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

2021-02-13 四維泛文化傳播

解放眼睛喚醒耳朵

連載語音課堂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悽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這首詩歌,幽默每次讀到,都會忍不住忘記時間,因為這首詩歌的節奏音律實在太美了,讀一遍,心裡總會有餘音迴繞,所以又忍不住想再讀一遍。

所謂知己難求,每個人都希望找到一個懂自己的人,每個人也都期望可以踏著七彩祥雲邂逅自己的另一半。詩人撐著油紙扇,獨自走在一個幽深的巷子裡,院牆隔絕了外面的一切,天氣小雨。這樣的環境不覺讓人覺得心情有些苦悶,寂寥。這時詩人開始期待邂逅心中美好的姑娘,在詩人想像中,她一定很完美,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裡是詩人對姑娘的期待,那麼結果是怎樣的呢?

當兩人碰面的時候,不可思議的一幕,大家可以想像,兩個裝扮、心情一模一樣的人,在一條冗長寂靜的巷子相遇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小雨滴在油紙扇上,詩人和丁香姑娘之間心臟砰砰砰的快速跳動著,兩人距離越是近,那種激動的心情就越是強烈。但是,兩人卻沒能像童話劇的王子和公主一樣幸福的走在一起。「她投出太息般的眼光,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這裡看得出姑娘實際是不願意與詩人分離的,但是因為一些原因,又不得不離開。詩人必須眼睜睜看著心中的姑娘遠去。無奈與不舍交織,詩人不得不目送丁香姑娘一步步走遠,到了籬牆,走盡這雨巷。

當小雨消散了丁香姑娘所有的信息之後,雨巷再次只剩下詩人一個人,孤獨,寂寥的獨自彳亍。詩人想再一次的遇見丁香姑娘,但也深知希望渺茫,所以最後他說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刻骨銘心的愛情,大概就是各自活在自己的空間,彼此思念吧。

這首詩的「丁香姑娘」指的是詩人的理想,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下,是作者對於理想破滅的哀悼。但詩人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即使自己知道理想不得不破滅,但心中仍然「飄」著希望。


提示:本號作為同好學習平臺,儘量提供高質素語音課件,相關知識內容均來自網絡,經編輯發布共享,有可能觸動某些群體利益,不確保不被刪除,過往被刪節目已不復存在,編者不作一一回復,還請諸位諒解!

相關焦點

  • 戴望舒《雨巷》英譯賞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講述了一位徘徊於悠長、狹窄、陰沉的雨巷的獨行者,期待碰到一位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然最終卻與之擦肩而過,給人留下了朦朧幽深的印象,反映了詩人迷茫感傷又充滿希望的心境。該詩寫於1927年。
  • 檔案館|戴望舒:走不出愛情的雨巷
    ——《雨巷》【人物簡介】戴望舒(1905-1950),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翻譯家。1936年時的戴望舒(右一),左一為徐遲著名的《雨巷》一詩極有可能就是戴望舒蟄居杭州老家(位於大塔兒巷11號)時寫成的。所以杜衡後來回憶說:「《雨巷》寫成後差不多有年,在聖陶先生代理編輯《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突然想起把它投寄出去。
  • 杭城這所中學走出一群「雨巷詩人」,據說都和戴望舒淵源頗深
    1928年,戴望舒發表《雨巷》,並以此詩而聞名,享有「雨巷詩人」的雅稱。《雨巷》寫的就是他中學時期的居住地,宗文中學旁的大塔兒巷。宗文中學正是杭十中的前身,1919年考入宗文中學的戴望舒,也就是如今杭十中學生們的大師兄。據了解,戴望舒曾在宗文中學(現杭十中)組建「藍社」文學社。
  • 雨巷
    漫漫歲月,綿綿潺潺靜靜地流淌。沐浴著撲面而來的古風,踩著潤溼的青石板,任眼前蚰蜒著斑駁印跡的風火牆。那風中的牽念,如牆腳墨綠的青苔,瘋痴地試圖攀援上整個滿目蒼痍的牆面。我等你,在【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 淺析《雨巷》核心意象
    《雨巷》是詩人寫於1927年夏天,作品發表後引起詩壇運動,戴望舒也因此獲得「雨巷」詩人的桂冠。整首詩讀下來一般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雨巷和丁香姑娘這兩個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也是這首詩的核心意象。首先,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作為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朦朧而富有象徵意味,形成了詩歌整體幽怨迷茫的氛圍。此處的雨巷,也象徵著當時黑暗動蕩的社會環境,讓人看不到出路和希望;也象徵世人的愛情之路,他與初戀施絳年的愛情悲劇;也象徵詩人坎坷而迷茫的人生道路;以及象徵中國傳統文化,像雨巷一樣,相對封閉內向的特點。
  • 年少只知《雨巷》美,讀懂後,一聲嘆息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丁香花開,細雨微風,很容易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想起江南的雨巷,小街石板,青瓦飛簷。想起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帶著一身詩意,從江南煙雨裡款款而來。曾經,也以為這就是最讓人心動的愛情。
  •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解讀《雨巷》主題的多重意蘊
    《雨巷》大約寫於1927年的夏天,發表在一年後的《小說月報》上,編輯葉聖陶說,詩歌一經發表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首詩替新詩底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由此戴望舒被稱為「雨巷詩人」。戴望舒對於現代派詩歌來說絕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以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派詩人一邊傳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象和意境的唯美表達方法,一邊借鑑了西方象徵派詩歌重直覺、多暗示和儘可能表現潛意識情緒等創作上的方法。詩中描寫了抒情主人公「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
  •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婚姻的本質,實際是一種財產制度
    01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戴望舒這首著名的《雨巷》,是他在1927年,寫給17歲的女孩施絳年的,那年他22歲。 1927年上海腥風血雨潮中,嚮往革命的戴望舒,只能在恐怖氣氛中躲避到了位處上海松江的好友施蟄存家裡。在這裡,她第一次見到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開始了一生的悲劇命運。
  • 民國「綠帽王」詩人戴望舒:一生三次婚姻,都被貌美如花的老婆劈腿
    1927年大革命失敗,愛國青年們隨時都有被捕的危險,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到松江避難,藏身在好友施蟄存家中。在這期間,戴望舒愛上了好友施蟄存年僅18歲的妹妹施絳年。當天晚上,23歲的戴望舒一氣呵成寫出了後來中國最著名的愛情詩《雨巷》。
  • 讀詩|戴望舒:我如今已厭看薔薇色,一任她嬌紅披滿枝
    Spleen戴望舒我如今已厭看薔薇色,一任她嬌紅披滿枝。心頭的春花已不更開,幽黑的煩憂已到我歡樂之夢中來。我底唇已枯,我底眼已枯,我呼吸著火焰,我聽見幽靈低訴。很明顯,戴望舒這首詩與法國詩人波德萊爾詩集《惡之花》裡的四首Spleen(《憂鬱》)同題。憂鬱,本是一種抽象的情緒。當然,這種情緒應該是由具體的事情和情景引發的,不會是無中生有,除非是為了賦新詞而強說愁。雖然憂鬱是由具體的事件生發出來的,但身處其中的人往往不能弄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我就經常會有情緒低落期,隔三差五的,總覺得沒勁,卻又覺得莫名其妙,難以言傳。
  • 江南煙雨,吳儂軟語,小橋流水中的蘇州話語——古街雨巷
    在我心裡古街和雨巷是不一樣的。古街它可以結合商業氣息,有著現代化的氣息,而雨巷不可以,是那撐著油紙傘的姑娘,古典又婉約。雨巷情懷我喜歡蘇州的纖細雅致,甚至她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雨巷》戴望舒撐著油紙傘,像那是緘默無語的內斂守望。
  • 19歲戴望舒、施蟄存青春獨白40歲王西神、徐卓呆新年閒話
    19歲戴望舒 最討厭發送賀年片且看,按收稿時間順序排版的來稿中,「姍姍來遲」的第十四位撰稿人,乃是後來成長為大名鼎鼎的「雨巷詩人」——戴望舒,那會兒他用筆名「夢鷗」撰稿。戴氏對賀年片乃至「年禮」的看法,以及新年感想等等,皆信筆寫來、娓娓道來,行文平實而真切,是詩人難得一見的「寫實」作品,更見其個人性情的真實一面。
  • 一片柔情只向梅|雨巷(四川華鎣)
    選自賀念原創詩詞《雨巷.花語集》文字/雨巷誦讀/雨巷攝影/雨巷&王劍【梅】七絕 平水韻 作者/雨巷靜雅無聲勝有聲,淺顰一笑幾傾城。【梅詩】作者/雨巷一箋香墨繡春風,梅朵初開點點紅。心伴花顏飄緲去, 輕飛詩中與君逢。
  • 戴高山:金魚巷——那段雨巷般的鄉愁
    於是,戴望舒的《雨巷》,便油然心頭!  總體來看,金魚巷分為南北兩巷,由一條街左右分開。靠文廟廣場處,年前統一進行了一次小裝修,看起來比較新穎,但保留了傳統的閩南特色,出磚入石。紅色的仿古牆磚把泉州古老文明,渲染得溫暖入心。屋簷之下,滴水細之如線,不絕如縷,嘀嘀嗒嗒落入刻有金魚圖騰的花崗巖下水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