,可使太空人在太空中進行白細胞數量。

HemoCue的目標是測試該設備在微重力環境下的工作效果,研究人員稱,如果它有效的話,將成為太空人醫療箱中一個很有價值的工具。

另一項科學載荷是Micro-14,可以研究分析太空環境中酵母菌反應,特別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據了解,白色念珠菌是一種機會性病原體,能在免疫缺陷的宿主體中引發危及生命的疾病。Micro-14將評估酵母菌對微重力的反應,尋找細胞和分子等級上產生的變化。

由於太空人在太空飛行中可能會出現免疫缺陷,研究人員對如何更好地預測生物體健康風險特別感興趣,之前研究表明,許多微生物在微重力環境下表現出更強毒性,但需要展開更多的研究確認這種特殊病原體。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正在牽頭開展一項計劃,從空間站不同位置採集棉籤樣本,觀察細菌和相關代謝物(細菌生長產生的化學物質)之間的微妙關係。該項目將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和代謝物在封閉環境中如何分布,以及這種分布如何影響人類健康,這將有益於醫院和療養院的管理人員,這些工作人員通常免疫力較低。

來源:網易科技

審讀:孫世建

相關焦點

  • Nature|利用支架引導的類器官晶片構建穩態小腸
    類器官,如上皮類器官(如那些源自腸道幹細胞的類器官)在組織和疾病生物學建模方面有很大的潛力。早在2009年,Sato等人證明可以通過單個富含LGR5陽性的小腸幹細胞體外培養成3D上皮樣的小腸類器官。但是,目前用於在3D基質模型中衍生類器官的方法,往往會導致具有封閉的囊性結構的組織隨機發育,這不僅限制了組織的壽命和大小,限制了實驗可操作性,同時體外培養的類器官組織一直無法形成生物體內的血管網絡,而阻礙營養代謝,阻礙組織的生態平衡。但這些缺陷一定程度上可以結合組織工程和精密加工技術得以解決,這就衍生了類器官晶片(organoids-on-a-chip)。
  • NASA要求SpaceX向未來的月球空間站運送貨物和補給品
    美國宇航局今天下午授予航空航天公司一份新合同,責成SpaceX向美國宇航局想要在月球軌道上建造的空間站運送貨物和補給品。這項新的合作夥伴關係是NASA的Artemis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計劃是到2024年使第一位女性登上月球表面的一項舉措。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NASA提議在繞月球軌道上建造一個空間站,稱為太空人。
  • SpaceX龍飛船攜Covid-19實驗藥物飛向空間站
    【新智元導讀】昨日北京時間凌晨,SpaceX再次發射載貨火箭至國際空間站。此次發射使用的是此前載人航天所使用的「Dragon 2」太空艙。SpaceX棄用老版「Dragon」太空艙,以後將使用「Dragon 2」載物又載人。此次載物任務不僅為空間站帶來了新的實驗任務,還為空間站的工作人員帶來了「饕餮大餐」!
  • SpaceX「龍飛船」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 4名太空人與「尤達寶寶...
    電影製作人凱文 史密斯在推特上寫道:「我試著向我的孩子解釋,『尤達寶寶』吃了那些卵並不可愛,這是種族滅絕。」他獲得了數千個贊。 盧卡斯影業創意藝術經理菲爾·紹斯塔克在推特上表示,這種孩子氣的行為是為了讓人感到不安和搞笑。
  • 經濟學人全球早報:英國和歐盟同意恢復談判,中西部18城房價過萬...
    觸控晶片廠商義隆今年前11月營收達31億元 同比增長55%觸控晶片廠商義隆日前公布了11月營收報告。義隆11月營收新臺幣15.31億元(約合人民幣3.5億元),同比增長74.85%。累計2020年1月至11月營收達到新臺幣134.15億元(約合人民幣31億元),同比增長55.26%。
  • MIT教授開發「晶片上的器官」模型,和「人造器官」不太一...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生物工程師們創建了一種被稱為「晶片上的器官」的模型。這是一種多組織模型,讓他們能夠在一個專門的微流控平臺上研究不同器官和免疫系統之間的關係。(圖:他們提出的全身仿生裝置「晶片上的人」的概念示意圖。圖源:MIT)在2016年的報導中,這種晶片是用一種柔韌的聚合物製成的,這種聚合物的特點是有微流體通道和七個容納器官材料的深井。
  • 腦科學日報:可預測藥物通透性潛力的大腦類器官;AI閱片再升級
    北維吉尼亞神經生長大腦健康中心的醫學主任、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工作人員、全國公認的神經專家、該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馬吉德·佛杜希博士鼓勵採用三階段分類法,呼籲對有關COVID-19對大腦的長期影響進行更多的研究,並強調了患者在出院前需要接受腦部核磁共振(MRI)檢查。該論文提出採用三個階段「神經冠狀病毒」分類體系,為今後建立有關SARS-CoV-2和神經系統的假設和調查提供基礎。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各國搶佔前沿制高點,類腦智能技術能帶來什麼由於類腦晶片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類腦智能技術已成為各國科技戰略重點和力推的核心科技發展領域。隨著美日德英等發達國家類腦研究發展戰略的出臺,中國的類腦科學研究項目也已經正式啟動。
  • SpaceX兩艘「龍」飛船將同時與空間站對接,為太空人送去聖誕...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周日16:17,埃隆·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發射了第100枚獵鷹9號火箭,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了升級版的「龍」貨運飛船。當地時間11月15日晚19時27分,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成功將4名太空人送入太空,標誌著SpaceX開始了定期為NASA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人員的新時代;和載人版「龍」飛船不同的是,SpaceX在周日發射的「龍」飛船是貨運飛船,旨在向空間站運送物資。
  • SpaceX今年將把湯姆·克魯斯送入國際空間站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很高興能與湯姆·克魯斯合作拍攝空間站上的一部電影!布裡登斯汀在推特上說:「我們需要大眾媒體來激勵新一代的工程師和科學家,讓NASA雄心勃勃的計劃成為現實,應該會很有趣!」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回應說。克魯斯將搭乘SpaceX的Crew Dragon宇宙飛船發射升空,該太空飛行器將搭載該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送入軌道。
  • 熱點|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
    11月21日,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 成立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他表示,北京大學歷史傳承悠久、學術底蘊深厚、傑出人才輩出,北京大學天文學科覆蓋了現代天文與天體物理的主流研究方向,國內聯繫廣泛,學術交流頻繁、人才薈萃,學術氛圍濃厚,有很高的水平和一流的國際聲譽,北京大學科學中心一定會成為空間站巡天空間望遠鏡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支撐,出重要研究成果,出大成果。
  • 最新研究:零重力下太空人大腦液體會「重新分布」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針對11名抵達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太空人太空飛行時大腦周圍的液體在頭骨中重新分布。該研究是由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平衡研究和航空航天實驗室(LEIA)博士生史蒂文·尤靈斯負責的,證實了之前關於微重力對人腦影響的發現。
  • 生物冷知識科普 人體最大的器官是大腦還是皮膚
    生物冷知識科普 人體最大的器官是大腦還是皮膚時間:2020-06-24 21:4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生物冷知識科普 人體最大的器官是大腦還是皮膚 支付寶小雞莊園每日答題的答案是很多小夥伴們現在每天都必做的一件事,為自己的小雞賺取飼料,那麼答題的過程當中很多小夥伴就會不知道答案
  • 半月談|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
    類腦計算機「別看外形和一般電子計算機沒什麼區別,類腦計算機的內核可是非常不同的。」研究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說,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
  • Nature Materials 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實現大尺寸組織構建
    介紹了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方法,該方法結合了類器官製造技術和生物3D列印技術的優勢,並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管狀結構,分支血管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12月4號至7號國際空間站將發送SSTV,附詳細接收方式
    12月4號至7號國際空間站將進行發送SSTV活動,屆時使用普通對講機即可接收信號,通過手機或電腦可解碼為圖片。具體頻率為145.800MHz,請注意都卜勒效應。使用FM模式發送,SSTV具體模式為PD120。
  • 新方法可誘導人多能幹細胞形成紋狀體類器官
    新方法可誘導人多能幹細胞形成紋狀體類器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30:13 美國史丹福大學Sergiu P.
  • 《超體》神秘器官,人類大腦究竟要沉睡多久?
    顯然,《超體》比之一些抒情、風景、喜劇電影更難理解,或許正因如此,呂克才找來斯嘉麗,利用其天使的面容和魔鬼的身材來抓住觀眾眼球,性感、暴力和科幻雜糅到一起有些怪怪的,但仍不失為一部精彩的電影。拿《超體》舉例,黑寡婦斯嘉麗自然是票房的保證,但影片中的科學邏輯和開放式結尾,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給觀眾啟迪;如果再能有一兩位頗具天賦的小朋友,因此走上大腦研究之路,那麼,《超體》就算是功德圓滿了,科幻比文藝要更有用。神秘器官,人類大腦究竟要沉睡多久?毫無疑問,大腦是人類最複雜、最神秘的器官。
  • 中山大學開建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通訊員 趙現廷圖/學校供圖11月3日,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由中山大學牽頭的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下稱「粵港澳科學中心」) 開始建設,它將重點開展緻密星與引力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