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其實並非易事!

2020-12-08 姬山石

絡絲潭中仰韶望,

李大召裡龍山享。

夏商京畿牧野名,

文明新鄉千古長。

「絡絲潭」?「李大召」?各位親們不要疑惑,這不是何方神聖,而是我們新鄉兩處有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

今天咱們要說新鄉(點擊藍色字體進入連結查閱詳情)的農耕文化,就不能繞過這兩處遺址所代表的厚重文明,五六千年前,新鄉地區就有人類文明活動,而且開展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活動。

魏晉時期撒種耱地壁畫磚

此後,數千年來,耕田、播種,收穫;加工糧食、紡花織布、砌牆蓋屋、婚喪嫁娶等等,便成為農耕文化的恆久主題,華夏民族和我們的先民就在這周而復始裡繁衍生息,傳承至今。

今天,我們就從最開始也是我們兒時最難以忘懷的耕種開始,通過一系列相關的文章,追憶昔日父輩們曾引以為傲的傢伙什,重溫鄉親們盼望我們跳出農門的深情,感受「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的辛勞,進而汲取蘊含其中的千年智慧,積蓄奮發向上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力量。

農業耕作示意圖 網絡圖片

一 種:犁犁耙耙 牛耕千載

遠古的宇宙洪荒,盤鼓的開天闢地,大禹的文治武功,如今都湮沒無聞,但是肇始於新石器時代的農業卻走過近萬年的風雨,一直傳承發展至今。

尤其是春秋戰國時代,隨著鐵製農具在中原地帶的普及,新鄉和其他地區一樣,逐漸進入鐵犁牛耕這一傳統農業形態,並跨越兩千多年,一直持續到我們七零八零九零後三代人的年少時。

從耦耕到犁耕 網絡圖片

(一)犁

說起犁,你也許會說,誰沒見過?!可是犁究竟從何時起源,如何使用,估計除了一些從農村走出來的六零後、七零後能說清外,許多人並不十分了解。

耕犁 網絡圖片

犁,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的耒耜(lěi sì)。啥是耒耜?筆者除了在博物館裡見過之外,並沒有用過。只是記得其來源於神農氏「揉木為耒」的傳說。

相傳在上古時期,有一天炎帝帶著部落裡的男人們去圍獵,在一片叢林裡正好有隻野豬在拱地找吃的。但見它用結實有力的豬拱嘴在林地裡使勁拱,就像一個挖土機一樣,不大一會兒,身後的一片地就被它翻了個遍兒。

炎帝深受啟發,心想,野豬的豬拱嘴這麼厲害,我能不能做個類似的工具,來代替現在鑽地點種的木棍,這樣翻地豈不更快?說幹就幹,在大夥成功圍獵這頭野豬之後,炎帝就根據豬拱嘴的形狀,在原來點種用的木棍底部綁上一截橫木,並把木棍下面削尖,做成類似於牙齒的片狀,並用火把木棍加工成彎曲的柄。這樣翻地時,把下端插進土裡,腳踩著橫木,用力往後一扳,泥土就被翻開,播種起來效率就高多了,再也不用棍子插一個孔丟一顆種子了。

耒耜到曲轅犁的演變 網絡圖片

這就是最初的耒耜,後來先民們又將下面改進成雙頭,再改進成骨制或者石制的片狀,還包了刃,用壞了可以隨時更換,就有了犁的雛形。

接下來,咱們按下犁的後續歷史暫且不表,先來看看一副縮微版的曲轅犁。

縮微版耕犁 攝影 朱新國 (下同)

這是筆者在新鄉縣(點擊藍色字體進入連結查閱詳情)朗公廟鎮文化大院裡看到的,滿屋子的縮微農具,定格了新鄉黃河沿岸的原陽延津封丘(點擊藍色字體進入連結查閱詳情)等地的農耕歷史,承載著這個時代人們無盡的鄉愁。

朗公廟文化大院微雕農具展示

這是咱們北方常用的一副曲轅犁,也就是從唐代後期出現了的一種農耕工具,只是現在改良得越來越輕便靈巧,更符合咱們北方尤其是黃河中下遊的土壤環境。

曲轅犁 網絡圖片

從縮微的模型還有農耕文化愛好者搜集的老物件來看,犁一般由犁頭也就是犁鏵、犁壁、固定犁鏵的配件、以及犁把等主要部分組成。從唐代以來,犁的形狀和構造雖不斷改進變化,但大致相同,大約有兩米長。將犁鉤繫上繩子連著木製的套上由一頭牛拉動,犁的尖頭就在泥土裡犁出來一道溝,犁出來的土順著犁壁翻到一側,起到深翻土地,壓滅雜草的效果。

犁地 網絡圖片

犁地時,牛在前頭拉,種地的人就手握著犁後端豎起彎曲的木柄,一手掌握著方向,一手揮鞭指揮著牛轉向和前進。這是個考驗人體力和經驗的活,一天下來十分辛苦。

每到播種的時節,要「三犁九耙」,就是犁三遍,耙九遍,光這活兒就把人忙得夠嗆。犁,是把土翻起來,讓太陽曬,以增加土壤養分,多犁幾遍,才能把土翻勻。好的莊稼把式能夠把地犁得像荷包雞蛋,平整又合墒,而學藝不精又想偷懶的莊戶人,則把地犁得高低不平、溝隴寬窄不一,播種起來很費氣。

犁耕圖 網絡圖片

「耕犁千畝實千廂,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宋代四大名臣之一李綱的這首詩,描繪的就是春耕農忙時節,農民期待豐收的渴望,讚美了牛為百姓甘於自我犧牲的可貴品格。

耕犁和牛套 網絡圖片

如今,在新鄉的幾處農耕文化園裡,筆者又看到了兒時記憶的耕犁。古樸斑駁的犁身,略帶鏽跡和泥土的犁壁,歷盡滄桑的犁鏵,被老農雙手磨得鋥亮的把手,還有帶著牛汗味兒夾雜著幾根牛毛的牛埽(ou suao音譯 新鄉方言)(也就是牛軛è,犁地或駕車時套在牲口脖子上人字形的曲木),聽到了老農們套牛犁地時的吆喝聲——

「籲——(拖長音 音譯 站住的意思)、籲籲(短促音 音譯 往裡拐意思)、稍(shao)(音譯 往外拐之意)、兌(duei)兌(音譯 走的意思)」,一切都那麼親切,沁心。

傳統耕犁和牛耕 網絡圖片

後來,進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三輪、四輪拖拉機的推廣和普及,鐵犁和耕牛才逐漸退出農耕舞臺。不過時至今日,在山區丘陵地帶,在不方便機械作業的邊角地塊,還能見到耕牛犁地的場景,成為傳統農業逐漸衰微的一個縮影,更成為從農村走出來客居城市幾代人的鄉愁守望。

(二)耙

「犁廉耕細」「凡耕高下田,不問春秋,必須燥溼得所為佳」。——《齊民要術·耕田》

犁地之後,耙就該上場了。

所謂「耙」,就是用鐵齒耙把土塊耙碎,在地面形成一層鬆軟的土層,切斷土中的毛細管,儘可能地減少水分蒸發,起保墒防旱作用。咱們新鄉屬於黃河中下遊,和中原地區的許多城鄉一樣,氣候乾燥,降水少,8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7、8、9仨月,容易因為乾旱影響播種和作物生長。

犁 耙等縮微農具模型

水來土掩,兵來將擋。為了應對這種氣候和自然條件,咱們的先民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摸索出了「犁、耙、耱」三結合的耕作技術,沿用至今,成為行之有效、成本最低的抗旱保墒技術。

耙地 網絡圖片

耙,這一誕生於南北朝時的老物件,最初是單梁耙,一根木樑上安一排鐵齒;後來又出現雙梁的方耙和人字耙。據筆者觀察,咱們北方常用的方耙大概有五六尺長,四五寸寬,一寸多厚,一般用木質好的桑樹、慄樹、檀樹做成。前、後兩根長木頭叫耙梃子,兩頭的短橫木叫耙枕頭,耙梃的兩頭安在兩頭的耙枕頭上,固定好,前後耙梃子下面分別安裝有七、八顆尖刀一樣長五六寸的鐵耙齒,像張開的鯊魚嘴巴和牙齒,也像一把大號的梳子,給田地梳理毛髮。

耙和耱結構示意圖 網絡圖片

「千斤犁,萬斤耙」。別看耙本身並不算太重,一個成年人可以輕鬆扛起來,但是它一旦放在地上,兩排耙齒扎進土裡,再站上一個把耙的人,阻力瞬間增大很多倍。所以牛不壯就拉不動。

耙地時,把耙的人兩腿分開站在耙的前後橫梁上,一隻手拉著牛韁繩,一隻手持鞭,像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駕馭著老牛在地裡縱橫馳騁,直到犁地翻出來的泥土全部被弄得細碎平實,這樣才能讓莊稼好紮根,耐旱又防病蟲害。把耙看著很風光,其實很累,還很操心,站半天下來腿都不會打彎,還不能分心,不能讓土和雜草聚成大堆,否則容易翻耙,刺傷腿。

每當收完秋,到了農曆八月中旬也就是陽曆十一前,便是犁地搶種冬小麥的好時節。如果此時再下場雨,下透墒情的話,爹娘和鄉親們再高興不過了。此時耙過的地鬆軟平整,像一塊塊褐色的地毯,別說種子在裡面可以開心安家,就是單純讓人看著就舒服。

耙過以後的土壤細碎疏鬆,易造成土壤中水分蒸發,這時就需要「耱」登場了。耱(mò)跟耙很像,不過沒有鐵齒,木樑間用荊條編成席狀,通過摩擦力壓實淺表土層,達到保墒、提墒的目的。

不過在咱們新鄉地區,很少用耱,據新鄉縣的老農們講,在咱們這耙完地,為了使地更平整,常常把耙反過來,上面放上木板,然後在木板上壓上石頭或者站上人,這種類似耱的農具就叫木拉(mu la新鄉方言 音譯),和耱的讀音及用法都很相似,用這種農具平整農田被稱作木拉地

木拉地 網絡圖片

如今,傳統旱田深翻、耙地、木拉地再到起壟這些環節都被大型的整地機器替代,再也不用人工和畜力起早貪黑忙活了。

大型整地一體機工作中 網絡圖片

大馬力機械不僅有力量優勢,還提高了整地質量,解放了勞動力。經過大型整地機器伺候過的莊稼地,如熨帖般的平整,種子撒在這樣的泥土中,才能舒適地吐芽和成長。

(三)耬

犁、耙、耱,這些前奏環節將土壤收拾停當後,如果墒情允許,就可以播種了。

播種的傢伙什叫耬(lóu)車,老百姓直接喚作「耬」。別小看這件農具,它可是從漢代就有的資深產品,是現代播種機的「祖師爺」

耬車 網絡圖片

據史書記載,耬犁是漢武帝時主管農業生產的治粟都尉(漢武帝時又名搜粟都尉,掌管生產軍糧等事。)趙過發明的,由種子箱、輸種管、排種器、開溝器和牽引裝置構成。操作時,利用前進所產生的振動,左右搖擺,使種子由種子箱落入輸種管、排種器,然後通過開溝器上的小孔,落入耬腿所開的溝內。

漢代耬車結構示意圖 網絡圖片

「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耬車的出現,讓我們北方的先民播種效率迅速飛躍,糧食的產量也有了提升的先決條件。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農戶家裡都有耬。耬的種子箱(耬簍)後下端開一個小洞,有個插銷可以調整洞口開合與大小;插銷上系一根細繩,繩上拴著一個綁著掃帚枝的活石頭蛋,掃帚枝兒插在耬簍後的小洞裡。每當牲口拉動耬車前進時,掌把的人就晃動耬車,這樣石頭蛋也會左右晃動,將耬簍子裡的種子撥下去。有經驗的農民根據活蛋晃動碰撞簍幫頻率與聲音的大小,就可知道這一畝地大約耩(jiǎng)下了多少種子。

幫耬耩地 網絡圖片

耩地時,除了扶耬的操作手外,還要有一個人牽牛和扶住耬杆,負責牛行走的速度和方向,這個人叫做「幫耬」;用人拉耬時,前邊就不要人幫耬了,這時主角就成了後面扶住並搖晃耬把的人,由他掌握播種的速度和密度。

耩地 網絡圖片

有經驗的老農說,耩地時起耬要慢搖三下,停耬要緊搖三下,耩出來的麥壟才寬窄均勻,不稀不稠。前頭牽牛的人也要有眼力,特別是在轉彎抹角時,配合得好,後面搖耬的人就能省下好多勁。

那時候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牲畜,種莊稼的季節就那麼幾天,所以沒有牲畜的莊戶人家就得進行人力播種,搶時間。人力拉耬的時候,一人駕轅,另外兩人在前面幫襯。作為後面扶耬的搖耬手,還要往面給一個推力,幫助拉耬的人。

人力耩地 網絡圖片

為了利於麥子和玉米發芽,在搖耬人的身後,還要有一人拉砘(dùn)籽zou新鄉方言 音譯。這可是個技術活,想要拉起石頭做的砘籽,而且正好碾著耬走過的痕跡,不僅是個體力活,更是個技術活,一般新手根本碾不住前面的耬茬,惹人笑話。

砘(dùn)籽(zou ) 網絡圖片

這種發明於宋元時期,由一根木軸和兩三個石輪組成的農具,常被用來壓實播種後的溝壟,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鎖住土壤水分,讓種子能夠儘快吸收水分、養分,發芽、生長。

耬和砘籽縮微模型

如今,現代農業的飛速發展,聯合播種機、收割機等現代化機械日漸普及,讓耬和犁、耙等農具一起消失在人們視野當中,成為許多六零、七零和八零後的一種追憶,而用耬車耩地的技能也永遠停留在他們的腦海裡,成為一種斷層,沒有人再願意將它重拾。

現代化聯合播種機 網絡圖片

滴水藏海。這些看似簡單的農耕用具,其實就像一個個時光隧道,把我們重新拉回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那個純粹依賴手工和畜力的農耕時代,讓我們找到了農耕記憶,留住了鄉愁。

當然,這些耕種農具和技藝只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牧野文化(點擊藍色字體進入連結查閱詳情)的很小一部分,在後續的系列文章中,我們將推出收穫、出行、運輸、建房以及婚喪嫁娶等篇章,一一追憶用潑麥扇割麥、網包拉麥、木鍁揚場;獨輪車、太平車運貨;石磨加工糧食、紡花車和織布機紡花織布;石夯、坯模蓋房修屋以及婚喪嫁娶等農耕文化片段,敬請期待!

【特別鳴謝】新鄉縣縣委宣傳部 新鄉縣文化局

【資料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農業版豫臺視窗 搜狐網 百度百家號 新浪博客河南日報 新鄉日報 新鄉縣文化局馮德仁 輝縣市廣播電視臺李然 新鄉縣楊興科 李久領等

【攝影】朱新國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免責聲明】本平臺轉載、摘錄內容只以傳播為目的;版權、轉載問題,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豐收如期而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稻穀飄香又是一年秋收季
  • 內涵極為豐富的種田文,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喜歡的抓緊收藏
    內涵極為豐富的種田文,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喜歡的抓緊收藏大家好,我是書蟲。作為農耕文明為基礎的華夏古國,骨子裡就有對種田種菜行為的狂熱嚮往。種田原意是打理莊稼,經營田地,如今網文發展已衍生出眾多分支。
  • 秋分|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風清露冷秋期半金氣秋分秋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自2018年起每年秋分便是農民伯伯們的豐收節秋風陣陣吹落一襲楓葉金黃的稻田被吹起一波麥浪
  • 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子2020.3.4舉報/反饋
  •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果樹結果越多越好嗎?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果樹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丘陵、山地、沙荒地等地,因地制宜地發展果樹生產,給農民能帶來可觀的效益。那麼,農民種植果樹是不是結果越多越好嗎?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一、果樹結果越多越好嗎?
  •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河北春耕備耕一線見聞
    新華社石家莊3月1日電題: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河北春耕備耕一線見聞新華社記者王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又是春播生產最佳時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河北各地正掀起春播生產的熱潮。河北昌黎縣種糧大戶陶向琳和幾位社員卻幹得熱火朝天,為播種春小麥而忙碌。伴隨著幾臺大型農用機械轟鳴聲,翻地鬆土、秸稈還田、施肥下種……全程機械化讓種田不再是難事。說起種糧大戶,人們可能直接想到「皮膚黝黑、歷經滄桑」的中年大叔,但是眼前的陶向琳卻讓人驚訝,他剛過而立之年,既有傳統農民的樸實與勤勞,也有現代年輕人的頭腦和睿智。
  •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河北各地正掀起春播生產的熱潮
    新華社石家莊3月1日電 題: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河北春耕備耕一線見聞新華社記者王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又是春播生產最佳時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河北各地正掀起春播生產的熱潮。河北昌黎縣種糧大戶陶向琳和幾位社員卻幹得熱火朝天,為播種春小麥而忙碌。伴隨著幾臺大型農用機械轟鳴聲,翻地鬆土、秸稈還田、施肥下種……全程機械化讓種田不再是難事。說起種糧大戶,人們可能直接想到「皮膚黝黑、歷經滄桑」的中年大叔,但是眼前的陶向琳卻讓人驚訝,他剛過而立之年,既有傳統農民的樸實與勤勞,也有現代年輕人的頭腦和睿智。
  • 在山東寄宿考研學校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想明白了考研的意義,你就不會在對考研的未來迷茫和恐懼,生命不會重來,考研的時光亦不會重複,心專注濟南寄宿考研學校是哪個陪你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考研陪跑者,願每一位考研黨不負自己,不負時光。
  • 56秒|「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安丘輝渠小米開鐮迎豐收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6日訊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眼下,安丘市輝渠鎮洞西頭村的一千多畝有機小米開始收穫,平均畝產達到了900多斤,村民們也依託百泉春谷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望海山有機小米」專業品牌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農事
    收割後的各種豆類,包括黃豆、綠豆、紅豆,有時種點黑豆,平攤在打穀場。有條件的用水泥場地,條件有限的只能把平整好的土地場夯實,再用石磙子反覆碾壓,直到地面平坦而堅實,堪比水泥場地。豆餅其實是莊稼極上乘的肥料,又是飼養牲畜餵養年豬極好的飼料,但飢餓年代哪裡捨得肥田餵豬,砸碎了加上鹽,下鍋炒炒,就拿來下飯,也可以用來釀製豆醬。或者趕快炒熟了,作為急嘴孩子的零食。綠豆紅豆和黑豆用來做乾飯、熬稀粥,但一年到頭也看不見幾粒大米,用高粱米、或者黃米小米做成的乾飯稀粥,總是不如雪白的大米味道好。
  •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江蘇中小企業雙創工作交出斐然「成績單」
    統計顯示,目前,像江蘇生命科技創新園這樣的省級示範基地的數量已達300家,提供創業場所8000多萬平方米,吸納4萬多家小微企業進駐,解決了近115萬人就業,一個環環相扣、緊密聯繫的中小企業雙創服務生態已經搭建成型。
  • 芝麻,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剛出土的芝麻苗由於閒置空地隨時有被開發的可能,不可能留給農作物固定時間生長,開荒者時刻面臨勞而不得竹籃打水一場空,只能選擇著種一些易於收穫的農作物。
  •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耕正忙,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不負韶光
    桃紅客若至,定似昔人迷《荀子·王制》寫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春耕即春季耕作,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也是充滿希望的季節,早在千年以前,智慧的勞動人民就深知在春季開始耕作的重要意義。
  • 春種一粒粟之春日城郊
    我匆忙接上兩個可愛的小丫頭,聽著她們歡快地吟唱著「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心裡莫名有種悸動。我和孩子們慢慢地走近路旁的綠化帶,放眼滿目的嫩綠淺紅,耳聽細軟吟唱童聲,我本來黯淡的心稍稍明快。 大丫二丫在前面雀躍著,像兩隻歡快的燕兒。
  • 肇慶市供銷社舉辦消費扶貧黨旗紅--助農秋收活動
    肇慶市供銷社舉辦消費扶貧黨旗紅--助農秋收活動 2020-11-30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陽男寶寶起名宋秋成: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其實,不僅是談戀愛的年輕人興奮,在520這一天迎來寶寶新生的年輕父母更興奮。這不,河南安陽的宋先生就找到吉言起名,要為剛出生的公子起一個吉祥好聽的名字,寶寶出生於2020年5月20日早晨8點13分,排出八字如下:庚子 辛已 癸亥 丙辰日主為癸水,具有「潤下」的特質,水主智,一般來說癸水人的智力和智慧都出類拔萃。
  • 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八裡溝景區
    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八裡溝景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八裡溝景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八裡溝景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八裡溝景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八裡溝景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八裡溝景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八裡溝景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八裡溝景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 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寶泉旅遊度假區
    河南寶泉旅遊度假區位於河南省新鄉輝縣市境內,是國家森林保護區和太行獼猴保護區。景區內有碧綠清澈的寶泉水庫,景色宜人,是遊覽避暑的人間仙境。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寶泉旅遊度假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寶泉旅遊度假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寶泉旅遊度假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寶泉旅遊度假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寶泉旅遊度假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寶泉旅遊度假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寶泉旅遊度假區河南省 新鄉市 輝縣 寶泉旅遊度假區
  • 河南省新鄉市12月最新擬在建工程項目匯總
    找甲方發布了河南省新鄉市12月最新擬在建工程項目匯總,總共包含49個項目詳情如下表:1. 河南省新鄉市新華書店有限公司豫北地區出版物物流項目2. 河南駝人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年產7030萬件醫用耗材項目3.