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深度交往靠的是什麼呢?不是共同的事情,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情感。
什麼是情感?情感是你內在的感受,是他人內在的感受。你知道感受是什麼嗎?感受是你內在的喜怒哀樂等等表現你內在心情的詞。你能感覺到你內在的感受是什麼嗎?你能理解他人的感受是什麼嗎?如果你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能夠說出他人的感受,恭喜你是一個活著的人。作為人,我們不僅僅有物質的軀體,更有看不見的內在。隨時隨地,時時刻刻體會自己的心情,體會自己的感受,注意不是想法,你就走上了覺知的第1步。
情感連結除了體驗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外,還要體察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自己的需要,他人的需要才是架起溝通聯結的橋梁。可是往往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更不能感受到別人需要什麼。我們常常說我們不想吃什麼,我們不想要什麼,那問問我們自己想吃什麼,想要什麼的時候,卻不是那麼明確,甚至根本不知道。但孩子總是跟我黏在一起時,我感覺很累,很煩躁。我需要一些自由的時間,我想要一個人獨處的時間,我需要獨立的時間,獨立的空間,做自己的事情。當自己與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連接起來時,自己就與自己連結了。孩子需要什麼呢?孩子需要媽媽陪他一起玩兒。如果媽媽沒有陪他一起玩,他覺得很孤單,他覺得很無聊。這是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看見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尋找能平衡自己和孩子共同需要的第3種方法,與孩子一起商量。這才是真正的與自己連結,與孩子連結。
我們經常感覺是別人的言行讓我們生氣和憤怒,我們指責、評判別人。可是當指責評判完之後,我們依然生氣憤怒,事情並沒有解決,因為連結沒有發生。當你生氣憤怒時,試試這句話: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或者當他人生氣憤怒時,試著去同理一下他的感受。你生氣,是因為你想要……當你說出這句話,奇蹟就發生了。不信,你試試。這兩句話看似容易,但當事情發生時,你正在很生氣或很憤怒時,你往往會忘了這兩句話。因為你陷在情緒的坑裡,你的思維還沒有完全轉換過來。你需要刻意練習這樣的思維。
我經常讓孩子生氣、憤怒的時候說出我很生氣,但我忘了教孩子下半句我需要什麼。這也是提醒我的點。
如果被你指責評判之後,別人因為權威而羞愧或者是內疚,發生行為改變,這種從長遠來看是不長久的,未來也一定會發生代價。這段話的意思來自非暴力溝通。
我們需要轉換我們的思維,摒棄過往的自動化反應。覺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悟別人的感受和需要,情感連結就真正發生了。但願我們都能修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