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萍,一個「活著的歷史人物」:
16歲第一次參加世錦賽就拿下金牌,中國第一個擁有4枚奧運金牌的運動員,在她的運動生涯裡,一共拿下18個世界冠軍,連續八年稱霸乒壇,是保持「世界第一」時間最久的女子桌球運動員。
00年之後出生的孩子,大多只在課本上看過這個名字,因為她早在98年就宣布退役;
而對在那之前的幾代人來說,這是記憶深處一個倔強的背影,這是曾經統治世界乒壇的女王,這也是說到中國體育繞不過的名字。
近幾年,我們經常能在綜藝節目、體育解說乃至微博熱搜上看到鄧亞萍,看到她與賽場上截然不同的樣子。
很多人也在好奇,當這位「初代大魔王」退役22年之後,挑戰新領域,為人妻為人母,她的生活和普通人又會有什麼不同。
這一次,在騰訊北京總部大樓,鄧亞萍作為乒壇初代大魔王和一個14歲男孩的媽媽,接受了我們成長守護平臺的採訪,但不得不說,這次採訪與鄧亞萍的光環比起來,顯得有點沒有「排面」,鄧亞萍簡簡單單地來了,和我們找了個接待室,坐下就開始聊天。
聊過之後,我們會發現,不在賽場在家裡的她,凌厲且溫暖。冠軍,不愧是冠軍。
01.
如果孩子脫離同伴世界,
我覺得這個更糟糕
在旁人看來,世界冠軍是鄧亞萍身上最大的標籤。但對她而言,生活的河流奔湧向前,冠軍只是過往的一部分。
她是00後孩子的母親,她也是一個時刻關注新事物的普通人。那些普通家長遇到過的困難和煩惱,鄧亞萍同樣遭遇過,而她也對此有著自己的見解。
當被問到「很多人對孩子玩遊戲這件事非常焦慮,你怎麼看?」這個冠軍媽媽異常淡定。在她看來,孩子如果不玩遊戲,就會「和小夥伴沒有共同語言」「脫離社會」,這個結果反而更糟糕。
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和自己的交流語言,「遊戲,該玩就玩,但程度把控也是絕對有必要的」。而當面對「如果孩子希望把電競當專業」的問題時,她的表現更是與眾不同。
傳統父母看到同學都找自己孩子玩遊戲,可能當即就批評了,「不務正業!不好好學習天天就知道玩遊戲!」,但鄧亞萍的第一反應不是批評與否定。
相反,當她發現兒子身邊的小夥伴,都來找他一起打遊戲,甚至是朋友的朋友也「慕名而來」找他打遊戲,她第一反應也不是阻止,反而是好奇,「為什麼他們都來找你打遊戲?」
兒子答,「因為我打得好,能帶他們上分。」
鄧亞萍的疑問隨之而來:「打得好是打得多好?」
母子倆聊下來,鄧亞萍才發現,自家兒子打遊戲最好的成績能拿到北京市第八!出於運動員的嗅覺,她果斷去了兩家電競俱樂部實地考察,回來後,她把所觀所感跟兒子詳細聊了出來。
她很明確地告訴兒子,專業打電競會很辛苦,比練桌球辛苦多了。但如果他想去,鄧亞萍說,可以把他送到專業電競俱樂部裡嘗試。「沒關係,試一試,這事怕什麼,人家也很歡迎啊。」
凡事多嘗試,但如果是自己選擇的,就要堅持到底。其實,鄧亞萍對孩子的成長一直都是這個態度。
正常專業運動員五六歲就已經開始練球,相比他們來說,鄧亞萍的兒子起步已經很晚,9歲才開始練球,鄧亞萍說,他比別的孩子多玩了4年,已經有快樂的童年了。當然,這所謂的「玩耍」並不是漫無目的的瞎玩,而是在玩中學習、嘗試。
她一開始也試過「讓孩子很早從事某項運動」,但當她發現兒子並不是特別喜歡之後,她就改變策略,「讓他先玩起來」。
作為兩個桌球國手的下一代,兒子從小被寄予厚望,但兒子年幼時表示「堅決不打」,鄧亞萍就對孩子的選擇表示尊重。兒子曾經想過要練籃球,鄧亞萍細細觀察兒子為什麼喜歡籃球後,選擇了平和地兒子溝通,詳細地分析,給了中肯的建議和路徑:
練籃球,需要的基本素質,身高和彈跳力,需要跟人去搶球,跟人有衝撞,如果你只想安安靜靜地呆著那裡投球,那就不太適合這項運動,如果你真的想打籃球,那我也可以把你送到專業的球隊裡訓練。
到後來,當兒子重新對桌球產生興趣之後,鄧亞萍和丈夫並沒有橫加幹涉,而是繼續保持平常心,結合孩子的個人條件,給出合適的建議和訓練策略,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支持。
作為母親的鄧亞萍,身上少了點賽場上「死磕到底」的堅硬,多了「尊重孩子」的柔軟。正是這種充滿同理心的溫柔,讓人看到一個「好媽媽」的樣子。
02.
那個時候就是死磕,
要是打輸了就一直練,打到贏為止。
說起鄧亞萍,就不能不提她當年徵戰乒壇的往事。在那個年代,鄧亞萍有多厲害呢?其他所有桌球女運動員,恐怕都會有生不逢時的感嘆。
今年,一部《奪冠》讓無數人重新記起了中國女排的輝煌,其實,中國女子桌球的光榮與歷史,同樣值得銘記。但談及過去,鄧亞萍更願意跟我們聊的是當年她「輸」的往事。
很少有人還記得,鄧亞萍在最初,只是一個「被淘汰」的運動員。
和那些順風順水、一路開掛的天才型選手不太一樣,鄧亞萍十歲時,曾經直接被河南省隊的教練判定「沒有培養價值」,只因「個子太矮」。
當鄧爸爸直接把教練的原話告訴女兒之後,年幼的鄧亞萍沒有認命,她對父親說:「我還想再試一試。」當時,鄭州正好成立了一個女子桌球隊,如果當時有一個鄙視鏈,那麼他們成立的這個女子桌球隊就處於鄙視鏈的最底端,在這個最底端,鄧亞萍和其他「省隊不要的隊員」重新投入到了艱苦的訓練中。
沒有專業場地,就在水泥地上跑跳訓練;
沒有空調暖氣沒有床,就在更衣室搭起木板來睡;
就連球桌,也只有區區四張。
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鄧亞萍和隊友們憋著一口氣,只花了半年就打敗了「淘汰她們」的河南隊。而她也在簡陋的環境裡,練了整整四年。那段時間奠定了她一生的基本功。
如今當她回憶起自己的運動員生涯,依然記得「死磕到底」「一定要贏」的精神。有意思的是,當這樣一個秉持「不能輸」目標的媽媽,遇到一個「佛系」的兒子時,鄧亞萍又會怎樣面對呢?
從訪談裡可以看得出,她既有「虎媽」的嚴厲,又有自己獨特的從容和智慧。
鄧亞萍的兒子也打桌球,但他一開始並不在意輸贏。在鄧亞萍看來,兒子這種「很快能夠把自己解脫出來」的心態,其實「也算本事」。
每一代人都不一樣了,這一點,鄧亞萍認識得比我們更清楚,甚至接受度也更高。但她更希望孩子意識到:如果一個人老是跟自己妥協,這樣不大容易成事。
疫情期間,她和丈夫在家,2V1,兩個世界冠軍跟兒子對打,練球,她說「這是你最好的超車機會」;
暑假期間,她把兒子送到河南省隊,跟專業隊員一起訓練,教練打電話告訴她「孩子快打『崩』了」,原來,在隊內大循環中,兒子跟20個人對打,就贏了兩三場。
事實證明,鄧亞萍對此的接受度也很高,她跟兒子說,「輸了也很正常啊,人家是專業隊,你是業餘隊,還能贏3場,那是你賺了。」
在鍛鍊孩子的抗壓能力方面,鄧亞萍的方法著實讓我們肅然起敬。要學會輸,才能學會贏。而學會輸並不是把失敗輕描淡寫地划過,相反,琢磨每一次失敗,接受失敗帶來的打擊和崩潰,直到下一次贏為止。
鄧亞萍說,「最終出來的人一定是死磕的人,是拼搏的人,一定是不會那麼容易原諒自己的人,對自己極其要求嚴格的人。」
所以,一方面,她並沒有執著於塑造「同款孩子」,讓他複製自己的童年,另一方面,她又努力在寬鬆的氛圍中,引導孩子用體育學會輸與贏。
在鄧亞萍身上,我們會看到,一個站上過世界巔峰的人,真的「拿得起,放得下」。
03.
如果我們大人都管不住自己,
憑什麼管孩子呢?
如果要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鄧亞萍,「嚴格自律」一定位列其中。在她對自己體育生涯的回顧之中,這種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處處可見:
日常訓練,要綁上30斤的沙袋;
主攻正手打法,一練就是兩年;
別的隊友周日休息,她全年無休,風雨無阻。
而當她成為媽媽之後,自律這種難得的品質也被她貫徹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採訪中,她的一句話恐怕是許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的:「如果我們大人都管不住自己,憑什麼管孩子呢?」
如今,鄧亞萍的兒子已經14歲了,在一般人看來,青春期的孩子很難溝通,也會有逆反心理。但這對鄧亞萍來說「不是事兒」,因為「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他看得到,他知道我平常是怎麼樣去生活的」。
當父母這個最好的榜樣真正樹立起來之後,父母與孩子之間平等、尊重的溝通自然水到渠成。
在採訪中,鄧亞萍透露了一個生活中很有意思的細節:「家庭教育會議」。在孩子年齡很小時,她就會主動召集全家一起「開會」,就連照顧孩子的保姆阿姨也在其中。這並不是小題大做,而是確保全家在教育上統一路徑,嚴格要求孩子的同時,也嚴格要求自己。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鄧亞萍始終堅持一點:孩子也是人,我們要學會尊重人性。她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媽媽,就站在高處對孩子管教,而是把孩子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溝通。
「父母凡事會和孩子商量,徵求意見,而一旦做出決定,就由孩子對此負責。」這是鄧亞萍沿襲自上一輩的教育方式,如今看來,對她00後的兒子同樣適用。
「世界冠軍」、「00後孩子的媽媽」、「劍橋博士」、「體育產業從業者」……再多身份集於一身,鄧亞萍依然遊刃有餘,因為無論外界的讚譽聲有多高,她內心依然是當年那個「輸就一直打到贏」的桌球運動員。
不論是對待工作、家庭還是生活,她都找到了自己的節奏。當她被問及,作為母親,她最大的「教育秘訣」是什麼,她毫不猶豫地說:「我的孩子很信任我,所以不管我是嚴厲也好,還是對他有所要求,他都知道我是在對他好,基本就不會有逆反心理。」
所以面對多數家長都頭疼的玩遊戲問題,鄧亞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在大多數家長都極度擔心的「孩子想專職打電競」問題上,鄧亞萍也不否認兒子的想法,反而直接去電競俱樂部了解情況。
這份無條件支持和信任,是鄧亞萍給兒子的最強安全感,也讓她得到了兒子的無條件信任,在採訪中,鄧亞萍還透露了兒子給她的小驚喜:因為她喜歡園藝,兒子用自己掙來的錢,送給她一份小禮物,一把園藝剪。
尊重孩子,平等對待,高效陪伴,找到能和孩子一起做的事,同時又在原則問題上一分不讓。
也許,我們挖到了這位「冠軍媽媽」最寶貴的教育經驗。所以,這次我們邀請到鄧亞萍作為成長守護平臺的家庭溝通計劃發起人,和我們,關注親子溝通理解,守護千千萬萬青少年的成長。
▼點擊觀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