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標為「1」的礦泉水瓶長期使用會致癌,底標為「4」的保鮮膜和底標為「6」的塑料餐盒不能在微波爐裡加熱……長假期間,親朋聚會增多,家中喝完的飲料瓶、餐廳帶回的打包盒也多了起來,這些塑料製品底部的數字也引起了關注。「聽說過礦泉水瓶不能加熱,可從沒聽說過不能重複使用啊。」「塑料飯盒原來不能直接在微波爐裡加熱?」不少人感嘆,頭一次了解到不同的塑料製品還有著不同的「底標」。
水杯、礦泉水桶、塑料餐具、飲料瓶、保鮮膜、嬰兒奶瓶……雖然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大小不一的塑料製品,但絕大多數市民卻並不了解這些塑料製品的「特性」,許多用過的漂亮塑料瓶更是常常會被再利用,或裝水,或裝油,有的甚至作為加熱容器使用,然而這種「環保」和「節約」卻暗藏健康隱患。
【 現象:放油裝水 】
塑料瓶反覆使用成習慣
因為重複使用省錢划算,各種礦泉水瓶和飲料瓶成為不少市民廚房裡的必備品。這些塑料瓶有的用於盛放醋、醬油等調味品,有的被灌上熱水成了 「便攜水杯」。
每天早晨,翠微南裡的純淨水取水機前都會排起長隊,居民們提著大大小小的塑料桶前來接水,有的人手裡的塑料桶已經變形。
剛接完水的市民柳阿姨說,她接水用的這兩個塑料桶原先是裝食用油的,用了一年多,幾乎天天用它來打水。這兩個桶底數字代碼均標為「1」。當記者詢問她,是否知道常用這種塑料瓶不利於健康時,她顯得非常驚訝:「從沒聽說過。」
在路邊小吃攤和大排檔,塑料瓶更是直接被用來裝各式調味料,在六裡橋附近的一家小吃店,記者看到店內裝醋、醬油、胡椒粉、香油的容器全都是重複使用的礦泉水瓶。「大家都用這個呀,我們之前都清洗過,沒問題的。」店內服務人員說。
普通人認為很平常,但在業內專家看來,這裡隱藏著不少健康風險。「雖然合格的飲料瓶、礦泉水瓶都要求用食品級的塑料做成,但重複使用卻依舊不利健康。」中國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董金獅表示,礦泉水瓶和飲料瓶都屬於一次性使用的產品,國家有明確規定不能重複灌裝使用。
據董金獅介紹,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很多沒有標誌或是標誌為「1」的礦泉水瓶、碳酸飲料瓶是用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脂)材質製成,這些飲料瓶的材質在酸性、鹼性和水蒸氣環境下能夠發生降解,降解產物對健康有害,所以不能盛放醋、醬油等調味品。而且不能耐70℃以上高溫,否則瓶身容易變形,並能夠溶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在使用了10個月後,可能釋放出致癌物DEHP。
【 調查:無人注意 】
塑料瓶底標誌多成虛設
雖然從1996年開始,我國就開始採用三角形數字符號作為塑料回收標誌,一般印刻在塑料器皿的底部,用以區分塑料材質,提示消費者區別使用,但真正注意到這些瓶底標誌的人卻很少。
據專家介紹,目前市場上塑料容器的標誌常見的主要有6種,牛奶、果汁、礦泉水等飲料塑料瓶底多標註著數字「1」,桶裝食用油和化妝品塑料瓶底部標註著數字「2」,保鮮膜等包裝上標註著數字「4」,太空水杯、樂扣餐具的底部標註著「5」,塑料雨衣雨傘標註著數字「3」,碗裝泡麵盒、快餐盒標註著數字「6」。
「我從來沒注意到礦泉水瓶底還有數字標誌。」在華聯超市翠微店,白領劉小姐看到塑料瓶底的標誌感到十分新鮮。對於不同塑料製品的用途,她只知道礦泉水瓶不能直接灌裝開水,帶保鮮膜的食品不能用微波爐加熱,至於原因卻並不了解。
在記者的隨機採訪中,像劉小姐這樣的消費者佔到絕大多數,他們或是壓根兒就沒有注意到塑料瓶底有標誌,或是根本不知道這些數字的含義。
不但消費者不知道這些數字標誌的含義,銷售者也同樣對此一知半解。「這個『1』應該代表的是塑料瓶的使用期,這個礦泉水瓶可以使一年。」家樂福超市飲品區銷售人員的解釋讓記者哭笑不得。「標5的餐盒可以用微波爐直接加熱,其他的不行。」即使在專門銷售塑料餐具的樂扣專賣店,銷售人員也同樣搞不清不同數字標誌的區別。
【 提示:分辨材質 】
不同標號使用各有分別
「不但礦泉水瓶不能重複使用,在使用其他塑料容器時消費者也要留個心眼。」董金獅介紹,塑料瓶底三角形裡邊有不同的數字編號,代表不同塑料材質和用途。
其中,「1」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常用於生產礦泉水瓶、碳酸飲料瓶,但其耐熱度僅至70℃,裝高溫液體或加熱則易變形,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溶出,不能放在汽車內曬太陽,不能裝酒、油等物質;
「2」HDPE(高密度聚乙烯)多用於清潔用品、沐浴產品,這些容器通常不好清洗乾淨,易變成細菌溫床;
「3」PVC(聚氯乙烯)一般不用來包裝食物,高溫時容易有有害物質產生,如果使用,千萬不要受熱;
保鮮膜、塑料膜多由「4」LDPE(低密度聚乙烯)製成,耐熱性不強,微波爐加熱時一定要取下來;
「5」PP(聚丙烯)餐盒是唯一可以放進微波爐的塑料餐盒,但放入微波爐前,最好先取下蓋子;
用「6」PS(聚苯乙烯)製成的碗裝泡麵盒、快餐盒不能用於裝強酸、強鹼性物質,而且要儘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滾燙的食物。
「如果消費者不能分辨塑料材質,最好還是使用玻璃、不鏽鋼等材質的瓶子裝食品,相對較安全。」董金獅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