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暴力猶如毒刺,防不勝防,為什麼我們總不能「好好說話」?

2020-12-21 牙膏教育課堂

不知從何時開始,許多人都得了一種「不會好好說話」的病。

明明只是不認同對方的看法,卻要用攻擊性的語言貶損對方;

明明可以擺事實,講道理說明的事情,卻變成了赤裸裸的打壓;

明明想表達關心與期望,說出口時卻變成了諷刺與批判。

最近,這樣的一個話題就出現在了豆瓣上,網友們紛紛控訴長輩們「不好好說話」的行為。

不僅在網上,現實中我們的身邊也有很多「不好好說話」的例子:

班主任責罵學生上課不認真聽,學習差,可是學生因為老師的批評,對學習產生了恐懼,功課更差了;

男朋友忘了送自己禮物,就在朋友圈曬別人家的男朋友的表現,讓男朋友羞愧難當;

上司因下屬沒有完成業績,就在大會上點名批評,可是這對提升業績也並沒有太大的作用,還惹得下屬記恨。

還有一個給我印象很深的家庭諮詢案例:

丈夫是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人,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與妻子爭吵,並且說出的話特別難聽。

有一次丈夫因妻子沒有及時打掃衛生,就對妻子大發雷霆;

先是罵妻子懶,進而翻出以前妻子犯下的錯誤加以指責,最後說出了:「娶了你真是倒了了十八輩子黴」的狠話,完全意識不到有何不妥。

而當事情過去了的時候,丈夫又跟沒事人一樣,對妻子寵愛有加,完全忘記了自己說過這樣的話。

當妻子時候質問丈夫為何要說出那麼過分的話時,丈夫不以為然的說那都是氣話,你不要當回事。

但是這些話卻如同利劍,一次次刺穿了妻子的心。

終於有一天,在丈夫又一次在家裡大發雷霆後,妻子終於做出了離婚的決定。

雖然妻子也知道丈夫其實是愛她的,但是丈夫屢屢說出的那些傷人的話,卻終於壓垮了她,她再也承受不了這種語言暴力,才下決心離開丈夫。

不會好好說話的人,真的會失去很多。

或許一些類似的行為,是出於對親人的關心和期待,但每當自己說出口,卻更多的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

這種情緒的宣洩不但起不到關心和期待的作用,還會觸發對方的自我保護機制,引起對方的反擊,進而演化為爭吵。

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曾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將類似行為稱作「暴力溝通」。

一般而言,暴力溝通會有以下幾種元素:

01

評判

無論在網絡還是現實,我們常常見到這種情況:

一個人在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的前提下,對某人的行為妄加評判,而事情背後,往往另有隱情,這種評判,明顯是有失偏頗的。

02

對比

我們常常聽到諸如:「你怎麼不學學別人家的孩子」之類的話,這就是典型的對比行為;

這種類型的暴力溝通過於重視片面的信息,而忽略了事情的整體,如此對比,極為容易讓對方感到挫敗。

03

迴避責任

對於自己的一些失誤和錯誤,總能找出藉口為自己開脫,甚至通過拙劣的藉口把原因推給別人,這種迴避責任的行為也是暴力溝通的一種。

04

強人所難

「這瓶酒可是我從家裡帶過來的,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

「我為了讓你學習,犧牲了多少你知道嗎?」

忽略對方的能力和難處,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這種溝通方式就是強人所難,往往會使對方陷入十分為難的境地。

05

否定

這種暴力溝通體現在以粗暴的態度否定對方的感受;

比如孩子夢想成為一名職業足球運動員,結果家長卻列舉了一大堆做職業運動員的弊端和阻礙,想讓孩子打消這個念頭。

如果你也在談話中有過上述情形,也就說明你也曾對別人實施過語言暴力。

如何改變表達方式,讓談話變得能表達自己的意見且更容易被別人接受?《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也給出了方法:

首先,要陳述事實

陳述事實指的是不加任何感情色彩和評判的前提下,將事實講述一遍。比如說:這次考試你沒能考好,被老師批評了,你很不開心。

然後,表達自己的感受

即表達自己對這件事情給你怎樣的感受,是惋惜、還是憤怒、亦或是無奈?在這裡說出來。

比如說:我看到你的成績後也感到很失望,在我看來你完全可以做到更好。

接下來,說出你的需要

說出了事實和感受,接下來就可以說出自己的需要了,你的內心是怎樣期望的?你想讓事情怎樣發展?在這裡說明吧。

比如說:我希望你的學習成績以後能夠提升一些。

最後,表達你的請求

你想要對方怎樣做?

現在清楚的告訴對方,表達要明確,確保對方聽得懂你的請求,而不是你認為他會聽懂你的要求,同時要注意,這是請求,不是命令。

比如說:所以,以後請你好好聽講,好好複習,儘量少玩遊戲好嗎?

採用這種方式溝通,比劈頭蓋臉的罵孩子一通有用得多。

當然,非暴力溝通的說話方式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練習,絕非短期內能掌握的,但只要我們明白要「好好說話」,這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相關焦點

  • 別讓「愛的語言」變成「語言暴力」,父母要學會好好說話
    對莉莉這樣的做法,我們共同認識的幼兒老師就嚴肅地表示:別讓"愛的語言"變成"語言暴力",父母要學會好好說話。 什麼是"語言暴力"? 暴力的定義,是通過攻擊別人的身體對別人造成傷害。
  • 你就不能好好說話嗎?不能!
    豆瓣上最近有一貼特別火爆的討論話題,與近期人物周刊出版的《中國式不好好說話實錄》的話題不謀而合。說起「不好好說話」的場景的確是罄竹難書。看看下面這些招式,總有一招是你曾經用過的或者是曾經別人對你使過的。「姐,看我的新髮型咋樣?」「整的跟街道大媽似的。」
  • 「我們能不能好好說話,不傷人」
    話音剛落,他發現了熱騰騰的飯菜,還有一個漂亮的奶油蛋糕,上面寫著:「老公工作辛苦了!」他明白剛剛那句話很傷人,卻沒法撤回;而妻子給他開門時的笑容,也消失了。也許從今以後,妻子再也沒有製造驚喜的心情,那些期待和興奮都被埋怨的話衝散了。我認識一對「模範夫妻」,之所以感情親密就是因為會跟對方好好說話。
  • 《非暴力溝通》:避開語言暴力的雷區,學會好好說話
    一種以語言做刀的暴力,靜悄悄地在生活中刺傷著自己也刺傷著他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於1984年創辦了非暴力溝通中心,志在幫助人們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解決社會中的分歧以及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盧森堡博士依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編寫了《非暴力溝通》一書。這本書的實用性非常強。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敬畏語言中的能量!我們怎麼才能好好說話?
    語言是有聲的思想,它具有強大的能量!我們怎麼才能開始「好好說話」?只因:真,自然能生善。善人,懂得好好說話。因為當「負能量」的語言一出,你已經在發出振波,更明白說,你是在吸引「同頻道」的事件上門,這也就是為什麼烏鴉嘴會特別靈驗。尤其是在忿怒和怨恨時所說的話,額外帶有很強的情緒能量,極大地強化了負向的振波,它吸引來的結果往往讓人意想不到。
  • 為何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中,母親給予的語言暴力的佔比最高?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何為家庭語言暴力。家庭語言暴力是指家庭成員訴諸於口頭或書面語言的暴力行為,即使用辱罵、詆毀、蔑視、諷刺、挖苦、嘲弄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使受害者在心理方面遭到侵犯,屬於精神傷害的範疇。
  •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本該能好好說話,但為什麼現在不會說話?
    從語言第一次被人類掌握到現在,已經過去了數萬年的時間。按理說,這麼長的時間我們對於語言的認識應該相當深刻,但實際上,語言中的很多問題還未曾被我們正確認識。語言專家經常說這麼一句話:孩子的語言觀念和認知不同於成年人的語言認知,所以在教導孩子說話發音的時候,一定不要用成年人的思考方式代入到孩子身上,這會對孩子的語言產生很多不利影響。
  • 中文裡夾英文還能不能好好說話了 為什麼有人喜歡中文說話加英文?
    Amanda今天穿得很不OK!」中午去商場吃飯,電梯裡一個穿休閒西裝露腳踝,面龐細緻的男生用嗲嗲的普通話對身邊的女伴八卦。到了餐廳,隔壁女孩手一抬,「waiter(服務員),麻煩你幫我們多加一張table(桌子)!」不就是坐不下需要加張桌子麼?還能不能好好說話了!
  • 家長總說自己愛孩子,卻不和孩子好好說話,愛孩子從良好溝通開始
    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只有不懂得跟孩子好好說話的家長。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很多家長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明明心裡想得不是那樣,卻總是對著孩子口是心非,這樣的家長我們通常會稱他們為"刀子嘴,豆腐心"。
  • 《非暴力溝通》如何才能好好說話不動氣,讓人際關係更和諧?
    不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其實只要大家好好溝通,就能解決問題,可大家寧願選擇相互抱怨和傷害,也不願坐下來談談。我一直在想到底是為什麼呢?到底怎樣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不好好說話其實也是一種暴力,那麼暴力從哪兒來的呢?
  • 好好說話,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情商
    好好說話,開口不傷人會說話的人,語言是蜜糖;不會說話的人,語言成利器。在生活中,也許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語言,也是一種暴力,傷害著孩子,消磨著婚姻。實際上,語言暴力的殺傷力一點都不比動手打人的殺傷力差。每一次的惡語傷人,看似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可是長期把一些負面情緒積攢起來,到真正爆發的那一天,往往是無可挽回的後果。
  • 學會非暴力溝通,拒絕語言暴力
    溝通是相互的,好的溝通拉近雙方的關係,不好的溝通是一種暴力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他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想過和"暴力 "扯上關係。在這本書中,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對《非暴力溝通》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解釋,通過對非暴力溝通的四因素、溝通對應的傾聽以及如何應用非暴力溝通等三個方面的描寫,讓我們對於溝通有了新的了解,不是說話就是溝通,從嘴巴裡說出的也可能是暴力。
  • 朋友,能不能好好說話
    像我這種90後已經完全看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了必須是05後才有機率看懂他們在說什麼幾天沒關注社交網絡,一下子多出了很多拼音縮寫yygq 想了半天才知道是 陰陽怪氣為什麼說pyq:朋友圈為了能更好的理解這些年輕人的語言今天我找到了一個自動翻譯拼音縮寫的網站能不能好好說話蘋果,安卓,電腦均可只要在輸入框裡填入拼音縮寫
  • 情侶之間如何解決感情中的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是種病態,每次他開口罵人,我就不作聲,不理他,我在想,是不是應該對罵!啥也不管了,愛咋地咋地,每次他罵人,我總考慮周邊環境,比如說有一次他開車的時候。本來一路走高架可以直接回家,但是我突然想起來一件事,要半路拐到一個朋友家把一件重要的東西給她,我問老公,我們可以去一趟嗎?他很溫柔的說可以。
  • 家庭生活中有哪些語言暴力,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家庭教育中有一本書值得一讀《非暴力語言》,其作者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道:「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這種情況在與我們最親近的人相處時,時常發生。
  • 男人:跟我好好說話。女人:就你這樣,我能有好脾氣嗎?
    不僅是女人,男人是如此,為什麼不好好說話解決,非得使用語言暴力呢?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復一日的產生矛盾,多半是不好好說話開始的,本來丈夫想讓妻子關上窗戶,為了受涼免得感冒,卻一張口就是:「你是不是傻,看著窗戶能不感冒嗎?」原本妻子提醒丈夫手下衣服,一個電話打來大喊:「你整天不知道幹啥嗎?外面下雨你看不到嘛?」
  • 這9本書教你好好說話
    說話也是一門藝術。有的人,說話讓人聽了如沐春風,心情愉悅;有人說的話就像是六月飛雪,讓人心生寒意。今天推薦的這9本書,將教你如何好好說話,做個會溝通的人。本書看點:◎本書分為「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個部分。分別探討了與溝通者有關的因素;聚焦於溝通者之外信息的傳送與接收;討論了關係的演變過程。
  • 生理年齡的增加不是真正的成長,心平氣和的好好說話才是
    各種正常,非正常的方式,各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鬥法,也是不斷刷新我們的認知底線。有事好好說。看似簡單的一句話,真是應了那句話「三歲小兒雖道得,八十老行不得」。還有其他好多的道理,比如,以誠相待,比如,理解萬歲。我們也是都知道,可是行動上卻不能落實。說話這件事,看似普通,其實很重要。
  • 2020年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登場,女人、孩子成最大受害者,值得反思
    其實時代已經變了,家庭暴力早已更新換代,它們開始隱形化,導致很多女人孩子受傷而不自知。眼看2020年要過去了,我們就在最後一個月跟大家聊聊新型家庭暴力,看上去不顯山不露水,但傷害卻已經滲入妻兒的骨子裡,影響家庭幸福指數不說,孩子的將來也會受影響。如果接下來所說的行為表現符合你的日常經歷,那麼別懷疑,你已經深陷其中。
  • 《西蒙的爸爸》:如何跳出「語言暴力」傷害下的情緒怪圈?
    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語言暴力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以至於使西蒙想要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擺脫欺凌。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語言暴力的情況也在屢屢發生。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一談語言暴力這個話題。不管哪一種形式的語言暴力,都是暴力,它對人們造成的身心傷害都是不可估量的,有些傷疤,會痛一輩子。所以,說話之前,請先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