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軍鄧亞萍:大人管不住自己,憑什麼管孩子?

2020-12-21 騰訊網

鄧亞萍,一個「活著的歷史人物」:

16歲第一次參加世錦賽就拿下金牌,中國第一個擁有4枚奧運金牌的運動員,在她的運動生涯裡,一共拿下18個世界冠軍,連續八年稱霸乒壇,是保持「世界第一」時間最久的女子桌球運動員。

00年之後出生的孩子,大多只在課本上看過這個名字,因為她早在98年就宣布退役;

而對在那之前的幾代人來說,這是記憶深處一個倔強的背影,這是曾經統治世界乒壇的女王,這也是說到中國體育繞不過的名字。

近幾年,我們經常能在綜藝節目、體育解說乃至微博熱搜上看到鄧亞萍,看到她與賽場上截然不同的樣子。

很多人也在好奇,當這位「初代大魔王」退役22年之後,挑戰新領域,為人妻為人母,她的生活和普通人又會有什麼不同。

這一次,在騰訊北京總部大樓,鄧亞萍作為乒壇初代大魔王和一個14歲男孩的媽媽,接受了我們成長守護平臺的採訪,但不得不說,這次採訪與鄧亞萍的光環比起來,顯得有點沒有「排面」,鄧亞萍簡簡單單地來了,和我們找了個接待室,坐下就開始聊天。

聊過之後,我們會發現,不在賽場在家裡的她,凌厲且溫暖。冠軍,不愧是冠軍。

01.

如果孩子脫離同伴世界,

我覺得這個更糟糕

在旁人看來,世界冠軍是鄧亞萍身上最大的標籤。但對她而言,生活的河流奔湧向前,冠軍只是過往的一部分。

她是00後孩子的母親,她也是一個時刻關注新事物的普通人。那些普通家長遇到過的困難和煩惱,鄧亞萍同樣遭遇過,而她也對此有著自己的見解。

當被問到「很多人對孩子玩遊戲這件事非常焦慮,你怎麼看?」這個冠軍媽媽異常淡定。在她看來,孩子如果不玩遊戲,就會「和小夥伴沒有共同語言」「脫離社會」,這個結果反而更糟糕。

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和自己的交流語言,「遊戲,該玩就玩,但程度把控也是絕對有必要的」。而當面對「如果孩子希望把電競當專業」的問題時,她的表現更是與眾不同。

傳統父母看到同學都找自己孩子玩遊戲,可能當即就批評了,「不務正業!不好好學習天天就知道玩遊戲!」,但鄧亞萍的第一反應不是批評與否定。

相反,當她發現兒子身邊的小夥伴,都來找他一起打遊戲,甚至是朋友的朋友也「慕名而來」找他打遊戲,她第一反應也不是阻止,反而是好奇,「為什麼他們都來找你打遊戲?」

兒子答,「因為我打得好,能帶他們上分。」

鄧亞萍的疑問隨之而來:「打得好是打得多好?」

母子倆聊下來,鄧亞萍才發現,自家兒子打遊戲最好的成績能拿到北京市第八!出於運動員的嗅覺,她果斷去了兩家電競俱樂部實地考察,回來後,她把所觀所感跟兒子詳細聊了出來。

她很明確地告訴兒子,專業打電競會很辛苦,比練桌球辛苦多了。但如果他想去,鄧亞萍說,可以把他送到專業電競俱樂部裡嘗試。「沒關係,試一試,這事怕什麼,人家也很歡迎啊。」

凡事多嘗試,但如果是自己選擇的,就要堅持到底。其實,鄧亞萍對孩子的成長一直都是這個態度。

正常專業運動員五六歲就已經開始練球,相比他們來說,鄧亞萍的兒子起步已經很晚,9歲才開始練球,鄧亞萍說,他比別的孩子多玩了4年,已經有快樂的童年了。當然,這所謂的「玩耍」並不是漫無目的的瞎玩,而是在玩中學習、嘗試。

她一開始也試過「讓孩子很早從事某項運動」,但當她發現兒子並不是特別喜歡之後,她就改變策略,「讓他先玩起來」。

作為兩個桌球國手的下一代,兒子從小被寄予厚望,但兒子年幼時表示「堅決不打」,鄧亞萍就對孩子的選擇表示尊重。兒子曾經想過要練籃球,鄧亞萍細細觀察兒子為什麼喜歡籃球後,選擇了平和地兒子溝通,詳細地分析,給了中肯的建議和路徑:

練籃球,需要的基本素質,身高和彈跳力,需要跟人去搶球,跟人有衝撞,如果你只想安安靜靜地呆著那裡投球,那就不太適合這項運動,如果你真的想打籃球,那我也可以把你送到專業的球隊裡訓練。

到後來,當兒子重新對桌球產生興趣之後,鄧亞萍和丈夫並沒有橫加幹涉,而是繼續保持平常心,結合孩子的個人條件,給出合適的建議和訓練策略,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支持。

作為母親的鄧亞萍,身上少了點賽場上「死磕到底」的堅硬,多了「尊重孩子」的柔軟。正是這種充滿同理心的溫柔,讓人看到一個「好媽媽」的樣子。

02.

那個時候就是死磕,

要是打輸了就一直練,打到贏為止。

說起鄧亞萍,就不能不提她當年徵戰乒壇的往事。在那個年代,鄧亞萍有多厲害呢?其他所有桌球女運動員,恐怕都會有生不逢時的感嘆。

今年,一部《奪冠》讓無數人重新記起了中國女排的輝煌,其實,中國女子桌球的光榮與歷史,同樣值得銘記。但談及過去,鄧亞萍更願意跟我們聊的是當年她「輸」的往事。

很少有人還記得,鄧亞萍在最初,只是一個「被淘汰」的運動員。

和那些順風順水、一路開掛的天才型選手不太一樣,鄧亞萍十歲時,曾經直接被河南省隊的教練判定「沒有培養價值」,只因「個子太矮」。

當鄧爸爸直接把教練的原話告訴女兒之後,年幼的鄧亞萍沒有認命,她對父親說:「我還想再試一試。」當時,鄭州正好成立了一個女子桌球隊,如果當時有一個鄙視鏈,那麼他們成立的這個女子桌球隊就處於鄙視鏈的最底端,在這個最底端,鄧亞萍和其他「省隊不要的隊員」重新投入到了艱苦的訓練中。

沒有專業場地,就在水泥地上跑跳訓練;

沒有空調暖氣沒有床,就在更衣室搭起木板來睡;

就連球桌,也只有區區四張。

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鄧亞萍和隊友們憋著一口氣,只花了半年就打敗了「淘汰她們」的河南隊。而她也在簡陋的環境裡,練了整整四年。那段時間奠定了她一生的基本功。

如今當她回憶起自己的運動員生涯,依然記得「死磕到底」「一定要贏」的精神。有意思的是,當這樣一個秉持「不能輸」目標的媽媽,遇到一個「佛系」的兒子時,鄧亞萍又會怎樣面對呢?

從訪談裡可以看得出,她既有「虎媽」的嚴厲,又有自己獨特的從容和智慧。

鄧亞萍的兒子也打桌球,但他一開始並不在意輸贏。在鄧亞萍看來,兒子這種「很快能夠把自己解脫出來」的心態,其實「也算本事」。

每一代人都不一樣了,這一點,鄧亞萍認識得比我們更清楚,甚至接受度也更高。但她更希望孩子意識到:如果一個人老是跟自己妥協,這樣不大容易成事。

疫情期間,她和丈夫在家,2V1,兩個世界冠軍跟兒子對打,練球,她說「這是你最好的超車機會」;

暑假期間,她把兒子送到河南省隊,跟專業隊員一起訓練,教練打電話告訴她「孩子快打『崩』了」,原來,在隊內大循環中,兒子跟20個人對打,就贏了兩三場。

事實證明,鄧亞萍對此的接受度也很高,她跟兒子說,「輸了也很正常啊,人家是專業隊,你是業餘隊,還能贏3場,那是你賺了。」

在鍛鍊孩子的抗壓能力方面,鄧亞萍的方法著實讓我們肅然起敬。要學會輸,才能學會贏。而學會輸並不是把失敗輕描淡寫地划過,相反,琢磨每一次失敗,接受失敗帶來的打擊和崩潰,直到下一次贏為止。

鄧亞萍說,「最終出來的人一定是死磕的人,是拼搏的人,一定是不會那麼容易原諒自己的人,對自己極其要求嚴格的人。」

所以,一方面,她並沒有執著於塑造「同款孩子」,讓他複製自己的童年,另一方面,她又努力在寬鬆的氛圍中,引導孩子用體育學會輸與贏。

在鄧亞萍身上,我們會看到,一個站上過世界巔峰的人,真的「拿得起,放得下」。

03.

如果我們大人都管不住自己,

憑什麼管孩子呢?

如果要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鄧亞萍,「嚴格自律」一定位列其中。在她對自己體育生涯的回顧之中,這種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處處可見:

日常訓練,要綁上30斤的沙袋;

主攻正手打法,一練就是兩年;

別的隊友周日休息,她全年無休,風雨無阻。

而當她成為媽媽之後,自律這種難得的品質也被她貫徹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採訪中,她的一句話恐怕是許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的:「如果我們大人都管不住自己,憑什麼管孩子呢?」

如今,鄧亞萍的兒子已經14歲了,在一般人看來,青春期的孩子很難溝通,也會有逆反心理。但這對鄧亞萍來說「不是事兒」,因為「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他看得到,他知道我平常是怎麼樣去生活的」。

當父母這個最好的榜樣真正樹立起來之後,父母與孩子之間平等、尊重的溝通自然水到渠成。

在採訪中,鄧亞萍透露了一個生活中很有意思的細節:「家庭教育會議」。在孩子年齡很小時,她就會主動召集全家一起「開會」,就連照顧孩子的保姆阿姨也在其中。這並不是小題大做,而是確保全家在教育上統一路徑,嚴格要求孩子的同時,也嚴格要求自己。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鄧亞萍始終堅持一點:孩子也是人,我們要學會尊重人性。她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媽媽,就站在高處對孩子管教,而是把孩子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溝通。

「父母凡事會和孩子商量,徵求意見,而一旦做出決定,就由孩子對此負責。」這是鄧亞萍沿襲自上一輩的教育方式,如今看來,對她00後的兒子同樣適用。

「世界冠軍」、「00後孩子的媽媽」、「劍橋博士」、「體育產業從業者」……再多身份集於一身,鄧亞萍依然遊刃有餘,因為無論外界的讚譽聲有多高,她內心依然是當年那個「輸就一直打到贏」的桌球運動員。

不論是對待工作、家庭還是生活,她都找到了自己的節奏。當她被問及,作為母親,她最大的「教育秘訣」是什麼,她毫不猶豫地說:「我的孩子很信任我,所以不管我是嚴厲也好,還是對他有所要求,他都知道我是在對他好,基本就不會有逆反心理。」

所以面對多數家長都頭疼的玩遊戲問題,鄧亞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在大多數家長都極度擔心的「孩子想專職打電競」問題上,鄧亞萍也不否認兒子的想法,反而直接去電競俱樂部了解情況。

這份無條件支持和信任,是鄧亞萍給兒子的最強安全感,也讓她得到了兒子的無條件信任,在採訪中,鄧亞萍還透露了兒子給她的小驚喜:因為她喜歡園藝,兒子用自己掙來的錢,送給她一份小禮物,一把園藝剪。

尊重孩子,平等對待,高效陪伴,找到能和孩子一起做的事,同時又在原則問題上一分不讓。

也許,我們挖到了這位「冠軍媽媽」最寶貴的教育經驗。所以,這次我們邀請到鄧亞萍作為成長守護平臺的家庭溝通計劃發起人,和我們,關注親子溝通理解,守護千千萬萬青少年的成長。

▼點擊觀看視頻▼

相關焦點

  • 鄧亞萍,你真幸運!
    老實說,還是孩子的時候,不喜歡被逼著向誰學習。甚至到了叛逆期,有些反感被「講大道理」。但是等自己真正長大,身為人父人母,有了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以後,當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會不禁想起小時候那些曾經被父母拿來激勵自己的優秀的人。
  • 60歲郎平和47歲鄧亞萍:兩個世界冠軍的風雲對決
    很多年後,她在採訪時曾笑著說: 堅決不會幫女兒帶孩子,因為自己連蹲著擦地都做不到了,家裡的衛生只搞上面的,不搞地上的。 她的傷病,影響了她一生。後來甚至連抱孩子都不敢抱,因為怕抱不動。 女兒說:「媽,你脖子以上都是好的,脖子以下都不好了。」
  • 家長最大的失敗,不是管不住寶寶,而是教出了過於「懂事」的孩子
    世航的家長每天都在跟明君的家長炫耀,自己有一個懂事的孩子,不用自己為了他的未來發愁,明君的家長整天愁眉苦臉的覺得自己的教育很失敗,不能管住自己的孩子。可實際上,世航在家裡的時候,都是把自己關在家裡,儘量不讓自己發出聲音,影響到家長,而明君卻像個頑皮的猴子,每天在家裡"上竄下跳"的。
  • 《細胞》:不是我管不住嘴,是大腦管不住它自己
    要想管住自己,最好的辦法還是眼不見心不饞。因為科學已經證明,自制力再強也頂不住大腦的衝動啊。近期一項登上《細胞》封面的最新研究顯示,吃得停不下來與腦幹區域內一種名為periLCVGLUT2的神經元的調控有關,研究的第一作者是華人科學家龔蓉(Gong Rong)。
  • 「管得了班級學生,管不住自己孩子」,教師子女教育的「燈下黑」該...
    身為教師,在教育自己子女的過程中您或許會遇到這些問題:管得了班裡幾十個孩子,卻管不住自己的孩子;自己是學科教學能手,孩子的成績卻不甚理想;想以父母的身份與孩子溝通,有時卻來不及進行角色轉換......作為教育工作者,照顧自己的孩子理應更加得心應手,可是為什麼有些老師會遇到難題呢?
  • 大魔王鄧亞萍直播演唱rap,鬥魚《挑戰者計劃》來了!
    隨著說唱在年輕群體中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都喜歡上了說唱,就連世界冠軍也抵抗不住說唱的魅力。大家都知道鄧亞萍是當之無愧的桌球女王,但是你能想像鄧亞萍跨界唱RAP是什麼模樣嗎?本次活動鬥魚特別邀請了桌球世界冠軍鄧亞萍、熱衷中國武術文化的說唱歌手嘿人李逵,鬥魚人氣主播餘霜、包大人、堯順宇,全方位來見證此次「人機桌球大戰」的全過程。挑戰尚未開始,鄧亞萍的RAP就把整場直播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 李玫瑾:6歲之前你不捨得管孩子,長大之後想管也管不住了
    6歲之前要說「NO」對於一個不到6歲的孩子來說,父母說的話就是「聖旨」,就是「金科玉律」,一定要遵從,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會去反駁父母,但是六歲之後,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判斷,所以六歲之後
  • 陳昌文經典語錄:一個人管不住自己,就一無所有
    ——陳昌文5、管不住自己,就一無所有,人一定要自律,而且要非常勤奮,不斷的工作,早起早睡,鍛鍊身體,尊師重道,孝敬父母,要勤奮,專注,為家庭負責任,為自己負責任,一個人管不住自己,說啥都是沒用的。——陳昌文6、自律,就是降低人生成本,不自律,人生成本會非常大,自己要管理好自己,或者找管理專家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頭腦,身體,精氣神,就是管理自己的財產
  • 「我管是誰呢,憑什麼不寫?」
    今天(14日),一段視頻引發網友關注一位女子進小區拒不配合登記並給社區書記打電話要求放行面對這樣的舉動志願者霸氣回應「我管他誰呢,憑什麼不寫?」↓↓↓「我管他誰呢,憑什麼不寫?」友誼街道康樂社區屬於中風險地區1月13日晚一位女子想要進入該小區時只留下了手機號碼,拒絕登記身份證不配合防疫措施遭到志願者阻攔後她打電話聯繫康樂社區書記「盧書記,你跟志願者說一下」電話中,社區書記要求志願者「簡單登記下放行」對此,志願者明確回復「我管他誰呢
  • 徐志摩 | 再談管孩子
    管好你的孩子,幫他開好方向,以後他就會自己尋路走。但是你說誰家父母不想管好他們的孩子?原是的。但我們要問問仔細,一般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究竟是不是好孩子。究竟他們的管法是不是,我在上篇裡說過。(一)替孩子本身的利益;(二)替全社會著想。我的觀察是老派父母養育的觀念整個兒是不對的。他們的意思是愛,他們的實效是害。我敢斷定現代大多數的父母是對他們的子女負罪的。
  • 國乒初代目大魔王鄧亞萍,和自己死磕到底,卻培養出個佛系兒子
    提起國乒的幾位大魔王,1998年就退役的鄧亞萍,絕對屬於王者級別,她被稱為一個時代的傳奇。8歲擊敗同齡的大多數選手;13歲贏得全國冠軍;16歲首次參加世乒賽就奪得女雙冠軍……她是中國奧運歷史上第一個奪得四枚奧運金牌的人。
  • 寶寶2歲前這兩個壞習慣大人先別管,越管以後越麻煩,不要管錯了
    特別是當自家孩子和同齡人有不同的地方時,下意識會覺得寶寶有壞習慣了,一定要幫他扳過來。殊不知,寶寶在2歲之前的兩個壞習慣越管以後越麻煩,寶媽寶爸要重視起來。案例1:寶寶啪啪打媽媽臉,越制止寶寶越愈演愈烈很多寶媽發現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新奇,甚至是出乎意料的事情。
  • 鄧亞萍貴為奧運冠軍,為何不能進國乒教練組呢?原因太過現實!
    而在劉國梁的教練組裡,近幾年國乒幾乎包攬了全部奧運冠軍和大滿貫冠軍,王皓、馬琳、陳超等人,以及更多實力更強的教練組,包括張怡寧、王楠、李曉霞等人,可見他的教練組可以說是星光熠熠,但細心的網友也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無論教練組還是教練組,都沒有鄧亞萍的名字,這也讓球迷們很好奇,那麼鄧亞萍是不是貴為奧運冠軍呢?
  • 空倉時管不住自己的手
    下面來說說我總結的趨勢交易中的第四個陷阱:空倉時管不住自己的手。最近有人說,他在6、7月份賺的錢,最近2個月快要虧光了。為什麼呢?因為最近策略空倉的時間比較多,而他總是在空倉時耐不住寂寞,時不時自己開黑車。開黑車賺的少虧得多,不知不覺就虧掉了不少錢。
  • 一個班級如果管不住,或者老師不敢管可以亂到什麼程度?
    一個班級如果管不住,或者老師不敢管可以亂到什麼程度?我當過接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就談談自己的所見所歷。一個班級如果管不住的話,可以亂到你無法想像的地步。原本這個班級還有幾個學習的孩子,受不了這樣的班級,都想辦法轉班或者轉學了。等到升八年級的時候,這個班被悄悄解散,分流到別的班級去了。一家之言,不喜勿噴,歡迎評論,歡迎關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 400年情色騙局真相:男人管不住下半身,女人管不住上半身
    而通過研究從明朝至今400年來各類情色類詐騙,還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特徵,那就是:男人被騙往往是因為管不住下半身,動了性,女人被騙往往是因為管不住上半身,動了情。上文提到的裸聊敲詐,受害者99%都是男人,公務員、教師、國企員工甚至在校學生都是高危群體。
  • 為什麼你是一個管不住自己嘴巴的吃貨?
    為什麼我們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 阿根廷角蛙。它們幾乎可以吃自己遇到的任何東西:和大多數蛙類一樣吃昆蟲;甚至可以吃魚、老鼠和爬行動物,包括它們的同類。 這樣的習慣也是會付出代價的:大嘴蛙有時候會因為吃得太多窒息而亡。不過,這也能幫助他們度過那些很難找到食物的日子。這是一種聰明但有風險的適應行為。
  • 鄧亞萍14歲兒子奪市級冠軍,或徵戰巴黎奧運會
    而且這一目標,也許即將出現,國乒未來的接班人,也即將出現,這個人就是大家熟知的鄧亞萍的兒子林瀚銘!2006年出生於巴黎,林瀚銘今年才14歲,當時很多人認為他不是中國國籍,畢竟是在外國出生的,但鄧亞萍也多次提及,自己的兒子出生後就是中國國籍,早就有了中國護照,只不過出生地在國外。
  • 中年女人離婚後,若管不住4樣東西,很難獲得幸福
    我採訪了幾位離婚女人,得出了一個結論:「中年女人離婚後,若管不住4樣東西,很難獲得幸福」。 2、管不住自己的嘴,成為了一個消極的怨婦; 劉女士離婚之後,成了我們小區一個很有名的怨婦。
  • 志願者霸氣回應:「我管他誰呢,憑什麼不寫?」
    志願者霸氣回應:「我管他誰呢,憑什麼不寫?」14日,一段視頻引發網友關注一位女子進小區拒不配合登記並給社區書記打電話要求放行面對這樣的舉動志願者霸氣回應「我管他誰呢,憑什麼不寫?」↓↓↓「我管他誰呢,憑什麼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