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何為家庭語言暴力。
家庭語言暴力是指家庭成員訴諸於口頭或書面語言的暴力行為,即使用辱罵、詆毀、蔑視、諷刺、挖苦、嘲弄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使受害者在心理方面遭到侵犯,屬於精神傷害的範疇。
根據《人物》雜誌微信號發起的一次關於「不好好說話」的徵集的數據統計(如下圖):
媽媽成為家庭語言暴力的主力軍,我們看看媽媽們都對孩子說了什麼:
1、 我媽說「生出你就是倒了八輩子血黴!」
2、 要不是你,我早就和你爸爸離婚了!
3、 你和你爸一個德行,狗屁不是!
4、 就你那個成績,絕對考不上大學!
5、 只考這麼點分,你怎麼這麼沒用!
6、 因為你不是個男孩,所以你爸才在外邊找女人!
7、 女生不要太要強,能學成啥樣心裡不清楚嗎?
8、 你誠心不讓我們一家人過好!
這些話,均來自不同家庭的媽媽口中。
這一社會現象,我們是否反思過,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媽媽成為家庭語言暴力的主力軍呢?
母親往往成為家庭語言暴力的主力軍,這多數來源於中國家庭的歷史發展。古話常講「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負責在外打拼養家,女人負責在家相夫教子。
即便是在女性社會地位崛起的今天,養育、教育孩子的主要任務依然會落在母親的肩上,撫育孩子的同時還要背負工作、婆媳關係的壓力。孩子一旦教育不好,多數人會將過錯歸咎於母親身上!母親頂著這樣大的壓力,特別容易變成一位「暴躁的母親」!
外加上父親這個角色在家庭中長期缺失,直接導致了母親與孩子的接觸程度要遠遠大於父親。孩子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母親抓住生活、抓住丈夫的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電視劇,常常發生的狗血劇情是「婆媳之間的較量」?公公在電視劇中的戲份會如此之少?這已經充分說明了,父親,並沒有起到一個父親該有的責任!
一個家庭中,「逃離的父親」會孕育出同樣的「逃離的父親」,會培養出下一個「哀怨的母親」,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缺失父愛的家庭越會創造出同樣的家庭!
父親不理解母親在家撫育孩子的艱辛,總覺得只要是工作之外的事情,做起來都是輕而易舉;而母親同樣不理解父親在外面的勞累,抱怨父親在家庭責任重的逃避。雙方在家,通常互相埋怨,拒絕溝通、交流!一旦交流就會變成惡語相向。小責吵鬧,大責大打出手!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一方面要忍受來自家庭的壓力,一方面還要成為父母雙方發洩情緒的對象!
如果父母相親相愛,相互理解,相敬如賓!又有哪個孩子會覺得自己悲慘?
家和萬事興,所以為了孩子的成長,請尊重父親、積極關心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