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利用支架引導的類器官晶片構建穩態小腸

2020-12-13 BioArt生物藝術

類器官,如上皮類器官(如那些源自腸道幹細胞的類器官)在組織和疾病生物學建模方面有很大的潛力。早在2009年,Sato等人證明可以通過單個富含LGR5陽性的小腸幹細胞體外培養成3D上皮樣的小腸類器官。但是,目前用於在3D基質模型中衍生類器官的方法,往往會導致具有封閉的囊性結構的組織隨機發育,這不僅限制了組織的壽命和大小,限制了實驗可操作性,同時體外培養的類器官組織一直無法形成生物體內的血管網絡,而阻礙營養代謝,阻礙組織的生態平衡。但這些缺陷一定程度上可以結合組織工程和精密加工技術得以解決,這就衍生了類器官晶片(organoids-on-a-chip)。

類器官晶片可以廣義地定義為被設計用於在體外模擬人體(或動物)器官功能單元的超微加工的細胞培養設備。該技術結合體外3D培養的類器官,同時融合物理、工程學和微機電、生物醫學、材料學等多個學科的典型交叉前沿科學技術,其中主要核心技術是微流控技術和體外3D培養。

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EPFL)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基礎科學學院化學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Matthias P. Lutolf研究團隊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文章 Homeostatic mini-intestines through scaffold-guided organoid morphogenesis

該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可滲透氣體、營養物質和大分子的支架,可以誘導腸幹細胞形成管狀上皮,該管狀上皮具有可進入的內腔以及與體內相似的隱窩和絨毛狀結構的空間排列,即迷你腸管。同時,該迷你腸管是可灌注的,從而可以連續去除死細胞,延長組織壽命數周,還可以使腸管定植微生物來模擬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迷你腸管還保留了腸道的關鍵生理特徵,並具有顯著的再生能力。

作者首先假設,將囊狀腸器官樣體塑造成其特有隱窩和絨毛結構的形態發生過程,可以用來促進體外幹細胞沿著預定空間邊界模式化分布,特別是那些接近腸道表面三維 (3D) 拓撲的模式化分布。為此,研究團隊製作了一種可滲透氣體、營養物質和大分子的支架,這種支架將促進腸道幹細胞 (ISCs) 的有效粘附、增殖和分化,並且足夠堅硬,可以作為物理屏障,將ISCs的生長限制在預定的形狀。而純基質膠太軟,不能限制小鼠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生長 (LGR5-eGFP+ ISCs) ,作者發現由混合I型膠原和基質凝膠組成的混合基質滿足了這一必要的條件,其中I型膠原提供了相對較硬的粘性基質,基質凝膠包含天然基底膜的關鍵成分。

作者將這些水凝膠整合在一個可灌注的平臺上,形成了一個混合微晶片系統,該系統由一個彈性裝置組成,該裝置具有一個中心腔室,用於裝載水凝膠和隨後的器官樣培養,兩側是一對 (入口和出口) 容器,用於裝載細胞和腔內灌注,以及側向容器,通過水凝膠向組織的基底側提供培養基和生長因子 (圖1a,b)。

微通道包含模擬小鼠小腸中天然隱窩幾何形狀的微腔,在中心凝膠支架內進行雷射消融 (圖1b)。這些管狀水凝膠支架可以通過從入口容器,輕鬆地將小鼠LGR5-eGFP+ ISCs灌注並定植進去。這些快速建立的融合細胞陣列比3D基質凝膠中生長的組織大幾倍。同時,這些組織保持開放,兩端沒有細胞,使液體能夠輸送到上皮的頂端,並可以從管腔中除去不粘附或死亡的細胞。

圖1. 迷你腸道培養的3D水凝膠微設備

事實上,在常規器官樣細胞的封閉腔中,高水平的細胞脫落和死亡細胞的積累導致約10天後的組織破壞。如果想要實現傳統上皮類器官的無限增殖,需要採用連續傳代的方法,工序複雜。而作者則建立了不需要傳代的、細胞生長和死亡平衡的長壽穩態器官樣培養系統——通過灌注從快速生長的上皮細胞中連續去除死亡細胞的方式——實現了保持管狀腸上皮數周的可能性。當每12小時灌注管腔以從器官樣管中去除死亡細胞時,組織的壽命可以延長到一個月或更長,進而保持LGR5-eGFP+ ISCs的整體組織解剖和局部環境。

作者接下來測試了分化的誘導將如何影響ISC衍生的迷你腸管中細胞的命運。結果顯示,迷你腸管的細胞類型的仿生空間分布(圖2a-f)類似於體內沿隱窩絨毛軸的細胞命運模式。其中,隱窩樣區域僅包含SOX9染色陽性的細胞(圖2a)和Paneth細胞 (圖2b)。分裂細胞 (EdU) 的區域在很大程度上局限於隱窩區域(圖2c)。

相反,腸細胞標記物陽性的細胞(圖2d),腸內分泌細胞(圖2e)和杯狀細胞(圖2f)幾乎只存在於管的中心區域,對應於絨毛樣區域。這些數據表明,空間封閉的水凝膠支架促進了腸上皮細胞的「導向」自組織形成功能性腸管,該功能性迷你腸管顯示出與體內天然小腸相似的隱窩和絨毛樣區域的空間排列。

圖2. 迷你腸管的細胞命運模式分布。

那麼迷你腸管中細胞多樣性和不同細胞類型的比例如何呢?作者對從幼 (10天) 和老 (20天) 的小腸管中分離的細胞以及混合的基質凝膠衍生的器官樣細胞進行了單細胞RNA測序 (scRNA-seq)分析。作者在迷你腸管中發現了傳統類器官中沒有發現的,表達腸絨毛末端細胞標記的細胞和M樣細胞。

值得注意的是,腸內分泌細胞在穩態迷你腸管中相對豐富 (約5%) ,該比例類似於在體內發現的細胞比例,但是這些細胞在傳統的類器官中非常罕見 (約0.3%) 。總的來說,這些數據顯示,研究團隊開發的類器官晶片培養的迷你腸管中的細胞類型與體內細胞類型的多樣性非常相似,包括在傳統類器官中罕見或缺失的細胞類型。隨後作者通過三種上皮損傷模型發現,迷你腸管具有顯著的損傷後再生潛力。

我們知道人體腸道裡面富含各種微生物,那麼迷你腸管是否能夠模擬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呢?作者採用了隱孢子蟲感染模型來解密。隱孢子蟲是一種專性寄生蟲,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成年宿主和嬰兒中會導致危及生命的腹瀉。通過用新分離的子孢子感染迷你腸管並每天分析,作者觀察到新形成的隱孢子蟲卵囊連續產生了至少四周。因此,迷你腸管非常適合用於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機制和長期感染研究。

總結,通過將生物工程與幹細胞的自組織特性相結合,作者研發了開放的管狀「類器官晶片」,它們顯示出卓越的細胞類型多樣性、組織結構和功能。而微晶片灌注系統的引入使得從管腔中有效去除脫落/死細胞並將其暴露於寄生蟲或培養基添加劑成為可能。

通過調整水凝膠支架的特定特性(例如,它們的組成、幾何形狀、大小、硬度和信號輸入),他們研發的新技術可以應用於其他器官樣幹細胞,包括那些來自其他器官(如肺、肝或胰腺)和來自患者活檢的幹細胞。這一容易製備的3D組織解剖模型,允許在高度易處理的實驗框架中促進幹細胞的發展,並可能在藥物研發、診斷和再生醫學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

相關焦點

  • Nature Materials 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實現大尺寸組織構建
    介紹了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方法,該方法結合了類器官製造技術和生物3D列印技術的優勢,並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管狀結構,分支血管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課題組與李程課題組構建了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
    2021年1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課題組和李程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l organoid cultures modeling injury-associated epithelial regeneration」的研究論文,在體外構建了具有損傷再生特徵的新型小腸類器官。
  • 鄧宏魁/徐君/李程合作建立具備再生能力的新型類器官培養方法
    傳統的類器官技術存在明顯的缺陷:模擬了體內穩態環境下幹細胞及其分化細胞的相互作用,無法呈現損傷再生條件下的器官組織變化。然而在體內損傷誘導的再生過程中,會出現損傷態幹細胞來主導組織損傷修復的過程【2】。如何在體外建立能夠捕獲損傷態幹細胞的類器官培養方法,是類器官研究及應用面臨的重要挑戰。
  • MIT教授開發「晶片上的器官」模型,和「人造器官」不太一...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生物工程師們創建了一種被稱為「晶片上的器官」的模型。這是一種多組織模型,讓他們能夠在一個專門的微流控平臺上研究不同器官和免疫系統之間的關係。該系統由在特殊支架上生長的人工肝組織組成,可用於藥物毒性測試。最近,她一直在研究許多相互關聯的器官的小型複製品,這些器官也被稱為微生理系統(MPS)。在2018年,她開發的一個平臺被報導,該平臺可用於一次模擬多達10個器官之間的相互作用。
  • 皮膚類器官
    類器官2009年Hans Clever 教授提出了類器官的概念2以來,類器官研究成為一個新的熱點方向。類器官是在體外進行3D幹細胞培養,使幹細胞增殖分化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結構特徵的細胞團結構;類器官是在傳統2D細胞培養的基礎上進一步模擬了體內細胞之間相互作用。
  • SpaceX向空間站發送科學物資:組織晶片和大腦類器官
    組織晶片Dragon飛船上的幾個有效載荷具有一種叫做「組織晶片」的獨特硬體設計,人類細胞和有機組織在該晶片支架上生長,在微重力環境下逐漸形成3D結構。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觀察了解太空中該組織更多的基本生長過程,包括:老化、骨骼狀況和肌肉損失。
  • 利用人體細胞構建出功能完整的胸腺
    圖片來源:CC0 公共域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the Francis Crick Institute)和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人員利用人類幹細胞和生物工程支架,重建了人類胸腺(免疫系統的一個重要器官)。他們的工作是一個重要的奠基石,從此可以構建用於移植的人工胸腺。
  • 新方法可誘導人多能幹細胞形成紋狀體類器官
    新方法可誘導人多能幹細胞形成紋狀體類器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30:13 美國史丹福大學Sergiu P.
  • 【中醫知識】小腸
    與心相表裡,屬火屬陽。(一)小腸的解剖形態1.小腸的解剖位置:小腸位於腹中,上端與胃相接處為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為闌門,與大腸相連,是進一步消化飲食的器官。小腸與心之間有經絡相通,二者互相絡屬,故小腸與心相為表裡。2.小腸形態結構:小腸呈紆曲迴環迭積之狀,是一個中空的管狀器官。
  • 1例超聲內鏡引導下胰腺假性囊腫支架引流手術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見急腹症,一旦出現重症病例,不僅容易並發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同時也易合併多種併發症,其中胰腺假性囊腫是重症胰腺炎常見的併發症,假性囊腫是胰腺炎症及壞死致液體積聚,形成完整包裹所致,內含胰腺分泌物、肉芽組織、纖維組織等,假性囊腫不僅容易合併感染,後期巨大的囊腫也會對周邊臟器造成壓迫,比如壓迫胃腸導致腹脹、
  • 高脂飲食對α-亞麻酸對改善動物多組織穩態和腸道菌群的相關性研究...
    高脂飲食對α-亞麻酸對改善動物多組織穩態和腸道菌群的相關性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2-09 10:35:05
  • 《中醫基礎理論》—六腑:小腸
    (一)小腸的解剖形態1.小腸的解剖位置:小腸位於腹中,上端與胃相接處為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為闌門,與大腸相連,是進一步消化飲食的器官。小腸與心之間有經絡相通,二者互相絡屬,故小腸與心相為表裡。2.小腸形態結構:小腸呈紆曲迴環迭積之狀,是一個中空的管狀器官。
  • Nature 中文摘要 2 July 2015
    在這篇論文中,Francesco Miniati 和 Andrey Beresnyak利用一個數值模型來研究這些星系團在利用引力能量方面所涉及的機制。他們發現,團內介質的能量成分是按照一個永久層級來排序的,在這一層級中,熱能量密度: 湍流能量密度:磁能量密度的比例基本上不隨時間推移發生變化。由在物質吸積過程中所釋放的引力能量發生的湍流生成有一個大致恆定的效率。
  • 中醫話「小腸」說調理 | 六腑之小腸
    小腸位於腹中,其上口與胃在幽門相接,下口與大腸在闌門相連,是一個比較長的、呈迂曲迴環迭積狀的管狀器官。小腸與心由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相互屬絡面成表裡關係。小腸的主要生理機能是主受盛化物,泌別清濁,主液。
  • 全球「科技發展十大突破」——類器官技術落戶生物島
    01 類器官技術:被評為全球「科技發展十大突破」 類器官是由多種細胞類型組成的三維構建體,取自體內組織器官,通過體外三維培養,與來源組織和器官高度相似。
  • Nature開發毛囊類器官,可再生頭髮!媽媽再也不擔心我脫髮了!
    研究人員利用幹細胞生物學和毛囊發育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製造出了近乎完整的皮膚類器官,即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來的模擬皮膚發育的自組織組織。類器官已經被用來模仿各種器官,包括內臟、肺、腎和大腦。由於器官由許多細胞類型組成,器官通常由多能幹細胞形成,而多能幹細胞有能力形成所有的成年細胞類型。
  • 從雙穩態到雙「更」穩態——葉芳偉課題組在拓撲光子學研究方向上...
    這樣的系統被稱作雙穩態系統。通過控制輸入變量的變化方向,雙穩態系統可以在輸出態B1和B2之間來回切換。具有雙穩態的器件是構建數字電路的基礎。光學研究者關注的光學雙穩態在實現高速的光開關、光存儲、光通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
  • 科學家如何利用水凝膠技術加速人類健康研究?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如何利用水凝膠技術加速人類健康研究?與大家一起學習!【7】Nature:利用一種新的水凝膠在體外培養類器官doi:10.1038/nature20168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培養微型化身體器官的水凝膠,所培養出的微型化身體器官能夠用於臨床診斷和藥物開發之中。
  • Nature突破丨 治療禿頂有希望!最接近真實人類皮膚的皮膚類器官
    至此,皮膚類器官誘導成功,並且皮膚類器官的毛囊生長經歷了類似於哺乳動物毛囊的形態發生過程。此外,研究人員發現類器官毛囊在整個表皮上周期性地間隔,表明皮膚附屬結構的模式機制在類器官中得以保留。隨後,為了深入了解皮膚類器官中出現的細胞譜系,研究人員分別在分化一周和一個月後對WA25和DSP-GFP類器官進行了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
  • 【科技前沿】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近日,周軍教授課題組在Protein & Cell在線發表題為O-GlcNAc transferase regulates centriole behavior and 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to promote ciliogenesis的論文,揭示了O-GlcNAc在纖毛穩態調控中的新機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