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界上最美好、最溫暖的詞彙,就是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短短兩句歌詞,唱盡了被媽媽呵護的那種幸福。媽媽的愛,是錢權買不來的一種羈絆。它可以刻在血緣裡,也可以刻在責任和愛心之上。
有媽的孩子,就有家。工作累的時候,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家永遠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媽媽煮的飯,依舊是可口的香甜。媽媽溫柔的擁抱,會給我們莫大的安慰和底氣。只有被寵愛的小孩,才有的底氣。
流浪兒的生存現狀
不是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能如此幸運。實際上,世界上的流浪兒童數量不容小覷。作為兒童中特殊的一群,他們的生活並不如意。造成他們成為流浪兒童的原因很多,經濟貧困、家庭教育不當等等。但更多的是,家庭結構不完整。就是這些孩子,很可能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親人了。
於是他們只得在街上流浪,依靠乞討維持生活。他們衣衫襤褸、食不果腹。很多人看到他們時,會給予食物和短暫的溫暖,卻很少會收養他們。和曾經餵口飯就能活不同,在如今,撫養一個孩子的成本,太高了。
除去衣食住行,和教育成本,撫養人要投入的精力,不容忽視。從孩子吃飯到穿衣到學習成績,家長有操不完的心,所以國人在收養孩子時,是慎重的。他們要考慮自己,是否能承擔得起撫養孩子的責任。畢竟孩子不是小動物,可以隨意丟棄。
有人會說,真的有人可以像愛自己孩子那樣,愛著收養的孩子嗎?畢竟雖然母愛偉大,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媽媽。畢竟街頭驚現棄嬰的事件也時有發生。而"拾荒媽媽"張菲,卻給了我們答案。有些愛,是哪怕沒有血緣,也能如陽光般予人溫暖燦爛。
善良的"拾荒媽媽"——張菲女士
這個一生未婚,收養了30多名棄兒的女人,到了如今這個年紀,本該兒女承歡膝下,樂享天倫。她收養的兒女,卻沒有幾個照顧她。張菲為什麼會收養這些孩子?養子養女又為何不報養恩呢?
張菲的幼年生活,是不幸又幸運的。不幸的是,她曾經也是個棄嬰。幸運的是,她遇見了她的養母。那個溫柔慈愛的人,給了張菲幸福的童年生活。然而造化弄人,在張菲8歲那年,養母病逝。再次失去溫暖家庭的張菲,不得已開始了自己的拾荒生活。
她每天流浪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以拾廢品為生。從養母離開到張菲23歲,她一直都是一個人。在拾荒的過程中,她見過被丟棄的嬰孩在凍死在街頭,但是她卻沒有及時遇見這個幼小的生命。
她時常想,如果當初不是遇見了養母,自己是不是也會這樣,在街頭凍得青紫,在懵懂中離開人世。享受過養母精心照料的她知道,家是多麼溫暖的一個地方,她也一直渴望著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所以在她遇到在街頭凍得發抖的棄兒時,她心軟了。
她把這個衣衫襤褸的孩子帶回家,給她煮飯收拾,正式開啟了自己的收養之路。張菲的生活並不如意,在她最美的23歲,她本可以嫁人生子,過上最平凡且溫暖的生活,而她卻選擇了一條更難更苦的路。
她的小家在迎來幾個新成員後,經濟開始變得窘迫。
流浪兒之所以被人丟棄,大多都是因為疾病。原生家庭無力承擔這筆醫藥費,只能放棄自己的孩子。張菲收養的孩子裡,不少就是這種情況。這意味著張菲不僅要承擔孩子們的夥食費、讀書的費用,甚至還有醫藥費。
拾荒為生的張菲手頭並不寬裕,她的生活來源只有每天拾荒的微薄和低保。所以這個小家,因為經濟困難而搖搖欲墜。但這個世界上,不乏好心人恩存在。在得知張菲這個小家的事跡時,很多人伸出了援助之手。
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很多人在看到有關張菲的報導時,有人給張菲提供了居住環境,甚至有醫院願意接收生病的孩子,做免費的治療。收到善款的張菲堅定了自己的想法,繼續收養著無家可歸的孩子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張菲依靠外來救濟,並不是長久之計。時間一長,他們逐漸被淡忘。可生活還要繼續,張菲就想到了擺攤賣東西賺錢。可她並沒有文化,她的生意並不好做。加上城市緊抓衛生環境,她的生意很快宣告流產。
如今的張菲已經64歲了。這個年齡在我國,已經踏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可她如今依舊被我們親切的稱作"拾荒媽媽。"張菲為自己收養的兒女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她一生未婚未育,收養的孩子們,就是她的全部。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很多人覺得,張菲的付出總有收穫的一天。30多個兒女,她的後半生指定是溫暖幸福的。可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張菲的兒女,很少照顧這個已經年邁的老人。他們大多在外地上學或工作,想擺脫這樣的原生家庭。卻忘了是誰在寒冷的冬天,給了他們一床暖和的被褥。
更過分的是,有些孩子甚至在工作後,依舊問張菲要錢。張菲看著可憐兮兮的孩子,害怕他們吃不飽,一般會選擇給。一來二去,張菲的生活更加艱辛。很多人都為張菲不值,覺得張菲養的是白眼狼。
有人曾專門研究過流浪兒的心理,並得出了流浪兒的感恩之心薄弱,甚至根本不信任收養家庭。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福利院流浪兒的收養率。很多家庭在看到流浪兒的動容,在這樣的結果下,都選擇了放棄。這對社會的影響,實則是消極的。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也有很多孩子在畢業後,工作反哺"拾荒媽媽。"在這個家裡,就有這樣一個女孩。她經常給張菲寄生活用品,也經常會回到家裡看望張菲。這個女孩知道,沒有張菲,就沒有今天的自己。
張菲也時常感慨,當初的小姑娘長大了。在很多年前,別人勸她放棄收養孩子結婚時,為了孩子,她放棄了這個選擇,至今也不後悔。她心裡清楚,如果自己放手,這幾個孩子必定熬不過這個冰天雪地的冬天。
於是,她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收養棄兒,拯救生命的道路。生活很苦,但她甘之如飴。她不求孩子們記得她,只希望她的孩子們,都能平平安安,幸福美滿。
感恩,是我們每個人該做到的。中國自古講究,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心懷感恩的人,生活是幸福的。她們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滿之處,且異常容易滿足。而善良的人,也是如此。善良和感恩,不是做給外人看的,而是要落到實處。在生活中,我們要做一個善良且懂得感恩的人,讓我們的人生更快樂,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