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習慣把茶具稱為茶器或茗器,唐代之前,茶具和一般的食器沒有明顯的區分,可以相互混用。到了唐代,茶器開始講究實用和美觀相結合,其審美特點以陶器的古樸為主。
到了宋代,茶具開始出現工藝綺麗,以金銀為材質的特點。《宋史·禮志》中記載:「皇帝御紫哀殿,六參官起居北使……是日賜茶器名果。」皇帝把茶器作為賜品,可見宋代「茶具」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且有十分尊貴的地位了。明清時期的茶具與宋時不同,多使用陶瓷材料,並對茶盞的色澤有很高的要求。明代文學家屠隆在《考槃餘事》中薦說:「質厚難冷,瑩白如玉,可試茶色,最為要用。」白瓷一直是明清茶具中最為出色的一種,其外形清新雅致,名氣與宜興陶壺不相上下。
茶具的發展大致經過古樸、綺麗、清雅三個不同的審美時期,這與茶文化所經歷的歷史階段相關聯,與飲茶方法的演進密不可分。
西漢時期文人王褒在《僮約》中寫道:「烹茶盡具,酺已蓋藏。」可見漢朝時期,已出現「茶具」一詞。到了唐代,文字中更是隨處可見「茶具」,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中有「客至不限匝數,竟日執持茶器」之句;皮日休《褚家林亭詩》中有「蕭疏桂影移茶具」之語。在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關於茶具的記錄遍布各類書籍。按照唐代文人皮日休《茶具十經》裡的記載,「茶具」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十項。這裡所說的茶具不但包括器物,還包括種茶的凹地茶塢以及採茶人,甚至連煮茶的行為也囊括其中。之後,茶具的概念越來越細,狹義講僅指泡茶、盛茶的器皿。
按材質來分,茶具有陶茶具、瓷茶具、玉石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金銀茶具、錫銅茶具、玻璃茶具;按用途來分,茶具有泡茶之用的茶壺、茶壺的墊底器具茶船、盛茶之用的茶湯、飲茶用的茶杯、品茶用的聞香杯、茶杯墊底之用的杯託。著名的茶具有江蘇宜興的紫砂壺、景德鎮的瓷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