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中,母親給予的語言暴力的佔比最高?

2020-12-21 焦慮的豆豆媽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何為家庭語言暴力

家庭語言暴力是指家庭成員訴諸於口頭或書面語言的暴力行為,即使用辱罵、詆毀、蔑視、諷刺、挖苦、嘲弄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使受害者在心理方面遭到侵犯,屬於精神傷害的範疇。

根據《人物》雜誌微信號發起的一次關於「不好好說話」的徵集的數據統計(如下圖):

媽媽成為家庭語言暴力的主力軍,我們看看媽媽們都對孩子說了什麼:

1、 我媽說「生出你就是倒了八輩子血黴!」

2、 要不是你,我早就和你爸爸離婚了!

3、 你和你爸一個德行,狗屁不是!

4、 就你那個成績,絕對考不上大學!

5、 只考這麼點分,你怎麼這麼沒用!

6、 因為你不是個男孩,所以你爸才在外邊找女人!

7、 女生不要太要強,能學成啥樣心裡不清楚嗎?

8、 你誠心不讓我們一家人過好!

這些話,均來自不同家庭的媽媽口中。

這一社會現象,我們是否反思過,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媽媽成為家庭語言暴力的主力軍呢?

母親往往成為家庭語言暴力的主力軍,這多數來源於中國家庭的歷史發展。古話常講「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負責在外打拼養家,女人負責在家相夫教子。

即便是在女性社會地位崛起的今天,養育、教育孩子的主要任務依然會落在母親的肩上,撫育孩子的同時還要背負工作、婆媳關係的壓力。孩子一旦教育不好,多數人會將過錯歸咎於母親身上!母親頂著這樣大的壓力,特別容易變成一位「暴躁的母親」!

外加上父親這個角色在家庭中長期缺失,直接導致了母親與孩子的接觸程度要遠遠大於父親。孩子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母親抓住生活、抓住丈夫的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電視劇,常常發生的狗血劇情是「婆媳之間的較量」?公公在電視劇中的戲份會如此之少?這已經充分說明了,父親,並沒有起到一個父親該有的責任!

一個家庭中,「逃離的父親」會孕育出同樣的「逃離的父親」,會培養出下一個「哀怨的母親」,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缺失父愛的家庭越會創造出同樣的家庭!

父親不理解母親在家撫育孩子的艱辛,總覺得只要是工作之外的事情,做起來都是輕而易舉;而母親同樣不理解父親在外面的勞累,抱怨父親在家庭責任重的逃避。雙方在家,通常互相埋怨,拒絕溝通、交流!一旦交流就會變成惡語相向。小責吵鬧,大責大打出手!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一方面要忍受來自家庭的壓力,一方面還要成為父母雙方發洩情緒的對象!

如果父母相親相愛,相互理解,相敬如賓!又有哪個孩子會覺得自己悲慘?

家和萬事興,所以為了孩子的成長,請尊重父親、積極關心孩子。

相關焦點

  • 本以為是「霸道總裁愛上我」,結果是家庭暴力施暴者!
    讓你想要摔門、摔手機、摔碗盤,甚至想要甩他一個大巴掌。可是你知道,你就是想想,手是舉起來是嚇人解解氣的。因為你知道一巴掌打下去你們的關係可能就一拍兩散了。難道只是我們知道要付這個代價,那些選擇打人的,難道不會想到要付代價嗎?或者是說他們其實可以不用付上代價?與受教育水平有關嗎?施暴者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樣的?
  • 80份判決書中的家庭暴力:九成受害者是女性,身體暴力佔八成
    /上遊新聞記者 胡磊2 九成以上家暴受害者是女性在選取的80份家庭暴力相關的判決書中,從施暴者與受害人的性別關係觀察,女方指控男方實施家庭暴力的佔93.75%;男方指控女方實施家庭暴力的僅佔3.75%。雙方相互指控對方實施家庭暴力的佔1.75%;多人共同實施家暴行為的佔1.75%。
  • 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會遭到身體暴力和精神暴力
    最近以來,在演員蔣勁夫家暴的日本女友中浦悠花的新聞在社交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家庭暴力」這個詞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面前。人們反覆地討論「家暴」,卻很難理解家暴離我們有多近。據據統計,全國2.7億個家庭中,平均每7.4秒就會有一位女性受到丈夫毆打。
  • 最高法:向家庭暴力堅決說「不」
    中國發展網訊 最高法網站25日發布最高人民法院人身安全保護令十大典型案例。此次十大案例由最高人民法院、全國婦聯和中國女法官協會首次聯合發布,旗幟鮮明地向社會表明了多方合力、聯合治理家庭暴力,向家庭暴力堅決說「不」的態度和決心。
  • 家庭暴力不是家務事!反家暴請看招!
    究竟哪些行為屬於家庭暴力?遭遇家暴該怎麼辦?可以向哪些機構求助?今天,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家庭暴力?▲精神暴力遇到家庭暴力該怎麼辦?◆明確告訴施暴者,你的人身權利不容侵犯,尤其是對第一次施暴行為,要堅決說「不」,容忍第一次,日後還會有無數次的暴力;◆施暴者和受害者可一同向社會工作者或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對於發生的暴力,受害者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可以向施暴者或者受害者所在單位、居民委員會
  • 逃離不得原諒不得:家暴不僅僅是性別暴力,亦是社會暴力
    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被家暴者總是被牢牢地鎖定在充滿暴力的親密關係中,而不願或不能逃離?這是她的錯嗎?女性為何原諒?Gilbert與Gordon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許多女性為了說服自己原諒對方,甚至會淡化甚至否認伴侶曾經的暴力行為,這可能導致當她們重新回到親密關係中時,發現對方沒有意識到自己施暴的責任,女性由此而陷入更嚴重的暴力中。11月25日,義大利米蘭一家醫院展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X光片。
  • 淺談離婚案件中家庭暴力取證難的原因及對策
    因為家庭暴力而離婚的佔了15%-20%。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男尊女卑、夫權意識、家長制的傳統封建觀念仍然存在,「家庭暴力是屬於個人私事範疇」的認識還頑固地駐留在人們特別是男人們的頭腦中,家庭暴力實施者認為通過毆打解決家庭衝突屬於正常的家務事,自己的老婆,想打就打,別人無權幹涉的觀念存在,在大多數施暴者眼裡,結婚證書只是一種準許毆打妻子的通行證,他們經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自己的妻子身上。
  • 暴力不僅是對肉體上的傷害,還包括語言傷害
    語言也是施暴的手段之一,並且更隱蔽,不容易被鑑定,專業術語叫「語言暴力」。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個詞可能會頻繁聽到:家庭暴力,就是大家口中的家暴。2019年鬧得眾人皆知的恐怕非「宇芽家暴事件「莫屬了,最終以相關部門介入收場。
  • 精神暴力經濟控制是家庭暴力嗎?聽聽律師的說法
    有關專家建議  將經濟控制列入家暴  解答:《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一條明確規定,婚姻法中所稱的「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行為。
  • 《檢察官內傳》:校園暴力施暴者的道歉,應該接受嗎?
    李善雄詢問兒子為什麼獨自過來,兒子沒有答覆,在跟妻子聯繫過後,發現自己的兒子捲入了一次校園暴力事件中,兒子不是他以為的受害者,而且施暴者。與此同時,鄭麗媛飾演的車明珠也接到了一起校園暴力的案件,受害的女孩從樓上跳下,雖然沒有死亡,也受到了嚴重的傷害。調查過程中,施暴者都說明自己並沒有做什麼,只是口頭排擠那個跳樓的女孩,而且她們也都表示很抱歉,學校的老師同學紛紛寫了道歉信,折成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希望受害的女孩兒可以重回校園。
  • 光明時評:消除家庭暴力,從這一刻開始
    不久前,山東德州女孩方某洋因無法懷孕被婆家虐待致死,3名施暴者卻被「從輕處罰」,讓人們震驚;今年9月,四川省阿壩州女子拉姆在家中上直播時,被前夫唐某用汽油焚燒,傷重不治離世,而在此前,她已在家暴中沉默隱忍了十幾年……  家庭暴力帶來的慘痛後果,觸目驚心。相比成年人,兒童往往更容易成為家暴的受害者。
  • 被家庭暴力,該怎麼辦?
    今天說一說關於家庭暴力的問題。這是一個經常性出現的老話題了。 很多被家庭暴力的當事人,諮詢律師的時候,問的最多的問題是:我該不該原諒他?是不是還要和他繼續過下去?這其實根本就不是法律問題,問你的親戚朋友就可以了。
  • 最高法發布人身安全保護令十大典型案例 向家庭暴力說不
    中新網11月25日電 最高法網站25日發布最高人民法院人身安全保護令十大典型案例。此次十大案例由最高人民法院、全國婦聯和中國女法官協會首次聯合發布,旗幟鮮明地向社會表明了多方合力、聯合治理家庭暴力,向家庭暴力堅決說「不」的態度和決心。
  • 家庭暴力有哪些表現形式?
    眾所周知,家庭暴力對受害者的傷害是巨大的。然而,家庭暴力的表現形式遠不止肢體暴力一種,施暴者可能會在精神、性、經濟等多個方面施壓,以實現自己的支配慾。遇到家暴,你該怎麼辦呢?法妞網友諮詢:家庭暴力有哪些表現形式?
  • 家庭暴力背後 隱藏著一種病
    2000年的結果顯示,全國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 2010年調查顯示,婚姻生活中,24.7%的女性遭受過各種形式的家暴,有5.5%涉及明確的肢體暴力。家暴根植於親密關係中,帶來的危害不比其他暴力輕。
  • 11.25國際消除針對婦女暴力日 對家庭暴力說「不」
    遭受家庭暴力以後,該怎麼辦? (1)逃離加害人,家暴受害人及其近親屬及時撥打110向公安機關報案。 (2)向夫妻雙方所在單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婦聯等單位投訴、反映或者求助。
  • 不做沉默的大多數,向家庭暴力說不
    這意味著在沒有婚姻、血緣關係的共同居住者間發生的暴力行為也屬於家庭暴力,是《反家暴法》之於家庭暴力的擴大解釋,僅在本法範圍內有效。 二、家庭暴力的主要類型 我國立法中承認的家庭暴力限於身體暴力與精神暴力,在國際範圍內,獲得廣泛認同的家庭暴力還包括性暴力、經濟暴力這兩種類型。
  • 對待家庭暴力,我們應該這樣做……
    家暴不是家務事反家暴是國家、社會、和每一個家庭共同的責任家是愛的的港灣,不是暴力的庇護所面對家庭暴力,我們不做沉默的羔羊收集家暴證據全國婦聯數據表明:在我國2.7億家庭中,有30%的已婚女性曾遭受家庭暴力,受暴群體基本為女性!什麼是家暴?簡單來說就是家庭成員之間在身體、心理、性等方面的傷害。家暴不僅僅指毆打,還有威脅恐嚇、限制自由。家暴受害者不僅僅指夫妻,還有父母對子女或者兄弟姐妹之間的施暴也屬於家暴。
  • 語言暴力,以愛之名,傷人最深
    施暴者是可恨的,身體暴力留下的傷害,能隨著時間漸漸癒合。更讓人可怕的是語言暴力的傷害,伴隨一生的印記,永不磨滅。想一想這樣的對話是不是每天都在發生,這就是一種語言的暴力。有一些話是我們自己說出來的,有一話是別人對我們說的。我們都是施暴者,也都承受著語言暴力帶來的傷害。這些暴力的語言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引發各種矛盾和爭吵。
  • 校園暴力電影《少年的你》:孩子「攻擊性行為」,與家庭環境相關
    在"波波娃娃實驗"中,成年人在孩子面前用各種方式打一個不倒翁娃娃,揍它的腦袋、捏它的鼻子,還夾帶一些攻擊性的語言。觀看了成年人攻擊性行為的孩子也學會了對娃娃拳打腳踢,而沒有觀看的孩子對娃娃的攻擊很少。成年人有意無意間的暴力行為,都會激發孩子身上的攻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