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通訊員 趙現廷圖/學校供圖
11月3日,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由中山大學牽頭的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下稱「粵港澳科學中心」) 開始建設,它將重點開展緻密星與引力波源、恆星與系外行星等多個天文學領域的研究,打造粵港澳天文學研究平臺。
據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餘聰介紹,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簡稱CSST)計劃於2024年發射入近地軌道開展巡天觀測,是中國的空間光學天文臺,將為中國科學家提供觀天利器,為中國開展重大原創性科學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為系統科學地組織科研力量和引領相關研究,合理有效利用空間天文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全國統籌布局建設四個CSST科學中心,粵港澳科學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三個科學中心分別落戶在北京大學、國家天文臺和長三角地區。四大中心將在科學研究、數據處理和國際交流等方面協同發力,助力我國空間天文研究能力與水平的提升。
「粵港澳科學中心將主要圍繞星系宇宙學、恆星與行星科學、緻密星與引力波源、空間實驗技術等方向開展協同研究。」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說,粵港澳科學中心還將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和人才優勢,借力大灣區區位優勢、經濟優勢、政策優勢等,以港澳為紐帶,凝聚大灣區天文科研力量,拓寬國際合作途徑,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據主持粵港澳科學中心籌建的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首任院長林偉鵬教授介紹,目前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天琴中心等多位研究人員已經參與到CSST相關研究中,粵港澳科學中心的建設也已拉開帷幕。根據建設方案,粵港澳科學中心建設周期為三年,目標是建成世界一流的天文研究中心和重要的天文人才培養基地。
據了解,利用CSST,科學家可以得到海量的高質量天文觀測數據,將開啟後哈勃空間望遠鏡時代的宇宙奧秘探索,描繪一幅宇宙和天體形成與演化的畫卷,為天文學家打開一扇了解宇宙誕生、星系和恆星演化、大質量黑洞爆發現象和太陽系外行星形成機制的窗口。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梁澤銘
審籤 |樊美玲
實習生 |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