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限度維護生態系統功能——河北內丘溼地保護修復顯成效

2020-12-14 環球網

本文轉自【光明網】;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光明日報通訊員 翟麗

寒冬時節,河北省內丘縣鵲山湖碧波如鏡,在陽光下泛著銀光。湖畔的樹林裡、蘆葦叢中,不時有鳥群飛起,清脆的鳴叫聲劃破冬日的空寂。遠處,起伏的山丘和蜿蜒的河道,一靜一動,將這片國家級溼地公園景色映襯得如詩如畫。

今年以來,內丘縣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持續加大對縣域溼地生態資源的保護修復,特別是鵲山湖國家級溼地公園完成創建,溼地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初顯成效。

鵲山湖,又名馬河水庫,因湖繞鵲山而得名。鵲山湖位於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馬河上遊,是內丘縣柳林鎮境內的一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承擔著防洪、灌溉等功能。多年來,它在乾旱少雨的丘陵地區,一直以珍貴的水源、豐富的動植物等天然溼地資源,回饋著周邊村鎮。同時,這裡也面臨著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威脅。

內丘縣淺山丘陵區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全國的三分之一,水資源在這裡格外珍貴。為涵養水源、維護溼地生態系統平衡,內丘縣將溼地公園建設提上重要日程。

2015年,該縣在獲批建設鵲山湖、臥龍湖兩處溼地公園的基礎上,著手創建鵲山湖國家級溼地公園。「通過申報國家級溼地公園項目,進一步保護溼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最大限度維護生態系統功能,保證溼地資源的永續利用。」時任內丘縣林業局局長蔡風海說。

鵲山湖溼地公園以馬河水庫為主體,以上遊河道、河灘為延伸,東西全長9.3公裡,總面積300.16公頃,園內分布的溼地,具有太行山脈獨特的典型性、代表性和重要的生態保護價值,在淨化水質、涵養水源、維持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結合鵲山湖的自然生態特徵、地域特色和歷史人文內涵,將公園分成溼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等5個功能區進行規劃建設。

5年來,該縣先後投資4500多萬元,對水草、樹木、景觀進行綜合保護治理,修建攔水壩,對恢復重建區進行人工修復。同時,加強對水質、空氣、噪音等內容監測,開展年度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動植物種類組成、種群數量、種群變化等數據,為溼地公園動植物的繁衍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內丘縣還先後對溼地周邊的馬河、東龐、王交臺、郝交臺等村莊,全部進行了改廁,並建了沼氣池,村民們燒水做飯都不再用樹枝、柴草;禁止挖沙、採沙,保護了河道,減少了人為破壞;嚴禁上遊及周邊建設汙染企業,保護湖水水質;開展大規模的人工造林、飛播造林、退耕還林,大大改善了溼地生態環境。

「鵲山湖在候鳥遷徙路線上,黑鸛、大天鵝、鴛鴦等鳥類都在這裡出現過。」在鵲山湖溼地公園宣教展示區,遊客認真地看著溼地文化標牌表示。

新建的環湖路邊,野生鳥類介紹、溼地公約等各類溼地文化標牌圖文並茂,所有宣教牌上都有二維碼,遊客用手機掃一掃,就能了解更多的溼地科普知識。為做好溼地文化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溼地、保護溼地,該縣創建了戶外解說導視系統,並精心製作溼地公園畫冊和紀念品,全面展示鵲山湖溼地生態系統特徵、生物多樣性、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

如今的鵲山湖,主體水質達到國家Ⅲ類標準。溼地面積由158.61公頃恢復到209.2公頃。公園內維管植物從155種增加到183種。動物種類特別是鳥類多樣性尤其豐富,野生脊椎動物從137種增加到158種,擁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黑鸛。

內丘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苑勝愷說,下一步,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遊客接待中心、科普宣教館,培養科研監測管理專業人員,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大膽創新探索區域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3日 02版)

相關焦點

  • ...成就」最大限度維護生態系統功能——河北內丘溼地保護修復顯成效
    遠處,起伏的山丘和蜿蜒的河道,一靜一動,將這片國家級溼地公園景色映襯得如詩如畫。今年以來,內丘縣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持續加大對縣域溼地生態資源的保護修復,特別是鵲山湖國家級溼地公園完成創建,溼地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初顯成效。鵲山湖,又名馬河水庫,因湖繞鵲山而得名。鵲山湖位於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馬河上遊,是內丘縣柳林鎮境內的一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承擔著防洪、灌溉等功能。
  • ...最大限度維護生態系統功能——河北內丘溼地保護修復顯成效...
    遠處,起伏的山丘和蜿蜒的河道,一靜一動,將這片國家級溼地公園景色映襯得如詩如畫。今年以來,內丘縣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持續加大對縣域溼地生態資源的保護修復,特別是鵲山湖國家級溼地公園完成創建,溼地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初顯成效。鵲山湖,又名馬河水庫,因湖繞鵲山而得名。鵲山湖位於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馬河上遊,是內丘縣柳林鎮境內的一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承擔著防洪、灌溉等功能。
  • 制定溼地保護方案 建立溼地修複製度
    根據《方案》,今後牡丹江市將建立退化溼地修複製度,對未經批准將溼地轉為其他用途的,按照「誰破壞、誰修復」原則實施恢復和重建。對由於歷史原因或公共利益造成生態破壞的、因重大自然災害受損的溼地,由地方政府承擔修復責任,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
  • 創新溼地生態系統,綠會與奕江山共商溼地生態修復
    5月12日,奕江山環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奕江山)戰略規劃合伙人張杰及技術負責人鄧立聰博士到訪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綠會),就溼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水體生態修復與綠會溼地調查和修復工作小組進行了對接,具體就海興溼地和鳥類保護區(以下簡稱海興溼地)溼地修復開展試點示範工作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與交流
  • 河北:六項重點任務紮實推進察汗淖爾生態保護和修復
    實施種植結構調整、退耕還草、溼地保護修復等六項重點任務河北紮實推進察汗淖爾生態保護和修復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潘文靜)為切實改善察汗淖爾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實施方案提出,以改善察汗淖爾生態系統質量為核心目標,著力實施種植結構調整、溼地保護修復、綠色產業發展等重點任務,加快扭轉察汗淖爾生態惡化趨勢,逐步恢復流域生態系統功能,打造壩上地區生態質量與民生改善雙提升的示範樣板。根據實施範圍,我省察汗淖爾流域總面積2434平方公裡,全部位於張家口市境內。
  • 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強化溼地保護與修復——訪國家林業和草原...
    溼地保護體系初步建立  央視網:2019年,全國溼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呈現出什麼特點?  吳志民:2019年,我們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履職盡責,溼地工作取得新進展。
  • 保護溼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
    ,全面落實各項修復保護舉措,全力推進實施七裏海溼地保護修復「十大工程」,著力構建「大環境、大生態、大系統」,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修復取得階段性成效, 「京津綠肺」得到精心呵護。  三、主要成效  通過一系列保護措施和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七裏海溼地的水環境、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均得到有效改善,七裏海溼地整改及保護修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初步實現了溼地功能修復、生態環境改善與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  一是遏止了溼地環境逐年退化的趨勢,生態面貌持續向好。
  • 河北內丘:水歌鳥鳴入畫來
    今年以來,內丘縣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持續加大對縣域溼地生態資源的保護修復,特別是鵲山湖國家級溼地公園完成創建,溼地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初顯成效。鵲山湖溼地公園以馬河水庫為主體,以上遊河道、河灘為延伸,東西全長9.3公裡,總面積300.16公頃,園內分布的溼地,具有太行山脈獨特的典型性、代表性、和重要的生態保護價值。
  • 「十三五」我省投入1.04億元實施溼地保護修復項目74個
    河南經濟報記者 孔凡哲 報導 「十三五」以來,我省不斷完善保護政策、加強溼地保護修復,新建國家、省級溼地公園11處,安排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1.04億元,實施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補助、退耕還溼、溼地保護與恢復補助項目74個。
  • 全省溼地保護暨溼地公園建設管理推進會在洛召開
    12月17日至18日,全省溼地保護暨溼地公園建設管理推進會在洛召開,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回顧「十三五」時期溼地保護工作成效,部署推動下一步工作。  溼地是城市之腎。
  • 海珠溼地開園八周年 啟動粵港澳大灣區植被生態修復科考大賽
    八年來,海珠溼地憑藉良好的生態修復成效和服務功能,國內外影響力及全球知名度不斷提升。2017年牽頭成立中國國家溼地公園創先聯盟並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18年入選「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40案例」;2019年榮獲首屆生態中國溼地保護示範獎,成為全國首個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會員單位的國家溼地公園;2020年初代表中國角逐杜拜國際可持續發展最佳範例獎,並兩度登上紐約時報廣場展示中國生態新形象。
  • 生態修復主旨探尋—國內十個生態修復設計案例介紹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長期以來,受持續增長的人口壓力、高強度的國土開發建設活動、自然資源大範圍開發利用等因素影響,我國部分地區生態系統退化嚴重。針對這些生態退化區域,國家相繼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生態保護與建設重大工程,在提高林草植被、森林覆蓋率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 蔡風海:讓綠色成為內丘最美底色
    目前,全縣已建成生態經濟示範區13個,面積10.5萬畝,實現了荒山開發、生態建設、農民致富。調整種植結構,就是在耕地上停種效益低的農作物,改種經濟效益高的果樹,向耕地要經濟效益。在山場治理上,條件好的地方種經濟林,在陡坡的地方種生態林,在荒崗薄地種油菜、花生等,向山坡要生態。在不易種植的地方,宜荒則荒,靠自然修復,保護植被不被破壞。
  • 遼寧完成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
    遼寧完成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 瀋陽日報
  • 疊加式管護體系讓溼地生態功能持續增強
    近年來,在遼河口溼地越冬的候鳥數量逐年增加,這與盤錦市持續加大溼地保護力度,為溼地上棲息的候鳥提供了更加適宜的環境有極大關係。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盤錦生態形象的一張名片。盤錦市把保護好溼地生態環境作為政治任務。2017年5月1日,盤錦市頒布實施了第一部地方性法規《盤錦市溼地保護條例》,為溼地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
  • 3部委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
    周遠波:《規劃》主要解決的是自然生態系統的質量和功能問題,將重要生態系統原則上限定為森林、草原、溼地河湖、荒漠、海洋這5類自然生態系統,不包括農田和城市這兩類人工的生態系統。從遵循自然規律的角度出發,將《規劃》確定為中長期規劃,具體的實施期限是從2021到2035年,與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節點是一致的。
  • 國家林草局:「十三五」我國溼地保護與修復水平顯著提升
    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生態系統和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十三五」期間,我國持續強化溼地管理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溼地生態系統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立法工作,目前已形成《溼地保護法(草案)》,28個省份開展了省級溼地立法。
  • 溼地保護|紅樹林修復提速 仍有難題待解
    今年8月,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明確將對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但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保護與修復仍期待更多科技突破。 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目前,五省份正在制定紅樹林保護修復具體實施方案。 但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保護與修復仍期待更多科技突破,「紅樹林+」的生態產業模式,也正被積極探索。
  •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丨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功能評價(試行)
    本標準適用於以縣域為單元的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評價。其他級別行政轄區或一定地理空間單元範圍內的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評價可參照執行。   《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保護成效評估(試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臺帳資料庫建設(試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平臺建設(試行)》中涉及生態功能指標時採用本標準的計算方法。
  • 國新辦舉行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做好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發布會(實錄)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取得重要成果。在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了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為解決區域生態問題、提高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發揮了示範作用,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積累了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