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嫦娥五號、天宮一號、天問一號總設計師,都畢業於這所大學

2020-12-12 中國教育那些事

近日,一張"大學校友之大國工匠"的統計表在網上引發了熱議,在其中的35位國家重大軍工項目的總設計師中,畢業於西安高校的"大國工匠"高達18位,佔總數的51.4%,其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上榜5次。

段寶巖

段寶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1977年考入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後獲工學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1991—1994年在英國利物浦大學作博士後,2000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作訪問學者。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電子機械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致力於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理論與關鍵技術的研究,開闢了我國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研究的新領域。科研成果被成功應用於探月、神舟飛船、主力戰艦、FAST500m 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等國家重大工程中。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2012年獲何梁何利科技成果獎,2017年獲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與中國好設計金獎,2018年獲亞洲結構與多學科優化終身成就獎。

500米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望遠鏡(英文簡稱FAST)

2015年11月21日,FAST饋源支撐系統首次升艙,這隻"觀天巨眼"終於"睜開了眼"。這背後,凝聚著中國天文學家探索宇宙的勇氣和中國工程師們挑戰極限的努力,更凝聚著中國不同學科科學家的聰明才智。這其中就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機電工程學院段寶巖教授帶領的團隊貢獻的西電智慧。

智慧一:創新設計方案西電首提

將饋源系統由萬噸級降至30噸,系FAST三大創新之一

段寶巖提出的創新設計方案(1995年)

智慧二:"眼珠"定位技術源自西電

粗精兩級調整平臺,確保饋源定位精度達到4毫米

段寶巖團隊在西安市南郊的沙井村搭建的50米模型(2002年)

智慧三:西電等比模型助力工程

5米及50米驗證模型相似性研究,對實際裝置性能進行了預測

段寶巖團隊在西電南校區搭建的50米模型(2008年)

楊宏

楊宏,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一系80級校友,歷任載人飛船總體室副主任、總體副主任設計師、載人飛船副總設計師、"天宮一號"總設計師、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等職務,當選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學術技術帶頭人、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2011年9月29日晚21時16分許,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二號F"T1運載火箭,將中國全新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而其背後的英雄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友楊宏,正是他領導設計了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

楊孟飛

楊孟飛,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三系78級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嫦娥五號"總指揮、總設計師,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原副院長,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並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這一天,是中國航天歷史性的一天!這一歷史時刻的背後,也凝結了眾多西電人的智慧和力量。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師生校友格外驕傲的是,"嫦娥五號"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78級校友。

張榮橋

張榮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二系84級校友,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

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張榮橋總師從整體方案到實施細節一一身體力行,對探測任務的方方面面傾注心血,5個月來埋首於發射場一線。火星逐夢,天問求索,西電航天人共同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新徵程助力添彩。

星光熠熠,不一而足。事實上,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測工程等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進程中,西電航天人一直深入其中,為中國建設航天強國貢獻力量。他們有的任職所長總工總師,有的默默科研攻關,有的紮根工程一線做一枚緊咬的"螺絲釘",他們把"論文"寫在人類的星辰大海之中,源源不斷為實現航天強國夢貢獻"西電智慧"。這是西電航天人的責任與使命,也體現著西電人的勇敢與擔當!

來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升空成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
    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一文讀懂:嫦娥、長徵、天問、神舟……它們分別是什麼神器
    11月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拍攝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嫦娥」、「長徵」、「月球探測器」、「運載火箭」……隨著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包括天問、天舟、天宮、神舟……各種航天名詞時常出現在我們眼前耳邊,這些不同名字的飛行器、行動代號有什麼區別?它們各自承擔著怎樣的職責?一起來了解一下。
  • 嫦娥五號任務軌道總體主任設計師馬傳令是東平人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而擔任嫦娥五號任務軌道總體主任設計師的馬傳令,正是我們泰安東平人!
  • 從螢火一號到天問,從絕望到希望,挑戰地獄難度火星探測
    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敗。箭飛行至346秒時突發故障,芯一級YF77發動機的渦輪泵出現異常。這一次失利,讓很多人都難以接受,因為接下來我國的重大航天事業,都將受到影響。歸零一直進展緩慢,全國人民都翹首以盼,關切的詢問不時傳來,但科研人員經常只能報以沉默。這群最可愛的人,為長五耗盡了心血。因為他們明白,這關乎我國航天未來的背水一戰,要讓各方放心,就必須「幹掉」所有隱患。
  • 深度解讀:關於「天問一號」,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的火星探測之旅。探測器究竟如何抵達火星?將執行哪些重大任務?此次探火之旅將面臨哪些挑戰?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特邀請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型號設計師錢航專門解答。
  • 不遠9200萬餘公裡 天問一號來信了!信中提到了嫦娥五號
    9日,天問一號發回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九章」問世,2020國內十大科技新聞解讀
    這一人群,按照最新的基因分析,並不是以前一些學者懷疑的幾萬年前就來到中國的古人群。3、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對宇宙千百年來的探索與追問,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夢想。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飛行3.5億公裡 料農曆新年抵達火星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截至周三(9日)凌晨,飛行裡程突破3.5億公裡,已在軌飛行139天,距離地球約9,250萬公裡,離火星1,400萬公裡,預計會在一個月後,即農曆新年前後被火星引力捕獲。
  • 你好,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你好,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一號」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長徵五號已就位 擇機實施嫦娥五號任務
    央廣網北京11月1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辛如記 吳媚苗)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
  • 「天問一號」啟程火星,相比前輩「螢火一號」亮點多多
    同時,「希望號」也是全球首個火星氣象衛星,進入火星軌道後,它將用 1 個火星年的時間觀測火星的地質地貌和氣象狀況,這將大大加深人類對火星大氣的認知。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 嫦娥五號「回家了」,還有「探月女神」帶你遨遊太空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研究員是名副其實的「探月女神」,她出生在中秋節,小名叫秋月,微信名Lunar,又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為「花總」。嫦娥五號:創造五個「中國首次」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約1731克。
  • 嫦娥五號完美收官!返回器太空打水漂,32馬赫高速再入,震驚全球
    2020年可以說是我們的超級航天年,今年不僅成功發射最大規模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現在嫦娥五號完美收官,其用到的先進技術震驚全球。當地時間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由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在經過一系列艱難歷程後,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器成功著陸。現在航天事業迎來創歷史的偉大勝利,在此次採樣國產中,返回器在太空中打水漂,32馬赫高速再入,尖端震驚全球。在23天採樣過程中,嫦娥五號探測器可謂是過五關斬六將,克服重重困難才取得最終勝利。
  • 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起飛 這意味著將歷時23天的嫦娥五號任務已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跑出舉世矚目的精彩第一棒。 ——嫦娥五號直接送入預定地月轉移軌道。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 這是該型火箭的第二次應用性飛行任務。它此前的一位「乘客」是7月23日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 又見「嫦娥奔月」!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已就位!
    「天問」「嫦娥」有了新幫手 隨著「嫦娥五號」即將發射,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還傳來了一個好消息——>「嫦娥五號」「天問一號」的新幫手也已就位了!
  •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地球!為何嫦娥五號返回時會燃燒,升空卻不會?
    相信大家最近都在等待這一天的到來,嫦娥五號帶著月球樣本成功著陸地球了。自2020年11月24日發射升空以來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每一個新動態吸引了很多朋友的關注,登陸月球、月面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返回地球等過程難度都非常大,由於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技術,如果哪一個環節出現意外,都可能會導致任務的失敗。特別是在最後等待返回地球的階段,由於等待返回地球的窗口時間較長,所以很多朋友估計都急不可耐了。現在看到返回器將樣本成功送回地球,我們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地了。
  • 漫畫科普「天問一號」太空之旅
    北京時間 2020 年 7 月 23 日 12 時 41 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搭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順利開啟! 中國為什麼要進行火星探測? 天問一號的任務是什麼?
  • 嘆嫦娥5號奔月,贊天問一號飛星,可藍色地球還有不可思議的奇景
    當今社會,人類的科技進步真是日新月異,邁向外太空的腳步更是緊鑼密鼓,中國的「天問一號」已經飛向火星、「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即將返回……然而,回頭看看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其實還有太多太多的未知……因為有些奇景,即使身臨其境或者用現代技術,我們仍然無法解釋其成因,只會慨嘆其不可思議!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不到火星非好漢
    中國在2011年還沒有火星火箭,但如能把不需要火箭部分的火星任務所需要的技術先行演練一下,也是個求之不得的機會。這些技術可以包括:火星入軌、打開太陽電池板和通信天線、展開地—火間長距離通信和火星地表照相等。但這次中俄合作,就是因俄羅斯的火箭故障,連地球軌道都沒有脫離成功,當然更無法輪到考驗中國「螢火一號」的各項性能,就偃旗息鼓了。
  • 火星之路漫漫,天問一號可好?現在到哪了?
    [PConline 資訊]7月23日12時41分,執行我國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順利升空,開始了火星之旅。        不知不覺,時間已經過去快一個月,你是不是已經忘了天問一號。那麼天問一號如今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