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記憶:內厝澳的「媽送伯」

2021-01-16 網易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鷺客社》關於鍾媽送的文章發出後,一位讀者轉來李向群先生記錄整理的鐘瑪送三子鍾友國口述的回憶鍾媽送的文章,另一位讀者傳來了查資料找到的鐘媽送的照片,原來,鍾媽送又名鍾瑪送,是民國時期鼓浪嶼名人洪顯理(英國人)的轎工、花工與大廚。鍾瑪送在洪顯理家呆了18年,病退時獲贈1000銀元養老金。鍾瑪送用這筆錢,在內厝澳買了幢樓開小雜貨店,這就是日後聞名鼓浪嶼的內厝澳13號站,而鍾瑪送也從此被稱作「瑪送伯」。—— 林鴻東

  瑪送伯與內厝澳13站

  ( 口述人:鍾友國 記錄整理人:李向群)

  說起瑪送伯,在上個世紀的鼓浪嶼應該算是無人不知,因為他和他的「內厝澳公用電話13站」,曾經聯繫著多少年鼓浪嶼島上的市井生活,牽繫著多少老鼓浪嶼人的情思。

  瑪送伯是一位平凡的老鼓浪嶼人。他的內厝澳13站也就是在當時鼓浪嶼島西部唯一的一個公用電話站。一位平凡人,一個不起眼的公用電話站,卻能有幾多不太平凡、不太起眼的小事、瑣事和往事,於是,採訪瑪送伯的三兒子鍾友國先生,就成了我們窺探老鼓浪嶼的一個觸點。

  記憶的火花一經觸發,過去的、古早的時間和空間便在瞬間照亮,記憶力相當好的老教育工作者鍾友國先生一次次地接受採訪,終於拼接出一幅關於他父親瑪送伯和「內厝澳13站」的往日畫面,同時一段段與之相關的百年來鼓浪嶼的平民社會生活場景也就呼之而出。

  我的父親瑪送伯

  我的父親鍾瑪送(又名媽送,嬰仔),是福建惠安縣人,一八九三年十一月初一出生於山腰鄉鍾厝畲族社。

  他的童年家境十分貧困,生活相當艱難。在他16歲時,帶著姐姐給他的一塊錢,打著赤腳離家開始自己謀生。他就這樣光著腳丫,走了走200多裡路,一個人隻身走到廈門,開始他在廈門、在鼓浪嶼數十載的人生旅途。

  初來乍到的他真是嘗盡人間的苦頭,他先在鼓浪嶼三丘田和記碼頭當「捆工」、就是碼頭上最初級的搬運工,後來還當過倉庫工。過了一段時間,後又過海去海滄替人種田。到了18歲時,才由他的姐夫、我的姑丈介紹到一位英國洋人家做工。這家洋人在鼓浪嶼也不是一般人,他是英國的蘇格蘭人洪顯理牧師。要說洪顯理,老鼓浪嶼人對他還是很熟悉的,他在鼓浪嶼的時間很長,而且還做過不少事,是有一定地位的外國人。1917年擔任過英華書院主理,最有影響的是他還當過鼓浪嶼工部局董事長,還擔任英國倫敦教會牧師。

  我父親在洪顯理牧師家和他身邊工作了18年。剛開始我父親是以做花工名義,被他聘請,到了洪顯理牧師家,第一份的事是當轎工、抬轎的工人,就是轎夫。洪顯理牧師出門的時候,我父親和其他轎工就要給他抬轎子。洪顯理牧師個子不高,瘦瘦的,經常拿一把扇子。鼓浪嶼人大家對外尊稱他洪牧師,私底下都戲謔地叫他「矮子洪」,這當然是在背後叫的,是洪顯理的綽號。洪顯理牧師的轎子不是很大,一般來說,他出門時。前後各一個轎工,到了較陡的路,有時候再加一個轎工,加在中間,三個一起扛洪顯理牧師的這頂轎子。我父親從開始當洪顯理牧師的轎工,扛著洪顯理牧師的轎子,陪著洪顯理牧師走遍鼓浪嶼的大街小巷。幹了一段時間之後,洪顯理牧師看我父親表現比較好,也就是為人誠懇、忠直,就讓他改行,讓他回到住所,去當專職的花工,專門養護他家裡栽種的花,管理和維護整個住所院落內的花圃。

  洪顯理牧師那時候當英華中學的校長,住在英華中學的後山上,當時,外國人統治管理鼓浪嶼,就是僱請很多我們華人要去幫外他們做事,外國人僱我們中國人,僱主與被僱傭者之間,大多數還是關係不錯的,還有不少外國人僱主與我們中國人之間還建立了友善的朋友之情,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我們鼓浪嶼人與人為善,懂得與外國人交流的表現;就用在現在思維方式來觀察和思考,這應該也是早年我們中國人與外國朋友友好交流的開端嘛。就說我父親在洪顯理牧師受僱的經歷,這其實是還是讓我父親學習和掌握很多技藝的過程。洪顯理牧師把我父親從轎工調到家裡當花工,我父親幹了幾年,也把洪顯理牧師家裡的花花草草打理的美觀又規範,大都符合洪顯理牧師的審美要求和生活起居觀賞的需要,使洪顯理牧師家裡的花園景觀水平大大提高了,這當然也是得益於洪顯理牧師的經常點撥、不時指導。等我父親的花藝水平過關了,洪顯理牧師感到他很靈巧,在我姑丈推薦介紹下,我父親被調到洪顯理牧師家的內廚房。先是在廚房協助烹飪「頭手」(大廚師),打打下手,我父親很勤快,還不時幫助洗菜、整理食材,幫助噹噹洗碗工。又是幾年下來,我父親又在餐廚方面得到信任和栽培,從打下手的廚工,到被洪顯理牧師培養成為廚師,而且是洪顯理牧師身邊的主廚,是一個能夠符合外國有地位人西式餐食習慣的西餐師。據說,洪顯理牧師用餐是滿講究的,講究擺盤的規矩、講究上菜的程序,洪顯理牧師吃飯的時候,所有餐食菜餚做完以後還要擺盤,要按照他的要求擺得好看、美觀,方才用餐。就這樣,我父親在洪顯理牧師家從當轎工、到當花匠,再到當廚工、當廚師,最後再到擔任主廚,總共在洪身邊待了18年。我父親於他做事勤快,認真負責,這就得到洪顯理牧師和家人的的讚揚和賞識,所以,就不斷讓我父親擴大技藝學習的機會,使我父親逐步接受和掌握西式烹飪的技術。記得,我父親還告訴我們,當時在洪顯理牧師家雖然是被僱用,但是洪顯理牧師夫婦還在空餘時間教我父親識讀羅馬白話字,讓我父親也用羅馬白話字識讀一些讀物和進行交流,就這樣,我父親會用羅馬白話字讀所有的聖經和一些故事,我母親也會。在洪顯理牧師夫婦的帶動下,我父母本來從內地來時沒信教,後來也成為基督教徒。

  洪顯理牧師確實不是一般的外國人,除了是鼓浪嶼工部局董事長顧問之外,在海關也有擔任職務,還要巡視督管閩南教區,確實很有名望、有一定權利。這就需要洪顯理牧師出門做事,比如去處理閩南或者福建教區的大事小情,都要帶上我父親,是因為我父親主要是他的貼身廚師,又要幫他處理一些生活起居方面的瑣事。就這樣,我父親就跟著他走了那麼多地方。我父親走那麼多地方,也學到不少烹飪上的絕招,我印象中,我父親還親手做過一道名菜讓我們一家吃過,這道名菜現在應該可以稱作絕活了,這道菜是「無骨雞」。這道「無骨雞」就是把整頭雞的所有骨頭一根不剩地抽出、剔掉,只剩完整的皮和肉,然後,往裡面塞五香料、滷料、海參等,真是好吃。我們解放後吃過一次,由於,做起來很辛苦,所以我父親的這獨門中西合璧的烹飪名菜,也就沒有傳授給我們這些子孫輩的了。

  我父親在他的生活經歷中和洪顯理牧師的關係相當密切,對於洪顯理牧師後來的遭遇,一提起總是難免唏噓不已,尤其是講到洪顯理牧師的死,那更是難過,人在一起,總是會有感情的。關於洪顯理牧師的有些情況和他的一些往事,我還是聽我父親說的。洪顯理牧師是蘇格蘭人,有英國貴族的血統,在英國很有名分。十九世紀末英國教會派他來中國傳教,其實是當教區的總負責人,擔任英華書院的校長時,還要監管廈門以外幾省教會的理事,還要當鼓浪嶼局董事會理事,經常去幾個省的教會視察,在廈門主要任務是傳教和辦學。洪顯理牧師在鼓浪嶼幾十年,去世也是在鼓浪嶼,不過他的死也是很慘的,這應該也是日寇侵佔廈門的罪行之一。

  洪顯理牧師是怎麼死的呢?他當時是鼓浪嶼工部局董事會主席,是鼓浪嶼萬國租界的行政主管,在當時的鼓浪嶼算是很大官了。1941年12月8日,日本人正式登陸鼓浪嶼,第一天就派人去把洪顯理牧師抓起來,抓到日本集中營關起來。當時洪顯理牧師應該算是「好命人」,都是被人服伺、養尊處優、生活非常舒服,可他被抓到集中營之後才兩三天,就傳出他死了的消息,就是因為經不起日本集中營的折磨。洪顯理牧師是死在日本集中營,日方宣布洪顯理牧師是自殺。死的時候,所有英國人都不知道,他的死訊傳出來以後,沒人去過問,最後,由當時英華中學校長王世全和鼓浪嶼自來水公司的經理黃省堂兩位鼓浪嶼知名人士,相約去日本集中營認屍。洪顯理牧師是倒在地上死的。當確認是洪顯理牧師之後,才收屍、入殮。這樣的收屍、入殮之後,要埋葬,可要埋葬在哪裡?黃省堂就說,要不就先葬在他們家族的公墓。就這樣,洪顯理牧師就下葬的地方就是在鼓浪嶼內厝沃駱駝山旁邊,就是現在省工藝美術學校北側。像洪顯理牧師那麼有名的人,慘死在日寇的統治時期,他死的時候,也只能草草用一個很薄的棺材埋起來。聽說過了三四年,抗戰勝利後,英國派一支軍艦來廈門訪問,同時也來查洪顯理牧師是怎麼死的、查死因。幾經了解,才得知他的死因,還了解到是誰幫他收屍的,誰幫他處理後事。英軍艦長親自登門請王世全和黃省堂兩個去英軍軍艦座談,其實是請他們吃飯。吃飯的時候,王世全和黃省堂他們將所了解的洪顯理牧師死的過程告訴英軍艦長。英軍艦長非常感激,讚揚他們是很好的中國人,表示感謝。英軍艦長還詢問說洪顯理牧師有沒有交代什麼,他們說到日軍集中營時已經發現洪顯理牧師已經死了,沒交代什麼。英國人問他們二人需要什麼,他們說沒有。後來,這件事情在鼓浪嶼廣為流傳,很多鼓浪嶼人都知道。英軍艦長很是感激,臨別時,感到沒什麼好致謝的,就送了軍艦上的兩大桶油漆給他們。據說,王世全和黃省堂兩位就把那兩桶油漆轉送給鼓浪嶼電燈公司。

  作為洪顯理牧師家的廚師、主廚,我父親當時的西餐廚藝在鼓浪嶼應該是小有名氣,記得他還跟我們兄弟姐妹講過他主持過的一次「大辦桌」,這次「大辦桌」對我父親來說,應該算是他廚師生涯相當輝煌的經歷,那是鼓浪嶼富紳黃奕住要為他母親操辦60歲壽宴。黃奕住的人脈很廣,因而應酬面就很大,那次為母親辦壽宴,請了當時鼓浪嶼和廈門所有社會名流共1000個人赴宴,這次宴會在鼓浪嶼歷史上算是空前絕後的,被稱為「千人宴」。宴會地點設在中德記花園,也就是現在的鼓浪嶼人民體育場。黃奕住舉辦千人宴,要求是自助式的西餐。黃奕住請我父親去主持承辦壽宴的原因是,我父親是洪顯理牧師的家廚、主廚,打理西餐,有經驗,再則,剛好洪顯理牧師去國內一些地方出差巡遊。我父親接受黃奕住的約請,並為那次千人宴做了精心的設計,還編排了菜單,使整個宴會辦得十分成功,為黃奕住長足了面子。我父親除了去主持辦理壽宴,還親自給他做兩樣菜,一個是無骨雞,另一個是大型的生日蛋糕,我父親親自做蛋糕的糖面、還親手做糖花,這些都受到黃奕住和他母親以及親友的稱讚和感謝。

  根據我父親的回憶,當時黃奕住想為他母親生日宴時,他母親曾問黃奕住,「我生日你花了這麼多錢,花的起嗎?」是他母親不忍心花那麼多錢。黃奕住告訴他母親說,「放心,我的錢非常多,如果四塊銀元疊在一起,整個體育場排都排不完」。他母親這才放心。那次生日千人宴場面非常大,來賓很多,壽宴後還合影,那張合影是分三次拍,然後再把分別拍的三張照片進行粘合起來。

  關於那次千人宴還有個小插曲,那次生日千人宴舉辦得非常隆重,黃奕住家裡很有錢,也很慷慨。辦壽宴那天,有人經過他家,只要向他母親敬禮祝壽,他就會發幾塊錢給人家,叫做祝賀費,一個人兩個銀元,即便是乞丐來也是。但是為了避免來太多乞丐不好看,他首先跟廈門市的丐幫說好,你看有幾個乞丐要來,現在就講清楚,到時候不要來了,我先把錢給你。雖然這樣,還是漏了些乞丐沒通知到,那些乞丐還是來了,黃家還是給人兩元。為了防止冒領、多領的情況發生,黃家就在門口放一個桶,裡面放很多銀元,桶裡裝滿紫藥水,只要人的手伸進去拿錢,每人一塊,手和手臂就沾了紫藥水,就不會、也就不好意思再去伸手拿銀元了。

  後來,我父親身體不適,生了病,到醫院一檢查,才知道是得了腸炎,我父親幾經考慮,主動向洪顯理牧師申請辭職。該怎麼營生,這時在內厝澳有人剛蓋好的連體幾棟兩層紅磚小樓,要賣。我父親用在洪顯理那裡做18年的退休金1000多塊銀元,買下當時叫做內厝澳40號的那棟樓。這一棟是我父親很滿意的,他說樓在路口,最好,二樓可以住一家,樓下就辦個小店,賣雜貨。解放後路牌整頓,內厝澳40號改成內厝澳179號,小店開始代售郵票,被定為郵票代售處。到1958年後,鼓浪嶼郵電局又將一部公用電話安裝在店裡,確定為內厝澳公共電話13站,簡稱13站。

  我父親的內厝澳13站

  我父親就這樣開始了自行創業的營生之路,和我母親一起經營那間小雜貨店,沒有僱請工人,夫妻兩個自己打理整間店的事,我母親看店賣貨看孩子,父親「跑外環」(閩南話意為:在外奔忙攬貨)忙著補貨,開的就是夫妻店。做的小本買賣,講的就是人緣,我父母在鼓浪嶼住了幾十年,與左鄰右舍關係好,尤其是在內厝澳人頭熟稔,所以,鼓浪嶼郵電局在一講要在內厝澳設立公共電話站點,我父親的小店加郵票代辦處當然成為首選。我父親小店地點不錯,是南來北往幾個方向和路口的必經之地,當時筆山洞還沒開挖,從從內厝澳往來龍頭路市場一帶,或到輪渡碼頭,都要從這裡經過,所以,在那裡設一個公共電話點。

  當時整個內厝澳這麼大的地方,只有兩個單位有電話,一個是內厝澳公安派出所,另一個是水產試驗研究所,還有就是後來設在我們家的這一個公用電話---內厝澳13站。那時,我們我父親的小店店裡就掛上一個牌。13站是一個鐵牌,說明打電話的是需收費的。

  自從設立13站以後,我父親就就開始為大家服務,原來主要是代售郵票,設立公共電話之後,只要是有電話打來,要請人接電話,我父親都會應允,都會馬上去請受話人來店裡、來13站接聽,久而久之,「叫電話」,就是傳呼電話,就成了我父親的額外工作任務。只要有人來電,我父親就會起身出門去「叫電話」,可以說,基本上內厝澳每個角落我父親都會去「叫電話」。半夜一兩點有電話要找誰他多晚都會去叫。這「叫電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知道,內厝澳的門牌號沒有規律,比較亂,以前都是蓋完房子自己設門牌號的。如果是熟門熟路,一時半會兒要準確找到接電話的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做好事也不是那麼順當的。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份真心為人服務、為他人著想的心思。

  我母親曾經告訴過我,說我父親是一個很講信用的人,「叫電話」就是最能體現他的性格。比如,有個老人要打電話給在杏林的孫子,打過去人不在,就在店裡繼續打,直到第四次才找到人,但是我父親沒收他打四次電話的錢,說只有第四次找到人,就只收了第四次的錢,其實那三次每次都是已經撥通,只是沒找到該接電話的人。那時候打一次電話才收4分錢,所以沒怎麼賺錢,大部分是提供服務。

  在「文革」期間,有位著名音樂家回鼓浪嶼,有一天晚上,已經半夜了,從北京單位打來電話,要這位著名音樂家接電話,請他趕快回北京,參加對外演出。那麼晚天黑路滑,他家住雞母山,內厝澳距離雞母山還有好長一段路,我父親他也就跑著去通知。家裡人都說那麼晚了就不要去叫了,我父親說,越晚說明事情越重要,而且全鼓浪嶼內厝澳就只有我們13站這一部電話。可見在當時,通訊業不太發達,人們對信息通暢也是十分的渴求,但是如果沒有像我父親那樣真心為人們服務,不發達的通訊條件,也不能起那麼大的作用。

  要說「叫電話」,其實還不止通通消息的功能作用,有時更多的會起解危救困的作用。記得,有一天晚上,很晚了,13站的電話鈴聲響起,那是住在廈門市區的老伯打來電話,告訴我父親說,你趕快去告訴我兒子,說我在這裡中風了,在廈門中風了。他兒子住在四棵松。那天晚上又逢下雨,我父親二話沒說,冒雨出門,他就只戴鬥笠、穿拖鞋,趕緊往外衝,老人家確實有那麼一顆樂於助人的心,就這樣冒雨走到四棵松,告訴老伯的孩子,你父親在廈門中風了。老伯的兒子也就趕快起身,穿起衣服,趕去搭末班船到廈門。對此,老伯的兒子非常感激。後來,老伯的兒子到廈門工作,晚上回內厝澳住。回家路上一有經過13站我家門口,每次都向我父親行禮致意,甚至有時候走到我父親面前跪下致謝,說要是沒有我父親這麼好,這麼負責任地傳呼我,他父親不可能活著。那個青年人跪著向我父親感謝的場面,我印象很深,真是記憶猶新。

  還有個例子,就是有位許牧師的兒子,打電話要找許牧師,我父親也去叫他,那可是一件難事,因為路太遠、嶺高、要從內厝澳翻過筆架山,老人家這樣的「叫電話」一去一回,就要快一個小時,說實在,他很辛苦,「叫電話」的範圍很大,可貴的是他只要誰有需要,他一定會誰叫誰到,不論平民,還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他都一視同仁。

  內厝澳13站這個地方也是鼓浪嶼人很熟悉的地方,這也因為的地理位置相當適合郵政業務的開展,同時,也有利於「厝邊頭尾」(閩南語意:街坊四鄰)的走動、交流。我父親在這個點上和內厝澳的人互動起來,可真是樂此不疲。13站也有賣郵票,對面有個郵筒,當時人們只要在13站買了郵票,貼好,就可以走到對面投寄,相當方便。除了賣郵票,我父親早上還會在門口擺個小櫥子,賣點小吃、小玩具的給往來的大人小孩。所以鼓浪嶼的人都說我父親和他的內厝澳13站真是鼓浪嶼、內厝澳的一寶。

  我父親的鼓浪嶼、內厝澳情結

  那是1963年,全國都在學雷鋒,鼓浪嶼島上的人都認為我父親就像雷鋒,天天如此,堅持多年。那一年,當時許祖義副市長在全市幹部會上,就把我父親的事跡作為學雷鋒做好事的例子,在大會上進行宣傳、表揚。全市幹部會會後沒過幾天,《廈門日報》在第一版上還刊登專題報導,介紹我父親的事跡、好人好事,反映他做人好,得到群眾的愛戴。一出報紙,更多的內厝澳人,經過門口,都來告訴他。這些 給他的讚譽,又讓大家多加了幾分對他的尊敬。

  我父親為人正直,會做人,事事、處處以和為貴,處事公平,與左右四鄰一直是和睦友好,從來沒有跟任何人吵過架。最可貴的,也是人們都知道和嘉許的,就是誰有困難他都肯幫助,講具體點就是肯出錢出力。比如,抗戰前,閩南這邊很多人要去南洋謀生。那時我父親在鼓浪嶼已經開店,有少許收入,很多人特別是原來惠安老家的同鄉要去南洋謀生,都會經過廈門,我父親就會了解他們有沒有什麼需求,有什麼需要,當看到有的同鄉或朋友手頭緊,比較拮据,他都會慷慨解囊,資助資助。其中比較突出的,抗戰勝利後,南洋跟大陸通,有的人回來,在南洋做生意不錯,回來要感謝我父親,說當時資助他去南洋,要拿錢來還,拿幾百元銀元。我父親堅決不收。後來那個人到和興餅店,作了一個大雞蛋糕,來答謝我父親。再比如老鄉盧生伯,也是我們老家的親戚,要下南洋去新加坡謀生,經過廈門是來過我家,我父親知道他雙手空空,馬上湊了幾百塊錢,讓他出洋時手頭有點資金,好去創業。抗戰勝利後,盧生伯從新加坡回來,來看望我父親,還要來答謝,並要來送還當年我父親借給他的錢,我父親執意不收。他認為人在需要的時候、困難的時候,相互間的幫助,能夠促成人家的事業發展,這就行了,至於當年借出的錢,人家要還,他都笑意相迎,婉言謝絕,分文不收。我們還記得我父親去世時就只說了一句,懇懇切切地告訴我們這些子孫輩的,「要是街坊鄰居來我們店裡買東西,欠我們錢,千萬不要去討」。

  鼓浪嶼、內厝澳的人都知道內厝澳13站有這樣一位老少婦孺皆知的可敬的老人,不管大人孩子、還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稱呼他瑪送伯。1978年,我父親去世,沒有發訃告,也沒有跟人家說什麼,我們按照老人的交待不要打擾人家。可到那天出殯,很多內厝澳的人都來參加追悼會,廈門也過來很多人,是特地趕回到內厝澳來。我父親的追悼會規模很大,大概來了1000人,都是自發地來。追悼會是由鼓浪嶼郵電局局長主持。我當時在市教育局工作,我們教育局的同事基本都參加了,從股長到幹部,除外出公事不在廈門的,基本都來了。送葬的人從內厝澳一直走到了龍頭路,轉到碼頭,長隊一直排著,這在當時是很罕見的。為了給我父親送葬,內厝澳的鄰居和同事們弄了個棺材罩,棺上面罩了個花罩。說起這個花罩都是鼓浪嶼的朋友們四處找花來製作的,他們從鼓浪嶼四處摘花,這是因為當時「文革」剛結束不久,鼓浪嶼島上栽種花草的地方不多,所以就得四處找花。最後連鼓浪嶼賓館的花也摘來製作花罩。許多單位都有派人來參加追悼會,中小學都送花圈,並派代表參加。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受到那麼多百姓發自內心的尊敬,從葬禮的舉行就可以看出,我們作為子女也深受教益。

  我父親過世後,當時我們盤點一下,他的葬禮獻花圈有88個,我們接收到的奠儀品等,也是88份,最使人感慨的是我父親和我母親去世後,當時已有的子孫四代也是88個人,總之,我父母身後留下的3個88,這應該是一個相當圓滿的巧合吧。

  

  圖片源自 duck_ye

  我眼裡、心中的父親與內厝澳13站

  為了紀念我敬愛的父親,我對他的一生進行了回顧,我把他一生拍攝下來為數不多的照片,都匯集成冊。我們就用這樣的形式,深深地、時時地懷念他。

  最後,我想把我在2003年寫過的一篇關於我父親的文章拿出來,以此再次表達我們的敬意。

  瑪送伯我們敬愛的父親

  「瑪送伯」這個名字,在內厝澳乃至全鼓浪嶼,幾乎是家喻戶曉。在前不久由鼓浪嶼區政協主編的「鼓浪嶼文史資料」第三輯中專門寫道:在內厝嶺腳有一家小食雜店,店主鍾瑪送先生是個好老人,常替人傳呼電話,於是,此地又被稱為「瑪送伯」。這親暱的稱呼,是公眾對家父的尊重和愛戴,我們作為瑪送伯的子孫深感自豪。

  家父,鍾瑪送(又名媽送,嬰仔),福建惠安縣山腰鄉鍾厝畲族於一八九三年十一月初一出生。童年時由於家境貧困,生活艱難,16歲時,帶著姐姐給他的一元錢,赤著光腳,行走300多裡路,隻身來到廈門,先在鼓浪嶼三丘田和記碼頭當搬運工、倉庫工,後又去海滄替人種田,18歲時,才由姐夫介紹到一位英國洋人家做工,開始當個轎夫、花園的花工,後又當廚工,洗萊、洗碗,由於他做事勤快,認真負責,深得洋人的讚揚和重視,三年後,就能獨立主廚,當「頭手」,能舉辦大型西式宴會,擅長西餐,是當時鼓浪嶼有名氣的西餐大師傅,原廈門知名的企業家黃奕柱先生為他母親做六十歲生日時,在中德記中樓前(今體育場)舉行千人大壽宴,是我家父主廚料理。由於家父烹調技術水平高超,在擔任外國人廚師十八年中,他經常陪洋主人北上上海、青島、大連,南下廣東、海南等地。家父在22歲時,工作較穩定,經濟稍有好轉,即回惠安家鄉和家母何瑞(惠安山腰人)結婚,並即攜帶母親到廈門,繼續當這家洋人的廚師,並在內厝澳購置一棟房子,在家中開個小雜貨店,常年都賣些食雜、百貨、汽油等。抗戰開始,日軍佔領鼓浪嶼,大家庭的人口增加,共生養子女八人(三男五女),一家十人,生活很艱苦,母親每天都要和我大哥友恩拉著板車跑禾山買地瓜,割雜草,回到鼓浪嶼賣些錢,日子十分艱難,為了讓我們八個兄弟姐妹都上學讀書,每年圈養二、三頭豬,以賣豬的錢來交學費。解放後,父母都已過五旬,他們熱愛國家,遵紀守法,在住家的一層設一小店面,承擔著郵政代辦處工作,58年開始,市郵電局又在郵政代辦處基礎上,加設整個內屠澳範圍內唯一的公用電話,號稱「內屠澳13站」。

  家父的一生艱苦奮鬥,生活樸素,勤儉持家。童年時代,由於家中清貧,沒有文化,到廈門後在英國洋人太太幫助下,學會白話文,通讀閩南話文章,學看白話文聖經,唱聖詩,在新蓋住宅的客廳上,掛上兩句家訓「勤與儉創業良圖」、「過心處自有好處」條幅,以勉勵自己的子孫。

  家父平時為人博愛友善,鄰居誰家有困難,他都會伸出友誼的手,幫助或贊助。惠安家鄉的下南洋打工,路費有困難,他就出資幫助,鄰居生活有困難,來店賒帳購買食品時,他從不主動討還。

  家父熱心社會服務工作,「內厝澳13站」除公用電話外(每次4分),還承上門叫接任務(每次不論多遠,均為6分錢),不管是白天黑夜,只要有呼叫,使三更半夜,颳風下雨、天暗地溼、腳上關節劇痛,就是上爬「筆架山」或遠走「四裸松」,他都能及時上門叫接,幫助大家解決許多困難,解放後,年大體弱他都能積極參加街居會,組織老人督導隊工作,經常帶頭下水溝清汙泥,掃馬路深得大家的稱讚。

  家父的一生,極重視子女的培養和教育,要求每個女子都要努力讀書,努工作,要出力奮鬥,尊師敬老,文明正派,和睦相處,不沾菸酒,不準賭博,做壞事,他還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聖經的教誨他都會努力去做,家父母的楷模永遠是我們當女子的學習榜樣。

  家父母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不但是我們全家最受愛戴的長輩,他的為人也得到當地公眾的讚譽和尊敬。記得文革前,市政府副市長許祖義先生曾在一全市幹部大會上,表揚了內厝澳13站鍾媽送同志助人為樂,熱心社會工作的生事跡,並在廈門日報點名表揚。家父對鼓浪嶼內厝澳一帶的情況和住在這一帶人都非常熟悉,經過這裡的路人,不管是老年、青少年、小孩,經常會在店口和父親互相親切地打招呼問候,男女老少都稱呼他「媽送伯」,一直到現在,人都把嶺腳這一帶廣稱為「瑪送伯」。

  一九七八年農曆九月初八,家父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七歲。慈母於一九八四年舊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清晨去世,享年也是八十七歲。在家父逝世出殯時,內厝澳、鼓浪嶼的親友鄰居近千人自發地前來告別送行這位慈祥和受人尊敬的好人,追悼會由鼓浪嶼郵電局局長主持,僅獻花圈有八十八個,送軸等紀念品也是八十八份,那次葬禮非常隆重感人,至今許多人仍記憶猶新。回顧家父一生十六歲從惠安到廈門謀生,二十二歲回惠安和我們的母親結婚,直至年過八十多歲,傳下的子孫四代,當時統計也是八十八人,這些統計數目真是有意思。

  今天,我們整理這個家庭人員名錄表,以子、女各個家庭為填寫單位,是了了解各家庭成員的情況,以加強聯絡,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和尊重,發展進步,興旺發達。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繼承我們敬愛的父母遺志弘揚父母的品格,表達對家父母的無限感恩,報答我們敬愛的父母親時我們撫育之恩。

  三子:鍾友國

  2003年春節

  寫於鼓浪嶼內厝澳179號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疫情群防群控「鼓浪嶼模式」:體溫計免費送上門 微信群交流報平安
    面對復工潮,加上部分居民存在麻痺大意心理等情況,在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領導下,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鼓浪嶼醫院(以下簡稱「鼓浪嶼醫院」)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聯合鼓浪嶼街道內厝社區和龍頭社區開展「我的體溫我知道」行動。
  • 鼓浪嶼原住民是種什麼體驗
    鼓浪嶼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隸屬於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街道,下轄龍頭社區、內厝澳社區,轄區禁止機動車輛通行(警消等除外)至高點為日光巖,與廈門島上的廈門世茂海峽大廈、廈門大學等隔海相望。
  • 鼓浪嶼上也能吃到平價海鮮,人均80很滿足
    有著萬國建築之稱的鼓浪嶼,來廈門怎麼能錯過呢,那文藝範的小島,每一處都與眾不同,古樸的老別墅、紅花綠葉包圍的牆面,處處都是拍照的最佳景點。鼓浪嶼不止是美景、美墅的天堂,也是美食的天堂,在島上有著各種美食,上島當然不能不吃海鮮,離內厝澳碼頭僅百米遠的鼓厝海鮮餐廳,不僅離碼頭近,重要是非常平價,人均80左右就可以吃的非常滿足,讓人意料外的在如此熱火的景區中,還有如此平價的海鮮。鼓厝海鮮置身在磐諾酒店中,從內厝澳碼頭出來走就可以看到,非常醒目。一大面的玻璃櫥窗,非常通透,坐在櫥窗邊可以欣賞著室外人來人往。
  • 廈門攻略:鼓浪嶼+八市美食
    接下來跟我一起去鼓浪嶼體驗浪漫之旅,去八市嘗一嘗廈門地道的美食,晚上去增厝安的大冰的小屋點一杯「風花雪月」聽一晚上的民謠吧(本來我想寫大冰的小屋的,可是又想攢到增厝安一起寫,那我就先不寫啦,下期廈門攻略寫)。
  • 夏日去廈門鼓浪嶼遊玩,體驗閩南特色的文青小島文化哦!
    鼓浪嶼是廈門5A級風景區,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旅遊勝地哦!鼓浪嶼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島嶼,是因為它的面積。鼓浪嶼 的面積為1.9平方公裡,相比於我國 臺灣 省的 綠島 (15平方公裡)、小琉球 (6平方公裡)甚至還小了一點,但是問題是綠島 和小 琉球中間是個山,宜居的地方就環島那一片區域,而且本身人又不多;而鼓浪嶼是一個完全開發過的城市,不說一馬平川吧,也是非常現代化。
  • 鼓浪嶼記憶:「鹿耳礁路42號」與林文彩醫生
    隨著歲月流逝,人們可能不清楚林文彩何許人也,他可是鼓浪嶼行醫第一人。在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鹿耳礁崖頂原英國領事館舊址)工部局時期中醫名錄林文彩(字芝光)的名字位列第一,赫然在目。林家居此已有一百多年,可以說是鼓浪嶼原住民,目睹和見證了它的滄桑變遷。清鹹豐年間,太平軍起,江南烽煙波及閩西。
  • 厝內 ▏你們給的寵愛,是力量.
    不用花大價錢買排名,不用跟風僱人排隊,在厝cuo內小眷村,奶茶們都在很努力變得與眾不同。捨不得讓大家久等,想要快些實現與大家在每個轉角相遇的約定,厝內小眷村在努力奔跑,帶著溫柔,收穫美好。9元,滿50元減20元活動時間:9月15日-9月31日一片茶葉嫩芽,飛越2200公裡,一杯厝內奶茶,從臺灣到鄭州。
  • 喝奶茶居然送CHANEL口紅!『厝內小眷村』暖冬上新,可以喝的「沐芋乳」來啦!
    【厝內小眷村】福利預告!
  • 小韓帶你遊廈門:避開人群的鼓浪嶼小眾景點,一起去看看吧!
    今天讓我們接著來說鼓浪嶼,不知道大家對鼓浪嶼的印象如何。小韓先來說吧,第一個印象就是人非常多,去到哪都是人擠人的現象,想拍張照片只能匆忙地站過去,還沒等擺好姿勢,就得換下一個人來拍照了,拍出來的照片沒有幾張是滿意的,難免會有些小失落。那該怎麼辦呢?
  • 厝內小眷村,歡迎回家
    厝內小眷村,歡迎回家。近兩年來,網紅茶飲品牌發展的如火如荼,各種網紅品牌之間的品質也參差不齊,厝內小眷村作為其中一款網紅茶飲品牌,也以飛快的速度席捲大江南北!作為一款具有特色的網紅奶茶品牌,厝內小眷村打造成為了「家」的模樣,進入到厝內小眷村奶茶店內可以看到屋簷、門口的木質豎牌匾、門頭的幔子、一磚和一瓦等等,都似乎似曾相識,讓進入到店內的朋友都感覺像是回到了家中,感覺非常的親切!
  • 厝內小眷村 令人回味無窮的奶茶!
    之前品嘗過一次厝內小眷村,僅僅一次,他就在我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厝內小眷村完全符合了當代年輕人對於奶茶的需求,不單單在顏值、營養價值以及種類上滿足了大部分的消費者,它在口味上更是滿足了我們的味蕾,讓人戀戀不捨!
  • 厝內小眷村飲品推薦
    厝內小眷村,是一個有著家的味道的奶茶店。厝內小眷村是一杯幸福茶,但是由於厝內小眷村的飲品種類實在太多,所以就讓小編來為大家推薦一下吧!戀上海檸威:厝內小眷村的飲品名字真的好文藝!甲仙芋頭奶茶,厝內小眷村的芋泥類奶茶真的是太好喝了,尤其是款甲仙芋頭奶茶,糯韌Q軟芋頭和綿滑甜潤的芋泥相得益彰,喝入口也不會覺得甜膩,芝麻的清香伴著芋頭的奶茶在嘴裡縈繞好久!真是一款百喝不膩的奶茶啊!
  • 咱厝古早味,你還記得嗎,記憶的鹹飯
    無論你身在何方,家鄉的味道不會忘,無論你喜不喜歡,咱厝的鹹飯都是你兒時的記憶。〖具體做法〗1.所有乾貨泡發後切碎,紅蔥頭也切碎備用,胡蘿蔔和包菜切成細絲;2.香米直接放入無水無油的鍋內,小火炒至有些米粒可見微黃即可;3.將處理好的稻香米放入電壓力鍋內,加入香菇顆粒
  • 廈門鼓浪嶼旅遊攻略自駕遊線路四日遊,廈門當地可靠的私人導遊
    我是荷美爾,喜歡旅行也喜歡記錄,每去一個地方都喜歡用筆記錄下來,前段時間和我的閨蜜們結伴一起去廈門鼓浪嶼玩了4天,去之前在網上做了半個月的功課,於是聯繫了網上好評多多的廈門導遊春姐姐。她給我們安排整個旅遊行程。
  • 鉑爵旅拍|帶你穿越進老照片裡的鼓浪嶼
    鼓浪嶼,一個聞得到海浪的地方,一座看得見歷史的島嶼。  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變革,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有人進來了,帶來了一座座建築好幾重文化,有人出去了,帶走了一張張船票好一片鄉愁。  鼓浪嶼的歷史卷在每一朵浪花中,刻在每一塊巖石上,映在每一張老照片裡。  今天,我們用舊時光,還原真歷史。
  • 粘添福分享古城傳說:「國舅」後裔守著最完整的厝
    說起自家老宅的歷史,粘添福充滿了自豪  老宅旁曾經熱鬧的奇仕媽宮  粘添福的爺爺和父親都是送僑批的,曾告訴過他,當時他們長途跋涉,送信到泉州城各個角落,有時甚至要徒步走到洪瀨去  「奇仕媽」是泉州人對臨水三夫人的稱呼。北宋時臺魁巷巷口曾有「奇仕坊」,因此得名。誰家要求子,或希望孩子好養育,就會來這裡焚香祈禱,因此香火總是很旺。  粘添福的父親告訴過他,每年正月十五、十月十五,是奇仕媽的「生日」,人們會組織巡遊。有名望的人騎著白馬,穿著禮服,戴著大花招搖過市,跟著奇仕媽神像到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巡遊一番。所到之處,家家戶戶擺香案迎接。
  • 來自厝內小眷村的奶茶投遞,贈給你整個冬季的溫暖
    這家寶藏店鋪有一個很美好的名字叫做厝內小眷村。厝內小眷村這個品牌源自臺灣,從創始之初發展至今因為高顏值和好味道以及良好的服務受到很多粉絲們的喜歡,現在全國已經有五百多家連鎖店了。  厝內小眷村不容錯過的奶茶有很多,除了最火的涓豆腐奶茶和小眷村奶茶等一系列經典的奶茶外,每個季度推出來的新品也不容錯過。  最近厝內小眷村就新推出了兩款適合冬季的新品奶茶,關鍵還是烤出來的,在冬天補充能量再適合不過了,強烈安利給喜歡喝奶茶的你。  第一杯新品是烤布蕾熱麥紅豆奶茶,光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杯奶茶有多實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