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飲料瓶底部有"PET"及"1"的標誌(紅圈處)。
近日,一個名為「飲料瓶底下有秘密,不要反覆使用」的帖子在網上廣為流傳,這也引起很多市民對飲料瓶重複使用問題的關注。記者查看了多種飲料瓶子,發現每個瓶子底部都有數字。對此有關專家表示,不同材質的
塑料瓶在重複利用方面差別很大,回收的塑料瓶在低溫下使用是安全的,但塑料瓶長期、反覆使用肯定會對人體有害。
有市民愛用塑料瓶盛水喝6月21日,記者在微博上發現了一條關於飲料瓶的微博,稱阿聯一個12歲的女孩,因為連續16個月使用同一個礦泉水瓶,得了癌症。帖子裡的內容提到,塑料瓶裡面含一種叫做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塑料材質,用一次是安全的 ,如果你因節儉或方便而重複使用,就有致癌危險。
塑料飲料瓶重複使用對人體真的有害?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市民孫女士說,她經常用塑料飲料瓶盛水,「丟了怪可惜的,用來裝東西很方便,既節約又環保」。市民王女士說,前幾天她到醫院,買的礦泉水喝完了,在飲水機上接了半瓶熱水,瓶子燙變形後成了「歪脖子」,開蓋後聞到股燒焦的塑料味,她喝了一點水就感到頭暈噁心,渾身乏力。
私家車主李先生告訴記者,為了方便和省錢,他經常把礦泉水瓶當水杯使用,由於最近天氣比較熱,喝水的時候就會覺得有塑料味,但是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
瓶底數字代表用「材」不同按照微博提到的內容,記者查看了各種飲料瓶子,發現每個瓶子底部都有數字。據青島一家塑料製品企業的工業專家張林介紹說,塑料瓶底的三角形是三個箭頭組成的,意思是「可回收再生利用」,並非是能重複使用的標誌。三角形裡邊的數字1~7,不同數字代表不同的塑料
材料。
據了解,國家規定PET塑料瓶必須一次性使用,企業不能回收、重複灌裝。塑料瓶在製作過程中添加有增塑劑、增光劑和著色劑等助劑,這些化學成分如果溶出,對人體有毒害作用。
反覆使用存在健康隱患據記者了解,回收的塑料瓶在低溫下使用是安全的,即使裡邊有有毒有害的物質,在低溫下使用相對要安全一些,但反覆、長時間使用肯定存在健康隱患。如果是灌入開水,塑料加工中添加的助劑遇高溫就會溶出,這對人體是有害的,有的甚至是致癌的。
張林提醒市民,PET本身比較穩定,但不能反覆、長時間使用,反覆使用肯定會對人體存在健康隱患。
相關連結 塑料容器數字有含義塑料飲料瓶瓶底三角形裡邊有數字1~7,每個編號代表一種塑料容器。
「1」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礦泉水瓶、碳酸飲料瓶。使用:耐熱至70℃,只適合裝暖飲或凍飲,裝高溫液體或加熱則易變形,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溶出。
「2」HDPE(高密度聚乙烯):清潔用品、沐浴產品。使用:可在小心清潔後重複使用,但這些容器通常不好清洗乾淨,變成細菌溫床。
「3」PVC(聚氯乙烯):目前很少用於食品包裝。使用:這種材質高溫時容易有有害物質產生。如果使用,千萬不要讓它受熱。
「4」LDPE(低密度聚乙烯):保鮮膜、塑料膜等。使用:耐熱性不強 ,通常合格的 PE保鮮膜在溫度超過110℃時會出現熱熔現象。因此,食物入微波爐,先要取下保鮮膜。
「5」PP(聚丙烯):微波爐餐盒 。使用:唯一可以放進微波爐的塑料盒。但一些微波爐餐盒 ,盒體以5號PP製造,盒蓋卻以1號PET製造,因此容器放入微波爐前,最好先取下蓋子。
「6」PS(聚苯乙烯):碗裝泡麵盒 、快餐盒 。使用:又耐熱又抗寒,但不能放進微波爐中。並且不能用於裝強酸、強鹼性物質,因此要儘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滾燙的食物。
「7」PC(其他類):水壺、水杯、奶瓶。使用:被大量使用的一種材料,尤其多用於奶瓶,因為含有雙酚A而備受爭議。使用時勿加熱。不要在陽光下直射。第一次使用前,用小蘇打粉加溫水清洗,在室溫中自然晾乾,因為雙酚 A會在第一次使用與長期使用時釋出較多。
文/圖 記者 王坤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孫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