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許多人都得了一種「不會好好說話」的病。
明明只是不認同對方的看法,卻要用攻擊性的語言貶損對方;
明明可以擺事實,講道理說明的事情,卻變成了赤裸裸的打壓;
明明想表達關心與期望,說出口時卻變成了諷刺與批判。
最近,這樣的一個話題就出現在了豆瓣上,網友們紛紛控訴長輩們「不好好說話」的行為。
不僅在網上,現實中我們的身邊也有很多「不好好說話」的例子:
班主任責罵學生上課不認真聽,學習差,可是學生因為老師的批評,對學習產生了恐懼,功課更差了;
男朋友忘了送自己禮物,就在朋友圈曬別人家的男朋友的表現,讓男朋友羞愧難當;
上司因下屬沒有完成業績,就在大會上點名批評,可是這對提升業績也並沒有太大的作用,還惹得下屬記恨。
還有一個給我印象很深的家庭諮詢案例:
丈夫是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人,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與妻子爭吵,並且說出的話特別難聽。
有一次丈夫因妻子沒有及時打掃衛生,就對妻子大發雷霆;
先是罵妻子懶,進而翻出以前妻子犯下的錯誤加以指責,最後說出了:「娶了你真是倒了了十八輩子黴」的狠話,完全意識不到有何不妥。
而當事情過去了的時候,丈夫又跟沒事人一樣,對妻子寵愛有加,完全忘記了自己說過這樣的話。
當妻子時候質問丈夫為何要說出那麼過分的話時,丈夫不以為然的說那都是氣話,你不要當回事。
但是這些話卻如同利劍,一次次刺穿了妻子的心。
終於有一天,在丈夫又一次在家裡大發雷霆後,妻子終於做出了離婚的決定。
雖然妻子也知道丈夫其實是愛她的,但是丈夫屢屢說出的那些傷人的話,卻終於壓垮了她,她再也承受不了這種語言暴力,才下決心離開丈夫。
不會好好說話的人,真的會失去很多。
或許一些類似的行為,是出於對親人的關心和期待,但每當自己說出口,卻更多的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
這種情緒的宣洩不但起不到關心和期待的作用,還會觸發對方的自我保護機制,引起對方的反擊,進而演化為爭吵。
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曾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將類似行為稱作「暴力溝通」。
一般而言,暴力溝通會有以下幾種元素:
01
評判
無論在網絡還是現實,我們常常見到這種情況:
一個人在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的前提下,對某人的行為妄加評判,而事情背後,往往另有隱情,這種評判,明顯是有失偏頗的。
02
對比
我們常常聽到諸如:「你怎麼不學學別人家的孩子」之類的話,這就是典型的對比行為;
這種類型的暴力溝通過於重視片面的信息,而忽略了事情的整體,如此對比,極為容易讓對方感到挫敗。
03
迴避責任
對於自己的一些失誤和錯誤,總能找出藉口為自己開脫,甚至通過拙劣的藉口把原因推給別人,這種迴避責任的行為也是暴力溝通的一種。
04
強人所難
「這瓶酒可是我從家裡帶過來的,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
「我為了讓你學習,犧牲了多少你知道嗎?」
忽略對方的能力和難處,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這種溝通方式就是強人所難,往往會使對方陷入十分為難的境地。
05
否定
這種暴力溝通體現在以粗暴的態度否定對方的感受;
比如孩子夢想成為一名職業足球運動員,結果家長卻列舉了一大堆做職業運動員的弊端和阻礙,想讓孩子打消這個念頭。
如果你也在談話中有過上述情形,也就說明你也曾對別人實施過語言暴力。
如何改變表達方式,讓談話變得能表達自己的意見且更容易被別人接受?《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也給出了方法:
首先,要陳述事實
陳述事實指的是不加任何感情色彩和評判的前提下,將事實講述一遍。比如說:這次考試你沒能考好,被老師批評了,你很不開心。
然後,表達自己的感受
即表達自己對這件事情給你怎樣的感受,是惋惜、還是憤怒、亦或是無奈?在這裡說出來。
比如說:我看到你的成績後也感到很失望,在我看來你完全可以做到更好。
接下來,說出你的需要
說出了事實和感受,接下來就可以說出自己的需要了,你的內心是怎樣期望的?你想讓事情怎樣發展?在這裡說明吧。
比如說:我希望你的學習成績以後能夠提升一些。
最後,表達你的請求
你想要對方怎樣做?
現在清楚的告訴對方,表達要明確,確保對方聽得懂你的請求,而不是你認為他會聽懂你的要求,同時要注意,這是請求,不是命令。
比如說:所以,以後請你好好聽講,好好複習,儘量少玩遊戲好嗎?
採用這種方式溝通,比劈頭蓋臉的罵孩子一通有用得多。
當然,非暴力溝通的說話方式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練習,絕非短期內能掌握的,但只要我們明白要「好好說話」,這就是一個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