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已經搬家多年,晉江市池店鎮池店村的村民蘇培霞,每天都要到自家的老房子內看看,打掃打掃衛生。
「算一算這棟房子也69年啦!我從1980年結婚到了池店,就一直住到了2004年,非常有感情。」蘇培霞說,這棟房子建於1951年,是丈夫李錦團的阿公(閩南語:爺爺)李昭葷出資,阿嬤(閩南語:奶奶)楊常娥主持建設的。
老房共有兩層,從外觀上看依然保存非常完好,通體閩南紅。一樓是閩南傳統式樣,大木門、楹聯、圓形石柱;二樓則豐富許多。窗戶和柱子頗有哥德式和巴洛特式的結合體。屋頂上方的牌匾中間有四個已經脫落的大字,仔細看還可以發現是「自力更生」。兩邊和上方是彩色瓷片拼畫,雖因時間洗禮,已經脫落了不少,還是能看清兩側是喜鵲登梅圖,上方是七彩鳳凰戲牡丹圖。據說,當年都是惠安師傅手工拼接出來的。
蘇培霞介紹,房屋內共8間房屋,樓上樓下各4間,一樓和二樓各有廳堂,一樓還有一個採光天井,後來家人向人購買了房屋邊上的一小塊地,又在房屋的右側建設了廚房和餐廳。在她的帶領下,記者進入了老房內。這棟房子的內部也非常整潔乾淨清爽,房間的木製牆面雖然已經煥出淺烏色,卻乾乾淨淨,連木門上的八卦拉手也沒有灰塵,一看就是一直精心保養的。而木製樓梯的每一層踏板上,都釘有竹片條。「這樣走的話,磨損的就是竹條,壞了可以換了竹條,就不會損壞到木樓梯了。」
和很多番仔樓相比,這棟房屋看似小了一些,卻勝在多處細節到位,或許因為這棟房屋是由女主人主持建設的。「阿嬤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真的。」蘇培霞說,阿公和阿嬤婚後不久,阿公就到菲律賓打拼了,留下了阿嬤獨自在池店村生活,後來聽說阿公在菲律賓掙錢了,便寫信讓阿公寄錢回鄉蓋樓。這棟兩層小樓,在阿嬤的精打細算下,只花了一萬多元,雖然裝飾沒有特別繁複,卻是非常的簡潔大方。
在房子建成後,阿嬤雖然曾到過菲律賓、香港,卻都是短期居住,大部分時間都住在這棟房屋內。她守著房子,也為阿公守著這個家。
蘇培霞回憶說,1986年,上了年紀的阿公李昭葷回到池店。回到家中,看著房子激動不已,他拉著阿嬤的手說,「好!真好!你幫我守住了這個家,很厲害了,真的不容易。」讓人惋惜的是,這是他唯一一次到這棟老房內。
即便老房子默默見證著這些溫情的往事,卻也抵不過時間帶來的磨礪。「最近二樓的屋頂似乎有點漏水了,我們一直在找漏水點,想要趕緊修了,怕房子內的木頭要壞掉的。」蘇培霞說前幾年家裡還對房屋二樓的陽臺圍欄和滴水雨漏進行了更換。
這幾年,這棟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吸引了不少租客前來,都被主人家拒絕了,「房子內部木頭太多了,怕一個不注意有火星,房子就沒啦!」
(記者_曾舟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